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092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模拟北京市各城区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海淀】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顸铺的都是鱼鳞瓦。

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

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

“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

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

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

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

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

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

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

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

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

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

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

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

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

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

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

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

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

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⑥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

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

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

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⑩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7.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占据掉落炫耀B.占有溅落炫耀

C.占据溅落显摆D.占有掉落显摆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19.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

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o(6分)

20.一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6分)

21.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o(6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17.(2分)C

18.(3分)B

19.(6分)评分要点:

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1分);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1分)。

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2分)。

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1分),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1分)。

20.(6分)评分要点:

语言特色1分,举例典型1分,赏析4分(赏析合理2分;情感韵味2分)。

21.(6分)评分要点:

观点明确1分,举例恰当1分,分析合理3分,语言表达1分。

 

【西城】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3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

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顾、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

“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10余年。

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

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选、倍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

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时期佛、道极盛。

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

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

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书院初为宗教之所。

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

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

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

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

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

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

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

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

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

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

“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

”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

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

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

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

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融。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料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

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

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

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

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

书院弥散着怅惘。

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

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

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

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

即便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

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拥挤。

接:

碰。

踵:

脚后跟。

B.高山仰止: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山:

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

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

穷:

贫乏。

D.满腹经纶: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经纶:

原义是整理丝缕。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2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4分)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②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22.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23.在当今时代,书院已不具备原有的传道授业的功能,但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

生活中像“书院”这样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

请任举一例,说说其原有功能和现今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具有现今作用的原因。

(5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8.(3分)【答案】C19.(3分)【答案】C20.(3分)【答案】A

21.(4分)【答案示例】①捍卫和复兴儒学;培养优秀人才。

②传承理学;尊师重道。

【评分标准】每点2分,合计4分。

22.(6分)【答案要点】

寓意:

文章营造了书院的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的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寓意,

与“千年书香落闲花”意境相吻合;文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了嵩阳书院的“千年书香”,写出了嵩阳书院千年的文化积淀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落闲花”既写出了书院在当下仍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可以看出作者看到了书院的落寞的一种伤感。

也正如文中所讲书院虽然现在“沉默”“寂然”,但仍时时“穿过千年积淀”给人以灵魂深处的震撼。

效果:

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

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评分标准】寓意4分,每点1分;效果2分,每点1分。

23.(5分)【答案示例】圆明园,本为清代皇家园林,是供皇家休闲度假的地方,偶也供

皇帝理政之用。

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圆明园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

奇珍异宝无数,集中外建筑精粹于一身,也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可以说是古代中外文化的

精华,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王”,圆明园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在英法联军的劫掠

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现在的圆明园废墟,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人,国家羸弱就会被

欺凌,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评分标准】列出已不具备原有功能的文化遗存1分,说出其历史功能1分,

从文化和审美角度分析其具有当今作用的原因3分。

【东城】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

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

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

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

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

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

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

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

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

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

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

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

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

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

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

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

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

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

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

“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

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

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

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

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

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

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

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⑾我走向郊野。

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

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

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

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

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

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

【1】鸠摩罗什:

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

【2】西夏碑:

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葱茏:

文中指蓬勃繁盛。

“茏”也可写作“笼”。

B.经天纬地:

谋划天下事,形容人志向很高。

C.狂飙:

指急骤的暴风。

“飙”读作“biāo”。

D.浪漫主义:

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0.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

21.第⑨段中,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

矛盾吗?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6分)

2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6分)

18.(3分)C

19.(3分)D

20.(5分)“一缕缕”突出寒气袭人,“一抹”写出龙首山的雄浑辽远,“一两声”“一缕”写出人烟稀少,描绘了边塞肃穆苍凉之景,(1分)与济南的绿意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1分),为下文写凉州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抒发思古之幽情作了铺垫(2分)。

21.(6分)

不矛盾(1分)。

文中写到武威的街巷里保留了“古塔”“城门”“钟楼”等历史遗迹(1分),但是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2分)。

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2分)。

22.(6分)答案要点:

凉州文化内涵:

①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②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③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3分)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说,如:

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唐代多次战役,打通、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融,至今保留多种文化共存的遗迹;凉州词是诗人们用生命和心血创作的诗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

(3分)

 

【朝阳】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八千粟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

《说文解字》中说:

“米,粟实也。

像禾实之形。

”《诗经·小雅》说: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O00年。

③我是

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粟”,一个经过8000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

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

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国北部。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

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

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

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

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

80O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

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

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