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064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docx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报告

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建设方面

的研究报告

 

目录

一、中国31个省区市未来5年发展路线图4

1.城镇化:

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4

2.生态自觉:

“美丽”成为普遍追求5

3.释放红利:

改革成为时代强音5

二、部分省市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农村建设方面的发展计划6

1.北京市6

2.天津市7

3.内蒙古8

4.重庆市8

5.四川省9

(1)未来5年主要发展规划9

1)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9

2)努力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9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10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10

(2)2013年重点工作10

1)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10

2)把握投资工作重点投向10

3)释放城乡消费潜力10

4)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11

5)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11

6)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1

7)产村相融,打造新村和新型社区11

8)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11

三、中国新城镇化建设12

1.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和必要性依然很大12

2.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将出现深刻的转型13

四、四川的新城镇化13

1.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3

2.案例:

四川省德阳市的城镇化13

(1)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高标准进行城市建设。

14

(2)具体规划方向14

五、中国新农村的规划建设14

1.新农村的发展介绍14

2.新农村建设目标14

(1)传统农业的“进化”。

14

(2)传统农业的“退化”。

15

(3)农业产业的“异化”。

15

3.规划新农村建设时的原则15

(1)首先是要坚持有序原则15

(2)其次是要坚持有度原则15

(3)第三是要坚持有效原则15

4.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专项支持政策15

(1)中央专项资金15

(2)金融机构支持16

(3)经营土地资源的融资16

(4)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16

六、四川新农村建设16

1.四川省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16

2.四川省构建新农村的战略措施17

(1)全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17

(2)产村相融,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连片发展17

(3)公共服务走进万户千家17

(4)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18

3.案例:

四川省平昌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18

(1)平昌县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基本情况18

(2)四川省平昌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概览18

关键词:

新农村新城镇生态

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镇化。

具体而言,它更加强调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强调城镇化过程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强调各群体尤其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普惠性、强调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均衡性、强调城镇化过程的内生性及其动力的可持续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中国31个省区市未来5年发展路线图

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出了新思路,开拓了新领域,展现了新气象,创造了新业绩,达到了新境界。

东部地区,更多强调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中西部地区,则更强调跨越、翻番、赶超。

不同的地区,同样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未来5年,安徽谋划经济总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江西、陕西等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

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翻番。

宁夏则力促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翻番。

与之相应,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未来5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相对较高,一般都在12%左右,这些省份如此表达他们的原动力: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为此,云南“后发赶超”、贵州“冲出洼地”、甘肃“跨越发展”等等。

近几年,区域发展增速由东部地区“一马当先”步入“西高东低”,东部省份调低了未来5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山东定为9%左右,广东为8%左右。

东部地区将创新驱动战略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上海矢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5年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

浙江计划通过5年努力,实现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研发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五个倍增”。

天津打算用5年时间,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以上,打造更多拥有“杀手锏”产品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城镇化:

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

从“老四化”到“新四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各地普遍对城镇化战略予以重视,而城镇化不是简单地“项目占地、农民上楼”,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必将是“人”的城镇化,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防止‘土地城镇化’和千城一面的畸形发展。

”山东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拉动力,启动城镇化“提质加速、城乡一体”行动,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河北也将城镇化视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使农民既能进得来,又能留得住,更能发展好!

”今年,山西计划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行居住证制度,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等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吉林准备选定10个左右重点城镇先行先试,赋予其更大的管理权限,采取政策资金支持等办法,实现重点城镇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由“乡”到“城”的转变。

海南则打算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城镇,开展新型小城镇建设试点,形成一批示范性特色风情城镇。

针对城镇发育不够、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有限的问题,黑龙江坚持一手抓中小城镇发展,一手抓培育新兴产业和就业渠道,利用垦区、油区、林区、矿区的城镇化基础优势,发挥其对周边乡镇的带动作用。

生态自觉:

“美丽”成为普遍追求

十八大报告中的热词“美丽中国”,以其诗意和温情,从“美丽省市”到“美丽村镇”,“美丽体”飞入了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现着各地的“生态自觉”。

北京下一步的治污重点就包括治理大气污染,加大PM2.5治理力度,做好压煤、换车、降尘等工作,确保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

此外,淘汰18万辆老旧机动车,在公交、环卫、政府机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完成城区1600蒸吨燃煤锅炉、4.4万户平房采暖清洁能源改造,基本实现中心城区“无煤化”。

内蒙古计划出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方案及配套措施,研究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建设森林草原碳汇基地,培育碳汇交易市场,推动碳汇交易,把该区丰富的碳汇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西藏则试点开展矿产、水电等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福建提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青山挂白”。

推广长汀经验,利用工程措施治理崩岗,完成4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不少地方更加重视绿色出行、低碳出行。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浙江今年拟将主要城市公交分担率平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新增公共自行车数量、新增专用停车位数量、新增地下空间停车位数量比上年增量翻一番。

未来5年,上海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使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轨道交通占公交客运量比重均超过50%。

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湖南将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监管体系,建立两型社会建设统计制度,开展绿色GDP评价,推进两型标准建设,实施两型标识认证。

江西、新疆等地提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释放红利:

改革成为时代强音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

”这句出现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宣示了改革前哨深化改革的决心。

广东提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

广东还决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市县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左右。

深化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实现县镇权责关系法定化。

进一步探索省直管县(市)改革,扩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体制。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凝聚“改革共识”,是省级两会的强音,也是各地发展的动力所在。

上海提出,改革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浦东能突破、全市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要求,加快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扩大开放、吸引人才、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如何打破“弹簧门”、“玻璃门”等体制障碍?

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将加快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北京计划出台多个领域民间投资实施细则,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投资回报机制,推出一批公共领域市场化建设试点项目。

“敢为人先,敢于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在先行先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今年的福建两会倡导改革创新、实干兴邦,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意识。

从各地两会贯彻“八项规定”,会风清新扑面,到宣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置于监督的阳光下”,政风务实求真:

涓涓细流汇入海,人人实干梦成真。

二、部分省市关于新农村、新城镇、生态农村建设方面的发展计划

新年伊始,全国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省、市、自治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

与2012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GDP增速目标以坚持稳中求进为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力促投资合理增长,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民生建设、努力建设为民务实的清廉政府,切实改进作风。

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各地紧扣主题主线,扭住科学发展不放松。

东部地区,更多强调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中西部地区,则更强调跨越、翻番、赶超。

不同的地区,同样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与之相应,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未来5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相对较高,一般都在12%左右,这些省份如此表达他们的原动力: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以下是各个省市各自的发展规划中关于新农村、新城镇建设、生态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发展规划:

1.北京市

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未来5年,北京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奋力推进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更大步伐。

在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13年工作任务的建议中提到:

——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功能。

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六高四新”高端产业发展格局,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城市运行的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平原地区100万亩造林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生态文明制度进一步完善,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疏导并重、集约发展,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开发、高端发展,城市发展新区有序开发、加快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适度开发、绿色发展,构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

强化基础设施先行和特色产业支撑,带动区域城市化。

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政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集体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

总结推广乡镇统筹经验,因地制宜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现代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让农民共享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

制定重点小城镇发展意见,鼓励大型企业与小城镇对接共建,切实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施第二阶段城南行动计划,全力办好第九届园博会,抓好石化新材料基地等重点项目,特别是要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完善专项规划,做好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北京新机场和新航城建设。

出台新首钢功能区发展意见,继续抓好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促进西部转型发展。

推进绿色北京示范区和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密云生态商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沟域经济品牌,启动山区1.4万人搬迁工作,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区绿色发展。

认真解决整建制转居、超转人员社保资金等难题,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产业调整改造,夯实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科学发展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城市。

着力抓好森林绿地建设,做好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增强山区生态屏障功能。

天津市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按照中央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统筹三个层面协调发展,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为实现城市定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共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这是实现城市定位的必然要求。

天津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大力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继续推进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

主要河流水系全部实现水清岸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引滦、引黄、引江水质保护,治理水源地污染,南水北调工程实现通水。

大规模植树造林,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建成天津动物园,全面提升外环线绿化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6%。

加快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城镇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使天津成为全国最整洁的城市之一。

坚定不移推进节能减排,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子牙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经过五年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空间布局优化有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城乡环境整洁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格局,实现天蓝地绿水净,人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

加快建成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10条产业链,建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15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高利用外资、内资质量,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结合,引导资金投向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

着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继续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

全面加快功能区建设,推进东疆港区整体开发,实施第二港岛围海造陆工程。

启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部片区和生态岛片区开发,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着力推进“三区”联动,进一步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完善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高标准创建文明生态村100个。

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经过五年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空间布局优化有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城乡环境整洁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格局,实现天蓝地绿水净,人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

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

内蒙古

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加强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我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新局面,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统筹经济社会、区域、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水平,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建设我国重要的碳汇基地,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节能减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完善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城镇、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集聚,有序推进农牧民转移。

发挥绿色和特色优势,培育更多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生态产品。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科学修编、全面实施城乡总体规划。

结合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城镇合理布局,优化形态设计。

组织实施呼包鄂城市群、乌海及周边地区城镇规划和锡林郭勒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研究制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培育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镇发展内涵和综合服务功能。

重庆市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到2017年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着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以九大基础设施和主城十大商务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城市拓展和功能开发。

小城镇建设提速。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和“圈翼”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做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

严格实施总量减排规划,完成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一资”产业扩张。

开展低碳试点,启动悦来生态城建设,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照明。

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集群和城镇集群。

支持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武陵山区特色经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20万人,改善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库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加大库区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力度,引导大项目、好项目向移民生态工业园集聚。

打造城镇集群,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坚持整体规划、产业支撑、突出特色,推动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

加快完善城镇体系。

严格规划的刚性约束和前瞻调控,搞好城镇规划和集群协调。

提高中心镇和小城镇运行保障能力,带动周边集镇和新农村发展。

加强川渝联动,合力构建成渝城市群。

小城镇建设提速。

制定实施11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促进产业带建设和农产品流通加工,有效保障了城乡供给和农民增收。

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建成区县农产品批发市场28个,社区标准化菜市场、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和农商通信息机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川省

五年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未来5年主要发展规划

1)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

以加快发展城市群、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区域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

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深化川渝务实合作,构建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引导成、资、眉三市按照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定位,协同抓好天府新区建设。

加快沿长江、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建设,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形成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空间格局。

推动攀西地区加快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加快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和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

2)努力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发展的核心支撑是产业,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兴省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打造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力争培育出千亿企业。

积极培育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产业大集群,形成四川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稳增长的重要着眼点。

我们将坚持规划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处理好产城、区域、城乡等重大关系,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助推服务业发展,确保城镇化率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

推进成都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建设;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妥善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改革完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体制,推动解决转移进城人口住房、就业、教育、社保等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使我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国际商务中心。

(2)2013年重点工作

5)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求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初见成效。

在提升首位城市方面,大力推进天府新区起步区和产城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