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969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x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形成机制

 

1.稻城亚丁风景区简介及当前认知的地质成因

稻城亚丁风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境内,地处著名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

在亚丁自然保护区东部的小贡嘎山上,三座雪山直冲云天。

北峰仙乃日,海拔6032米;南峰央迈勇和东峰夏诺多吉,海拔同为5958米。

三座雪山呈品字形,巍然耸立,遥相对峙,在中国西部藏区被称为雪域神峰。

亚丁自然保护区海拔2900米(贡嘎河口)至6032米(仙乃日峰),面积5.6万公顷。

景区以三座雪峰为核心区,北南向分布。

仙乃日(藏语观世音菩萨)、央迈勇(藏语文殊菩萨)、夏诺多吉(藏语金刚手菩萨)三座雪山相距不远,各自拔地而起,呈三角鼎立,藏传佛教称为“日松贡布”,意为三怙主神山。

北峰仙乃日海拔6032米,南峰央迈勇海拔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海拔5958米,三座雪山峰峰形各异,但都洁白无瑕,一尘不染。

山腰茫茫林海,飞泉瀑布于其间,山脚宽谷曲流,镶嵌着明镜般的湖泊。

稻城有三个著名的海子,牛奶海,五色海,珍珠海,雪水汇成的湖泊,美得让人心醉。

近些年来,亚丁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原始生态环境而闻名中外。

由于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环境基本未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始风貌保存较完整,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当前认知的地质成因

地质年代第四纪(250万年)以来,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这个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抬升和断裂,形成了特有的高原峡谷地貌。

保存了以冰峰雪岭、冰川宽谷、原始森林和高原草甸为主的极高山自然生态系统。

当前地学认为亚丁曾先后5次出现冰期和冰川活动,冰川的侵蚀,侵蚀和搬动作用,留下许多冰遗迹,造就了冰斗角峰、U形谷、刃脊、冰溜面、羊前石、悬谷、侧绩题、终绩题、冰蚀湖、冰川漂砾等多种蚀地貌。

3.亚丁风景区代表性景点介绍

1、仙乃日(意为“观音菩萨”,藏语意为“观世音菩萨”)海拔6032米,是稻城三座神山的北峰,是三座神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

看似观世音菩萨坐于莲花台上,手持宝瓶乘祥云而来,其状巍峨,象菩萨端坐在莲花台上。

2、央迈勇,海拔高度为5958米,在佛教中排在“三怙主”雪山之首。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雪峰像文殊师利用手中的智慧之俞直指苍穹,冰晶玉洁的央迈勇傲然于天地之间。

对于从稻城方向过来的人们来说,央迈勇是三座雪山里最难以见到的一座。

3、夏诺多吉(意为“金刚手菩萨”)是“三怙主”雪山的东峰,海拔高度为5958米,在“三怙主雪山”佛位第三。

4、蒙自大峡谷位于日瓦与蒙自之间,全长13公里,该峡谷两岸山势险峻雄伟,峡谷中风走云动,谷底江河奔涌、吼声震天,对峙的山崖形成千奇百怪的动物造型,对面垂直的山岩上,有许多自然的石猴,造型各异,惟妙惟肖。

5、俄初山海拔5145米,在藏语里是“闪光的山”的意思。

它位于亚丁保护区北,处贡嘎山边缘,距日瓦乡25公里。

俄初山像一位美貌仙子端坐云霓,南部为高山峡谷区,北部为俄初峡谷,撑托着地势较缓的美丽小山村,俄初山周围植被茂盛,其中拉姆格林区是稻城最大的林区。

每年10月,俄初山的风景让每一位来访者都如痴如醉。

6、阿西高山公园,距离贡岭区6.2公里,游客可领略阿西村寨古朴、淳厚的民风民情,也可可参观阿西手工土陶制作过程,以及著名的“阿西战役遗址”。

在高山公园广袤的草原上,芳草萋萋,花团锦簇;成片的高山柏林;片片的杜鹃花,灿烂如茵。

美得恍若仙境。

7、洛绒牛场是亚丁自然保护区著名景点之一,海拔4150米,是观赏三怙主雪山的最佳地点。

牛场周围是连绵的高山草甸,春夏时节草甸上野花盛开,漫山遍野。

贡嘎河从牛场穿过,成群的牛羊在河边和山坡上悠闲的吃草,一派和谐景象。

徒步转山的背包客常在此安营扎寨,观赏拍摄神山日出日落。

8、牛奶海,又叫洛绒措,是亚丁地区的圣湖之一。

位于央迈勇神山脚下的山坳里,是一个面积不大状如水滴的湖。

四周雪山环绕,湖水清莹碧蓝,湖畔则是一圈乳白色环绕,故称牛奶海。

湖水深浅不一,近岸由于湖底远久植物的沉淀而略显黑色,往里面一些则是浅绿色的一带,再深处则是碧绿色的水面,蓝得透亮。

阳光照耀在静静的湖面上,水面如宝石般熠熠闪光。

9、珍珠海(藏语:

卓玛拉措)就像“雪山脚下是绿宝石”。

那种永如春水浓绿的鲜妍,非亲见不能想象。

在湖边的栈道上长坐,灼目的阳光在雪山脚下温度依然,山顶经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璨白依然。

一时无话,此刻便永恒。

10、卡斯地狱谷位于央迈勇雪山西侧,南起卡斯村,东至仙乃日南坡,全长12公里,谷内绝壁峭立,惊险雄奇,怪石形成的鬼崖、地狱门、阎王殿等景观无不栩栩如生,沟尾的白云岩则被风化成铡刀、刀枪等形状,与地狱中各种酷刑的描述颇为相似,地狱谷由此得名。

卡斯地狱谷是藏传佛教中提到的世界八大寒林(尸林)之一,是人类肉身由凡界飞升天堂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你费尽千辛万苦穿过地狱谷,也的确来到了传说中的天堂三怙主神山的脚下。

11、五色海(藏语名为:

木底措)位于牛奶海上方,因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五种不同的颜色而得名。

五色海海拔4500米,在牛奶海右侧的一个陡坡之后,湖面呈圆形,湖水清澈,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光芒,殊为壮观。

五色海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湖,与西藏的羊卓雍措齐名。

12、亚丁村距香格里拉镇34公里,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因为依靠该村而得名,素有“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誉。

小村隐匿在雪山与森林之间,峡谷中出现这样的台地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山谷的尽头,巍峨的仙乃日雪峰毫无保留地沐浴在阳光之下,简练而险峻,像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简笔画。

4.亚丁附近地形的真实成因

要想理解亚丁附近地形的形成,必须要理解以下几点:

1、陆块的压熔性质及陆块在运动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循环;

2、全球海陆演变的宏观逻辑关系;

3、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及青藏高原东侧横断山脉附近陆块的物质来源;

4、横断山脉平行深切峡谷皱褶的形成机制。

(请读者参阅文中其他章节描述。

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在宏观地形图中的位置(绿框所示)。

青藏高原是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背离撕裂后向东北运动(红色箭头所示方向)过程中,碰撞挤压向西侧扭曲破碎的亚洲东南侧陆块(黄色箭头所示方向)。

造成两个陆块前端的粘接,共同向东北运动,形成当前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及周边地形的宏观形态。

其中图中蓝色虚线右侧陆块的大致来源是亚洲东南侧陆块。

而亚丁附近陆块恰好处在横断山脉中部腹地,所受的挤压尤为严重。

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峡谷裂纹(绿色线条所示)的形成和亚洲东南侧陆块的折返挤压之间的关系。

青藏高原是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背离撕裂后,碰撞挤压向西侧扭曲破碎的亚洲东南侧陆块。

造成两个陆块前端的粘接,共同向东北运动形成。

因此横断山脉附近地形是亚洲东南侧陆块呈90度弯折后折返挤压(黄色箭头所示),东侧受到云贵陆块的阻挡(红色箭头所示),陆块物质熔融隆起形成。

横断山脉周边存在数条束腰状的深切峡谷,实际上是胶质陆块在挤压过程中形成膜的皱褶和裂纹(蓝线所示)。

理解陆块的运动逻辑后,发现横断山脉峡谷山岭纹路分布自然而生动。

而亚丁附近陆块是陆块在挤压过程中局部强度的不均匀性南北向拉伸碎裂,同时伴有大幅度的向顶部隆起。

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局部地形视图,陆块受东西向夹压(红色箭头所示)。

向南拉伸断裂,形成深切的陆块间裂纹(峡谷)。

其中的东义河峡谷、水洛河峡谷、赤土河峡谷将亚丁附近陆块和周边的陆块之间形成明确的边界(绿色虚线所示,约为1500平方公里)。

陆块从峡谷边缘向中部隆起,在北部陆块中央,隆起为三怙主雪山(红色圆圈所示)。

亚丁附近陆块及三怙主雪山外形特征符合胶质陆块的挤压隆起特征,形象生动。

亚丁附近陆块及三怙主雪山成因认知很显然是不符合当前地学描述的。

也就是说,三怙主雪山陆块遭受夹压后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和当前认知的雪山是冰川侵蚀地貌成因,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

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绿色虚线所示范围)卫星视图,图中可见亚丁陆块分为明确的两个部分,亚丁陆块受向东的挤压,在三怙主雪山(蓝圈所示)以南形成明显的峡谷裂纹,南侧陆块呈逆时针扭曲(方向见黄色箭头所示)。

于此同时亚丁陆块向东挤压还在持续进行。

这样。

三怙主雪山附近受到两股力量的挤压:

①横断山脉形成过程中陆块整体向东的挤压②三怙主雪山以南陆块逆时针旋转阻挡挤压。

受此二种因素共同影响,陆块内的胶体物质受压向上突破,这为三怙主雪山的形成找到了合理的力学解释。

为什么亚丁附近会形成高差巨大的三个雪山?

首先,认识青藏高原的成因。

其本源是受数万年前发生在澳大利亚星体撞击事件的影响(参见本文其他章节描述)。

蒙古印度洋陆块向北运动形成蒙古高原后不久,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发生背离撕裂,撕裂后的印度陆块向东北运动,前端发生压熔隆起。

东北侧前端和逆时针大幅度弯折的远古亚洲东南侧发生压熔胶结,共同向东北运动形成。

其中的青藏高原东侧一直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中南半岛陆块都是亚洲东南侧陆块折返弯折形成。

在印度陆块和亚种东南侧陆块运动的过程中,远古海洋受压隆起,海水侵蚀青藏高原表面的砂岩丹霞陆块,形成的石英砂构成青藏高原北部大面积沙漠沙子的物质来源。

(沙漠形成于洲际洪水,这在当前理论认知中是不可想象的。

青藏高原形成之初,陆块内部因元素转化形成巨大的热力和辐射来源,除了造成青藏高原宏观整体上形成胶质态,也造成表面海水的浓缩,局部甚至形成岩盐。

(青藏高原内部的咸水湖来自于洲际洪水后海水的熬煮蒸发,这在当前理论认知中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现在的青藏高原的东西两侧能够看到陆块胶结形成的痕迹特征,西侧陆块湖泊分布、地表形态都和东侧陆块有明显不同(见下图红色虚线所示边界)。

提示有不同的陆块来源。

其次,要认识青藏高原的宏观胶质特征。

从宏观地形图中,可看出青藏高原表面就是一个熔融胶质液平(见下图红圈所示)。

我们可以做以下实验:

将大块的蜡烛油放在平板上熔化,然后停止加热逐渐冷却。

随着冷却的进行,蜡烛油的边缘会逐渐隆起,甚至边缘会高于原先的熔融液面高度,中间会逐渐凹陷。

胶质的这种冷却形成的外形特征与胶质本身的物理性质相关。

因为熔融胶质的中部只有顶部散热,而周边胶体物质则存在顶部和侧面两处散热,在胶质冷却的过程中,体积会缩小,熔融胶质会一定程度向边缘集聚。

(如果理解了珊瑚礁是陆块熔融后形成的残留碎片后,就能够理解珊瑚礁外形特征的形成。

珊瑚礁基础的形成不是珊瑚,这也是当前理论认知中不能接收的。

回过头,我们看卫星视图,会发现雪山主要分布于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南侧边缘、灵芝地区、云南中北部(见图中蓝圈所示位置),青藏高原中部、北部也有雪山散在分布,但是规模、面积和上述区域相比,明显要小很多。

只要将青藏高原作为整体来研究,就会理解上述雪山分布和胶质陆块形成过程、物理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

青藏高原形成之初,印度陆块持续向东北的挤压,导致陆块压熔隆起。

同时陆块胶质流动性增加,向南北两侧流动坍塌。

在坍塌流动过程中,表面逐渐冷却硬化的胶质在边缘堆积隆起,形成支撑和围堰,阻挡内部炙热的熔融陆块向外扩张流动。

同时边缘的青藏高原陆块存在顶部、侧边甚至底部等多面的散热,会导致陆块胶质迅速凝固岩石化。

我们从青藏高原中部向边缘观察,宏观地貌从熔融拉伸挤压、粘性撕裂、玻璃态断裂、粉状碎裂等转化特征越来越趋于明显。

伴随着印度陆块的挤压,青藏高原北部存在向东北惯性前冲的趋势,后又发生印度陆块亚洲东南侧陆块的碰撞粘接,导致北侧发生祁连山陆块的惯性前冲和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凹陷的形成。

由于有陆块胶质的平铺拉伸,所以青藏高原北侧雪山隆起规模不是很大。

而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南侧边缘、灵芝地区、云南中北部存在大面积的、高差巨大的雪山隆起,同样与这些地方所处的青藏高原的宏观位置有关。

帕米尔高原地处青藏高原这个大胶质块和向北挤压过程中陆块熔融物质堆叠的西部边界,同时也是印度陆块向东北挤压的旋转轴位置,所以会形成大量的物质隆起堆积。

而灵芝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南缘,亚洲东南侧前端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后的旋转折返挤压,导致灵芝地区的青藏高原胶体物质的受压弯折返兜,形成严重隆起。

理解胶质陆块的热熔-冷却性质,理解青藏高原胶质态隆起的形成和亚洲东南侧前端折返弯折之间的时间差后,这会非常容易理解当前灵芝地区高耸雪山、深切峡谷的形成原因。

受灵芝地区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胶体物质向北的挤压弯折返兜影响,青藏高原南缘形成了弧状的垂吊线,也是青藏高原又一个密集的雪山聚集区。

其中的灵芝地区及横断山脉区域,由于处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受亚洲东南侧前端的折返二次挤压,青藏高原的胶质陆块呈南北向碎裂。

下图是青藏高原东南侧卫星视图。

图中可见:

受亚洲东南侧前端的折返二次挤压(红色粗线所示),宏观上已经有一定程度冷却的青藏高原西南缘受压向东凹陷。

其中几个较大面积的陆块呈南北向粘性拉伸碎裂。

挤压形成的压力在陆块与陆块之间形成深切的峡谷(见下图黄色、绿色、红色、蓝色虚线所示范围)。

由于北侧是青藏高原胶质块保温较好,南侧陆块冷却较北侧充分。

陆块在向东二次挤压过程中,南侧陆块刚性碎裂特征明显,呈现出复杂的地形特征,而北侧陆块呈现出大片状的粘性撕裂纹,陆块表面熔融胶质特征明显。

而亚丁陆块、梅里雪山陆块、玉龙雪山陆块等云南北部的几个主要雪山陆块(上图白圈所示)恰好处于胶质陆块到玻璃态刚性碎裂陆块的过渡部位。

雪山形成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条件:

1、山体要足够高(我们通常用雪线来描述雪山这一个重要形成条件,但海拔不是唯一,青藏高原中北部几处无人区有大面积陆块海拔都达到5000米,但是并不常年积雪。

);

2、山体内部温度不能太高,要能保证冰雪不能迅速熔化(比如不能在山顶出现大面积的地热或熔岩出口);

3、山体所在的海拔高度、山顶气候条件要能保证有降雪(这个基本上都能满足,降雪与纬度位置关系不大,但是与山体体量、垂直斜率、山顶面积有关,这需要有物理基础,并且云的形成和水汽截留有违当前气象认知);

4、山体要能存在承托面,保证积雪能停留(比如不被风吹散);

5、允许有山顶的积雪有溶化,但是山顶的年积雪溶化量要小于年降雪量,这样每年的降雪才能聚集形成冰川。

下图是亚丁三怙主雪山卫星3D视图(三怙主雪山隆起方向见深红色箭头所示)。

亚洲东南侧陆块的折返挤压及青藏高原向东北的凸进,导致横断山脉的形成。

受横断山脉形成的挤压,亚丁陆块撕裂形成。

亚丁陆块内部也分为明确的两个部分,南侧陆块受压逆时针扭曲。

三怙主雪山隆起主要受到:

①陆块整体向东的挤压②三怙主雪山以南陆块逆时针旋转阻挡挤压(见下图红色弧线及箭头所示方向)。

受此二种因素共同影响,已经表面冷却成膜的亚丁北侧陆块内的胶体物质受压向上强力突破,形成当前高耸的刃脊锋利的山体隆起。

有专家认为,地球上因为岩石强度无法支撑,不可能形成超过10公里的山峰。

这种没有严格实验论证的数据表述及不负责任的做法,会让专家成为大众的嘲弄对象。

地球上的岩石圈能够承托的山峰高度究竟有多高,影响因素很多。

单独将山峰高度拿出来进行讨论是无解的,讨论这一指标也无意义。

之所以在地表会出现高耸的山峰,是与海陆演化重组过程中陆块当时的热性能有关。

我关注过冰岛的形成过程(详见我对北美陆块形成的分析中的相关章节)。

冰岛也是两个陆块撞击熔融形成,但是很少出现高耸的山峰。

是因为冰岛陆块撞击后熔融充分,山峰缺乏支撑,所以不具备高耸山峰的形成条件。

而亚丁三怙主雪山是陆块在发生表面初步冷却后内部胶质向上突破导致的堆叠隆起形成,这是胶质陆块冷却过程中的二次挤压,陆块内部冷却的岩石层形成强有力支撑,所以具备高耸数千米山峰形成条件的。

 

5.亚丁附近风景成因解释

5.1亚丁村平台的成因

亚丁村距香格里拉镇34公里,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因为依靠该村而得名,素有“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誉。

小村隐匿在雪山与森林之间,峡谷中出现这样的台地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亚丁村平台的形成通过地形结合卫星视图判断,是胶状山体形成过程中山体边缘物质熔融坍塌形成的一个极小的液平平台(山体坍塌方向见下图红色箭头所示)。

5.2卡斯地狱谷风景的成因

由于我们当前地学认知山体隆起动因的缺乏,对于谷内怪石形成的鬼崖、地狱门、阎王殿、铡刀、刀枪等景观成因的认知也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

卡斯地狱谷是亚丁陆块在遭受二次挤压形成三怙主雪山过程中,陆块扭曲挤压形成的特殊峡谷地貌。

由于亚丁陆块在挤压形成三怙主雪山时已发生表面硬化冷却,所以再次扭曲变形,岩石碎裂较为严重,形成现在独特的碎裂风化特征。

5.3牛奶海的成因

牛奶海,又叫洛绒措,位于央迈勇神山脚下的山坳里,是一个面积不大状如水滴的湖。

四周雪山环绕,湖水清莹碧蓝,湖畔则是一圈乳白色环绕,故称牛奶海。

湖水深浅不一,碧绿色的水面,蓝得透亮。

为什么高原湖水体大多清澈见底、碧蓝透亮?

比较有名的如香格里拉的白水台、九寨沟的海子、黄龙的七彩池等。

这与高原湖融冰渗水透过地层中携带大量的碱性钙质有关。

也就是说,清澈见底、碧蓝透亮的高原湖水是硬度很大的、含钙镁离子浓度较高的水。

高浓度的钙镁离子能改善水体的透明度。

可为什么会在上述这些区域会形成如此高浓度的碱性硬水湖泊?

这同样与该区域的地形塑造机制相关。

通过宏观地形特征让我发现了喀斯特地貌并非是水流岩溶,而是陆块在运动过程中压熔形成。

可地下高温为何不能造成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石灰)是困扰我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

到黄龙、九寨沟的一次旅游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地质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在低压环境下确实会分解为氧化钙,九寨沟附近土壤中至今还保留有灰白色消石灰态的粉末就是很好证明。

但是在高压密闭环境下,碳酸钙是会熔融的,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石灰岩、大理岩岩体都是石灰岩熔融后冷却形成。

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由于受到陆块二次挤压所产生的硬性撕裂,导致密闭在陆块内部的碳酸钙碎裂裸露,并且接收地温的持续加热。

特定的地质塑造过程导致石灰岩分解为氧化钙,遇水后发生反应生成碱性可溶离子,所以在这些区域会形成较高浓度的可溶碱性硬水。

也就是说,这些高原碱性硬水湖泊清澈见底、碧蓝透亮的外观特征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消石灰池子!

这种硬水在水流缓慢处,由于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接触,会形成钙华,在黄龙、香格里拉有大面积、大规模的钙华沉积坡,就是硬水在水流缓慢处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接触后沉积形成。

牛奶海湖畔一圈乳白色环绕,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锅边上水垢的形成机理类似,是硬水蒸发后形成的钙华。

 

5.4羊背石的成因

在峡谷河床上经常可见下图所示的巨大卵石块,当前地学认为,这些卵石的成因是冰川磨削搬运造成。

类似的成因认知如卵石、太湖石等。

下图是当前地学认知的羊背石和鼓丘的形成机制。

不理解陆块的宏观形成过程、不理解陆块岩石的宏观理化特征,谈局部微观景观的形成是会出现很大误差。

羊背石是胶质的岩石在尚未完全冷却硬化时,就从山体上母岩剥离,在滚落过程中受压形成的压痕。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撮汤圆。

要想证明上图中的石头外形的形成是岩石的熔融后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压痕而不是冰川剥蚀形成,可以对比较典型的石块进行纵向切片,观察石块内部纹路走向,如果存在和压痕走向一致的熔融拉丝纹路特征则证明是尚未完全冷却的粘性胶质石块受压形成;如果内部纹路分布均匀一致,则能判定为冰川剥蚀。

我相信岩石的解剖特征是不支持羊背石的冰川成因解释的。

6.亚丁附近陆块及三怙主雪山成因小结

亚丁陆块的形成及三怙主雪山隆起都是受数万年前全球海陆宏观演变造成的结果。

本节主要介绍边界明确的亚丁陆块的形成机制及三怙主雪山隆起机制,这些都是有悖当前地学基础的,请读者对照进行思考。

受亚洲东南侧前端的折返二次挤压,宏观上已经一定程度冷却的青藏高原西南缘受压向东凹陷。

其中几个较大面积的陆块呈南北向粘性拉伸碎裂。

挤压形成的压力在陆块与陆块之间形成深切的峡谷。

由于北侧是青藏高原胶质块保温较好,南侧陆块冷却较北侧充分。

陆块在向东二次挤压过程中,南侧陆块刚性碎裂,而北侧陆块呈现出大片状的粘性撕裂或皱褶隆起。

亚丁陆块恰好处在青藏高原宏观粘性陆块向刚性碎裂陆块的过渡部位,所以亚丁陆块形成边界明确的独立陆块。

而三怙主雪山隆起除了与亚丁陆块撕裂过程中形成的挤压相关外,更与亚丁陆块形成后南侧陆块对北侧陆块的旋转挤压相关,这些陆块的挤压动作有明确的先后时序,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造成三怙主雪山直插云霄般的剧烈隆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