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921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docx

第3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

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纸的发明、历史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更多传统节日的资料,熟练运用字词进行句段的写作。

《古诗三首》要求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景象,并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探索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纸的发明》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先祖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通过对赵州桥独特的建筑风格的具体描写,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部分。

要求在指导学生认识新字词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加

强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

理解生字新词,掌握词语意思,并试着在习作中具体运用。

2.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泛读课文。

2.掌握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

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措施:

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课文相关知识,能准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熟记要求背诵的课文。

2.教师课内指导,讲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以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

3.迁移思维,引导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2课时

《纸的发明》2课时

《赵州桥》2课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

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

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

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

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

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

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

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3.多音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明确:

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

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屠苏换旧符欲魂借酒 牧 独异 佳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节课的学习里,我们将探究本课内三首古诗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一)《元日》

1.《元日》的作者是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明确: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明确:

吃年夜饭:

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

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

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

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

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明确:

①贴桃符: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②饮屠苏酒:

药酒名。

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

③燃爆竹:

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明确:

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明确:

“暖”字是诗眼。

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二)《清明》

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明确:

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明确:

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

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

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明确:

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明确:

请问牧童,哪里有可歇歇脚的酒家?

牧童指了指

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明确:

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

为什么?

明确:

“遥”。

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明确:

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

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有别于今天的山东省。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明确: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明确:

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内心更添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明确:

“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明确:

登高是古时候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避灾。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明确: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

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

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内心更添愁闷的思绪。

7.课外拓

展:

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明确:

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③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⑤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元日》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通过描写宋代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清明》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描绘了一幅清明烟

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

计,知识构架

元 日

(宋)王安石

喜庆、欢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举目无亲

重阳佳节——加倍思亲

遥知兄弟——怀念亲人

清 明

(唐)杜牧

雨纷纷——欲断魂

问酒家——杏花村

愁闷 → 振作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纸是怎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过程与方法: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预习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纸的发明的过程。

3.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纸是怎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术比中国迟一

千多年,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人

们将字刻在龟甲、兽骨

之上,这就是最早的古文。

周朝时,人们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

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会认字:

创、携、蔡、伦、鲜、欧、洲、社

会写字:

术、伟、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

词语:

造纸术、伟大、记录、保存、大约、经验、阿拉伯、欧洲、社会

1.借助工具书,熟悉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的读音和意义。

(1)确定生字部首,学习部首字法。

(2)以“豪”字为例讲解部首查字法,学生跟着做。

要点:

部首目录→部首几画(部首)→检字表→部首→数除部首外几画→找到相应字的

页码→字典正文。

(3)口头归纳:

查上不查下,查左不查右,半包围查外面,独体字查起笔。

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伟”左窄右宽,右边的“韦”第三画是横折钩。

“册”左右疏密宜均匀,“册”的第一、三画是竖撇。

“存

”的第一笔和第三笔要写得稍短点。

易错提示:

“社”的部首为“礻”而不是“衤”。

3.多音字。

4.理解下列词语。

创造:

发明、制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

(例句: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铸刻:

在金属上刻、铸文字。

(例句: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携带:

随身带着。

(例句:

图书馆禁止携带宠物进入。

蚕茧:

蚕吐丝结成的壳,椭圆形,蚕在里面变成蛹。

(例句:

蚕茧是织造丝绸的原材料。

篾席:

竹篾编的席子。

(例句:

夏天躺在篾席上很凉爽。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

2.在发明纸的过程中,先民们都做出了哪些尝试?

明确:

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或者青铜器上——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将文字写在帛上——麻纸的出现——蔡伦改进造纸术

、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部首

查字法,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试着去查找我国四大发明的故事。

在下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重点讲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

会认字:

创、携、蔡、伦、鲜、欧、洲、社

会写字:

术、伟、录、册、保、存、约、验、阿、伯、欧、洲、社

2.听写词语。

造纸术、伟大、记录、保存、大约、经验、阿拉伯、欧洲、社会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掌握了部首查字法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在这一节课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本内容,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记录文字的?

明确:

纸的替代品

特点

使用情况

竹片、木片

笨重,不方便

很少

丝绸

方便,贵

买不起

2.我国最早的纸是什么做成的?

明确:

是用麻做成的。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3.蔡

伦对西汉时期的麻纸,进行了怎样的改造?

明确:

蔡伦吸收长期积累的经验,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4.为什么蔡伦改进的纸能够被流传下来?

确:

蔡伦改进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5.课外拓展。

(1)蔡侯纸:

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2)四大发明:

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明确:

读了这篇课文,我了解了纸的发明过程。

在纸的发明创造中,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

通过对纸的发明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县、拱、济”等11个生字,“赵、省、县”等13个字,正确读写“赵州桥、石匠、设计、创举、况且、智慧、历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和课

文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2.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3.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

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它的名字叫作赵州桥,也叫安济桥。

赵州桥建造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历经千年风雨,而今依然巍峨挺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探究这座凝聚了古人智慧和才干的桥梁。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出示字词:

会认字:

县、拱、济、匠、计、横、史、爪、智、慧、历

会写字:

赵、省、县、济、匠、设、计、史、创、且、智、慧、历

词语:

赵州桥 石匠 设计创举 况且 智慧历史

1.教读生字新词,可以结合

图片或者组词加深理解。

县(县城) 拱(拱桥) 济(救济)史(历史) 

匠(工匠) 计(设计) 横(横跨)爪(龙爪)

2.对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赵”的“走”收笔的捺要平缓。

“创”左宽右窄,

左是“仓”不是“仑”。

易错提示:

“省”的下方是“目”,中间是两横。

“县”的上部是中间是两横。

[来源:

学科网]

3.多音字。

4.词语理解。

桥墩:

桥梁下面的墩子,起承重作用,用石头或混凝土等做成。

雕刻:

(多义词)①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

②雕刻成的艺术作品。

绕:

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堆砌:

(多义词)①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

②比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概括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一共四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

介绍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

第2自然段:

具体描写了赵州桥雄伟姿态。

第3自然段:

生动描写了赵州桥的美观。

第4自然段:

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赵州桥的设计出自于何人之手,建造于哪个年代?

明确:

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

3.读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赵州桥的与众不同在哪里吗?

明确:

赵州桥横跨河面,桥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的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这独特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对课文的初步学习,我们对赵州桥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里,赵州桥经历过10次大的水灾、8次战乱、多次地震,而今依然存在,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下一堂课,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干。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赵、省、县、拱、济、匠、设、计、横、史、创、且、爪、智、慧、历

2.听写词语。

赵州桥 石匠 设计创举 况且 智慧历史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知道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桥梁有着独特的建造风格,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课本内容,具体感受古人的智慧才干。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内容?

明确:

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

,建造的年代和影响力。

2.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试分析这样设计的优

点是什么。

明确:

第一个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

第二个特点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这样的设计,

既能减轻流水对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3.读了第2自然段,分析一下赵州桥为什么举世闻名?

明确:

赵州桥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存在。

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前的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这种独创的设计,不仅在外形上更美观,在防洪和减少用料的实际用途上,也颇见成效。

4.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

第一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5.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桥面有石栏,栏板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6.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幅雕刻图案?

它们有什么异同?

明确:

三幅。

相同之处:

都是画的两条龙。

不同之处:

姿态不同。

7.赵州桥的栏板上只有三幅图案吗?

明确:

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

文中描述的

三幅是最精美的。

8.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具体写桥面的美观的?

明确:

总分的顺序。

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

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9.课外拓展。

搜集

资料,介绍“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示例:

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旧称紫禁城

,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举世闻名的中国

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

穿过崇山峻岭,绵延万里。

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

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赵州桥

创举——智慧和才干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