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664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遗传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遗传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遗传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遗传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资料.docx

《遗传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资料.docx

遗传学资料

遗传学:

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科学。

遗传:

生物亲代繁殖与其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变异:

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主缢痕:

经过碱性染料染色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下着丝粒所在区域着色浅,并表现缢缩。

次缢痕:

除主缢痕外,在某些染色体臂上还有另外一个着色浅的缢缩部位。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生活周期中能够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基因也有这一特性

(2)体细胞的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3)在减数分裂中,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基因也是。

染色体构成:

长臂、短臂、主缢痕、次缢痕、着丝粒、随体。

性状:

是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

这种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基因型:

是指个体的基因组合,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遗传基础。

表现型:

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显性的表现:

(1)完全显性:

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2)不完全显性:

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3)共显性:

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4)镶嵌显性:

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5)超显性:

杂合子的性状表现超过显性纯合子。

外显率:

具有特定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比率。

表现度:

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显现的程度。

连锁遗传:

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完全连锁: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分离而被一起传递到下一代。

不完全连锁:

F1不仅产生了频率高于自由组合所期望的亲本型配子,还产生了频率低于自由组合所期望的非亲本型配子。

连锁群:

位于同一染色体的所有基因。

遗传标记的类型:

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的优点:

(1)数量多,几乎无限

(2)不存在同工酶标记所具有的组织、器官和发育时期特异性,易于实际操作(3)不受环境、季节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4)许多分子表现为共显性,能区分纯合基因性和杂合基因性,可以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5)分子标记只是DNA序列片段,而不是具有功能的基因,故不存在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等效应(6)分子标记一般无表型效应,对目标性状的表达不存在影响

常见的分子标记:

RFLP,SSR,SNP,STS,AFLP,RAPD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应用:

(1)动植物品种的遗传改良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3)加快不同优良基因聚合的过程(4)为亲本选配、选择效率评估、预测后代表型与群体规模等都有指导意义

原位杂交:

DNA探针直接与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上对应的同源区段杂交结合,杂交结果直接显示出与探针序列同源的区段在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上所处的位置。

荧光原位杂交:

在染色体上进行DNA杂交,以便识别荧光标记探针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1)利用缺失进行基因定位

(2)利用重复改良作物品种(3)果蝇的CIB测定法(4)利用易位控制虫害(5)利用易位创造玉米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6)利用易位鉴别家蚕的雌雄性别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

(1)辐射诱变

(2)化学诱变(3)病毒(4)种子的陈化(5)高温处理

同源多倍体:

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异源多倍体:

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

整倍体:

合子染色体数以基数染色体整倍增加的个体。

非整倍体:

指比该物种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以至几个染色体的生物体。

亚倍体:

染色体数少于正常合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单体(2n-1)、缺体:

(2n-2)。

超倍体:

指染色体数多于2n的个体。

三体(2n+1)、四体:

(2n+2)。

单倍体:

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表示为2n-1。

性别决定理论:

性染色体;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染色体的倍数

性染色质:

一种细胞核内着色较深的称为性染色质。

剂量补偿效应:

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莱昂假说:

(1)雌性个体的两条X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是随机失活的

(2)X染色体的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

激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1)高等动物中性腺分泌的性激素

(2)雌性变成雄性或雄性变成雌性(性反转)

环境与动物性分化:

(1)营养条件对蜜蜂的性分化

(2)后螠性别是由环境决定(3)性别与环境温度有关

什么是伴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答:

伴性遗传:

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

限性遗传:

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限制性遗传与伴性遗传不同,限制性遗传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表现而伴性遗传自可以在雄性也可以在雌性上表现,只是伴性遗传中表现的频率有所差别。

另外限制性遗传的形状多于性激素有关。

从性遗传:

性状只在一种性别中表现,或者在一性别中为显性,另一性别为隐性。

伴性遗传的应用:

(1)果蝇的伴性遗传

(2)人类的伴性遗传(3)鸟类的伴性遗传(4)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细胞质遗传:

由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等。

母性影响:

子代的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本的表型一样,它是细胞核遗传。

 

细胞质遗传特点:

(1)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2)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故细胞质遗传又称母性遗传。

核遗传表现相同,质遗传表现不同。

(3)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4)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即可传递给其他细胞。

母性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的区别:

母性影响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于细胞质遗传决定的。

遗传率:

是度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占表现型变异相对比率的重要遗传参数。

广义遗传率指总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狭义遗传率指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遗传力的应用:

(1)确定杂种后代的选择方案及育种策略

(2)估计选择的预期进度

数量性状多基因假说的要点:

(1)数量性状是受许多效应微小的基因控制的

(2)基因的效应相等且可加(3)等位基因无显隐性关系(4)基因的作用受环境的影响较大(5)微效多基因与质量性状的主基因一样,服从孟德尔的分离、重组等遗传规律。

QTL作图过程:

(1)分离群体的构建

(2)遗传标记的筛选(3)基因型检测与表现型测量(4)作图统计分析

遗传相关:

遗传因素引起的性状相关。

纯系学说:

自花授粉的一个植株的自交后代。

杂种优势:

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杂种优势表现具有的特点:

(1)杂交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愈大,杂种优势愈明显

(2)杂交亲本愈纯,后代杂种优势愈明显(3)不同类性状的杂种优势程度不同(4)杂种优势的大小与环境条件的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

加性效应:

基因座内等位基因的累加效应。

显性效应:

基因座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

上位性效应:

不同基因座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突变:

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多倍体:

染色体组数为三倍或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

遗传密码:

DNA上的碱基顺序包含了生物体的所有信息,见碱基的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转化:

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接合:

是指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内的过程。

性导:

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

指以噬菌体为媒介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是细菌遗传物质传递和交换方式之一。

基因突变:

指染色体上某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基因突变亦称点突变,是生物进化原材料的主要源泉。

等位基因频率:

在一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

任何一个遗传群体都是由它所包含的各种基因型所组成的,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哈迪-魏伯格定律:

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如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非随机交配)干扰时,则等位基因频率及3种基因型频率始终保持不变,各代不变。

遗传漂变:

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随机遗传漂变,或简称遗传漂变。

物种:

是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单交换:

在三个连锁基因之间仅发生了一次交换。

双交换:

在三个连锁区段内,每个基因之间都分别要发生一次交换。

连锁群: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连锁遗传图:

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即可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绘制成图,就叫做连锁遗传图,又称遗传图谱。

重组值:

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

影响重组率的因素:

(1)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不同

(2)染色体结构变异(3)激素(4)极端高温和低温(5)年龄、生理状态等其他外部条件

复制子:

是指在同一个复制起点控制下合成一段DNA序列。

整个染色体为一个复制子。

质量性状:

表现型和基因型具有不连续的变异。

数量性状:

表现型变异是连续的。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与繁殖、弗兰科尔-抗拉特与辛格尔的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RNA)

复制起点和复制方向:

(1)原核生物:

在极大多数细菌及病毒中,只有一个复制起点,控制整个染色体的复制,且为双向复制。

噬菌体T2的DNA的复制是沿一个方向进行的。

(2)真核生物:

每条染色体的DNA复制则是多起点的,多个复制起点共同控制一条染色体的复制,即每条染色体有多个复制子,且为双向复制。

3种RNA:

信使RNA(mRNA)、转移RNA(tRNA)、核糖体RNA(rRNA)。

真核生物RNA转录后的加工:

(1)5’端带帽:

其作用主要是在蛋白质翻译时帮助识别起始位置以及防止被RNA酶降解。

(2)3’端加尾:

增加mRNA的稳定性以及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

(3)切除内含子,衔接外显子。

遗传密码特性:

三联体;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存在简并现象;有序性;通用性;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基因互作:

(1)互补作用:

两对显性基因同时存在不论它们是杂合还是纯合都是同一性状,两对显性基因分别存在或均为隐性时为另一种性状,9:

7

(2)积加作用:

两对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决定一种性状,两对显性基因分别存在时决定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为隐性时又为另一种性状9:

6:

1(3)重叠作用:

两对显性基因同时存在与分别存在时性状相同,两对均为隐性时为另一种性状,15:

1(4)显性上位作用:

12:

3:

1(5)隐形上位作用:

9:

3:

4(6)抑制作用:

13:

3

三点测验:

(1)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首先要在Ft中找出双交换类型(即个体数最少的),然后以亲本类型(即个体数最多的)为对照,在双交换中居中的基因就是三个连锁基因中的中间基因,它们的排列顺序就被确定下来。

(2)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

由于每个双交换中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故估计两个单交换值时,应分别加上双交换值。

性连锁在人类遗传中应用:

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就表现为性连锁遗传。

染色体结构变异:

(一)缺失

(1)概念:

是指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了。

(2)类型:

①顶端缺失:

染色体某臂的外端缺失。

②中间缺失:

染色体某臂的内段缺失。

③顶端着丝点染色体:

染色体整条臂的丢失。

(3)鉴定方法:

㈠最初细胞质存在无着丝点的断片;㈡缺失杂合体中,联会时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但易与重复相混淆。

必须:

①参照染色体的正常长度;②染色粒和染色节的正常分布;③着丝点的正常位置。

㈢当顶端缺失较长时,可在双线期检查缺失杂合体交叉尚未完全端化的二价体,注意观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未端是否有长短。

(4)遗传效应:

缺失对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不利:

①缺失纯合体很难存活;②缺失杂合体的生活力很低;③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败育;④缺失染色体主要是通过雌配子传递。

在人类中,第5染色体短臂杂合缺失称为猫叫综合症。

(二).重复

(1)概念:

是指染色体多了与自己相同的某一区段。

(2)类型:

①顺接重复:

指某区段按照染色体上的正常顺序重复。

②反接重复:

指重复时颠倒了某区段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

(3)鉴定方法:

①重复区段较长时:

在杂合体中,重复区段的二价体会突出环或瘤;不能同缺失杂合体的环或瘤相混淆(染色体长度不同)。

重复区段很短时:

可能不会有环或瘤出现。

(4)遗传效应:

㈠扰乱基因的固有平衡体系:

主要是改变原有的进化适应关系。

㈡重复引起表现型变异(如果蝇的棒眼遗传):

①基因的剂量效应:

细胞内某基因出现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②基因的位置效应:

基因的表现型效应因其所在的染色体不同位置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三)倒位

(1)概念:

是指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

(2)类型:

臂间倒位:

①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

②臂内倒位:

倒位区段发生在染色体的某一臂上。

(3)鉴定方法:

①.较短倒位区段倒位杂合体联会的二价体在倒位区段内形成“倒位圈”。

臂间倒位杂合体产生大量缺失和重复染色单体。

②.臂内倒位杂合体产生双着丝点染色单体,随着出现后期Ⅰ桥。

(4)遗传效应:

㈠倒位杂合体的部分不育;㈡位置效应:

倒位区段内、外各个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发生改变,其遗传距离一般也改变。

㈢降低倒位杂合体上连锁基因的重组率:

①无着丝点断片(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后期Ⅰ丢失;②双着丝点的缺失染色体单体(臂内倒位杂合体),在成为后期桥折断后形成缺失染色体,得到这种缺失染色体的孢子不育;③单着丝点的重复缺失染色体(臂间倒位杂合体)和缺失染色体(臂内倒位杂合体),得到它们的孢子也是不育;④正常或倒位染色单体,孢子可育。

㈣倒位可以形成新种,促进生物进化。

(四)易位

(1)概念:

是指某染色体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2)类型:

①简单易位:

某一染色体的一个臂端区段接在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端上;②嵌入易位:

指某一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③相互易位:

两个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折断后彼此交换后重新接合。

(3)鉴定方法:

①偶线期和粗线期易位杂合体联会成“十”字形;②终变期:

联会就会因交叉端化而变为由四个染色体构成的“四体链”或“四体环;③中期Ⅰ:

终变期的环可能变为“8”字形或环形。

(4)遗传效应:

㈠半不育是易位杂合体的突出特点:

①.相邻式分离:

产生重复、缺失染色体,配子不育;②.交替式分离:

染色体具有全部基因,配子可育。

㈡降低邻近易位接合点基因间重组率;㈢易位可以改变基因连锁群;㈣造成染色体融合而改变染色体数。

转化:

(1)概念:

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2)转化的条件:

细菌活跃摄取外源DNA分子;具备重组程序所必需的酶。

(3)转化三种细菌:

肺炎双球菌;枯草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㈠、供体与受体的互作:

①.转化片断的大小;②.供体DNA分子存在的数目;③受体的生理状态:

感受态是处于刚停止DNA合成、而蛋白质合成继续活跃时的状态。

活跃合成的蛋白质可使细菌细胞壁易于接受转化DNA。

只有感受态受体细胞才能摄取并转化外源DNA,而这种感受态也只能发生在细菌生长周期的某一时间范围内。

㈡、转化DNA的摄取和整合过程:

①结合与穿入:

DNA分子结合在接受座位上(可逆),可被DNA酶降解;接受座位饱和性。

DNA摄取(不可逆),不受DNA酶破坏。

穿入后,由外切酶或DNA移位酶降解其中一条链。

②.联会:

按各个位点与其相应的受体DNA片段联会。

亲缘关系越远,联会越小、转化的可能性越小。

③.整合(重组):

是指单链的转化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从而稳定地进入到受体DNA。

对同源DNA具有特异性。

异源DNA,视亲缘关系远近也可发生不同频率整合。

 

接合:

(1)概念:

是指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转移到受体内的过程。

(2)特点:

需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

(3)例子:

黎德伯格和塔特姆(1946年):

U型管试验㈠、F因子及F+向F-的转移:

①F因子:

致育因子(性因子),是一种附加体。

携带F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用F+表示。

未携带F因子的菌株为受体菌或雌性,用F-表示。

②F因子的组成:

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环状DNA;③F因子的三种状态:

以大肠杆菌为例:

没有F因子,即F-;一个自主状态F因子,即F+;一个整合到自己染色体内的F因子,即Hfr。

④自主状态时:

F因子独立进行分裂。

⑤F因子的传递:

带F因子的细菌较少。

具有F因子的菌株可以作为供体。

㈡、Hfr细胞的形成及染色体的转移:

①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F+Hfr细胞),其繁殖与细菌染色体同步进行。

②在Hfr×F-结合时,细菌染色体由一小段单链的F因子为前导而转移到F-受体→边进入边合成。

一般仅小部分细菌染色体能够转入,接合中断→受体细胞为F-,F因子仍留在供体内。

性导:

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

(1)概念:

指以噬菌体为媒介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是细菌遗传物质传递和交换方式之一。

(2)特点:

以噬菌体为媒介→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个受体细胞内。

(3)类型:

普遍性转导(可转导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部分)、特殊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进行的转导)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㈠、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㈡、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多个等位基因的总体。

㈢、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致死基因:

指可以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包括隐性致死基因和显性致死基因㈣、突变的平行性。

自交的遗传效应:

(1)杂合体自交导致基因分离,后代群体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基因对数多,纯合速度慢,需要的自交代数多;基因对数少,纯合速度快,需要的自交代数少。

(2)杂合体自交导致等位基因纯合,使隐性性状得以表现,从而淘汰有害的个体、改良群体遗传组成;(3)杂合体自交可以导致遗传性状的稳定。

回交的遗传效应:

(1)回交后代的基因型纯合严格受轮回亲本的基因控制;

(2)回交后代纯合率仍可用公式估算,求得纯合率值也相同,但回交纯合率与自交纯合率的内容不同。

自交后代纯合率是各种纯合基因型的纯合率累加值;回交后代纯合率是只有轮回亲本一种纯合基因型的数值。

基因突变对于群体遗传组成的改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1)它提供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

(2)突变本身就是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一种力量。

物种的形成方式:

(1)渐变式:

形成方式是先形成亚种,然后进一步逐渐累积变异而成为新种。

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

①继承式:

是指一个物种可以通过逐渐累积变异的方式,经历悠久的地质年代,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过渡到新的种。

②分化式:

是指一个物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而逐渐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种。

(2)爆发式:

形成方式是通过染色体的变异或突变以及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种。

染色体组的最基本特征?

答:

不论是何物中,其体内的然染色体数总是染色体组数的整数倍。

不论一个染色体组内包含有几个染色体。

同一染色体组的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遗传群都彼此不同,但它们却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引起不育或性状的变异。

 

基因定位时,三点测验结果分析的要点是什么?

答:

利用3点测验来确定连锁的3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时。

首先要在Ft中找到双交换的类型,然后以亲本对照,双交换中居中的基因就是三个连锁基因中的中间基因。

当顺序已经排定可以估算交换之以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由于每个双交换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所以在估算两个单交换的值时,应分别加上双交换值。

比较转化,接合,转导,性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

答:

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断,并将此外源DNA片断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该过程的供体不是外界游离的DNA片断,而是一个具有F因子的细菌。

性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F’因子是发生环出时,F因子重新游离且可能携带一部分原DNA上的基因。

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他与转化,结合,性导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噬菌体为媒介的。

何谓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答:

某类性状其表现型和基因型具有不连续的变异,称为质量性状。

生物界中还存在另一类遗传性状,其表现型变异是连续的,称为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是可以直接根据遗传群体的表现型变异推测躯体的基因型变异或基因的差异的性状。

根据其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体所居相对性的差异,可采用经典遗传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它们的遗传动态。

数量性状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很难对个体的性状进行明确的分组,借助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

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同一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

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性,基因突变的方向性是不定的,可以多方向进行。

突变存在有利和有害性,大多数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相近,往往发生相似的突变。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答: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因为在分裂过程当中可以看到纺锤丝,故称为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

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

因为它使体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两种分裂的主要区别有:

(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

(2)减数分裂过程中有遗传物质的交换(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有丝分裂保持不变(5)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

而有丝分裂则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减数分裂特点:

a.各对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偶线期)配对(或联会),在(粗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出现交换。

b.细胞分裂过程中包括两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减数,这次分裂的前期较复杂,又可细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等数。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

(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5)着丝点: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什么是遗传工程?

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答:

遗传工程或基因工程是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改造创造动物和植物新品种,工业化生产生物制品,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

遗传工程可用于基因工程工业。

利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生产人类所需酶类和其他蛋白质,可用于植物基因工程。

如培育抗除草剂,抗虫抗病的优良品系或品种。

可用于转基因动物,可用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可进行遗传疾病的检测,也可用于基因治疗。

F+、F-和Hfr菌株有何区别?

答:

在接合过程中A菌株之所以能成为供体是因为他有一个性因子,即致育因子简称F因子。

通过遗传分析,发现F因子是由DNA组成的,可以看作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