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780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 老师要点.docx

重庆医科大学急诊医学1老师要点

《CPCR》部分

CPCR的三个关键技术:

胸部按压、呼吸急救、除颤

CPCR概念:

是一项对心跳骤停患者的基本急救技术。

目的是恢复呼吸,循环,避免心脑肾等其他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重恢复脑的功能

分类:

包括BLS,ACLS,PLS(复苏后治疗),BLS包括判断,早期EMSSABCD

生存链:

早期呼救,早期CPCR,早期除颤,早期ACLS

按压频率:

100次/分,按压/呼吸=30/2,按一次停一次

除颤能量:

双向200J/次,单向360/次

除颤成功标志:

除颤后室颤消失5s以上

一线要肾上腺素

《卫生勤务学》部分

卫生勤务:

简称卫勤,是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和相关资源为军队成员健康服务的专业组织和工作

联合卫生勤务:

卫生联勤体制下的卫生勤务,它包括各种军种联合进行的卫生防御、卫生防护、医疗保健、医疗后送和药材保障活动等

联合卫生勤务的特征:

实践性、服务性、服从性、地缘性、时代性、创新性

救灾卫勤保障:

卫生部门运用组织管理与灾害医学救治技术等综合措施,对灾区伤员进行抢救治疗,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保护和恢复居民健康的实践活动

救灾卫勤保障的特点:

时效性强、任务艰巨、救治难度大、协调难、组织指挥复杂(需要统筹和协调)

快速需求评估实施:

第一步—灾难大小的估计;第二步—生命线服务状况的评估;第三步—当地对灾难反应能力的评估

伤病员分类:

是根据伤病情况、医疗后送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将伤员区分为不同的处置类别的活动,是大批伤员情况下保证医疗救治的不乱和有序高效进行的必要措施

伤病员分类标志:

用红色、黄色、绿色的伤标(5x3cm不干胶材料制成,标有姓名、性别、入院诊断等记录,贴于伤员左胸部位)分别表示紧急救治组、延期治疗组、期待治疗组

分类牌:

是指战时在救治机构内部使用的表示伤病员分类结果的标志物

分级救治:

也称阶梯救治,在成批伤员发生和救治环境不稳定时,将伤员救治活动分工、分阶段、连续组织和保障进行的活动,是卫勤组织与保障的基本形式与原则

伤病员后送:

是向各救治机构转送伤病员的活动。

它是医疗后送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分级救治的重要手段。

基本方式是前接(上级救治机构派出运输力量,接回下一级救治机构的伤病员)和后转(下一级救治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运输工具将伤病员送至上一级救治机构)

医疗后送文书:

战时救治机构记载和传递伤病员伤病情况及救治经过并随伤病员后送而携带的制式文字和电子文字资料

伤票:

是战时记载人员的负伤及救治处置情况,并随伤员后送的卡片包括伤病员ID号、伤病员姓名、部职别和负伤时间、地点、伤部、伤类、伤型、并发症、伤势、诊断、救治措施及后送注意事项等

灾后防疫:

是指突袭而来的灾难发生后,因为生态环境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动植物丧失生命而导致腐烂变质,产生疫原。

通过昆虫和微生物运动携带传递和扩散细菌病毒,导致发生疫区

《航空救援》部分

航空救援:

在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开安全事件等情况下,运用空中工具进行救援的行为

航空医学救援:

借助航空器,主要是固定翼和直升机,采用医学手段对伤病员实施救护、救援的行为

航空医学救援的特点:

(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

(1)速度快、覆盖半径大,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

(2)机动灵活,有利于伤病员分流和获救;(3)具有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4)受航空环境限制,需把好伤病员和飞行安全关;(5)建设使用成本高,要科学配置和使用救援力量(6)可能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通用航空:

是航空医疗救援的主体。

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其中包括医疗卫生和救灾抢险活动的飞行

空勤医学救援:

涉及到飞行员、跳伞员、宇航员和飞行乘客等人员的空中或地面的紧急救援

航空医学救援的任务:

(1)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医学救援服务;

(2)救灾医疗队、救灾医疗药品和器材、早期治疗;(3)危重伤员转送(卫生飞机、专机);(4)空中医院、加强后送

徐舫

《急性放射病》部分

定义:

急性放射病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小于此剂量,多数不发病,但有一定反应,称为放射反应。

外照射和内照射都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为主,其中外照射引起急性放射病的射线有γ射线、中子和X射线

病因及诱发因素:

(一)核战争;

(二)和平时期—核辐射事故,医疗事故核辐射装置的应用,治疗性照射

分型和分度:

骨髓型(剂量范围1-10Gy,轻度1-2,中度2-4,重度4-6,极重度>6),肠型(剂量范围10-50Gy),脑型(>50Gy)

骨髓型放射病特征:

造血损伤,贯穿疾病全过程。

主要临床变现是出血感染

肠型放射病特征:

肠型放射病肠道病变(呕吐,腹泻,血水便等症状),1周左右出现小肠危象,小肠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

脑型放射病特征:

遍及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尤以小脑、基底核、丘脑和大脑皮质为显著。

病变性质为循环障碍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各型放射病病程分期:

初期、假愈期、极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

肠型放射病临床表现特点:

初期症状重,假愈期不明显;极期突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造血损伤严重;感染发生早;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肠型和脑型之间存在一个心血管型放射病

放射病诊断最重要的一点:

病史主要指照射史

肠型放射病恢复期骨髓象:

(1)恢复早期呈岛状体(单一或混合造血灶);

(2)各系细胞以红系恢复最快;(3)中幼红细胞尤为明显;

肠型放射病恢复期血象:

随脊髓象恢复而恢复,网织红细胞增加最明显

全身应用抗菌药指证:

皮肤、粘膜出血;发现感染灶;血沉明显加快;白细胞降至3x109以下;毛发明显脱落。

 

《急性高原病》部分

1、久居平原地区的人在未经充分习服,并且快速进入海拔2500m以上高原地区时,最常发生的意外伤害: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分型:

轻型急性高原病,重型急性高原病(又可分为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

影响急性高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进入高原的速度和进

入的海拔高度

急性高原病的诱因:

寒冷、过度疲劳、上呼吸道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耗氧量占总耗氧量:

20%—25%

高原病最常见和影响最小的一类:

急性高原反应,即急性轻症高原病

急性轻症高原病临床表现:

未经习服而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停留超过4小时;有上呼吸道感染、疲劳、精神紧张等因素更易发生;在初到高原阶段过多体力活动则可使发病增加或加重

高原肺水肿:

(1)未经习服平原人初入4000m以上高原,少数病例可见于快速进入海拔2500m以上高原;

(2)久居高原的人或者世居高原的人在平原地区做短暂停留(数天或数周)后返回高原;(3)高原习服或者适应人员进入到比居住地更高的高原地区生活、活动也可发生

高原脑水肿临床表现:

过去称高原昏迷。

(1)发病急-在进入海拔4000m以上地区发生,发病率为2%左右;

(2)病情重;(3)预后不良

高原脑水肿急救处理:

(1)一般治疗;

(2)纠正缺氧高流量吸氧每分钟4—8L;(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脱水治疗(4)保护脑功能低温保护脑细胞,减轻脑细胞损害(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6)预防、治疗并发症

《身份识别》部分

确认患者身份的三种身法:

姓名、性别、编号(或住院号)

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DNA数据库:

选取10多个固定的基因座进行检验

DNA样本采集的毛发特点:

a、稳定性好—由角质蛋白组成,对抗腐蚀,尤其是酸性环境;b、反应性好:

可以很好留下损伤形态

DNA样本采集的遗体采样:

根据尸体的腐败程度情况来定

(1)新鲜尸体—可以取一些肌肉组织用来做DNA鉴定,而腐败的尸体取材部位有可能不同。

(2)腐败尸体—尤其是高度腐败的尸体,头发和血液不能用,要采集软肋骨和牙齿,但牙齿和软肋骨的采集较复杂,需要清洗干净,磨成粉之后才能采样

 

《损伤控制》部分

损伤控制性手术(DSC):

是指在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时,改变以往在早期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取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尽早止血、控制污染、解除颅内高压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

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

DSC的核心:

放弃单纯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把存活率放在中心地位

损伤控制的双重含义:

既控制原发损伤造成的严重后果—出血和污染及其他威胁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使之不再发展;又控制手术本生带来的损伤,保存伤员的生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DSC适应证:

(一)公认的适应证是出现致死三联征—

(1)体温不升中心温度T<34摄氏度;

(2)凝血障碍血小板数量减少、APTT延长>60s、PT延长>19s,FDP增加;(3)代谢性酸中毒PH小于或等于7.20—7.25

(二)当出现三联征的某一二项,同时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施行DSC—

(1)多发伤,ISS>35;

(2)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3)躯干高能量钝性伤;(4)躯干多发性穿透伤;(5)并发多脏器伤的严重腹部血管伤

DSC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救命手术);第二阶段(ICU复苏、治疗);第三阶段(计划性再手术)

 

《创伤性休克的容量复苏》部分

创伤病人的三个死亡高峰:

伤后1小时;伤后2-4小时;伤后2周-数周

创伤病人早期救治原则:

V—通气;I—灌注;P—脉动;C—控血

创伤性休克基本概念:

是指机体遭受严重创伤的刺激和组织损害,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以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以及由此所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缺氧和内脏损害的综合征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休克指数0.5(失血量10%)、休克指数1.0(失血量10%—20%)、休克指数1.5(失血量30%—50%)

创伤急救时输血、输液应该同时考虑扩充血容量、携氧,维持止血功能三个方面,避免顾此失彼

允许性低血压:

复苏的要求桡动脉血压80—90mmHg,意识清楚

限制性、延迟性液体复苏:

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积极进行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即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应限制液体复苏,称为限制性液体(低压)复苏。

急性创伤病人限制性、延迟性液体复苏好

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原则:

(1)第一阶段—活动性出学期(时间:

从受伤至手术止血约8小时;注意:

不主张用高渗溶液、全血及过多的胶体溶液,此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糖水平高,可不给葡萄糖液)

(2)第二阶段—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时间:

历时大约1-3天;注意:

不主张输注过多的胶体溶液,特别是白蛋白!

不主张大量用利尿剂,关键是补充有效循环血量)(3)第三阶段—血管再充盈期(特点:

有严重的创伤及微循环瘀滞,使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大大超过失血量,使得血容量的补充往往要达到失血量的三倍)

复苏的过程中应该保证一定的晶胶比例,白蛋白不应作为扩容剂的首选。

选择复苏液体的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

血浆绝不能作为容量复苏的胶体选择,其适应症应为补充凝血因子

一般晶胶体的比例为2:

1或3:

1

维持胶体渗透压时间最长的人工胶体是羟乙基淀粉

常用的高渗盐液有7.5%NaCl.输入失血量的10—12%即能收到明显的升压效果

 

《急诊医学概论》部分

急诊医学概念:

研究外商和突发医学问题,并对各种急、危重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转运、分诊、急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急诊医学核心:

判断、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急诊医学范畴:

初步急救(院前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创伤学、灾难医学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是由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和ICU、CCU或专科病房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救治极危重伤病人员的组织系统

EMSS三要素:

院前急救中心(站)、院内急救(医院急诊科室)、危重症监护治疗(ICU或专科病房)

急诊医学图标:

红环—院前急救;绿环—院内急诊急救;蓝环—急危重病急救;蛇杖—国际急救标志;翅膀—急救护理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5—10分钟

 

《人工气道处理》部分

1、气管内插管的适应证:

(1)患者自主呼吸突然停止,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和治疗;

(2)严重呼吸衰竭,不能满足机体通气和氧供的需要,而需机械通气者;(3)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容物返流或出血,随时有误吸者(4)存在有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影响正常通气者(5)麻醉手术的需要

2、成年男性所用导管内径平均7.5~8.5mm,女性是7.0~7.5mm;

3、经鼻插管导管口径应稍小约0.5mm。

经鼻插管的深度较经口长2-3cm;

4、气管导管有带气囊和不带气囊之分,如婴幼儿,因通气量小,可用不带套囊的导管。

一般均选用带套囊的导管

5、儿童插管内径为年龄÷4+4

6、病人准备:

深昏迷有胃扩张的病人,应先经鼻插入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后,再进行插管,以免插管过程中发生反射性呕吐,导致误吸,呼吸停止病人,应在进行人工呼吸和给O2的同时,尽快在30s内完成插管。

7、固定导管深度:

经口22-24cm,经鼻24-26cm

8、确定导管是否在气管内:

①导管内持续有呼吸凝集的水分;②按压胸廓有气体自导管溢出;③接简易呼吸器人工通气可见胸廓抬起;④两肺部听诊有呼吸音,而上腹部听诊则无气过水声

9、鼻气管插管绝对禁忌证:

呼吸暂停的病人

10、经口插管和经鼻插管优缺点比较

经口插管经鼻插管

优点①易于插入,适于急救①易于耐受,留置时间较长

②管腔大,易于吸痰②易于固定

③便于口腔护理,患者可经口进食

缺点①容易移位、脱出①管腔小,吸痰不方便

②不宜长期使用②不适于急救

③不便于口腔护理③易发生出血、鼻骨折

④可引起牙齿、口腔出血④可合并鼻窦炎、中耳炎等

11、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切开术适应证:

(1)用其他方法紧急建立气道(如经口、鼻气管插管)失败者、不可能或有禁忌者,如严重颌面部外伤、口咽水肿等;

(2)伤及气道的颈椎外伤。

;(3)牙关紧闭,或咬肌痉挛。

;(4)过度呕吐或出血。

;(5)解剖变异影响气管切开。

;(6)胸骨切开术后,需避免气管切开切口影响胸骨切口。

12、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切开术禁忌症:

(1)2岁以下的儿童(新生儿环甲膜仅3mm)。

(2)气管插管7天以上者,环甲膜切开喉狭窄发生率高;;(3)已存在喉部病变,如喉部存在炎症或感染、肿瘤、血管神经性水肿、梅毒等,此类患者环甲膜切开引起喉狭窄的发生率更高;(4)解剖障碍颈部刺伤、确定环甲膜困难,或局部大出血。

《中心静脉置管术》部分

1、定义: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建立有效输液给药途径的方法,已广泛应用在ICU监测中,并成急诊科医生的基本技之一。

2、适应证:

(1)给药和输液;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需要快速补充液体;

(2)需长期静脉营养或经静脉输入高渗溶液或强酸强碱类药物者;(3)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道;(4)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嵌压、热稀释心输出量测定等);(5)血液净化(6)估计手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大手术;(7)介入放射、治疗、化疗及栓塞、球囊止血、主动脉球囊反搏、冠脉成形、紧急心内膜起搏、射频消融

3、相对禁忌:

(1)有出血倾向者;

(2)局部皮肤有感染者;(3)有躁动不能配合者;(4)重症肺气肿及呼吸急促者

4、置管方法:

外套针直接穿刺法成人用14—16号,儿童用18—20号;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当穿中静脉后向前推进3—5mm,回抽静脉血时,缓慢地旋转套管向前送入,再撤出针芯;Seldinger技术经导管导丝的插入,临床上最常用的穿刺方法

(1)接5~10毫升空针,针体入皮下组织后,推注针内组织栓子;

(2)负压进针,吸回血顺利且血色暗红;(3)置入导丝;(4)退出穿刺针;(5)导丝留置血管内;(6)沿导丝置入导管;(7)退出导丝;(8)注入稀释肝素盐水并固定导管

5、常用穿刺置管途径:

锁骨下静脉(锁骨上路,锁骨下路);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后路);股静脉

6、锁骨下路:

体位

(1)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约15~25度;

(2)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3)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但头部略偏向术者穿刺点:

锁骨中内1/3交界点下1cm处插管深度:

左侧不宜超过15cm,右侧不宜超过12cm,以能进入上腔静脉为宜。

进针:

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深度4-5cm

7、锁骨上路:

穿刺点选择:

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

以选择右侧穿刺为宜,因在左侧穿刺容易损伤胸导管。

进针方法:

穿刺针与身体正中线呈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呈15°角,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一般进针2~3cm左右即可进入锁骨下静脉.较锁骨下路安全,且不需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

7、前路法:

穿刺点:

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锁骨上5cm),向内推开颈总动脉,旁开0.5~1.0cm操作方法:

操作者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约0.5cm处进针进针:

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

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8、中路法:

穿刺点:

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锁骨上缘约3cm进针:

针干与皮肤呈30°角,紧靠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进针,直指同侧乳头。

进针2~3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

一般选用中路穿刺。

因为此点可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误伤动脉的机会较少。

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率高

9、后路法:

穿刺点:

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2~3横指)进针:

针干呈水平位,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窝。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

10、股静脉穿刺术:

股静脉插管是临床上常用的建立深静脉通道的途径体位:

取平卧位,大腿外展穿刺点与进针:

以左手示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股动脉内侧约0.5-1cm处进针,针尖指向头侧,针干与皮肤呈30°角。

11、导管败血症:

是指接受胃肠外营养或液体治疗的患者出现临床败血症,而全身各组织器官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感染源,且败血症的症状和体征,在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后得以控制或缓解。

导管头端培养及血培养阳性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12导管败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液在导管头端繁殖的途径:

(1)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并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或导管头端;

(2)营养液在配制过程中被病原菌污染或输液管道的连接处密封不严使病原菌进入;(3)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将病原菌释放入血,病原菌则可附着于导管头端并在此繁殖

13、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他并发症:

输液外渗、动静脉瘘、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穿孔(气管、食管),甲状腺损伤以及心律紊乱等。

《急救技术》部分

1、急救技术定义:

外伤性急救技术系在现场对伤者采取应急、有效的处理措施的基本技能。

外伤性急救技术的应用属于院前急救的内容。

应用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防止损伤的加重,挽救和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

2、外伤性急救包括五个方面,即“五项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转送。

3、通气:

最常见原因是舌后坠和异物阻塞,也是一切昏迷病人气道不通畅的最重要原因。

(一)舌后坠处理

(1)三台一气道开放法—即下颌前推移十头后仰十张嘴三结合。

(2)托颌法—操作者在病人头侧,用双手第2-5指从耳垂前方抓住病人下颌骨的升支向上提起,使下门齿反扣于上门齿前方,大拇指压在病人下唇,保持轻度张口,,使头后仰。

(3)抬颈法—操作者一手置于病人颈后,另一手置于前额,头后仰,此法可开放气道,但作用不完善。

(二)异物阻塞气道处理

(1)指取异物将食指沿病人颊内侧向咽部深入,直达会厌背侧,用屈指法掏出异物。

(2)背击法—当口对口呼吸不能吹人气体,疑有异物阻塞气道时,可使病人背对操作者或俯卧,用一手掌猛而迅速地连续4次捶击病人背部,以诱发呼气排出异物(3)异物卡喉窒息的Heilmlich手法

4、Heilmlich征象:

患者被食物和异物卡喉后,将会用一手放到喉部。

患者无Heilmlich征象,应观察以下征象:

患者不能说话或呼吸;面唇青紫;失去知觉

5、异物阻塞气道清除异物最好的方法是气管插管和环甲膜切开

6、内出血与外出血:

当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时,称外出血;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体表见不到在出血,称为内出血。

因不易发现,更加危险

体腔内出血需手术探查止血

7、指压止血法操作要点:

准确掌握动脉压迫点;压迫力度要适中,以伤口不出血为准;压迫10~15分钟,仅是短暂急救止血;保持伤处肢体抬高

(1)颞浅动脉压迫法:

一侧头顶部出血;

(2)面动脉压迫法:

一侧颜面部出血;(3)枕动脉压迫法:

头后部出血;(4)颈总动脉压迫法:

一侧头面部出血;(5)锁骨下动脉压迫法:

肩、腋部、上肢出血;(6)肱动脉压迫法:

前臂出血缠住腕部不能止血;(7)尺桡动脉压迫法:

手部出血;(8)手指出血压迫法:

手指出血;(9)股动脉压迫法:

大腿以下出血;(10)足背、胫后动脉压迫法:

足部出血

8、其他止血法:

填塞止血法;压迫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法;结扎法;加垫屈肢法

9、包扎

(一)绷带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

用于肢体粗细相等的部位;

(2)螺旋包扎法:

用于肢体粗细相差不多的部位;(3)螺旋反折包扎法:

用于肢体粗细不等的部位;(4)8字形包扎法:

用于肩、肘、膝、踝等关节部位;(5)回返包扎法:

用于头部和断肢残端,肢体离断伤的处理

(二)三角巾包扎法:

适合于较大创面和一般包扎难以固定的创面如头顶、面、眼、胸、肩、手脚,悬吊肢体以减轻肌肉负担

(1)头部风帽式包扎法;

(2)面部包扎法;(3)胸部包扎法;(4)手、足等处包扎法

10、常用的外固定器材:

夹板,石膏绷带(不适合现场使用),敷料,外展架

 

《野外急救》部分

1、野外常见病的防治:

昆虫叮咬的放置、昏厥、中毒、中暑、蛰伤

2、蚂蝗的处理:

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肥皂液、盐水、烟油、乙醇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让其自行脱落,然后压迫伤口止血,并用碘酒涂擦伤口以防感染。

将大蒜汁涂抹于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趋避蚂蝗的作用

3、野外昏厥多是由于摔伤、疲劳过度、饥饿过度等原因造成的

4、中毒的急救办法:

1、向患处冲大量冷水,也用湿冷毛巾之类敷伤处;2、不要让患者搔抓伤处;3、送最近的医院

5、中暑:

指在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和热辐射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出现一系列热应激综合征的总称。

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类

6、重度中暑类型: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7、中暑的急救:

(1)迅速使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或脱去外衣,取平卧位安静休息;

(2)反复用冷水擦洗面部、四肢或全身,直至体温降至少38度以下;(3)对于高热病人,物理降温的同时配合药物降温。

常用氯丙嗪等冬眠物。

8、蛰伤:

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中和;蜜蜂的毒液为酸性,黄蜂的毒液为碱性

9、毒蛇的毒液分类:

神经性毒素(金环蛇、银环蛇、海蛇),血液毒素(娃蛇、尖吻蟆蛇、竹叶青、烙铁头),混合毒素(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

10、毒蛇咬伤的应急处理: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症状才会逐渐呈现。

(1)患者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

(2)绑扎伤肢;(3)冲洗伤口;(4)扩创排毒;(5)吸允排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