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547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docx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

2018年一级结构注册工程师的考试已经过去3个月了,成绩在大家的翘首期待中于半个月前最终揭晓,结果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没通过的人自是失望不已,特别是认真复习但功亏一篑的考友,沮丧懊恼的情绪,经历过的人自然方可理解;通过的人都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庆幸于种瓜得瓜的喜悦,一年的努力终于有所收获,一方面对于可以不再经受注考煎熬和折磨而长松一口气。

我作为二度参加注册考试的考友,曾经经历过失败后的自卑和无助,也幸运地在今年的考试中最终的通过了朱总的考查,成功的成为了一名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最近几天心中一直是百感交集,因此写下本文,于有相似经历的大龄考友们共勉。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大致情况:

本人70后,2001年从非重点本科的某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已是第19个年头。

刚毕业时从事于刚刚转制的某区级丙级设计所(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还有丙级资质吧),2005年跳槽到普(ye)通(ji)甲级设计院,2011年由于感到业务能力已再无提升空间,毅然放弃主任工程师的虚名,加入本市规模最大的甲级设计院从事最底层的设计工作,2012年开始在新单位担任结构专业负责人,2016年开始基本脱离画图,主要作为HD项目的结构专业负责人。

现在回头看来,这一路走得坎坷但也算是积极向上。

近二十年的设计经历,概括为两个字……“加班”,无休止的加班使我有了更多的设计经验,但是也耗尽了我所有的能量,导致无心参与注册考试(现在看来是典型的无职业规划)。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前10年所在的前两家单位同事们的能力普遍较差,让我觉得反正考不考注册好像也没多大的关系,现在看来,环境对人的影响也真的是致命的,特别是对于我这种自制力不强的人。

2011年加入现在这个单位时,公司规模150人,年产值1亿+,虽然跟大城市的设计院相比是属于九牛一毛,但是在当时我们这种二三线城市而言,已经是颇为不易了。

大公司人才多,除了年岁较大的老员工之外基本上都是985重点高校的研究生。

我入职以后,发现一些工作年限比我短好几年的人都已早早的通过了注册考试,而同龄的注册更是比比皆是。

虽然自信设计能力方面只要稍加时日定不会输于任何人,但是连注册基础考试都没有参加过的惨痛事实还是让我抬不起头来,不得不正视于这个事实:

想要不甘人后,我必须通过注册考试。

由于新入职,忙过一个项目之后大概是6月份,我迎来了一个项目的空档期,于是我尝试开始复习基础课的内容。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由于毕业已经十年,连基本的微积分也差不多还给高数老师了,整体复习毫无头绪,几近崩溃……。

幸运的是座位边上有个新入职的东南大学土木研究生,我只好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请教,也亏得小伙子基础扎实,讲解到位,在做完两遍“考前冲刺30天”之后,我侥幸的通过了基础考试。

现在回想,如果当年那次没有通过基础考试的话,我或许就会放弃注册考试了,毕竟对于一个毕业十几年的人来说,重拾书本知识确实是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时至今日,我仍然庆幸于当时的尝试和坚持,更感激当时帮助过我的那个同事(他于去年跳槽到某地产,我们至今还是很好的朋友)。

希望看到本文且有类似经历,甚至现在连基础课都没考过的同行,千万不要放弃,凡事只有去做才会有成功的机会,我就是个例子。

其实报个网课也是不错的选择,年纪大了之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了,能听听老师总结的内容总是比自己盲目复习要有效率的多。

2012年,在新单位开始担任专业负责人,工作开始繁忙起来,加上小孩即将上学、购买学区房等的琐事缠身,我决定暂缓复习,先报名参加考试,熟悉一下考场气氛留待来年再发力考试。

事实证明,任何松懈都可能是致命的,这次松懈的决定几乎毁掉了我的注册梦,等于是我放弃了朱总正式放手调整考题风格前最后一次逃生的机会,后面的注考将越来越难。

2013年,我从5月份开始复习,无奈于单位业务的快速扩张,作为业务骨干无法完全从设计任务中脱身。

特别是7月中旬某地产开发项目的二期工程,我作为一期设计的参与者,只好接下部分设计任务。

好在由于户型相同,可参考性大,我还是可以每天安排3~4个小时进行复习,到8月初的时候历年的真题模拟已经基本上都能50+,心中充满幻想,似乎注册已经在和我招手了。

但是到考前的一个月,我的状态有所下滑,当时我也把问题归结于兰定筠自编题的难度偏高,按照历年真题的难度,我应该有机会通过考试。

2013年9月8日,晚上由于太紧张而没有睡好的我,带着疲惫的身体参与了上午的考试。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先做砌体……是的,那年上午最难的就是砌体,我遇到了那道数构造柱的题目……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数对……汗已经滴到考卷上了,心跳也应该超过了150;转战混凝土,裂缝计算题洋洋洒洒算了一整页……没答案……我的手已经开始发抖;时间不够了,我最擅长的钢结构没有做完……。

上午考完走出考场,我还心存侥幸,希望下午地基简单一点,我还有机会。

下午开场……大面积填土……沉降……桥梁也只有三个题目会做……钢管混凝土是啥玩意……是的,我被朱总给审判了,我的弱点、我的缺项、我的侥幸,都暴露无遗。

21+20,这个无情的分数是多么的可笑,我四个月的复习,我之前的自信,分崩离析。

一点机会都没有,于是我心灰意冷地放弃了继续注册考试的念头。

现在看来,2013年的考题自然是很难,但是41分肯定不是我当时的真实水平。

晚上兴奋紧张没睡好、遇到难题没有及时放弃、重压下计算出错、没有从自己擅长的内容开始做题来紧紧把握每一分,以上这些无数考友都曾经经历过的苦痛,在13年这次注考中也是肆意地蹂躏了我。

在注考的过程中,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避开先烈们踩过的陷阱,也是考友们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注册考试不仅仅是做题而已,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正视敌人才能获得胜利。

13年挫败之后,一段时间内我已经无法重拾信心继续参与注考了,加上公司业务拓展速度加快、项目量增大,14年~17年我都没有考虑过注册考试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中。

14年朱总的持续发力、15年停考、16年的考友大丰收、17年的上下午冰火两重天,都似乎与我无关了……是的,我似乎已经放弃了注考的梦想。

也是从14年开始,我们开始接触HD的项目,业界传闻最难伺候的HD确实不是浪得虚名,但天底下没有啃不了的硬骨头,无外乎多啃几下而已。

这几年就在加班画图、熬夜校审和与甲方斗智斗勇中艰难地度过了。

HD的流程我已经比开发商设计部更熟了、图纸打分套路也掌握了、全国第一也拿过了,几年的辛苦付出终于还是收获了累累果实,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收入、岗位都有了提升,似乎一切已经太过顺利。

现实终会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将你扇醒,从不例外。

公司严控制度,所有与外界交流的变更、联系单、函件,都必须要专业负责人签字才能盖章。

也就是说虽然我还做着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但实际上严格来说,非注册的老工程师与刚入职菜鸟已然画上等号,职称、经验、技术、能力都不重要了,没有注册,你就是个菜逼!

痛恨于制度的无情、管理层的冷酷,虽然我已然还是做着以前的工作,拿着相对丰厚的收入,但是我已深深的领悟到一个残酷的现实:

对飞速扩张的公司而言,下面就职的几百号人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说到底我们都是仅仅只是股东们赚钱的工具而已。

一旦将来变革浪潮来临之际,只有硬实力才能确保自身的价值。

在现今行业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大形势下,一个连注册都不是的工程师,又何言技术骨干、业内精英呢?

简单来说,你认为你很牛,谁知道?

就像考研一样,在很多机遇面前,你是985/211研究生,至少你能获得一次面试的机会,本科?

哪怕你CAD操作得再熟练、图纸画得再漂亮、别人一个月,你十天就能出图都没用,因为你可能连到大院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有个东西叫“门槛”,跨不过你就入不了门,连门都入不了,就更不用枉谈其他了。

对于结构工程师而言,这个门槛就是注册证。

痛定思痛,不甘遭受“冷鄙视”的我,决心在拼搏一次,一定要考过这个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而且,越早越好。

一个70后结构工程师的注册考试--心路历程

(二)

下决心是容易的,但是考注册光靠远大理想是不够的,怎么去实现?

首先,考注册需要大量的复习时间,也就是说2018年我必须要减少我承接的业务量,这一点又恰恰是很多单位所无法认可一种方式。

明知苦难,但我还是坚定地去找了部门领导。

这么多年大家共事下来辛勤工作还是得到直属领导认可,在我正式提出要备考注册的想法后,一起奋斗了很多年的部门领导同意我2018年减少项目量,大力支持我备考。

我是幸运的,或许大部分人都不会受到这样的优待,但是我要说,既然下定了决心,注考就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时间是可以安排的,不要被时间不足阻挠了自己实现梦想的脚步。

家庭内部,老婆这么多年一直默默支持我工作,对于考试自然是支持的,于是周围的阻碍已经不存在了,接下来就是自身的准备。

在经历过2013年的惨败之后,深知注册考试难度我开始正视一个问题:

如何复习才能确保哪怕是再来一次2013也能笑傲考场、顺利通过?

2017年12月底,我正式开始复习。

由于时间充裕,我不希望还是一味地盲目刷题,系统复习才是稳定通过注考的保障。

首先我加了很多注册考试的群,与考友们交流学习;其次我找到很多注考视频,逐个考点一一分析掌握,分别攻克;然后尤为重要的是,我选择报名网络课程。

通过对比筛选,我选择了张工培训的全套课程,课程包含了每本规范的精讲班、历年真题讲解班、考前冲刺模拟班。

报班的钱对于注考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一个网络课程可以很好的帮你梳理好复习计划,系统地梳理每个考点;培训班的老师中也不乏注考大牛,当你遇到困惑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帮你解答,节省你的时间;网课群内多数都是决心今年冲刺注考的考友,他们都会是你前进道路上的伙伴,很多时候,交流比死磕考点更加有用。

网课班的辅导老师对每个考生都很关心,不仅仅给你解答考点难题,而且当你遇到瓶颈失去自信的时候也会帮你梳理问题、找到症结,可以说是你复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复习的10个月是漫长的,必须要有一个计划才能有条不紊。

我从网上找了一个电子日历,把培训课的课程一一标注上去,做到每节课都能即时参与,同时把没有网课的日子也做好了规划,每个晚上四个小时做半套历年真题。

就这样,每周两个晚上是网课、两个晚上是真题、一个晚上整理和梳理,周六和周日中间至少一天进行真题模拟,半天核对答案和订正错题,一周七天分布得满满的,很充实。

最初我是打算2012~2017年二级真题一遍、2009~2017年一级真题三遍、外加兰定筠自编模拟题一遍,总共用38套真题来磨砺自己,达到处考不惊的境界。

根据日历一排下来才发现,时间很紧张,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到惊讶,但同时也庆幸我及早的排出了计划,才能发现时间其实并不如我所想的那么充裕,我们需要抓紧复习的每一分钟,不能有丝毫松懈,力争做到有条不紊,准备充足、从容不迫。

曾经有个同事,2012年从5月1日开始,每天5点下班吃饭、6点开始复习、10点半回家,施岚青的复习资料一天50页雷打不动,一个半月看完。

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晚上看20页已经是很厉害了,真心佩服他能做到一天50页,而且天天如此。

他按照这样的节奏,兰定筠实战模拟20套题做完一遍、复看了一遍,施岚青的模拟题也做了,最终2012年52分通过注册考试,四个月完全靠下班以后的时间复习,通过注册考试,真的是工作考试两不误,堪称我辈楷模。

现在看来,他稳定的执行了他的计划,才能有完整的复习并通过考试。

因此如果你有时间复习的话,一定要排好计划,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坚定的执行计划,完成预定内容。

机会永远是留给准备最充分的人,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至于说复习的方法,刷真题是枯燥而又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最终还是没有完成我的预想计划,二级我做了7套、一级09~17两遍半20套、兰定筠自编真题3套、培训班模拟真题2套+考前突击题十几题、从其他考友那里获得的其他培训机构模拟题2套,总计34套,刷真题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知识点,熟悉出题老师的思维方式,掌握常规陷阱在题目中的出现方式。

同时真题的难度除了个别年份之外,基本上还是一致的,虽然说13/14年通过率这么低,但是事实上2017年下午卷的难度一点都不比13/14年低,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能通过2017年内的注考,说明大家通过这几年朱总的锤炼,复习水平肯定是提高了的。

不管朱总怎么改革,真题永远是我们考友的好伙伴。

当然了,光是刷真题也是不保险的,现在的注考考点分布得那么散,考得又那么深,因此查漏补缺也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找几套模拟题做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般培训班的老师水平都是不错的,模拟题多少也有参考意义,不要悭吝时间,还是应该做一做才能明白自己还差多少。

当然,复习不仅仅是堆时间、磨真题、钻考点那么简单,2013年的经历告诉我还有更多的方式方法可以影响到你复习的效果和考场的发挥。

作为曾经的失败者,我当然不愿意重蹈覆辙,自然是要早早地准备好:

1.酒店住宿会影响到你考前一晚的休息,同时整天8个小时的高强度考试对体力也是个重大的考验,中午如果能睡上1个小时的话,精力充沛地应对下午的考试,才能更多的挣到分数,增加自己通过注考的砝码。

我在3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订好了考场附近的酒店,走路5分钟就到考场,极为方便。

2.平常要多做考场模拟,按照上午4小时下午四小时的节奏,一天做完一套题。

考场的模拟对于高强度的注册考试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当你习惯了这种紧张的考场节奏,在你正常参与考试的时候才能轻车熟路地分配好时间,掌握好节奏。

同时每次做完模拟后记录下每套题的得分、每个分类的得失分,几套题目下来就知道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复习有的放矢。

3.最好能找个图书馆复习。

我本来一直是在单位复习的,多少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后来张工培训高层讲师左工在一次课上分享了她在图书馆备课的经历,说是效率非常高,建议我们参考。

我尝试着在所在城市的大学图书馆试了一个周末,不得不说象牙塔内真是学习气氛浓郁:

宁静、积极、向上,整个复习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可以说我能通过这次注册考试,选择了图书馆作为复习地点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4.做题的时候就固定一种书写用笔,至少预备20支以上,平常练习加上考场使用差不多也够了。

5.计算器买个新的,一定要用的顺手且电量充足,也有建议买两个的,有备无患。

6.计算器不建议盲按,按错一个数字就毁了整道题目,节省的那么点时间根本不够你验算两遍的。

7.红牛之类的功能饮料,自我感觉还是有点用的,但是如果没怎么喝过的话,不建议直接尝试。

我在考前半个月的时间就开始尝试喝红牛,金罐常规款和蓝罐加强款都尝试过,确定我的肠胃能够承受,然后我才敢在考试前引用。

毕竟如果在考试的时候拉肚子,那就真是大灾难了。

8.心态.10月3日的时候,14年的真题模拟我做了72分(第三遍),当时感觉信心十足。

第二天,现实的耳光就如期而至,其后的几天我的状态一落千丈,落到谷底那种,小陷阱一个不拉地踩中、计算器按错、参数代错、甚至于算出了结果,写选项的时候都能写错。

张工的模拟题难度并不算太高,但是我只做了50分,我开始发慌,我觉得13年的魔咒又要降临了。

我是幸运的,张工培训的辅导员马老师知道了我的状态后,给我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仔细梳理我的问题,分析各部分应该得多少分就能通过注册考试、哪些内容是在复习最后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帮我理清思路,重新树立信心。

所谓良师益友,不外如此。

我在最后的十几天复习中,降低答题速度,力争提高准确率,用这两周时间慢慢的将状态调整了过来,虽然没有到最好,但是比十几天前却已经是有了长足进步。

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应该自信一点,我现在更加坚信这一点。

以上这些准备好了,就到了最关键的应考了。

我感觉每个人的考场技巧有好有坏,这方面要靠平时积累,通过不断的模拟训练找到上午卷和下午卷的突破口,答题顺序要从平时就开始固化,不要到了考场再做任何改变。

2018年注考我是从砌体开始答题的,虽然2013年我就是栽在砌体上,但是根据考前公布的考题分布调整,砌体和木结构在注考中的比重必然是越来越弱化,所以先把砌体能拿到的分拿到手,再去处理繁琐的混凝土和复杂的钢结构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钢结构是我的强项,但是混凝土却是比较固定的得分点,所以我做完砌体之后就开始做混凝土。

不得不说2018年的混凝土计算量是着实的大,带角度的偏压、偏拉,连内力都要分别计算,个人感觉也确无必要,但是只能说考试对大家都是公平的,其实个别题目适当放弃是很有必要的。

辅导班的混凝土老师结构汪曾经说过,混凝土16分应该拿到=14分,不过今年混凝土能拿14分的人恐怕不是很多,但是我感觉12分应该是能做到的,重点是你这12分花掉了你多少时间,如果混凝土部分超过了一个半小时,我个人认为就是失败的。

懂得放弃才会有收获,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真正到了考场,能壮士断腕的人又能有几个。

这都是要在平时的模拟中熟悉时间的分配,习惯于把难题放到最后,才能在考场上舍得放弃,才不至于因为一道题目花去大量时间,既没有得分、又影响考场状态。

钢结构是我最擅长的,等我做完混凝土的时候,我还剩下一小时二十分,时间略紧张。

2018年的钢结构出题还是比较友善的,抗震方面出的题目相对常规,就是概念题比较难找,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

由于2018年注考明显上午卷计算量偏大,留给钢结构的时间也偏少,我钢结构部分最常规的那个平面外稳定的计算题没有做出答案且结果偏差较大,简单复核两遍没有发现问题,我就果断的放弃了这题。

虽然偏压稳定的题目肯定是做过了几十遍,这样放弃确实可惜,但是我深知注考80分,我们不可能每一分都想要拿到手,所以适度放弃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我及时放弃了偏压稳定这个题目,我总算在有限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了钢结构题目的解答。

上午卷做了38个,有几个概念题没找到条文,再加上算出来答案与选项有偏差的题目,考完我大略估计上午应该是27~29分之间(实际最后是28分,也算估的比较准),这样下午能有个25分左右就能确保通过了,也算是做到心中有数。

中午吃了点清淡的中饭,防止油腻食物会导致拉肚子等“恶性”事件,然后立马赶回酒店小睡了四十分钟,起床快速冲个澡,提前20分钟到达考场,一罐红牛下肚,精神抖擞地准备考试。

下午我是先从桥梁开始做的,毕竟桥梁对于大家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环节,很多人都是抱着能得几分得几分的想法去复习的。

其实我在考前对于桥梁的复习是一点底都没有,因为这个领域实在是太陌生了,毕竟有8分舍不得放弃,但是时间上又不可能允许我们像其他规范那样全部复习到位,基本上也只能靠真题去熟悉规范,大概很多考友都是这样的吧。

有的考友甚至说要放弃桥梁部分,这个就是投入产值比的问题了,话说回来,下午的高规题那么难,桥梁如果再放弃的话,下午的分数就真的不能看了不是吗,所以桥梁方面,紧盯真题应该是复习效率最高的了。

2018年的桥梁考题是真的友好,8个题我有7个都是会做的,基本上历年真题里面都涉及到了,相比2017年来说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

欢呼雀跃地做完桥梁,用时才半个小时,转头我就开始攻克地基。

地基由于增加两题,目前已经成为分数大户,今年的地基考的内容也相当的广,沉降自是不多说,一开始的几题隐隐地有点岩土考试的味道。

土压力考的也很不常规、地基处理考了几百年都没考过的强夯法(大部分的辅导书上连这部分的内容都没有),更不要说土性还要自己通过参数判断,可以说是考得相当灵活了,有点向高规靠拢的趋势,估计这个也是今后几年的大方向。

做完地基,我还有两个小时可以面对朱总的高规,我感觉胜券在握。

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高规果然成了朱总各种炫技的舞台,两个小时我紧赶慢赶还是有两三个题没有做,最后十分钟我索性也放弃了,把答题卡重新核对了一遍,确保所有选项和卷子上都是符合的,然后把地基概念题又再翻了翻规范,就这么在铃声中结束了整个注册考试。

总的来说,高规部分16分,合理得分能有10分就不错了,真的不必苛求太多,毕竟这个是通过性考试,不是高考。

从考场出来,我的心情是放松的,虽然不知道是否能通过,但是我觉得已经发挥出我应有的水平了,由于桥梁的难度降低,上下午综合起来,感觉还是有通过的希望的。

回到家中,我将所有的考试群都拉进了群助手不再去看,对答案和估分对于我来说意义不大,考都考完了,过不过已成定局。

紧张复习了10个月,我不希望再被注考这件事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一辈子其实也没有太多的10个月。

自从开始复习以来,我一直坚定的信念就是毕其功于一役,40岁的我,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重新再来了。

漫长的等待,特别是在出成绩前的半个多月,心里又重新开始忐忑起来,毕竟没有必过的信心,越期待就越害怕失败,这种心情相信所有考友都曾有过吧。

终于成绩出来,27+31,我通过了注册考试,成为了一级结构注册工程师。

“范进中举”似乎很贴合我当时的状态,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好在是数字加减不算难,我无需一次次地确认总分。

这一刻,我是幸运儿。

2018年的注册考试结束了,79年的我、毕业11年才考过基础课的我、13年折戟沉沙后18年从头再来的我、脑力已早已不如30岁年轻小伙的我、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的我、工作生活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我,终于通过了这个折磨人的注册考试。

本文最后,留一首在别的考友群看到的诗句给所有与我有相同相似境遇的考友,愿大家共勉。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呜呼已矣,是谁之愆?

--朱熹《劝学说》

张工培训团队成立于2011年,成立以后,在众多考友的称赞与支持下,又相继组建了给排水、暖通、电气、消防、环保、岩土、结构、建筑、道路、公共基础等全面且强大的注考教育阵容,并一直专注于注册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

张工培训全面的服务体系:

基础类:

公共基础、给排水专业基础、环保专业基础、暖通专业基础、电气专业基础、岩土专业基础、结构专业基础

专业类:

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供配电、发输电)、岩土专业、结构专业、环保专业、消防专业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相信张工培训专业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