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74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docx

6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解析

第二章园林艺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成为植物病害。

四要点:

1、病原:

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病程:

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

(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理变化过程)

3、症状:

感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

免疫植物虽受病原影响但不显征,即不生病。

4、损失:

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现杂色花型曾使其价格高于黄金,虽生病却并非病害。

二、病因

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

概括的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

按照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第二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播,因此成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分为:

1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

2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

3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

4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

5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包括各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例如:

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盐碱等等。

这类病害不能相互传染,也不表现病症,因此,又叫生理性病害。

例如:

缺铁引起的叶片黄化;缺锌引起的小叶病.

按病因不同,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

(1)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

(2)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

(3)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

(4)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和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四、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

病部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为病症。

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只有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明显的病症。

(一)病状植物发病后表现的症状不同:

1变色色症状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整个植株、整张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

除表现为褪绿和黄化外,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的变色,如花叶是指叶片黄绿相间,不同部分之间轮廓明显的变色;斑驳是指各部分轮廓不清的变色;沿着叶脉的变色叫作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为半透明状的叫作脉明。

病毒病或缺素症往往表现为变色的症状。

2坏死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死亡,但不解体。

有斑点、叶枯、溃疡、疮痂、立枯、猝倒等。

坏死现象一般不改变植物原来的结构。

3腐烂腐烂是在细胞或组织坏死的同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被破坏和分解。

按照腐败组织的质地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三种。

组织腐烂时,水份能及时消失则形成干腐;如细胞消解的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失水则形成湿腐;而如果是组织中的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的组织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叫软腐。

4萎蔫萎蔫是指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凋萎下垂的一种现象,通常是全株性的。

萎蔫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因干旱引起的植株生理性萎蔫,另一种是由于病菌侵染维管束组织引起的病理性萎蔫。

5畸形植物被侵染后,细胞数目增多或减少,体积增大或变少,导致局部或全株呈畸形,表现类型很多,例如矮化、丛枝,此外还有卷叶、皱叶、蕨叶、扁枝、叶片肥厚、扭曲等。

畸形的病状在病毒病中较为常见。

(二)病症病原物呈现在植物病部表面的特征。

1霉状物。

如霜霉、青霉、绿霉、灰霉、黑霉、赤霉等。

2粉状物。

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如白粉、黑粉、锈粉等。

3点粒状物。

病菌常在病部产生一些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粒状物。

这些粒状物有的着生在寄主的表皮下,部分露出,不易与寄主组织分离,如真菌的分子孢子盘、分子孢子器、子囊壳、子座等;有的则长在寄主植物表面,如白粉菌的闭囊壳、菌核等。

4脓胶状物。

第二节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及所致的病害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一、化学因素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

营养失调、水分失调、空气污染以及化学物质的药害等等。

(一)植物的营养失调

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

这些因素可以诱使植物表现各种病态,过去一般称为缺素症或多素症。

•缺素症:

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某种元素的比例失调。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乏N(黄化)、P(紫色)、K(叶枯)、Mg(明脉)、Zn(小叶)。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

缺乏B(畸形果)、Ca(芽枯)、Fe(白叶)、S(黄化)、Mn(失绿斑)、Mo(叶畸形)、Cu(幼叶萎蔫)

•多素症:

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

如饲料粪、肥害、药害、盐碱地。

(二)环境污染

1、主要指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酸雨(SO2+H2O)等。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氢氟酸(HF)、过氧硝酸盐(PAN)、氮化物(NO2,NO)、氯化物(Cl2HCl)、乙烯(CH2CH2)等。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伤害。

•急性药害:

施药后2-5天发生。

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

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

如石硫合剂。

•慢性药害:

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二、物理因素

1.温度不适:

高温(灼伤)、低温(冷害、冻害)、变温(温差过大)。

2.水分湿度不适:

水淹(沤根)、干旱(萎蔫)、水分骤变(裂果)、干热风(卷叶)。

3.光照不适: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诊断的目的:

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措施。

2.诊断方法:

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没有病症。

(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

(4)可以恢复。

4.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第三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

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

一、植物病原真菌

分布极广,有空气的地方就有真菌。

真菌的主要特征有:

①为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②营养体简单,大多数为菌团;③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没有叶绿素或其他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从体外吸收营养物质;④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大多数真菌是腐生的。

真菌的作用:

有益:

有害: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一般具有生长发育的营养体和繁衍后代的繁殖体。

1、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的营养体是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典型的真菌营养体的基本结构为纤细分支的丝状体,单根的丝状体称为菌丝,很多菌丝绞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真菌的营养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维管组织,营养体细胞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养分,具有输送和贮存养分的功能。

菌丝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发生变态形成特殊的结构体:

①菌核;②菌索;③子座。

2、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经过一段营养阶段后,即进入繁殖阶段。

先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有的真菌在后期进行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

真菌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复杂都称为子实体。

常见子实体的种类有:

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子囊盘、闭囊壳、担子果。

无性孢子:

没有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

类型有:

芽孢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

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后形成的孢子。

类型有: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但并不是所有的真菌都具有两个阶段。

而在真个生活史中有性繁殖一般只出现一次。

(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1.鞭毛菌亚门

主要特征是:

营养体为单细胞或多核、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本亚门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为两栖或陆生。

因此,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潮湿、多雨、低洼积水、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生普遍。

本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害的主要病菌有:

①根肿菌芸苔根肿菌引起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②腐霉菌引起多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的猝倒、根腐和果腐等症状。

一般土壤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瓜果腐霉引起多种植物猝到病和瓜果腐烂病。

③疫霉菌为害花木的根、茎基部,少数为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病害。

如马铃薯、番茄晚疫病、牡丹疫病,山茶根腐病等。

④白锈菌为害植物叶片及嫩梢,引起白色疱状斑,茎和叶柄发生肿胀和弯曲。

常见的幼牵牛花、二月菊及十字花科植物的白锈病。

⑤霜霉菌寄生霜霉寄生多种植物,为害植物叶片,引起叶斑,叶背病斑处生一层白色霜状物。

常见的有十字花科植物、瓜类霜霉病、玫瑰、月季等霜霉病。

补充:

霜霉病都有特殊的症状,病斑通常没有明显的边缘,常呈褪绿色,叶背面常有“霜霉”,一般不难认识,但需注意:

a.霜霉病在叶正面初期只是局部褪绿,后形成褐色、黄褐色,病斑多因受叶脉的限制而呈多角形。

b.霜霉层不一定都是白色的,有的种是灰色、淡紫色。

c.气温过低,病部可不产生“霜霉”。

鞭毛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主要病状是:

①组织增生;②幼苗猝倒;③植物各部分的腐烂;④叶片局部生斑或枯焦;⑤花序花梗畸形。

主要病症是:

霜霉、白锈、霉状物、棉絮状物,大多呈白色,少数的霜霉呈灰色、紫色、甚至紫褐色。

常见有六种病害:

霜霉病、白锈病、疫病、猝倒病、根肿病、各种腐烂病。

2.接合菌亚门

主要特征是:

营养体多数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

本亚门真菌多数为腐生菌,寄生植物的接合菌很少。

本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害的主要病菌有:

①根霉属引起许多果实腐烂;

②毛霉属

接合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主要病状为:

①幼苗烂根;②瓜果薯类腐烂。

主要病状为为:

白色至灰色的绵毛或絮状物上生点点黑霉。

造成的病害常称为软腐病、褐腐病、根霉、黑霉病等。

接合菌通常为害破伤或抵抗力弱的植物器官,感染幼苗,多是温度过低或过高,小苗伤根的情况下发生的。

3.子囊菌亚门高等真菌,全部陆生。

多为腐生。

主要特征是:

菌丝体发达,有分隔;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体称为子囊果。

子囊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

闭囊壳(子囊果包被完全封闭的,没有固定的孔口)、子囊壳(子囊果的包被有固定的孔口)、子囊盘(子囊果呈盘状)、子囊座(子囊产生在子座的组织内,子囊周围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四种。

大都是陆生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寄生和共生的,有很多是植物病原菌。

本门很多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与农作物病害关系紧密的有三类:

①白粉菌类:

专性寄生菌。

菌丝体大多表生,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收养分。

无性繁殖十分发达,产生大量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堆积在寄主表面,呈粉状,故城白粉病。

有性繁殖产生闭囊壳。

多种植物白粉病。

②球壳菌类:

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壳。

③核盘菌属:

引起多种植物菌核病。

4.担子菌亚门是最高等的真菌,多生长在土壤、粪便、木材等基质上,如许多食用菌、药用菌、毒菌;少数寄生、侵染植物。

主要特征是:

菌丝体有隔。

除锈菌外,无性繁殖不发达,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

担孢子产生在担子伤,每个担子一般形成4隔担孢子。

担子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主要症状是:

①斑点;②斑块;③立枯;④纹枯;⑤叶腐;⑥根腐;⑦膨肿;⑧瘿病;⑨木腐;⑩树势衰弱。

主要病症是:

黄锈、黑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菌核,或粗线状菌索。

担子菌病害主要可分五大类:

锈病、黑粉病、根腐病、木腐病及过度生长性病害。

补充:

锈病重点在于生物学特性:

多型性:

典型的锈菌在其整个生活史中,可形成5种孢子:

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分别为5个阶段,其顺序不能逆转。

A、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B、锈子器和锈孢子

C、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D、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E、担子和担孢子

生活史:

完整的生活史是五种类型的孢子都具备,称为“长生活史”。

大多数锈菌这五种类型发生在同一种寄主上,称“单主寄生”,但也有不少锈菌是“转主寄生”,即它们的生活史需要二个不同寄主才能完成。

它们在一个寄主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子器,而在另一个寄主上产生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5.半知菌亚门是一群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或至今没有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一旦发现有性阶段的,多为子囊菌。

主要特征:

营养体是有隔菌丝体(除酵母菌为单细胞),无性繁殖十分发达,产生各种分生孢子。

是重要的工业真菌和医药真菌。

植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约有半数左右是半知菌。

它们为害植物的叶、花、果实,茎干和根部,引起局部坏死和腐烂,畸形及萎蔫等症状。

植物子囊菌、半知菌病害的主要特点:

症状:

两个亚门引起的病害的症状基本是相似的,它们大多数是局部坏死性病害。

这两类病害的主要病状为:

①叶斑;②炭疽;③枝枯;④溃疡;⑤膨肿;⑥腐烂;⑦萎蔫;⑧发霉。

主要的病症是:

白粉、烟霉、各种色泽的点状物(以黑色为主)与霉状物、粒状的菌核、粗线状的菌索。

有时害可以产生黑色刺毛状物、白色绵状的菌丝体。

植物病原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真菌类群

营养体

无性孢子

有性孢子

鞭毛菌亚门

无隔菌丝

游动孢子

卵孢子

接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孢囊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

不发达,锈菌产生夏孢子

担孢子

半知菌亚门

有隔菌丝

分生孢子

无,如发现多为子囊孢子

(三)真菌所致病害的特点:

常在寄主被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

 

二、植物病原细菌

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一般是由细胞膜和细胞壁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但无固定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包括细菌、放线菌以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等,通常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中有细胞壁类群的代表。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1形态特征形态多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的,绝大多数菌体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和传播。

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称极生鞭毛;在菌体四周的称为周生鞭毛。

2繁殖以裂殖方式繁殖。

(一个杆状菌体生长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在中间断裂,形成两个独立菌体,两个细胞长大后又可以分裂成4个,如此继续下去。

一个昼夜繁殖数十亿个,这是细菌性病害发生迅速而严重的原因。

3生理生化特性对营养要求不严,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以中偏微碱性培养基为宜。

培养适温为26-30℃,能耐低温,但对高温敏感,一般致病温度不超过50℃。

属非专性寄生菌。

染色反应是细菌的重要性状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兰氏染色,这种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成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和阳性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法是将培养24-48小时的细菌涂片,经过草酸铵结晶紫处理后,再用碘液进行处理,用酒精脱色,再用番红O复染。

菌体呈蓝紫色,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

菌体呈红色,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菌。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细菌的其它器官如鞭毛、荚膜等也要通过染色才能看清楚)。

4传播与侵染植物病原细菌无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入侵的能力,侵入的主要途径是伤口和自然孔口。

在田间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风雨、灌溉水、昆虫等媒介;远距离传播通过各种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引种。

雨水是细菌病害传播的主要媒介。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原细菌根据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的位置、培养性状及格兰氏染色反应等性状分为5个属,它们分别是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欧氏杆菌属、野杆菌属和棒杆菌属。

(三)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点:

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等四类,褐色或变色的较少,病症为脓状物。

1坏死是最常见的一类,以叶部、果实上出现的斑点、枯斑为最多。

病斑初现时常可见水渍状斑点,同时可能在病斑上有淡黄色或灰白色的菌脓溢出,干涸后成为颗粒或菌脓,病斑逐渐扩展,A、坏死面积扩大变成条斑或枯死斑。

如水稻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B、病斑受木栓化组织的限制,产生离层后病斑部脱落形成穿孔状,如桃叶穿孔病。

C、如木栓化组织不脱落就会形成疮痂状,如柑橘溃疡病。

2萎蔫症状是细菌侵害维管束系统以后所造成的,它与真菌性病害造成的萎蔫症状相似,茄青枯病、马铃薯环腐病是常见的代表类型。

可通过茎横切面可否出现菌脓与真菌性萎蔫相区别。

3腐烂是细菌性病害较为特有的一种类型,瓜果等贮藏器官的软腐型腐烂大多由软腐细菌侵害所致。

4畸形大多发生在木本植物的根冠或茎基部、枝条上。

主要由土壤杆菌侵害所致。

 

三、植物病毒

在高等植物中,植物病毒病害的数量及危害性仅次于真菌性病害。

(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1形态特征:

颗粒微小,一般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

形态多为球状、杆状、线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等。

一种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生活繁殖。

2结构及化学组分:

与细胞生物的根本区别:

①没有细胞结构;②颗粒内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绝大多数病毒粒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的。

3增殖:

侵入寄主细胞后,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以本身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材料、能量和酶系统,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

4、病毒只能通过伤口侵入。

(二)植物病原常见的类群

1烟草花叶病毒TMV

2黄瓜花叶病毒CMV

(三)外界环境条件对病毒的影响病毒为寄生于植物活细胞中,一旦离开活的寄主,很快丧失侵染力,并容易被阳光、干燥空气、氧化物以及60℃左右的高温杀死。

A、热钝化温度:

处理十分钟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B、体外存活期:

在室温(20-22℃)条件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C、稀释限点:

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四)病毒的传播:

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介体传播包括动物介体和植物介体两类。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带毒不属于)

1介体传播包括昆虫介体(蚜虫、叶蝉、飞虱)、土壤中的介体(线虫、真菌)

2非介体传播包括机械传播(也称汁液摩擦传播)(植株间接触、农事操作、农机具及修剪工具污染、人和动物活动)(烟草花叶病毒只能通过汁液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种子和花粉转播。

(五)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没有明显的病症,常见的病状有变色、畸形、坏死三种类型。

1变色:

花叶和黄化是植物病毒病最常见的症状。

2畸形:

皱缩、丛枝、卷叶、癌肿等。

3坏死:

表现为坏死的斑点。

第四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寄生性的定义:

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2、寄主:

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的寄主或宿主。

寄生物: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作寄生物。

3、专性寄生: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

非专性寄生:

除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以死的有机质作为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非专性寄生物。

其营养方式为死体营养型。

(腐生:

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的。

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的。

专性腐生:

以各种无生命的有机质(培养基)作为营养来源,称为专性腐生。

一般不引起植物病害,主要造成腐烂。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1、致病性的定义:

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2、注意:

一般来说,病原物就是寄生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寄生物和病原物并不是同义词,寄生性也不是致病性。

它们都是病原物的重要属性。

二、植物的抗病性

1、抗病性的定义:

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

2、抗病性的表现:

寄主对病原侵入的反应。

免疫:

完全不发病。

寄主把病原物排除在外,使病原物和寄主不能建立寄生关系;或已建立了寄生关系,由于寄主的抵抗作用,使侵入的病原物不能扩展,或者死亡,在寄主上不表现任何症状,叫做免疫。

抗病:

寄主只表现轻微症状,为害不大。

耐病:

寄主植物遭受病原物侵染后,虽能发生较重的症状,由于寄主自身的补偿作用,对其生长发育,特别是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小,叫做耐病。

感病:

发病严重,对其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表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叫做感病。

三、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一)侵染过程:

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

一般分为接触期、侵染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1接触期:

指病原物从休眠状态转变为活跃的侵染状态,或者从休眠场所向寄主生长的场所移动以准备侵染寄主。

对于寄主植物来说,是敏感时期。

2侵入期:

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建立寄生关系的一个阶段。

⑴侵入时间:

植物病毒和病原细菌有的一旦与寄主的适当部位接触就随即侵入。

昆虫传染的病毒,侵入所需要时间也很短。

病原真菌孢子落在植物表面,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管才能侵入,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也不超过24小时。

⑵侵入的途径:

①直接侵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侵入;(靠生长的机械压力或外生酶的分解能力)

②自然孔口侵入,通过自然空口如气孔、皮孔、水孔、蜜腺、柱头等进入;

③伤口侵入,病原物经植物体表的各种伤口,如虫伤、冻伤、各种机械伤、自然裂伤等。

⑶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主要在于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3潜育期:

从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