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574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docx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

摘要

幼儿教育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问题始终是教育学家、心里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幼儿活泼好动是天性,但活泼好动与多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多动行为是幼儿学习困难的成因之一,是高发于幼儿时期的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信中、不配合教师等问题,此类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教育要做到尊重幼儿、关爱幼儿,发现幼儿身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干预指导,帮助幼儿改变多动行为,促进其正常发展。

本文针对中班幼儿行为表现中存在的多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本文共计分为五章,第一章中,笔者进行了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中,笔者对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简述。

第三章,笔者对当前中班多动幼儿的行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原因,进而在第四章中实施了一定的干预策略以观察幼儿多动问题的改变状况。

最后一章中笔者从幼儿园及家长两方面分别提出了转化幼儿多行为的策略,期望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促进幼儿发展及幼儿教育的有序进行。

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幼儿多动行为给予了关注与干预,由理论指导到实践研究,多方面关注幼儿身心发展问题,充分重视幼儿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多动行为;教育干预;策略

摘要I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

1.2.1研究目的1

1.2.2研究意义2

1.3研究方法2

1.4研究内容3

1.5文献综述3

1.5.1国外研究3

1.5.2国内研究5

1.5.3国内外研究述评6

2概念界定7

2.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7

2.2多动行为7

2.3教育干预7

3中班多动幼儿现状调查的与归因8

3.1现状调查8

3.1.1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8

3.1.2多动幼儿问题行为表现8

3.2幼儿多动行为产生原因分析9

3.2.1内因9

3.2.2外因10

4中班幼儿多动行为解决策略12

4.1园内策略12

4.1.1提高教师对多动幼儿的认识与理解12

4.1.2因材施教制定多动幼儿个案矫正方案12

4.1.3改善园内精神环境强化沟通13

4.2家长策略13

4.2.1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幼儿多动问题13

4.2.2了解心理辅导积极配合教师13

结论14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多动障碍也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英文表达为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英文简称为ADHD,这种多动障碍是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行为及精神障碍,根据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发表的文章《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的相关论述可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具体表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与冲动三个核心症状,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地区环境下ADHD的患病率不同[1],对于此问题的评估只有少数国家及地区有数据资料可寻,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已经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但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下,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多动等行为表象的儿童其问题行为仍达不到ADHD的筛查条件,无法得到专业的确诊并得到治疗,这类幼儿被称为多动倾向幼儿,这些幼儿如同ADHD患病儿童一样有着不同程度的注意力问题、学业成绩不良问题、耐心缺失问题、持久性不足问题、多动行为问题等问题[2]。

ADHD及多动倾向的问题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远超其他疾病,甚至对于家庭、学校与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这种问题一经产生如不得到足够的重视及专业化的干预或多动行为矫正就会产生长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由此可见这种多动倾向问题十分严峻,必须给予正确的干预与教育矫正以及时规范幼儿行为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3]。

有鉴于此,笔者拟进行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研究。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使儿童按照身心发展规律健康成长是教育首要目的之一,而目前学龄前儿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多动障碍,如描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小诗《不安分的菲利普的故事》(TheStoryofFidgetyPhilip)中描述的那样,多动障碍儿童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爱发脾气等问题,而学龄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3.1%6.3%[4],他们的表现有何特殊之处、他们心理功能障碍起因是什么,引起的功能发展滞后的现象是什么,又有何种适当的干预措施都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如何解决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的行为问题保证其健康成长是本文最终的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为学前教育领域内较新颖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为建立更完整的学前教育研究体系提出理论依据与理论框架,系列研究与探索之后笔者从幼儿园内部的教师及环境因素到家长层面的影响性出发为学前教育过程中合理应对儿童多动行为提出相关策略,为学者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实践意义

本研究从实践出发,利用观察法、调查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试图找出当前幼儿园中存在的中班多动行为的儿童的一些共性行为,并根据问题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策略,指导学前教师更好了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1.3研究方法

文献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治疗、干预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文献发表时间截至2017年12月共检索到的文献1300多篇,以进一步了解当前多动儿童行为的相关研究现状。

观察法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以获得最为准确的一手资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多动儿童行为问题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调查研究法

在观察法的基础上笔者对H市的三所省级幼儿园展开调查,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多动倾向进行专门化的调查分析有助于笔者获取更为可信的一手资料进行多动倾向幼儿的行为分析从而提出更具体的解决对策。

1.4研究内容

本文拟基于对多动儿童行为的界定与划分,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幼儿园中班多动儿童行为进行现状观察与分析,整理出相应的具有同一性的结论,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提出正确的干预策略,建立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帮助儿童纠正或矫正多动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5文献综述

1.5.1国外研究

(1)多动障碍ADHD概述研究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称谓是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学界将其简称为ADHD。

关于多动障碍研究的最早的研究记录可以追溯到1902年,英国的儿科医生GeorgeFStill在伦敦皇家医学院(RoyalCollegeofPhysiciansofLondon)所做的讲座,在讲座中Still医生认为儿童有道德控制缺陷(defectivemoralcontrol),这是有资料记载的最早的对多动障碍的研究,ADHD如我们所知,最初始于儿童期,患有多动障碍的儿童多数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5]。

1917-1918年内,维也纳等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脑炎报道,多数患都出现了过度活跃、非自主运动、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对多动的研究全面展开。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APA)被视为ADHD的判定标准[6]。

而后,Dykman等外国学者于1979首次提出了注意障碍(attentiondisorder),在多动行为的研究中引入了注意相关方面的概念,对之后多动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启发。

Douglas与Peters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结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确定了注意缺陷(attentiondeficit)相关概念[7]。

第二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将多动行为的儿童称为注意力缺陷伴有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不伴有多动症两种类型。

自此ADHD的称法流传没用至今。

随后,1994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精力描述了第三版本中对ADHD的8条深入发展为一系列诊断性标准以及相关症状的描述。

在保持ADHD名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划分,具体分类为以注意涣散为主(PredominatlyInattentiveType)、以多动--冲动为主(PredominantlyHyperactive-ImpulsiveType)以及混合型(CombinedType)三种类型[8]。

2013年,经过修改完善第五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问世,将儿童多动障碍的年龄放宽至12岁,并对ADHD诊断进行了举例说明,同时,还提出了成人ADHD的判断标准以及治疗和改善。

目前,在英国依然沿用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syndrom),1995年国内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会定名为注意白内缺陷障碍伴多动(attentiondeficitdisorderwithhyperactivity,ADDH)[9]。

(2)ADHD的发病率研究

儿童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问题行为最为常见的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因此学者们将研究方向转为儿童多动行为发生率,也称为盛行。

当时,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盛行率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跟随时间推移,针对ADHD盛行率的调查研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如2013处Susanna对当时美国2003起的十年发病情况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发现在2003、2008、2011三个时间阶段内,美国男孩多动障碍问题较为严重,分别11%13.2%与15.1%,而女孩的多动障碍问题发病率是4.4%、5.6%与6.7%[10]。

而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ADHD的患病率或盛行率年增长率为3%---6%。

其中较为权威的诊断标准是在DSM-Ⅳ中显示:

ADHD患病率在3%6%之间。

如Polanczy在数据库中进行过搜索并采用了元分析的方法得出ADHD的盛行率5.29%;Lecendreux等人通过了2011年的报道,通过新系统调查得出ADHD的盛行率为3.0%8.7%,该结论与学者Froehlich的大规模调查结果即国际公认的3%9%较为接近[11]。

(3)注意缺陷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研究

患有注意缺陷多动儿童的心理特征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产来,ADHD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主要为:

注意困难、冲动行为、动作过多、难遵守指示、表现不稳定。

如,Barkley在绿保龄州立大学(BowingGreenUniversity)的实验表明,在看一个动物主题的电影的时候,ADHD儿童不看屏幕的时间是是正常儿童的两倍[12]。

看完之后。

在回答有关电影情节问题的表现里,ADHD儿童的正确回答率也低于正常儿童25%[13]。

因此,ADHD儿童总是需要旁人的介入、指导、帮助组织他们的行为和延长注意的持续时间。

在冲动行为的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MarkReport博士的,他针对16个正常儿童与16个多动儿童做了算数实验,大部他的多动儿童选择了题目较少的数学题,Mark博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动儿童控制力较差,倾向于时间少的题目,以免枯燥[14]。

关于动作过多的特点,也有如Barkley学者一样作过相关研究,并提出多动儿童活动程度远远高于正常儿童,并且让人懊恼的是多动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不同以正常的形式和状态融入情景。

同样地,多动儿童受规则支配的行为(rulegovernedbehavior)表现不佳。

而且,多动儿童大部分都属于智力正常甚至偏高的儿童群体,但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来看,多动儿童的表现极其不稳定,有时会轻松地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作业或任务,而有时候却因情绪等问题无法完成任务。

(4)多动儿童的通病研究

多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行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也有很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医师对其行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对其所具有的通病进行了总结,如Chabot等人运用了严格的诊断标准进行研究,确定多动儿童中有10%25%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25%50%出现了情绪或行为障碍,15%35%表现得比较焦虑[15]。

1.5.2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幼儿多动行为的研究并不多,在已掌握的文献中笔者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结。

(1)ADHD的病因研究

国内学者对ADHD病因的深层次研究逐渐展开,其结论为:

ADHD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其他因素五项。

例如,研究表明,如果某一儿童是多动注意障碍患者,那么他的同辈姐妹兄弟也是注意多动障碍的比例为32%,如是该患者是成人,那么其子女的患病几率为57%。

ADHD儿童和成人大脑的上述区域要小于ADHD个体,异常发生在大脑右侧,尤其是右侧基底神经节。

另外,PET扫描显示ADHD个体额叶和基底神经节的新陈代谢活动相对较弱。

陈寿康等学者具有多动行为的儿童的母亲有修改偏离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家庭环境中有如原生家庭中亲人缺失的儿童出现多动的机率偏大,娇惯或过于严格、不和谐的家庭中ADHD的患者增多、症状加剧。

而在学校因素上看,注意多动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如非注意多动患者。

多动行为儿童在校期间会感觉身心不适,直接影响学习。

另外由于教师缺乏ADHD专业知识,他们无法解决患有注意缺陷儿童的不良行为,无法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

除此之外,如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等因素都影响儿童发展及ADHD的程度。

(2)多动儿童的通病研究

杨莉,王玉凤等认为,这些情绪问题和精神症状还会衍生出其它更严重的行为问题,自信和自尊会随之降低或缺失,继发情绪障碍。

此外,多动行为的儿童还有滥用药物或酒精的现象。

1.5.3国内外研究述评

目前,对于多动儿童的研究虽已相对成熟,但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幼儿园中班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多动儿童行为现状调查与研究还较少,中班幼儿思想及活动能力初步形成,对其进行科学的多动行为干预及矫正十分必要,因此在综合总结国内外有关多动儿童行为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将开展多动儿童行为现状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2概念界定

2.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ADHD是常发于幼儿时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疾病,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注意力问题及认知功能障碍问题。

这种具有损害性的问题可分为三种亚类障碍型,其一为注意力缺陷型,其二为多动型,其三是混合型[16]。

2.2多动行为

幼儿多动行为是指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从事某项活动或进行某行为的时间没有持久性,并且过于多动。

简单来说多动行为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情绪不稳并出现学习困难等。

2.3教育干预

教育干预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个体或群体问题及行为施行一定的策略性的影响,促进这种问题行为向预期的目标行为转变,而这种策略性的影响就是指带有明确指向性并按照一定原则结合一定科学技术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策略指导。

而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教育干预是筑建在斯金纳行为理论基础及一些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通过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不断地调整幼儿多动行为问题,以逐步改善幼儿在班级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帮助其正好地融入班级体及学习活动。

3中班多动幼儿现状调查的与归因

3.1现状调查

3.1.1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笔者以H市的三所省级幼儿园为例,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多动倾向进行专门化的调查分析,在观察幼儿园中班幼儿多动倾向现状的基础之上深刻剖析幼儿多动行为及原因,并根据相关的表现及原因提出改善或消解幼儿多动行为的策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机会并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指导其日后的工作与幼儿培养,减少幼儿问题行为与心理的产生机率。

本研究实施的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底,研究时间近4个月,在此期间笔者进行了系统化的观察研究,在被试的三所幼儿园内,深入实地认真观察并做记录分析。

3.1.2多动幼儿问题行为表现

(1)注意分散性强

幼儿注意力问题事关幼儿学习成效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著名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

注意是个体心灵唯一的门户,个体意识中存在的一切都由它而进。

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可知,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于外界事物的集中,这种集中的能力就是注意力。

注意力促使个体集中所有精力感知外界事物,清楚思考问题并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注意力具有稳定性、集中性、有限性、分配性与转移性。

在观察中笔者发现,具有多动行为的幼儿注意力集中范围极度有限,其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千篇一律。

在活动中喜欢摆弄身边一切物品,并且这种摆弄也没有持久性,有时也会出现随手撕扯纸张的行为,而且注意保持的时间较短,无法长时关注同一件事或事物。

通过调查笔者得知具有多动倾向的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即便是观看卡通片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伴随观看行为的还有间歇性的跑跳、坐立不安、玩玩具等行为,同时也无法专注地与家长沟通。

这些行为都是注力分散、不集中的表现,也就说明了具有行为多动问题的幼儿注意分散性强。

(2)缺乏规则意识

个体生活、学习与社会大环境之下,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也要遵循社会的规章制度,在教育活动中探讨幼儿多动行为也不能离开规则与制度孤立的分析多动行为。

自控能力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是幼儿对于自身行为及心理活动的掌握,也是幼儿进行的自我选择,也就是可以在无条件和监管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自身的冲动、抵抗外界诱惑,并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控能力的强弱关系规则意识的形成,也与个体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社会发展能力休戚相关。

如学者Adam于2000年提出幼儿自控能力强,成年后抵制诱惑的能力也较强,也能以更成熟沉稳的方式应对个体危机。

据此可知,良好的自控能力可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并抵抗诱惑。

通过观察,幼儿园中班具有多动倾向的幼儿自控能力不足,规则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不听从教师指令与管束,不遵守课堂纪律,课堂上随意说话、走动,做其他与课堂无关之事,在教师约束行为时反应出过渡抵抗的情绪,在情绪控制方面较弱。

这种缺乏规则意识的行为也是多动行为的一个表现。

(3)排斥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幼儿园内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集体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与幼儿教师间的良好互动,也可以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这种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活动,良好的互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相反,不良的社会交往会致使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滞后,或形成不良的交往观。

在幼儿集体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也是整体,除展现个体主体性之外还必须符合集体活动的需要收敛自身行为。

而具有多动倾向的幼儿不能积极参与幼儿教师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与幼儿教师或其他幼儿间的互动缺失,没有形成良好的师幼、幼幼间的良好关系,这类幼儿过渡游离于集体之外。

幼儿教师在注意到幼儿排斥行为之后会主动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在语言、肢体动作等方面给予幼儿鼓励与认可,但是具有多动行为倾向的幼儿会蔑视教师的主动沟通,自我阻断与教师的交往。

这种排斥集体活动的行为也是多动行为的一个表现。

3.2幼儿多动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3.2.1内因

幼儿的个体发展与主体意识对于其多动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幼儿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幼儿与幼儿的发展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与不同,多数幼儿处于常态的有序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幼儿中班时能基本掌握一定的规则性,处于服从意识较强的阶段,对于家长或教师的教诲能够认真听取,积极践行,因此在幼儿出现了多动等不当行为时幼儿家长给予了正确的指导或干预,其不当行为会弱化至消解,而另外一些幼儿因为无法建立正确的服从意识,不能听取教导意见,同时,身心发展较慢,幼儿无法形成正确的社会交往意识,因此会出现一系列不当的行为,在课堂表现上即为多话、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规则、不参与活动等行为。

这就是是幼儿自身的内在原因导致了多动行为。

3.2.2外因

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因此幼儿出现多动行为的问题也与家庭内的教养方式、与家长的相处关系或管理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笔者在观察期间与幼儿家长发生了有意或无意的交往行为,也在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造成幼儿多动行为的原因。

第1,幼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幼儿行为。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长的性格物质与心理健康程度都会遗传给幼儿,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个人的语言及行为所营造的家庭氛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教养幼儿的过程中,幼儿家长如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就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例如,笔者在幼儿园实地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具有多动问题的儿童常常在课堂上溜号,并伴有无意识的撕纸行为,还会大声说自己在表演仙女散花,而当笔者与家长沟通此问题时,家长立即表现出了极强的失望感,还对笔者说要将孩子扔到河里,再不管了。

笔者对此回答很惊讶,在当前独生子女备受呵护的今天,显有家长对幼儿抱有这种怨恨的态度,为了解家庭内部问题笔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寻问,并发现该幼儿并不在家长生育计划内,因此对家长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因而该幼儿家长出现了产后抑郁的精神问题,并长期处在烦恼与压力之下,对幼儿没有爱,只有怨怼。

因此,笔者发现该幼儿出现这种多动问题原因之一,或是首要原因就是家庭生活中幼儿长期处在家长暴躁情绪之下,并不自觉的进行了模仿,模仿行为就在幼儿园内表现出来,所以笔者得出结论,幼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幼儿行为。

第2,幼儿家长的性格特征与幼儿的行为关系密切。

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是家长行为的反射镜,也就是说幼儿家长的行为都将在幼儿身上得以体现。

中班幼儿正处于模仿欲强、模仿能力强的时期,因此幼儿家长的言语行为及习惯都将被幼儿模仿学习并表现出来,家长的不良习惯会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正如刘贤臣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内向型性格物质、醉酒习惯及精神疾病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关系最为密切。

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内一位多动的幼儿常常做鬼异的动作招引其他幼儿注意,而笔者与幼儿长期交谈中才得知其父亲性格内向,且有醉酒的不良习惯,因此幼儿与家长的沟通很少,入园之前也不常接触其他幼儿,因此没能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做鬼脸也是出于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的目的,但行为方式不当,经常在课堂之上不停地扰乱课堂,说话、做鬼脸,这就说明了幼儿家长的性格特征与幼儿的多动行为关系密切。

第3,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多动行为有重要影响。

曾有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专门性的研究,发现专制型的家长对于幼儿的影响在于其专制的态度会促使幼儿形成攻击性,或是长期受别人统治;放纵型教养方式或冷漠型的家长对于幼儿的影响在于其态度会导致幼儿攻击或犯罪行为。

如果家长双方都具有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幼儿出现多动行为的机率较大,而如有一方的教养行为较为正确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则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4中班幼儿多动行为解决策略

4.1园内策略

4.1.1提高教师对多动幼儿的认识与理解

幼儿教师因遴选机制与幼儿教师管理制度的限制,多数入职的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未掌握必备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因此对于幼儿的多动行为没有给予正确的关注与重视,认为幼儿就是多动的,幼儿就是应该被管束,这种不知道根源,没有合适策略的问题就源自教师缺乏对幼儿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从管理层来说,教育管理部门应提高幼儿教师遴选标准,吸纳更多具有全面知识的幼儿教师,引导教师理解全纳教育理念,真心地接纳每一位多动倾向的幼儿,有针对性的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多动行为的理解,督促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掌握多动幼儿行为处理办法,真心地帮助多动行为幼儿转化行为。

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教师考核制度,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并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