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27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docx

精选教育第一单元第2课时doc

第2课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学考报告】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必考

加试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c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b

“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c

考点一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1)不拘一格,重用太子谋士魏征。

(2)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方法技巧]歌谣法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善纳谏吸取教训,重人才兴国造福。

存百姓休养生息,行均田轻徭薄赋。

慎用刑仁爱体现,善科举文德永固。

要点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史料二 (贞观五年)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

……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思考

据史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提示 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

1.唐太宗曾向大臣表示: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在于(  )

A.得益于李斯的不断劝谏

B.非常熟悉《资治通鉴》

C.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

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

解析 A、B两项中的人物和史书不属于唐朝,存百姓的思想属儒家思想。

而隋朝因暴政而亡,符合题意。

答案 C

2.唐太宗说: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D.“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点二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

角度

表现

政治

(1)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②用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③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注重民本,制定《唐律》。

经济

(1)马牛布野,粮价低廉。

(2)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强调“存百姓”思想。

民族

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战而后和:

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

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世袭。

②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

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通婚: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对外

关系

(1)鼓励对外交往

①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宽容的宗教政策

①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

②大量翻译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3)重视传播唐文化

①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在朝鲜半岛上广泛传播,高丽、百济,特别是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

②贞观年间,日本在唐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要点 “贞观之治”的表现

史料一 太宗曰: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史料二 唐太宗以民为水,君为舟,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史料三 《资治通鉴》载:

“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

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史料四 高丽王朝、安南的李陈黎三朝,“参用唐制,历代遵行”。

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什么?

试举一例说明“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太宗的安民思想与措施。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为何能够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和拥护?

(4)根据史料四,说明唐太宗推行什么外交政策?

提示 

(1)标准:

才能。

例证:

魏征原来是太子谋士,李世民任他为谏议大夫、宰相。

(2)思想:

“民惟邦本”,强调“存百姓”。

措施: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唐太宗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4)推行友好开放的外交政策。

1.(2019·浙江湖州期末)中国古代的某位帝王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选项能体现该帝王上述民族政策的是(  )

A.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B.在蒙藏地区特封活佛

C.在六部下设鸿胪寺D.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解析 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说明唐太宗主张对其他民族要一视同仁。

为此,唐太宗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故A项正确;清朝时在蒙藏地区特封活佛,故B项错误;鸿胪寺的职能是接待各国使者,与民族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是秦始皇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春秋时期的齐鲁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贞观十八年,太宗曾告诫太子李治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正因为有此认识,所以唐太宗能说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和“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简宽”之类话语。

值得注意的还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他对边疆少数民族并非一味征伐,而是注重和平交往。

太宗晚年总结自己的民族政策时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编写

(2)综合本题信息并结合所学,简述唐太宗的为政之道是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的思想核心的。

答案 

(2)体现:

心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允许东突厥部众内迁,设置羁縻府州加以管理;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使唐蕃关系变成“翁婿”关系,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考点三 “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

唐太宗在位时期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该局面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如下:

(1)盛世局面: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和谐: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

(3)开放外交: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

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5)制度创新:

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要点 “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史料一

史料二 下图是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侣和佛教信徒在路边迎接取经队伍和经书的场景。

思考

(1)史料一中唐太宗以什么方式处理与吐蕃的关系?

有何意义?

(2)根据史料二,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1)和亲。

意义: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2)浅层信息:

可据此了解到唐太宗时期人们的衣饰、信仰等习俗,交通、运输工具等状况。

深层信息:

开明的宗教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1.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解析 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 B

2.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唐朝对外交通十分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非常重视对外贸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的是“最根本的原因”,即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B、C、D三项原因都决定于A项。

答案 A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英明统治(  )

A.隋文帝B.唐太宗

C.武则天D.唐玄宗

解析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创造的盛世局面。

答案 B

2.谁当得起“千古一帝”?

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

数据如下:

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

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  )

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

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A、B、C三项都体现了唐太宗的历史贡献,D项是汉武帝的举措。

答案 D

3.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的“水”和“舟”是指(  )

A.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B.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

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

解析 唐太宗所言“水”和“舟”的关系,显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是个普遍规律而非特指,选项A更合适。

答案 A

4.唐太宗自评: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继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的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

A.“存百姓”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D.轻刑薄赋

解析 据“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可判断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故选B。

答案 B

5.(2019·浙江杭州七校联考)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  )

①是唐政府对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 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③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 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子孙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①说法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6.如图是坐落在印度的玄奘塑像。

当年玄奘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

这说明唐朝当时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

A.重视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

B.唐太宗崇佛

C.唐太宗看重玄奘的个人才华

D.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

解析 唐太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A、B、C项表述都是片面的。

答案 D

7.(2019·浙江东阳中学模拟)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解析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完整理解题干所给的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朕独爱之如一”和“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的意思,A符合题意。

答案 A

8.《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 注意题干限定“实质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9.(2019·浙江湖州模拟)“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

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解析 A项属于选才方面;B项属于民族政策方面;C项属于科举制度方面;D项属于宗教方面。

答案 B

10.贞观年间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

B.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

C.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佛教早已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而景教、回教、摩尼教则是贞观年间传入国内的外来宗教。

答案 A

11.假设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你可能见到的现象不包括(  )

A.唐政府中出现了鸿胪寺这一机构

B.一位中国人娶了一名罗马女子

C.唐政府中出现了金发碧眼的官员

D.鉴于佛教太过兴盛,唐太宗下令灭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唐朝时中外交往频繁,鸿胪寺是专门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唐政府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故D项错误。

答案 D

12.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封建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B.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在位期间实现了民族平等

C.在纳谏、用贤方面为后世帝王做出表率

D.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的精神

解析 唐太宗时期,虽然实行了一些开明的民族政策,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9·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联考)在璨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中,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帝范》

材料二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手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1)材料一是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于过”的贴切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济育苍生,其益多”的三个事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

(3)指出材料三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情景。

用一句话归纳材料三中“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地位。

解析 第

(1)问,结合唐朝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的措施,列举唐太宗在制度完善上“济育苍生,其益多”的三个事例。

(2)问,第一小问,结合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的史实,可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突厥地区管理而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羁縻州府;第二小问,结合唐代羁縻州府设置情况的史实,总结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步辇图》绘画内容,可知名画《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情景;第二小问,结合“唐蕃会盟碑”影响,总结“唐蕃会盟碑”的历史地位。

答案 

(1)事例: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或租庸调制)。

(2)制度:

羁縻府州。

特点:

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相应官职可以世袭(或子孙世袭,各安其主);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3)情景:

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

(或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臣。

地位:

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

随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 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

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批运往波斯,并被波斯人转销西方。

材料四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

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

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从原因、条件、历史特点、历史影响等方面简评唐朝的对外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表述要成文,不超过300字。

解析 本题属小论文式材料解析题。

原因、条件要结合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和对外政策的内容;历史特征要求根据唐对外交往的时间、空间内容,双向性等方面概括;在影响上要注意互补性,唐朝世界地位等问题。

答案 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先进,社会安定繁荣,重视中外交往和贸易,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

对外交通发达;同亚洲各国交往持续时间长,联系范围广;既有使者往来,又有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宗教文化各领域的相互交流,更有直接商品贸易等;既有唐朝学习外国的方面,也有唐朝吸引外国的方面。

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国的交往。

对唐朝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当时主要是唐朝文化促进了亚洲及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