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868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docx

8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

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点]

1.理解《与朱元思书》借景抒情的写法,郦道元《三峡》的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黄山记》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联系本单元诗文的景物描写,理解《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中阐述的观点。

2.通过诵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品味、评点各篇诗文中的佳句妙词奇笔。

体味各篇诗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领会作者在议论或写景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个性。

3.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读文章,想画面”的想象能力。

欣赏某幅风景名画、摄影佳作,写一篇抒发真趣实感的习作。

4.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举办诵读比赛,丰富语文第二课堂。

7与朱元思书

一.教学目标

1.应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所阐述的观点和道理。

2.应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3.应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既写出了景物特点,又表现出作者主观感觉,甚至想像、幻觉的词句.

三.教学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测试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检查关键词语掌握情况,并解释这些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示例

本文可以这么导入:

中国古典山水游记,写山水之动态者不胜枚举,但是大都集中在水本身之奔流。

能赋于静态的树木和山石以动态,使之有积极的灵性者,可能是比较后出的吴均了。

《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最有名的,也就是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1),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痒。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

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

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圈下生字生词

教师简析课文。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在此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参考〗

a.这篇文章是吴均向朱元思述说富春江及其沿岸山川之美的一封信。

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读后使人神往,就好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似的。

b.本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至“天下独绝”;“水皆缥碧”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至结尾。

(四)学习课文.

1.全班朗读课文

2.分别请两位学生口译这篇课文。

3.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两位学生口译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4.教师总结、订正学生口译。

〖教学参考〗烟雾都消散尽了,天和山的颜色一个样。

我乘船在江流中飘荡,任意地东西转移。

自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中,山水的奇异,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淡青色的,上千丈深,却清澈见底。

游动着的鱼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在奔驰。

江两岸的高山,长满了树木,看上去使人感到寒意。

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伸展,仿佛在比谁能钻得高,谁能伸得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清越的响声。

好鸟相向和鸣,嘤嘤地唱出和谐的声韵。

蝉接连不断地高歌,猿长久地叫个不停。

为名为利像鸢鸟那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他那利禄功名之心;奔波劳碌要经营人间事业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空中遮蔽着,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看到从空隙中照射下来的阳光

〖重点词语〗风烟、共色、俱、许、独绝、缥碧、直视无碍、寒树、负势、相鸣、戾天、息、犹、交映

(五)讲析第一层。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后,圈下重点字词。

3.师生交流本段内容。

4.小结:

〖教学参考〗这是文章的总起,概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先叙述夏秋之际江上烟消雾散之后天山一碧的景色。

然后再说自己放舟江流随着长江飘浮荡漾时的轻松愉快、悠然自得的情况。

最后说出旅行所经过的地点是富春江的一段,并对江行所见的“奇山异水”大为赞美。

“天下独绝”四个字,先对那里的山川形胜作概括的评价,下边再作具体的叙述

〖重点词语〗①风烟:

指烟雾②共色:

同样的颜色③俱:

都④许:

用于数词后,表约计的数量。

⑤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六)讲析第二层。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后,圈下重点字词,口译本段。

3.师生交流本段内容。

4.小结:

〖教学参考〗这一层以简练传神的笔法描绘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

写出了富春江江水之美。

“缥碧”是江的颜色。

“千丈”是江的深度。

“见底”二字,述说江水的通明清澈,但是这还不够,接着又写具体的情况: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进一步充实“清澈”的内容,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鱼”、“石”的前面加上定语“游”和“细”,意在表明“直视无碍”的是包括动的和静而微小的东西。

可是富春江的水也不是平静死板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了江水的动态。

这一段交代了第一段所说的“异水”天下独绝。

〖重点词语〗①缥碧:

青白色②急湍:

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

一直看下去,很清楚,毫无障碍。

(七)讲析第三层。

1.指名朗读。

2.学生齐读后,结合重点字词口译本段。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4.小结:

〖教学参考〗这一层以细腻笔法详细描绘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富春江两岸群山的秀丽。

“负势竞上……千百成峰”,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夹岸层峦迭嶂越来越高的景象。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蝉转,猿叫,山中这些声音多么动听。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两个分句不仅叙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发生的感想,同时也在极力形容景物吸引人的力量。

最后一句写山中的晦明变化。

“横柯上蔽”和“疏条交映”是对“在昼犹昏”和“有时见日”的原因的解释,都是从实地观察得来的。

这一段交代了第一段所说的“奇山”天下独绝。

〖重点词语〗①寒树:

令人感到寒冷之树②负势:

凭依形势③相鸣:

相向和鸣。

④戾天:

到天上⑤息:

平息⑥犹:

好象,如同⑦交映:

互相掩映。

(八)师生合作探究:

1.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所写出的光和色的特点,说明此句是近景还是远景?

〖教学参考〗这是远景。

它写出了光的“明净”的特点,正如此才可能极目远眺;又写出了色的“浅淡纯净”,这样,淡蓝的远山就融进了蔚蓝的天空中,形成了“天山共色”的美景。

这也是远景的特点,色彩会由深变浅,由浓变淡,由杂多变单一,显出一种澄明轻柔之美。

当然又不是绝对的透明,否则山色与天色就还能分清,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透明。

2.最后四句中哪些句子更有力表现了林木的遮天蔽日?

〖教学参考〗关键句为“有时见日”。

正是有时能见到太阳(阳光)才显出林木遮天蔽日。

这叫反衬手法,譬如以动衬静更显静,以静衬动更显动,“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红绿互衬更显红绿。

也可认为关键句为“在昼犹昏”,这叫效果手法(也是间接描写),遮天蔽日产生的效果。

前头“有时见日”也是效果手法,遮天蔽日带来的效果。

关于效果手法的好处,本单元余光中的《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有详述。

另,此段林木遮天应是富春江某段之景,否则就无法看到“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的情景了,自然也给人又入一佳境的信步观景之感。

3.找出文中既写出了景物特点,又表现出作者主观感觉,甚至想像、幻觉的词句,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参考〗这些句子如:

天山共色;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在昼犹昏,等等。

急流自然不是奔马,这是想像,但像飞箭、奔马的想像并不奇特,而说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相伸展,互比高低(互相轩邈)等等,就非常有特色了。

这完全是因为夹岸两边的山势过于险峻逼近,峰峰直指天空的特点带来的非常主观化的感觉、想像、幻觉。

否则,人的视觉怎能看到山在“向上”“伸展”地运动?

山又怎能像人那样互比高低?

山本来就“千百成峰”,怎会是“争高直指”的结果?

然而正是这样的主观感觉,这样的拟人化,才更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两岸山势的特点。

此外,窥谷忘反,也是主观感觉,因为也可能或因心境不佳,或因见多不怪,或因另有看法等等而窥谷即返。

至于鸢飞戾天、经纶世务两句的借题发挥更是主观化的表达了。

4.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参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甚,超过,胜过。

甚箭,即甚于箭;于,介词,引入比较的对象;甚箭即和飞箭(速度)比超过了飞箭;任意,文言词意为随意,凭己心意,即随心所欲之意;东西,并不一定实指,而是说任船所至,这正是主观心情、感觉与山水景物特点结合的写照;箭和奔,其形容急流的速度也不言自明;夹,两岸山势高峻,中间溪谷深幽,方能形成夹合之势;寒,这说明山势之高,所生皆为耐寒林木;俱净、共色、直、碍、竞、争、横、有时等等都是。

5.品味本文用简洁的笔墨勾画事物的特点和字词深邃的表现力。

〖教学参考〗

①本文先总写富春江景色,接着写异水(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入手),最后写奇山(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

用简洁的笔墨勾画了事物的特点。

②皆生寒树中的“寒”字,既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又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负势竟上”中的“负”字和“争高直指”中的“争”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他们以生命和动感。

〖教学建议〗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能不充分,因此,教师不必过分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锻炼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九)本课小结:

〖教学参考〗这篇文章描写富春江上山水之美,它不仅写出山水秀丽的一面,也写出山水雄奇的一面;它不仅写静态,也写动态。

在语言上,它用了不少的对偶句,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等。

就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也可以算是对偶句。

六朝的骈文,用对偶句的往往堆砌很多典故。

这篇几乎不用典故(只有“鸢飞戾天”一语可以算用典),也不会有意地堆砌词藻,所以读起来只觉得清新自然,觉得富春江上的山光水色,宛然如在目前。

骈文写得这样自然流畅,应该算是格调高的优秀的作品了。

板书设计:

①异水:

缥碧清澈;急湍猛浪

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听觉、视觉)

②奇山:

夹岸高山;泉石好鸟;蝉鸣猿啸

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三、四。

8三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妙。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抓住特征,运用多重正衬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检查关键词语掌握情况,并解释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重点词语〗①阙:

通“缺”,缺口。

②曦:

阳光,这里指太阳。

③嶂:

像屏障似的高山。

④襄:

冲上。

⑤自非:

如果。

⑥阻绝:

断。

⑦或:

有时。

⑧虽:

即使。

⑨良:

实在。

⑩久绝:

消失。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示例

三峡是长江上游江流最凶险的地方,山陡水急,气象万千,描述它的情状确是很不容易。

可是郦道元却能够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用一百几十个字就画出它的形态,传出它的神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性的写景散文,看看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否很值得我们来借鉴。

(三)学习新课

1.简介作者。

郦道元(?

-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少年随父在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

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

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

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

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

今传所撰《水经注》四十卷。

本书广征博引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并以游历名地山川,实地考察的见闻为《水经》作注,不仅介绍了一千二百五十多条河流,描绘出各地壮丽山川,还记述了许多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

文笔简洁精美,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后代游记作家如柳宗元等,无不受其影响。

2.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注意朗读中的语句停顿,圈下生字生词。

3.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小组读、个人读),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4.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然后齐读。

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教学参考〗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补充。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一带,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夏天水涨,漫上丘陵,顺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

偶尔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不会有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绿,曲折的清流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像。

陡峭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间飞流冲荡,山高水清,草木繁茂,真是有无限趣味。

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叫,连续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间迴旋荡漾,悲哀啼啭,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歌唱:

“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四)解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明确:

山、水)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水有什么特点?

〖教学参考〗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五)合作探究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问:

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教学参考〗水;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

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分三个时间,夏天:

奔放;春冬:

清幽;晴初霜旦:

凄婉。

2.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

〖教学参考〗吴文主要写自己的观感,郦文立足于写实性说明。

两者都注重写动态的景,写感性的效果,吴文更为突出。

两文的区别:

1.文体及主要表现手法不同。

《与朱元思书》是游记小品,文学散文,描写为主,细描、白描、衬托、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手法交织;主要写自己的观感,既有纪实的一面,写出了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表达自己主观感觉,乃至想像、幻觉以及借景抒情的一面。

《三峡》是说明性散文,采用了描写、叙述、衬托、典型化等多种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某种主观感受、情调,文学笔调浓郁,但总的立足于说明三峡巫峡段的峡谷地貌特征及不同季节的自然特点。

2.主观感觉的多寡、呈现不一。

《与朱元思书》的主观感觉、想像多处可见,乃至有幻觉,又都与客观化的描写融为一体,因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水,尤其是夹岸高山的特点。

《三峡》也包含了对夏水的惊叹、对清荣峻茂春冬之景的赞美、对秋景凄清的咀嚼等激赏情致、主观感受,但除“良多趣味”一句外,其他都隐蔽得多,文字更呈现为客观写实。

好处是更具真实感;但如没有其他手法,像“绝巘多生怪柏”一句就不如前者的高山描写。

3.素材组织与篇章结构各异。

《三峡》的突出手法是典型化。

三峡可记可写的东西太多,但作者大胆取舍,夹岸高山主要突出隐天蔽日,夏天只记发大水,春冬都讲生机勃勃的美景,秋天专说清肃秋象,并且除春冬景外,分别以“不见曦月”“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高猿长啸”等典型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应地,《三峡》结构工整巧妙,先总说地貌特征,后分述四季之景;而两者又关系紧密,若无七百里连绵的高山深谷,决无夏水奔腾赛过千里马的壮观感,也难以产生哀转久绝的效果。

而吴文似乎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信手拈来;素材组织和结构布局都给人开头说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那样的随心所欲感。

其好处是给人出于真情实感,不事雕琢,自然成文之感;给人目之所及皆为美景,游踪所及皆成文章的感觉。

如开篇两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突兀而起,破空而来,仿佛作者初到富春江眼门一亮,天清地朗,心旷神怡,脱口而出。

又如结尾,按一般的章法,已卒章显志,理应打住,可又再来遮天蔽日四句,这就少了“有意为文”,而多了随机趣味。

其实,本文看似随意为文,实则暗含章法,总的都是围绕“奇山异水”写的;再看全文,开头几句是总说,总的感觉,接着写水,再接着写高山,接着又专写美妙的听觉,再接着借景抒情,最后补叙一笔,暗合“窥谷忘反”之意。

4.衬托用法各有所长。

吴文主要是妙用反衬。

一是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清晰可见)反衬江水之不可见,江水似无(故直视无碍),可见江水之清。

二是正、反衬结合,即以正衬“在昼犹昏”和反衬“有时见日”,两次反衬遮天蔽日,堪称经典。

郦文主要是多重正衬。

一例是以隐天蔽日衬托七百里略无阙处的重岩叠嶂的无比壮观,再以亭午时分才见日月衬托隐天蔽日(即七百里一线天)。

又一例是夏水段,即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衬托船速之快,又以船速之快衬托出夏水之急。

再一例即秋景段,先以晴初霜旦之气候作“林寒涧肃”的背景,再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凄厉猿声烘托这峡谷气氛,又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婉转悲凉渔歌再次烘托;渲染得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动容,清寒肃穆之气仍觉挥之不去,萦绕在侧。

5.描写、叙述各有妙用。

吴文有很好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细节描写;还有“负势竞上……千百成峰”句的以叙述笔法、拟人手法写静物,化静为动的妙笔。

郦文写猿啼的十六字四分句,全句是叙事,每一分句也是叙述框架,但叙述中带出特点鲜明的描写(即白描),因而每一分句和全句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上述五点,第1点为总说,学生能大体说到此点即可,其余四点能说出一、二点更好。

当然,也可就事论事,就两文写到的相似景物,如夹岸高山、清水急流、流泉啼猿、遮天蔽日等等进行具体比较;这样回答较简单,但重复之处可能较多,理性的认识也不如上述醒豁。

也可两者结合,在就事论事比较的基础上再如上述所答总结出几点理性的区别。

3.请学生围绕“抓住特征介绍景物”的方法说一说身边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小组交流。

(六)尝试当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三。

3.预习《黄山记》。

附:

板书设计

夏天:

奔放

三峡的水春冬:

清幽

晴初霜旦:

凄婉

 

比较·探究

黄山记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领会作者在写景中渗透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写法上突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

前拥后簇毫不悭吝胜境海上蓬莱丹崖贴金笙管齐鸣

2.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有的可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示例

一般散文,常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而典型的事例,表现一个深刻的大主题,例如冰心的《小桔灯》。

而《黄山记》却一反常俗,从浩瀚的宇宙入手,抓住雄伟壮观的黄山全景描写,在广阔的背景中抒情,以此赞颂神奇的大自然,赞颂伟大的劳动者,赞颂伟大的劳动者,赞颂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宏大,以大题材反映大主题。

如果说,“小中见大”的构思给人的感觉是秀美细腻,有阴柔之美。

那么《黄山记》“以大见大”的手法给人的感觉又是如何呢?

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简介。

徐迟(1949-1996),报告文学家、诗人。

浙江吴兴人。

193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次年完成诗集《二十岁人》,从而进入文坛。

出版有诗集《最强音》,散文集《美文集》,小说特写集《狂欢之夜》等。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先后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

写下大量特写、诗歌,结集为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

著有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共和国的歌》,报告文学《祁连山下》等。

粉碎“四人帮”后,创作发表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报告文学,率先在文学领域中为知识分子、科学家树碑立传。

他的作品不仅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动华美,感情奔放,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2.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学参考〗

(1)全文的总起,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

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2)写登天都峰的过程。

(3)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

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紧扣第一部分的“奇”。

(四)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本部分写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指导:

总说一句是“大手笔”。

立足宇宙大视野,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像编造出大自然创造黄山胜景的过程,化静止介绍为生机勃勃的展示。

句式简洁而有气势,数字表述与恢弘场面一致,不时有奇句和诗意盎然句错杂其间。

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状写景物结合起来,抓住黄山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写景时每用奇笔。

把地理上的风景召唤到纸上来,作动态的演出,使景物是立体的呈现。

联想丰富也是突出的特点。

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详见练习三解答。

2.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然后齐读。

老师和同学一起划出关键句。

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4.小结: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第三部分作铺垫。

(五)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本部分和前一部分有何联系?

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指导:

第二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呼应第一部分黄山“奇、险”的特点。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老师和同学一起划出关键句。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4.小结:

写登天都峰的过程。

(六)本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第三部分。

2.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

本部分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指导: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2.学生再次自由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