政治学习资料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62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习资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政治学习资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政治学习资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政治学习资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政治学习资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习资料2.docx

《政治学习资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习资料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习资料2.docx

政治学习资料2

【2010年两会】解读两会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的简称。

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

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其主要职权有:

  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二、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

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

五、监督国家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政协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人民政协在中央设有全国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以及9个专门委员会,在地方设有政协地方委员会。

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由34个单位组成,即:

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界,少数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特别邀请人士等。

2010年两会热点前瞻:

十大民意期待回应

来源:

新华网2010年03月01日

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汪金福、刘健、杨金志)冰雪消融,春风拂面,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寒冬中步入春天的中国即将迎来每年一度的两会。

  连日来,社会对两会的关注持续升温,有关两会热点话题的民意调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十大热点最受关注。

人们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作出回应。

  热点一: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要领域期待突破

  虽然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人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的“短板”:

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近一段时期,中央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强调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今年两会正逢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

人们希望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养老和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扫清科学发展体制阻碍。

  热点二:

收入分配事关社会公平“蛋糕”切分体现政府良知

  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的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位居榜首。

  有关专家分析,2010年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让居民有消费能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

其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许多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

  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何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全民切身利益,政府如何切分社会财富“蛋糕”将成今年两会热点话题。

  热点三:

房价一路飙升牵动人心政府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房价问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在各大网站的两会民意调查中,“住房问题”都位居前列。

  经历2009年的“一路高歌”,近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出招之下,楼市似乎进入博弈阶段。

房价会跌吗?

抑或是经过短暂休整之后重拾升势?

答案众说纷纭,消费者拭目以待。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同时还有一个转变理念的问题,只要地方政府不改变依赖“土地财政”的惯性思维,地价、房价就很难从根本上回归理性。

人们期待,两会传递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积极信号。

  热点四:

上学看病就业民生三难改革层层推进探求新解

  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一直以来是三大民生难题。

近年来政府为解决这三大难题采取了很多举措,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高考改革在争议中破冰前行;新医改方案破茧而出;促进就业的措施频频出台。

但总体看来,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离人民群众期待距离仍远。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历经磨砺后终于面世;此前几天,《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

这一系列举措必然在两会上激起反响,三大“老”难题能否找到“新”解法,人民群众翘首以盼。

  热点五:

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民工期待“同城待遇”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居乐业。

中国1.6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贡献在城里,保障在农村;年青在城市,养老回农村”。

  去年,上海尝试打破“坚冰”;江西省、湖南省宣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吉林省今年起逐步取消农业户口。

  金融危机中农民工失业返乡潮、今年初的沿海企业“用工荒”印证着,不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将严重影响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

两会召开在即,广大农民工兄弟憧憬着“城市梦”!

  热点六:

选举法再次修改同票同权推动民主进程

  根据议程,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其最大亮点是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制定于1953年的新中国首部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作了不同规定,其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将农村与城市人大代表选举比例确定为4比1。

按照现行选举法的相关规定,现在是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24万城市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

  如果草案最终获得通过,将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

  热点七:

反贪肃贿雷厉风行制度反腐民心所向

  2009年是高官落马较多的一年,多名省部级高官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查处。

此外,重庆“打黑”使出“组合拳”,足坛“打假”上升到反腐层面。

  随着一系列行动的展开,社会对反腐败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在多家网站的调查中,“反腐倡廉”高居前列。

如何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约制度等“显规则”破除消极腐败的“潜规则”?

人们期待两会开出良方。

  热点八:

网络问政初露端倪公众期待拓宽空间

  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再一次接受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联合专访,并与网民在线交流,这是他连续两年在两会之前与网民交流。

  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担心、不适应,到接受、主动参与,各级政府对网络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人们期待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献计献策:

如何进一步完善网络问政这一民主形式?

在公共决策中如何吸纳网络民意?

  热点九:

“低碳经济”进入视野节能减排备受关注

  在历年两会热点的民意调查中,“低碳经济”这个词今年首次进入人们视野。

2009年11月,中国公布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这些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过。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节能减排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如何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将在两会上受到广泛关注。

  热点十:

“养老保险”异军突起制度公平成为焦点

  在人民网举行的今年两会十大热点的调查中,“养老保险”以高票位居榜首,这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网友认为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而在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中,近半数网友最关心养老保险。

据此,有关人士预计今年两会上养老保险问题将受到广泛关注。

【2010年两会】六大挑战考验2010“关键之年”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谢登科、刘铮、王宇、郑晓奕)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

如何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商讨的重要内容,各界关注。

  过去的一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展望未来,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交织。

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正确判断形势,提出增强忧患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成就。

  挑战一:

宏观调控面临“两难”考验

  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将是国内外形势更为错综复杂的一年。

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检验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也给政府的调控能力带来挑战和考验。

  本月25日起,我国大中型金融机构将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多月内的第二次上调。

这一举措的运用,是货币政策应对新形势的灵活之举,也凸显出当前调控面临的两难:

一方面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政策微调。

  “如果不适当收缩贷款,未来价格上涨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如果收缩节奏把握不好,又可能带来企业融资难和经济下滑的风险。

在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尽量不对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对货币政策决策上的巨大考验。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

  事实上,不仅货币政策,我国整个宏观经济调控都将面临两难挑战。

就经济刺激方案而言,过早的退出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而在经济回升之后不作适当调整,又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原有矛盾,带来通胀压力加大等新问题。

正基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一方面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毫无疑问,2010年的宏观调控形势将更为复杂。

  中国经济正逐季向好,但经济的好转不等于就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目前的经济发展、企业运行,更多还是靠政策的支持,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复杂,面临的调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指出。

  从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力--投资看,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投资力度虽然不减,但其内涵却要发生变化:

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更加重视节能减排,更加重视启动民间投资。

其背后蕴涵的,是宏观政策在着力点上的悄然变化。

  “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调整,既有经济发展结构上的调整,也有经济刺激计划进退把握的调整,其中充满变数。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会带来一定的调控成本,凸显出政策两难的局面。

“相机抉择非常关键。

就当前而言,怎样根据经济形势权衡利弊,做出科学选择,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难点所在,这就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挑战二:

外部环境孕育潜在风险

  中国经济正在以骄人的表现企稳回升。

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既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重新走向全面企稳回升的道路必然缓慢而复杂。

另一方面,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以及新近爆发的一些国家债务危机又为未来的复苏蒙上阴霾。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到目前为止二十国集团成员为应对危机承诺的各类经济刺激计划涉及的资金总规模已超过10万亿美元。

这些措施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带动经济反弹,但这种反弹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驱动型。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缺乏内生性。

  同时,欧元区的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问题已成为全球的重要关注。

“如果欧洲债务问题继续发展下去,欧洲经济可能难以真正复苏,甚至不排除震荡下行的可能。

”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郑联盛说。

  伴随着美国与欧元区不断走高的失业率,发达国家消费者过度消费--这一支撑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旧模式已经动摇,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的外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都呈上升态势。

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已被公认为今年最突出的国际贸易问题。

奥巴马公开宣称,美国要“五年出口翻番”。

国际上甚至出现一种论调,认为全球化已经过度,市场商品的供给应该在合理的半径范围之内。

  这些声音的背后,实际上是在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制造不利的贸易环境,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挑战三:

“三驾马车”亟待“三轮驱动”

  2009年中国经济以8.7%的增速全球“一枝独秀”,然而仔细分析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不同作用,存在的问题值得重视。

  在8.7%的经济增速中,投资拉动了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2.3%;消费拉动了4.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2.5%;净出口拖累了3.9个百分点,贡献率是负44.8%。

  “看得出,这样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靠政府扩大投资的政策拉动,消费不旺,经济真正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赵建才坦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黑云压城”的特殊时刻,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发挥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最直接、见效最快、效果最明显的特殊作用,投资“急先锋”为“保八”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无论是投资还是出口,甚至是二者的组合,都无法拉动中国经济的持久、协调、健康增长,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也成为危机后的共识。

  “下一步要使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同时要把投资的主体由国有转向民营,并继续发挥出口在消化过剩产能和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强调,只有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三轮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增长。

  “当前消费率依然偏低。

怎么提高百姓收入水平,怎么打消百姓消费的顾虑,应当是未来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建议,扩大消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投入。

  挑战四:

产业发展老问题新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增速的逐季加快,中国经济正在重现生机。

然而,在这一局面的背后,究竟哪些产业在支撑发展、哪些产业应该加快发展,更加值得关注。

  “从产业结构来看,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都存在这类问题。

”张平指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

  随着经济的向好,一些传统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再度凸显。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重工业耗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0%,增速高于轻工业22个百分点。

去年全国粗钢产量超过5.6亿吨,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加快12.4个百分点;水泥产量超过16.2亿吨,增长17.9%,增速加快12.7个百分点……

  “在中国淘汰落后产能是一个非常棘手、非常困难、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取得实实在在进展的一个问题。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达了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心。

  产能过剩的旧有矛盾尚未解决,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新问题已经凸现出来。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新兴产业不仅是未来发展新的动力,其中也蕴含着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游戏规则”陷阱,一旦没有及时跟进,不仅机会尽失,而且会陷入被动局面。

“这要求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又要着眼长远,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

  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刚超过1.5%,欧美国家一般为2.5%至3%。

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启动萌芽状态,要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挑战五:

保障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2010年,你最希望政府解决哪些民生大事?

”新华网在岁末年初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遏制高房价”、“维持物价稳定”、“涨工资”、“降低医疗费”、“保障教育公平”名列前茅。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解决民生问题被党和政府列为头等大事,成效明显。

但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事业建设长期滞后,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

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未有穷期。

  医改方向明确,效果尚待检验。

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在2009年上半年隆重登场。

人们为政府解决看病贵的努力和决心叫好,也对良好效果充满期待。

“大家最担心的是药价没降下来,诊疗费反倒提高了。

新医改方案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要彻底解决‘看病贵’难题,还要看制度能否进一步完善。

”北京退休工人凌云说。

  房价调控密集出台,能否抑制投机还需观察。

2009年“过山车”一样的房价让百姓平添困惑,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迹象同样引起决策层高度关注。

去年底国家推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四大举措,人们期盼,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是保就业。

2010年维持就业率的稳定依然不容乐观。

“对63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今年是艰难的一年,社会所能提供的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特别是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偏少,形势严峻。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分析。

  推进教育改革,难点仍需破解。

中学校长推荐制、高分退档、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去年,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谋划。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谢春风说。

特别是万众瞩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今年将启动实施,人们期待它成为一个群众满意、符合国情、体现时代特色的发展大计。

  百姓所呼,政府所应。

一系列重点民生问题的解决,将逐步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造福人民群众。

  挑战六:

推进改革需努力攻坚克难

  2009年岁末,亲身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的50位国内经济学家,在一项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的前五位都是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扭曲资源配置、消费需求不足、权力缺乏监督、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词汇和一个必然的选择——改革。

  “如果就危机中出现的问题谈问题,采取的措施是短期的。

要根本上解决问题,靠体制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说,既要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又要通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可以说,经历了31年历程的渐进式改革,如今已经步入深水区。

容易操作的、容易达成共识的改革多已完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益多元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收入分配改革,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之间的利益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入手?

垄断行业改革,既要把握住这些国民经济的命脉,又要促进民间投资以增强市场活力,如何平衡?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怎样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并减少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具体干预?

诸多改革面临两难甚至多难局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目前,一些改革的意见还不统一,要使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完善改革的决策和推进机制,加快清理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改革的难度虽然日益增大,可关键领域存在的体制问题一旦突破,就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强劲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近日讲话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推进和完成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必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拓展新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