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704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6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70302学科门类:

理学

专业类别:

化学类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标准学制:

四年适用年级:

2016级

所属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负责人:

冯剑

方案制订人:

张伟钢方案审核人:

葛秀涛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理论厚实、能力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在塑料、橡胶、化纤等高分子材料领域及涂料、粘合剂、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领域从事应用技术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及工艺工程师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或精细化工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受到高分子材料或精细化工基本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艺设计的基础训练,具有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优化、革新改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诚信、守法、敬业、爱岗;

2.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的合格标准。

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计算机、机械制图、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以及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分析、精细化工设备与仪表、绿色化学与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4.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材料方向掌握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细化工方向掌握精细化学品化学、波谱解析、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精细化工设备与机械、绿色化学与工艺、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掌握一门外语,熟悉国家关于高分子材料制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研发和环保等方面的政策,以及国内外相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安全、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6.掌握高分子材料加工和精细化工工艺及其分析测试,具有初步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能力,了解高分子材料改性、成型加工及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分析、工艺改进等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工程产业发展状况;

7.具有一定的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领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8.具有人文社科和文化艺术修养及敏锐的判断力、理性的推断力和较强的适应性与自信心,懂得科学方法,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复杂的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此外,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主干学科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四、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

高分子材料方向: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改性

精细化工方向: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精细化学品化学、波谱解析、精细化工设备与机械

(二)特色课程:

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化学

(三)课程体系如图1、图2、图3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工程训练、化工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

六、学制和学位

(一)学制:

4年,修业年限可为3-6年。

(二)学位: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

17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39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56.5学分,专业选修课32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38.5学分。

八、必要说明

本方案相关规定是实现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两手硬的最低要求,具体执行时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某些专业选修课学分。

九、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简介

(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有机化学》课程

学时:

108

学分:

7

开课学期:

第3-4学期

课程简介:

是研究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方法,同时介绍与此相关的理论、反应机理、应用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学的应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深入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共16章内容,包括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等。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评价方式:

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相组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20%、作业占20%。

参考教材:

[1]高占先.有机化学简明教[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姜文凤等,有机化学学习指导[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物理化学》课程

学时:

88

学分:

5.5

开课学期:

第3-4学期

课程简介:

从物理学与化学之间的联系入手,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本质和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较多微分、积分、微分方程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数理知识,很多概念、原理、公式的理解、形成与推导需有一定深度的哲学与逻辑学素养。

是培养化学、化工、材料、能源、冶金、地质、环保、轻工、造纸和热工等专业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力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

主要内容为绪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含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

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评价方式:

采用“出勤、作业、课程论文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20%、作业占10%、课程论文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占10%。

参考教材:

葛秀涛等.物理化学[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物理化学(第五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化工原理》课程

学时:

64

学分:

4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课程简介:

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过程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为绪论、流体流动过程、流体输送机械、液体的搅拌、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颗粒沉降和固体流态化、传热、蒸发、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液-液萃取、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固体干燥。

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评价方式:

采用平时成绩“出勤、作业、提问及课堂笔记”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20%、作业10%、提问及课堂笔记10%。

参考教材:

王志魁,刘丽英,刘伟.化工原理(第四版)[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柴诚敬主编.化工原理(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仪器分析》课程

学时:

48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4学期

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作为现代分析测试手段,日益广泛地为许多领域的科研和生产提供大量的物质组成、结构及含量等信息。

仪器分析课程已成为化学、化工、制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内容包括:

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电位分析、伏安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发光分析、核磁共振、质谱等。

教学方式:

以讲授法(ppt课件辅助教学)为主,部分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练习等方式

评价方式:

考试结合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问答和讨论等多种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考勤占10%、作业占20%、课堂问答和讨论占10%。

参考教材:

朱明华,胡坪.仪器分析(第4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课程

学时:

48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课程简介:

是研究高分子的合成原理与化学反应的学科,主要讲述高分子的基本概念、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原理以及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开环聚合、配位聚合、共聚合、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

教学方式:

混合式教学

评价方式:

采用“出勤、作业、专题讨论或课程论文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20%、作业占10%、专题讨论或课程论文占10%。

参考教材: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五版)[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高分子物理》课程

学时:

48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课程简介:

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学科,主要讲述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的溶液性质、聚合物的非晶态、聚合物的结晶态、聚合物的屈服和断裂、聚合物的高弹性与黏弹性等。

教学方式:

混合式教学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评定包含出勤、课堂问答和讨论、作业等方面。

参考教材:

何曼君.高分子物理(第三版)[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7.《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课程

学时:

48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聚合物的熔融和溶解、混合、聚合物的流变性、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塑料的成型工艺、橡胶的成型工艺、合成纤维的成型工艺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等内容。

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案例教学、互动讨论

评价方式:

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而定。

成绩评定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

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参考教材:

王慧敏.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第一版)[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周达飞.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王贵恒.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8.《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课程

学时:

40

学分:

2.5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简介:

介绍高分子材料研究中最常用的测试分析技术,涵盖结构鉴定方法、分子量研究方法、形态与形貌表征方法、热分析方法等,还包括高分子材料性能研究方法,如流变性能研究方法、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吸附性能研究方法等。

教学方式:

混合式教学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评定包含出勤、课堂问答和讨论、作业等方面。

参考教材:

陈厚.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第一版)[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9.《高分子材料改性》课程

学时:

40

学分:

2.5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简介:

是高分子材料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改性设备与工艺,以及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精细化和功能化改性、工程塑料改性及应用和橡胶改性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

教学方式:

混合式教学

评价方式:

采用“出勤、作业、课程论文或专题讨论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20%、作业占10%、课程论文或专题讨论占10%。

参考教材:

杨明山,郭正虹.高分子材料改性(第一版)[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0.《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

学时:

56

学分:

3.5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为主导,主要介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化学反应原理、产品的性能、用途与化学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具体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造纸化学品、医药及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粘合剂、涂料、农药等。

教学方式:

讲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混合式教学

评价方式:

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可由考勤、作业、课堂问答和讨论、测验、设计小论文中的2项以上组成。

参考教材:

周立国等.精细化学品化学[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1.《波谱解析》课程

学时:

48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波谱学的原理、概念、规律以及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有效地获取和应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信息和数据,提高“识谱”能力。

掌握精细化学品剖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为培养学生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

讲授、问题导向、项目教学、混合式教学

评价方式:

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可由考勤、作业、课堂问答和讨论、测验、设计小论文中的2项以上组成。

参考教材:

常建华等编.波谱原理及解析(第三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12.《精细化工设备与机械》课程

学时:

40

学分:

2.5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简介:

以力学基础、化工设备常用材料、化典型化工设备设计、压力容器的使用与管理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使学生掌握化工设备的设计、使用、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逐步培养和深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评价方式:

采用“出勤、作业、课程论文及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期末考试占60%、出勤占30%、作业占10%。

参考教材:

蔡哓君等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应用教程[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董大勤等编.化工设备机械机床[M].北京:

化纤工业出版社,2012.

(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

1.《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

学时:

108

学分:

4.5

开课学期:

第5-7学期

课程特色:

结合滁州及长三角地区典型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以有关企业典型产品合成、分析及加工为基础,高分子材料方向设置相关高分子材料合成、分析、性能表征、材料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综合实验,精细化工方向设置相关精细化学品合成、分析、性能测试、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综合实验。

教学方式:

实验

评价方式:

考查

参考教材:

与企业共同开发自编教材。

2.《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课程

学时:

48

学分:

3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特色:

本课程主要介绍聚合物的熔融和溶解、混合、聚合物的流变性、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塑料的成型工艺、橡胶的成型工艺、合成纤维的成型工艺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等内容。

本课程将以大量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载体,采用讨论式、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网络课堂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体现课程特色。

教学方式:

问题导向、案例教学、互动讨论

评价方式:

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而定。

成绩评定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

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参考教材:

王慧敏.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第一版)[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

周达飞.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王贵恒.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3.《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

学时:

56

学分:

3.5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为主导,主要介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化学反应原理、产品的性能、用途与化学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具体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造纸化学品、医药及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粘合剂、涂料、农药等。

本课程将以大量实际案例作为教学载体,采用讨论式、项目化、案例教学、网络课堂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体现课程特色。

教学方式:

讲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混合式教学

评价方式:

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可由考勤、作业、课堂问答和讨论、测验、设计小论文中的2项以上组成。

参考教材:

周立国等.精细化学品化学[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图1-1:

专业课程地图(高分子材料方向)

必修95.5学分,限定选修21学分,任意选修11学分

 

图1-2:

专业课程地图(精细化工方向)

必修95.5学分,限定选修21学分,任意选修11学分

 

表1:

专业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

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

主要支撑课程或实践

综合素质能力

专项素质与能力

1.可胜任操作主管及质量主管的综合素质能力

1.1生产组织管理能力,设备使用与维护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聚合物成型机械与模具、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精细化工设备与机械、精细化学品化学、波谱解析、绿色化学与工艺、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质量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等。

1.2检测原理和仪器设备选用、操作、维护及实验室管理的能力;

1.3分析、选择、改进、制定或建立分析操作规程与分析方法的能力;

1.4处理数据,解决质量问题和异常情况的能力。

2.可胜任工艺及研发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2.1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或专利)的能力;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改性、聚合物成型机械与模具,精细化学品化学、波谱解析、绿色化学与工艺、化学化工安全与污染防治、应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质量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等。

2.2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的能力;

2.3分析、选择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工艺操作条件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3.1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改性、精细化学品化学、波谱解析、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应用化学创新方法导论、创业流程与实务、创新创业教育等。

3.2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方法与流程

3.3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

4.具备一定的个性化发展能力

4.1具备在高分子材料方向就业与创新的能力

高分子材料方向:

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改性、聚合物成型机械与模具

精细化工方向:

高分子化学(PolymerChemistry)、精细化学品化学、波谱解析、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精细化工设备与机械、绿色化学与工艺

4.2具备在精细化工方向就业与创新的能力

 

表2:

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学时分配

学分分配

总学时

占比

总学分

占比

含实践教学学分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

732

31.2%

39.0

22.8%

8.0

专业基础课

984

42.0%

56.5

33.0%

11.0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80

3.4%

5.0

2.9%

/

专业选修课

专业限选课

372

15.9%

21.0

12.3%

4.5

专业任选课

176

7.5%

11.0

6.4%

/

必修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

/

38.5

22.6%

38.5

合计

2344

/

171

/

62

1.培养方案所列课程总学时为234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94学时,实践教学650学时。

2.培养方案所列教学环节总学分为17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09学分,实践教学62学分;其中创新创业教育10学分。

3.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应修读总学分为62学分,其中课程实验(实践)类8.5学分(占13.7%),实验(实践)课程类15学分(占24.2%),课外实践5.5学分(占8.9%),综合实践33学分(占53.2%)。

 

表3-1:

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程名称

总学时分配

各学期课内周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课程

归属

第1学年

第2学年

第3学年

第4学年

1

2

3

4

5

6

7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46

30

4

12

3

考查

思政教研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

32

22

2

8

2

考试

思政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

48

34

2

12

3

考查

思政教研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0

64

40

4

20

4

考试

思政教研部

大学英语

(一)

3.0

56

42

14

4

考试

外语

学院

大学英语

(二)

3.5

64

48

16

4

考试

外语

学院

大学英语(三)

3.5

64

48

16

4

考查

外语

学院

大学英语(四)

2.0

32

32

2

考查

外语

学院

大学体育

(一)

1.0

28

4

24

2

考查

体育

学院

大学体育

(二)

1.0

32

4

28

2

考查

体育

学院

大学体育(三)

1.0

32

4

28

2

考查

体育

学院

大学体育(四)

1.0

32

4

28

2

考查

体育

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

2.0

42

14

28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