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005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docx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一、本单元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看待”、如何“树立”的起始点是生活、实践。

生活和实践既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的历史的起点,也是哲学的逻辑起点。

在这里,逻辑和历史、逻辑和现实是完全统一的。

因此,单元既带有绪论的性质,同时也和其他三个单元一样,都是构成本教材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知识体系来说,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人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本质,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增强学生把握哲学与时代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功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居于起始的位置,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围绕的一条主线就是哲学和生活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介绍什么是哲学、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阐释,都是置于生活、实践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就是生活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

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功能。

  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理解

  ○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运用

  ○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提示与建议:

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含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

许多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的故事,表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提纲

  框题一:

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上述两点表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热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框题二: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自发的世界观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们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本课的逻辑结构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标题为“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

一是说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的关系;二是回答什么是哲学。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框实际上是解释“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名称的。

为了说明生活处处有哲学,我们设计了两个目: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目,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是任何哲学智慧和思想都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二是任何哲学都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世界进行追问和思考的结果。

  第二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首先,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就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其次,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这一框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哲学,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目: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前者主要是从哲学研究对象的角度揭示哲学的内涵,后者则主要从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角度回答什么是哲学。

  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一目的基本逻辑结构是:

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从世界观的产生人手,讲到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再讲到用世界观作指导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一目的基本逻辑结构是:

具体的知识——哲学知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人手,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哲学的基本内涵。

  .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惹图

  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目,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一切哲学智慧和思想都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共有三问。

问的答案是,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客体等条件的限制,因而使得在排名问题上,学生、家长和老师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第二问的答案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全面的观点、两分法的认识方法要求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但是,对问题的回答并不是设计这一探究活动的初衷。

设计问和第二问目的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哲学。

因此,第三问是这一探究活动的落脚点,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哲学的关注。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共有三问。

问,是为了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就连儿童思考的一些问题也包含着某些具有哲学性质的内容。

第二问,“杞人忧天”给我们积极的启示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三问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思考中体悟哲学并不神秘,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第二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共有两问。

问,主要是为了说明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具有密切的关系,哲学对于人们思想方法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问,主要是说明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0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具有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问,主要是说明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第二问,是为了说明哲学是解决世界观问题的,因此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哲学世界观,它同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的区别,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共有两问。

问,是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第二问,则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他的为人处世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引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关系。

  第二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最一般的本质、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思维的特点是反思、概括和抽象。

具体科学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规律性知识,哲学则是从这些具体科学中概括出的最一般的知识。

  第二和第三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其中第二个探究活动主要是说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共有两问。

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哲学为什么会发展,是什么推动了哲学的发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推动哲学前进的动力。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认识到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哲学作为从具体知识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共有两问。

问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的世界观会对他的科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的思考,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哲学与爱智之学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

Philo是爱或热爱,sophia是智或智慧。

英文philosophy的意思是“爱智之学”或“爱哲之学”。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人西周19世纪后半叶翻译过来,他借用了汉语的“哲”字,省去了英文中的“爱”字,

  1

  为什么没有译为“智学”呢?

因为哲和智,意义相同。

《尔雅》和《方言》都有“哲,智也”的说法,因此,译为哲学或智学,其含义是一样的。

为什么省去了“爱”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解释是,知识和智慧属于神,而不属于人,他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

”“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

”所以,人不可能拥有智慧而只能是追求智慧,人可以称为“爱智者”,而不可以称为“智者”。

到了19世纪后半叶,人们对世界、对于知识和规律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需再通过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候“爱智之学”或“爱哲之学”中的“爱”字,就无多少实际意义了。

  中国古代无哲学一词,而有哲学之实。

《易传》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的道就是属于哲学的范围。

“道学”、“理学”、“心学”、“义理之学”、“玄学”、“学术”等都是中国人言说哲学的特殊方式。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无疑可以给人以智慧。

但哲学的智慧和其他科学有所不同。

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即让人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或如台湾学者所言,“定位宇宙,安排人生”,或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具体知识和哲学对于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知识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哲学使人成为人。

”我们学习科学知识,是要成为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都要生活,生活才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后的归宿。

  哲学的智慧还表现在它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一个人有生活的指导和没有指导是大不一样。

苏格拉底说:

“未经反省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还不如不过。

同样的境遇,同样的条件,为什么有的人生命历程中不断获取着快乐和成功,有的人却总是身陷泥泞和坎坷;同样面临艰难和困苦,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笑对人生、应付.自如,有的人却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这个世界。

说到底,就是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哲学又可以说是关于生活的艺术,它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生活着,但与其说是“生活着”,毋宁说是“活着”,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什么才是幸福,并自觉地反思自己现有的生活,以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哲学的智慧来自生活和实践,来自人们对世界的深深的关注和思考,来自于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有了这种思考和关切,中国的先哲才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才会自觉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有了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才会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出路,探寻人类解放的道路,创立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不是“单纯的思辨”,不是“贵族或有闲阶层的奢侈品”,而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哲学依赖于实践。

哲学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而人和世界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人类的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构成哲学反思的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而且,哲学问题的真正解决以及解决得正确与否,都离不开实践。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遇到过顺境和逆境,总结和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正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这些经验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提示人们遇到事情时应该怎样做会更好,怎样做会出现问题,经过日积月累,人们就聪明起来了。

当人们把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就形成对世界一般的观点和看法,用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指导实践活动,人们就会变成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

如果没有实践活动,人们不与外界打交道,就不会思考这些问题,就不会有哲学的智慧。

诚如马克思所说: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需要哲学。

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活动目的的设定有两个基本前提:

对外部世界的正确把握和对人自身的需要的科学理解。

哲学为活动者提供了一个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反映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为人们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一般的理论和思维前提。

  此外,哲学作为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人类活动需要方法,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方法。

而任何活动,都需要哲学的方法,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的结果并不总是预期的。

人类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现实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使对实践结果以及整个实践活动过程本身的评价成为必要。

哲学以其独特的批判功能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导向作用,帮助人们揭示活动失误的根源,为人类克服错误、避免失误,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方向。

  强调哲学对实践的最终依赖性,强调哲学要研究实践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意味着哲学的独立性被取消。

相反,哲学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关注着实践的发展,它将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提炼、过滤和升华,转化为真正的哲学问题,继而以真正的哲学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为什么又说它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追问呢?

  哲学产生于实践,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

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出现。

“世界从何而来?

”“世界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

”“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

”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这种追问和思考使人类的思维水平跳出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概括出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使人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

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哲学的每一步发展和前进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和概括的结果。

  3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哲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关系。

掌握好它们的关系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哲学上说的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不同科学在揭示各自学科的规律的同时,也在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和处理事情的方法。

例如,数学是揭示现实生活数量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它又为人们提供一种可供操作的具体的数学方法。

具体科学的方法是指不同学科的不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哲学讲的方法论是一般的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观点指导方法。

当用世界观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会体现一套与之相应的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另一方面,方法体现观点。

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总受一定的世界观支配,方法论又体现世界观。

可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第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表现为方法论。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最初人们对生活其中的世界的看法局限于所接触的事物。

如,通过与某人接触,你会说他非常善良,乐于助人;进而,你可能又发现他很诚实,时间长了你可能得出一个观点:

他是一个很实在的“好人”。

正是人们通过对一事、一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对同类具体事物的观点。

所谓“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人们对事物共同特征进行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看法和观点。

我们可以把世界分为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由于这三大领域所研究的问题不同,所以形成的科学也不同。

当人们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概括地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形成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时,我们就把它称之为“世界观”。

例如,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和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人的思维随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

整个世界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我们把“世界是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称之为世界观的一个观点。

可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世界有所认识,形成对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也就有一定的世界观。

正是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于自身的实践和体验,没有加以论证和系统化,具有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们称它为朴素的世界观。

又由于每个人的立场、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等有差异,其所处的境遇、生活经历及其对事物的体验不尽相同,形成的世界观会各不相同,甚至是彼此对立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一般来说,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的一种体验,它是自发的、朴素的、零散的。

这种非系统、缺乏论证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

当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具备一定的实践条件,特别是人类的思维达到一定水平时,哲学家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就上升为哲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对此问题,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学好哲学有助于促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因为哲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提供给人们的是一般方法,为人们进行具体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例如,哲学告诉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指导人们在学习各门科学时,要从学科研究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从自身基础和条件出发,深入到学科中去,把握本学科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掌握学科知识。

  第二,不能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学习。

哲学与具体科学有着严格的区别和界限。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讲的是所有具体科学规律中带有普遍性的观点和最一般方法,如世界的本质和状态是怎样的等问题,而引力规律、遗传和变异规律、化合与分解等规律都不是哲学要回答的内容,是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要回答的问题。

那种认为学好哲学就能够代替具体科学学习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四、教学方法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2课时,也可以安排3课时。

在起始课,通过对具体事件、问题的探究和争辩,达到让学生对学习哲学产生兴趣的目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哲学作为一门知识课程进行教学,要用哲学的方法教哲学。

  教学方法建议

  .坚持从生活出发

  以现实生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着眼,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

教学的具体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谈亲身经历的事情,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历史知识、经典成语,还可以设计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耐人寻味背景或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引入,情境设计,还是活动安排,问题的切入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

建议教师在备课中可翻阅一些学生学习过的各科知识,充分挖掘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所体现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也可以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哲学角度分析道理。

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感到学习哲学有用。

总之,要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人情人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喜欢哲学。

  由于学生开始学习哲学,对于哲学的术语和观点还不可能掌握和理解,建议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提示和点拨。

因为许多哲学的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逐步深入,这里不要展开或引申。

教学的提示和点拨语言要通俗易懂,点到为止。

例如,“从事物的两方面看问题就是全面地看问题,这是哲学辩证法的观点,以后会讲到”;“全面地看问题会使你的思维开阔,避免钻牛角尖”;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体会到哲学有用就可以了。

  .注重展开思维过程

  哲学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要注意哲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在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由具体到抽象、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通过哲学特有的思辨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师可根据学生概括出来的道理进行提炼和点拨。

对于初学哲学的学生来说,不可能准确地概括出哲学道理,他们的概括可能是通俗、直接、朴素的,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叙述时一定要注意由浅入深,入情人理,水到渠成,不要概念化,生搬硬套。

  例如,关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