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031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7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docx

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

08.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能判断来的熟人是谁,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2.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声源处B.人耳处C.空气中D.传播过程中

3.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B.2次敲击声C.3次敲击声D.4次敲击声

4.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25人死亡(其中24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含游客)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76间)。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地震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

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A.动物反应灵敏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D.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变化

5.把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罩中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到听不到为止。

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音在玻璃钟罩里发生了反射

D.声波被玻璃钟罩罩住了

 

二.多选题(共7小题)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戴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多个探究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应观察橡皮筋是否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应改变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

C.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将橡皮筋快速拨动

D.探究音色与材料的关系,应改变振动橡皮筋的力度

8.关于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是城市中禁止鸣笛标志

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闹钟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

9.有两个发声体,第一次由甲单独发声,测得为88dB.第二次由乙单独发声,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仪器测得为56dB.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甲发声体振动快快B.乙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远

C.甲发声距仪器可能远D.乙发声体振幅一定大

10.夏季炎热的午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勤劳的环卫工人驾驶着洒水车以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街道上,水不停的洒在地上,给人清凉的感觉。

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洒水车在行驶过程中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B.车辆行使过程中,勤劳的环卫工人看到三环路上的彩灯是静止的

C.轻柔的音乐给人以美的感觉,但也可能成为噪音

D.水不停的洒在地上,给人清凉的感觉,这是因为水蒸发要吸收热量

1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调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

12.下列乐器中依靠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

A.笛子B.小号C.小提琴D.架子鼓

 

三.填空题(共8小题)

13.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中有展品“曾候乙编钟”,如图所示。

用钟锤敲击编钟时编钟就会发出声音。

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请根据此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14.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又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现象说明;声音能在  中传播。

如果将图甲所示的实验搬到月球上去做,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15.如图所示,把一个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在不断的向外抽气的过程中。

我们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可以设想当瓶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直至变为绝对真空时,此时我们将听不到闹钟的响声了,此现象说明了  。

我们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16.一火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驶向山崖,在某处鸣笛后4s听到回声,则听到回声处距山崖  m.已知声速为340m/s。

17.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

同时也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  。

若海水的深度是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  s才能接收到信号。

18.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6s后受到经回波,已知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m;利用此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19.如图中的甲和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图  是乐音的波形,无规则振动的是  图。

20.目前,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主要措施是  、吸声和隔声。

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是通过  减小噪声污染。

大会堂和大剧院的四周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是为了  (选填“增强”或“减少”)声音的反射。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2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几乎听不见。

乙: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快速移动,笔基此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和  。

(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分别说明了什么?

22.请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可以传声。

23.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

(1)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  产生的

(2)如图a所示,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如图b所示,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

从a到b,塑料尺发出声音的  变大

(3)如图c到图d,拨塑料尺的力不变,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用仪器测得c图实验声音为1.3×10■,d图实验声音为1.2×102■,两个数据的单位是  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发出声音的  变小

(4)如图c到图f,拨塑料尺的力不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在塑料尺右端开小孔,开孔前后、两次发声的波形图象如图所示。

可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  改变。

24.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

我们说,扔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声波也是一种波。

那么,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请你帮他设计实验并进行判断。

(1)写出你选用的实验器材:

  。

(2)简述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

  。

25.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水花;

实验二:

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面,并置入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瓶子,会听到清晰的“丁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响声比原来小很多;

实验三:

支起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则拿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实验二表明  、实验三表明  。

 

五.计算题(共5小题)

26.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27.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4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65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时,汽车离大山的距离;

(2)汽车行驶的速度。

28.如图所示,备受关注的西成高铁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山脉中超过10公里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

当CRH3A型动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m?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km/h?

29.2017年12月30日,经过四年两个多月的建设,芜湖长江二桥正式通车,项目起电位于无为县石涧,终于繁昌县峨山,是无为第三座跨江通道。

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通行,在长江二桥上装有固定的超声波测速仪。

用来检测行驶的车辆是否超速,当有一辆汽车经过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信号,0.2s接收到回波信号。

求超声波接触汽车时,汽车和测速仪的距离是多少米?

(声音在空气中速度340m/s)

30.一辆轿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m/s的速度行驶,在轿车的前方100米处有一辆货车正以10m/s速度向同一方向行驶,轿车驾驶员按响喇叭提醒货车司机准备超车。

在轿车驾驶员按喇叭后多长时间追上货车?

若公路的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轿车驾驶员按响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按喇叭时轿车距山崖有多远?

(v声=340m/s)

 

六.解答题(共10小题)

31.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16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

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

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

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

④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32.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

声速大小可能跟  和  有关。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计算出海水深度。

(3)小明在一直铁棒一端敲击了一次,在另一端的小李听到了两次敲击声,两次敲击声间隔2s,求铁棒的长度是多少?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

33.已知同一声音两次到达人耳的间隔在0.1s以上人就能分辨出它们来。

小明和小芳合作,小明在一条长为52m空心直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小芳在管的另一端听。

(1)小芳首先听到的是  (选填“铁管”或“空气”)传过来的声音;

(2)请计算敲击的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到人耳需要的时间;(保留小数后两位)

(3)请通过计算判断小芳能否区分两种不同介质传过来的声音;(保留小数后两位)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在铁中是5200m/s)

3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声呐利用了声能传递  ,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过段时间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则潜艇B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潜艇A。

(3)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35.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36.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甲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37.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现有器材:

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则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1)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

(2)实验中小明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如下表,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材料

衣物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m

1.2

0.8

0.5

响度

较响

较响

38.在平直的路面上,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则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39.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声喇叭,经4s听到回声,求:

(v空=340m/s)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2)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3)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多少?

40.观察下表:

在空气中

在0℃的物体中

在15℃空气中

温度/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频率/Hz

声速(m•s﹣1)

0

330

氧气

316

2000

340

15

340

1450

1000

340

30

349

3160

500

340

100

386

4900﹣5000

256

340

表中列出了声速与介质、频率和  等因素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声速与  和  因素有关,在空气中声速与  无关;在验证空气中声速与频率的关系时,一定控制  不变。

 

08.初中物理+8年级上+第2章声现象+人教新版+满分冲刺卷(较难40道)含名师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能判断来的熟人是谁,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能判断来的熟人是谁,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音色。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

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温州市域铁路S2线正在建设中,北起乐清市虹桥镇,终点瑞安人民路站,为解决噪声扰民问题,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声源处B.人耳处C.空气中D.传播过程中

【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有: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轻轨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只有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B.2次敲击声C.3次敲击声D.4次敲击声

【分析】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2)知道人耳朵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即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来比较即可。

【解答】解:

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

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两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

由于铁管长20m,故其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是,据V=

可知,t=

=

≈0.00385s;

同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是:

t=

=

≈0.0588s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0.1s,所以此时人耳朵是不能区分开这两次声音的,故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故选:

A。

【点评】知道人耳朵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25人死亡(其中24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含游客)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76间)。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地震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情况。

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A.动物反应灵敏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D.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变化

【分析】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解答】解:

当海啸发出次声波时,次声波产生的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而动物的听力比人强,许多动物可以听见,所以野生动物提前逃跑或隐藏,很少大规模死亡。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

C。

【点评】许多自然灾害,例如风暴、飓风、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都会发出次声,科学家可以根据它来预报这些自然灾害,在军事上也可用来侦查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

 

5.把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罩中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到听不到为止。

这个实验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音在玻璃钟罩里发生了反射

D.声波被玻璃钟罩罩住了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这样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

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

 

二.多选题(共7小题)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戴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分析】

(1)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人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频率过高、过低、响度过小,人耳都是听不到的;

(4)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我们可用音色来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解答】解: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说明固体(棉线)能够传声,故B正确;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太低,而不是响度太小,故C错误;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D正确。

故选:

BD。

【点评】本题考查了防治噪声的方法、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音传播条件等,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型。

 

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多个探究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应观察橡皮筋是否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应改变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

C.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将橡皮筋快速拨动

D.探究音色与材料的关系,应改变振动橡皮筋的力度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拨动橡皮筋能发出声音,故A正确;

B、移动两铅笔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振动的频率,来改变音调,故B正确;

C、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改变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