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642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化学试题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

1.对元素周期律贡献最大的化学家是(  )

A.牛顿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D.门捷列夫

【答案】D

【详解】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故A不选;

B.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B不选;

C.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故C不选;

D.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因此对元素周期律贡献最大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故D选。

答案选D。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

B.碱金属元素是指ⅠA族的所有元素

C.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D.7个横行代表7个周期,18个纵行代表18个族

【答案】A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故A正确;

B.第IA族含H元素,其它为碱金属元素,故B错误;

C.第二、三周期各含8种元素,第六周期有32种元素,第三、四周期各有18种元素,故C错误;

D.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只有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1个第Ⅷ族),7个横行代表7个周期,故D错误;

答案选A。

3.下列烷烃,常温下呈气态的是(  )。

A.戊烷B.丁烷C.庚烷D.十二烷

【答案】B

【解析】烷烃的熔沸点随碳原子的增加逐渐升高,故状态变化为:

气态液态固态,常温下碳原子个数小于或等于4的烷烃呈气态。

4.如图表示第ⅠA族金属(又称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则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金属性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阳离子的氧化性D.原子半径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的性质呈增大趋势,其金属性逐渐增强,其单质与水反应剧烈程度增大,随核电荷数增大,其原子半径逐渐增大,A、B、D三项正确;随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增,其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C项与图不符。

答案选C。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ⅦA族元素性质特征的是(  )

A.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

B.除F外其他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表示为HXO4(X指卤族元素)

C.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单质都能与H2直接化合

【答案】A

【详解】A.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A错误;

B.除F外其他元素最高价均是+7价,则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表示为HXO4(X指卤族元素),B正确;

C.第ⅦA族元素单质

熔沸点从上到下逐渐升高,C正确;

D.第ⅦA族元素是较活泼

非金属,其单质都能与H2直接化合,D正确;

答案选A。

6.有关H、D、T、HD、H2、D+、H-这七种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互为同位素B.是七种氢元素

C.电子数相同D.HD和H2均是单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H、D、T、HD、H2、D+、H-这七种微粒不是同位素关系,A项错误;B.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是同一种元素,所以这七种微粒不是七种氢元素,B项错误;C.这七种微粒的电子数不同,分别是1、1、1、2、2、0、2,C项错误;D.HD和H2均是单质,D项正确;答案选D。

7.有下列七个反应:

①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②燃烧蜂窝煤取暖 ③炸药爆炸 ④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 ⑥食物腐败 ⑦碳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水煤气。

其中放热反应的一组是(  )

A.①⑦B.①⑤⑦

C.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详解】①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属于吸热反应;②燃烧蜂窝煤取暖属于放热反应;③炸药爆炸属于放热反应;④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属于放热反应;⑥食物腐败属于放热反应;⑦碳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水煤气属于吸热反应;则其中放热反应的一组是②③④⑤⑥。

答案选D。

8.除第一周期外,关于同周期主族元素的下列变化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B.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C.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数从+1递增到+7,负价由-4递变到-1

D.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答案】BC

【解析】A、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A正确;B、从左到右,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B错误;C、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7递增,元素最高正将数从+1递增到+7,负价由-4递变到-1,但O没有最高价,F没有正价,C错误;D、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因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D正确,答案选BC。

9.下列各组排列

顺序不正确的是( )

A.电子层数:

Na+>Mg2+>Al3+>F-

B.热稳定性:

HCl>H2S>PH3>AsH3

C.酸性强弱:

Al(OH)3

D.碱性强弱:

KOH>NaOH>Mg(OH)2>Al(OH)3

【答案】A

【解析】A.Na+、Mg2+、Al3+、F-核外都是10个电子,电子层数相等,故A错误;B.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

Cl>S>P>As,所以稳定性:

HCl>H2S>PH3>AsH3,故B正确;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Al

Al(OH)3

KOH>NaOH>Mg(OH)2>Al(OH)3,故D正确;故选A。

10.下列有关甲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甲烷能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

D.甲烷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D

【解析】分析:

甲烷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性质较为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反应,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A、甲烷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故A正确;B、甲烷是天然气、沼气以及坑道气的主要成分,故B正确;C、甲烷在光照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等,故C正确;D、甲烷性质较为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反应,即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D错误,故选D。

11.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和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故B错误;

C中应是大于;

由反应的吸、放热,能比较的是反应物总能量与产物总能量,故D正确;

12.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答案】C

【详解】A、甲是原电池,正极铜片上发生还原反应2H++2e-=H2↑,铜片上有气体产生,乙装置中在锌片上发生反应Zn+2H+=Zn2++H2↑,铜片上无气体产生,故A错误;

B、甲装置是原电池,铜片做正极,乙不是原电池,故B错误;

C、两烧杯中的氢离子发生反应,浓度减少,溶液pH增大,故C正确;

D、原电池反应加快反应速率,故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快,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可逆反应A(g)+3B(g)

2C(g)+2D(g)在4种不同情况下反应速率分别如下,其中反应速率v最大的是(  )

A.v(A)=0.15mol/(L·min)B.v(B)=0.6mol/(L·min)

C.v(C)=0.3mol/(L·min)D.v(D)=0.1mol/(L·min)

【答案】B

【解析】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比较反应快慢时,需要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其数值大小。

若都用B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则分别为0.45mol/(L·min)、0.6mol/(L·min)、0.45mol/(L·min)、0.15mol/(L·min),所以最快的是B,答案选B。

14.反应C(s)+H2O(g)

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①增加C的量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变大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因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是固体的浓度是常数,固体增减不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不变,故①符合题意;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反应体系中物质的浓度增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②不符合题意;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氮气,氮气不参与反应,反应体系中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③符合题意;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的体积变大,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故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5.如图是可逆反应:

X2+3Y2

2Z2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B.t2时,反应未达到限度

C.t2~t3时,反应已停止进行D.t1时,反应只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答案】A

【解析】A.t2~t3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A正确;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即反应达到限度,B错误;C.t2~t3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反应速率不为0,反应没有停止,C错误;D.t1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同时也向逆反应方向进行,D错误,答案选A。

16.一定温度下,某容器内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不可能为平衡状态的是(  )

A.NH3、N2、H2的物质的量都不再改变

B.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一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答案】D

【解析】分析:

A、方程式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气体物质的量不变;B、方程式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气体体积分数不变;C、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若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在任何时刻都存在,一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所以不能作为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详解:

A、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说明达到平衡状态,选项A不选;B、NH3、N2、H2的体积分数都不再改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说明达到平衡状态,选项B不选;C、由于气体的质量不变,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就会发生变化,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若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选项C不选;D、在任何时刻都存在,一个N≡N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所以不能作为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选项D选。

答案选D。

17.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C、H、O的个数比为1∶2∶3

B.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1

C.有机物中必定含氧

D.无法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详解】A.有机物的质量未给出,只根据生成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法判断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原子,故A错误;

B.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比为1:

1,则n(C):

n(H)=1:

(1×2)=1:

2,故B错误;

C.题干信息无法确定该有机物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原子,故C错误;

D.有机物的质量未给出,无法判断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18.下列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生成四种沸点不同的一氯代物的是(  )

A.CH3CH2CH2CH2CH2CH3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生成四种沸点不同的一氯代物,这说明烷烃分子中有4类氢原子,据此解答。

【详解】A、CH3CH2CH2CH2CH2CH3分子中含有3类氢原子,A不选;

B、异丁烷分子中含有2类氢原子,B不选;

C、新戊烷分子中含有1类氢原子,C不选;

D、异戊烷分子中含有4类氢原子,一氯代物有4种,D选;

答案选D。

19.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的新型电池——锂水电池(结构如图),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锂为负极,钢为正极

B.工作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e-=Li+

C.工作时OH-向钢电极移动

D.放电时电子的流向:

锂电极→导线→钢电极

【答案】C

【详解】A、电池以金属锂和钢为电极材料,LiOH为电解质,锂做负极,钢为正极,钢上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

B、锂水电池中,锂是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

Li-e-=Li+,B正确;

C、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原电池的负极,即放电时OH-向负极锂电极移动,C错误;

D、放电时电子流向为负极→导线→正极,即锂电极→导线→钢电极,D正确;

答案选C。

20.与乙烯所含碳、氢元素的百分含量相同,但与乙烯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丙烷

C.丁烷D.CH3CH=CH2

【答案】A

【详解】A、环丙烷和乙烯所含碳、氢元素的百分含量相同,但与乙烯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构体,A正确;

B、丙烷和乙烯的最简式不同,所含碳、氢元素的百分含量不相同,B错误;

C、丁烷和乙烯的最简式不同,所含碳、氢元素的百分含量不相同,C错误;

D、丙烯和乙烯互为同系物,D错误;

答案选A。

21.阴离子Xn-含中子N个,X的质量数为A,agX的氢化物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N-a)molB.

(n+A)mol

C.

(N+n)molD.

(A-N+n)mol

【答案】D

【解析】由已知阴离子Xn-含中子N个,X的质量数为A,所以X的质子数为A-N,由阴离子Xn-可知X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nX,所以1个HnX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为A-N+n,HnX的摩尔质量为(A+n)g∙mol-1,agX元素的氢化物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ag÷(A+n)g∙mol-1×(A-N+n)=

mol,故选D。

22.一种新型燃料电池,用两根金属作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向两极分别通入甲烷和氧气,其电极反应为X极:

CH4+10OH--8e-===CO32-+7H2O;Y极:

4H2O+2O2+8e-===8OH-。

下列关于此燃料电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为负极,Y为正极

B.工作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减少

C.在标准状况下,通入5.6LO2完全反应后,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

D.该电池工作时,X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

【答案】D

【解析】考查原电池的判断和有关计算。

在原电池中负极是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

正极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

甲烷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X是负极,Y是正极。

将两电极的方程式叠加即得到CH4+2OH-+2O2===CO2+3H2O,因此氢氧化钾是减少的。

标准状况下5.6LO2是

,所以转移的电子是0.25mol×4=1.0mol。

根据X极的电极反应式可知负极X是消耗OH-的,所以碱性是降低的,因此答案选D。

23.下列各组烃,不管它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一定,则在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恒定不变的是(  )

A.C3H6和C3H8B.C4H6和C3H8

C.C5H10和C6H6D.C3H6和C3H4

【答案】C

【详解】根据有机物的燃烧通式CnHm+(n+m/4)O2=nCO2+m/2H2O可知要满足消耗的氧气相同,则(n+m/4)必须相同,则

A.C3H6和C3H8中(n+m/4)分别是4.5、5,A不选;

B.C4H6和C3H8中(n+m/4)分别是5.5、5,B不选;

C.C5H10和C6H6中(n+m/4)分别是7.5、7.5,C选;

D.C3H6和C3H4中(n+m/4)分别

4.5、4,D不选;

答案选C。

24.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

A.溴苯中含有溴单质,可用NaOH溶液洗涤,再经分液而除去

B.制硝基苯时,在浓硫酸中加入浓硝酸后,立即加苯混合,进行振荡

C.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几滴苯,用力振荡,紫红色褪去

D.在液体苯中通氢气可制得环己烷

【答案】A

【解析】A.溴与NaOH溶液反应后与溴苯分层,则溴苯中含有溴单质,可用NaOH溶液洗涤,再经分液而除去,A正确;B.制硝基苯时,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注入浓硝酸并同时搅拌,冷却后加苯,B错误;C.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C错误;D.常温下苯和氢气不能发生加成反应,D错误;答案选A。

25.已知

(y)、

(z)互为同分异构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的二氯代物有三种

B.x、y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x、y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因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

D.x、y、z中只有x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答案】B

【解析】A项,z为立方烷,结构高度对称,z中只有1种H原子,其一氯代物只有1种,二氯代物有3种(2个Cl处于立方烷的邻位、面对角线、体对角线),正确;B项,x中有5种H原子,x的一氯代物有5种,y中有3种H原子,y的一氯代物有3种,错误;C项,x、y中都含有碳碳双键,都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使溶液褪色,正确;D项,y、z中都含有饱和碳原子,y、z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x由苯基和乙烯基通过碳碳单键相连,联想苯和乙烯的结构,结合单键可以旋转,x中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正确;答案选B。

26.在下列变化中:

①I2升华;②烧碱熔化;③NaCl溶于水;④HCl溶于水;⑤O2溶于水;⑥Na2O2溶于水,未发生化学键破坏的是________,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__________,仅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__________,既发生离子键破坏,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__________。

【答案】

(1).①⑤

(2).②③(3).④(4).⑥

【解析】

【分析】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

结合物质的变化特点分析判断。

【详解】①I2升华属于物理变化,化学键不变;

②烧碱熔化电离出阴阳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③NaCl溶于水电离出阴阳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④HCl溶于水电离出阴阳离子,共价键被破坏;

⑤O2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化学键不变;

⑥Na2O2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离子键和共价键均被破坏;

则未发生化学键破坏的是①⑤,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②③,仅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④,既发生离子键破坏,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⑥。

27.中学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溴苯。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在烧瓶a中装的试剂是苯、溴和铁屑。

导管b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导气,二是兼起________的作用。

(2)反应过程中在导管c的下口附近可以观察到白雾出现,这是由于反应生成的________遇水蒸气而形成的。

(3)反应完毕后,向锥形瓶d中滴入AgNO3溶液,有________生成。

(4)反应完毕后,将烧瓶a中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可以观察到烧杯底部有________色不溶于水的液体。

这是溶解了________的粗溴苯。

(5)写出烧瓶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冷凝回流

(2)HBr(3)溴化银淡黄色沉淀(4)褐溴

(5)

+Br2

+HBr

【解析】

(1)导管b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导气,二是冷凝回流(或冷凝管、冷凝器)。

(2)有白雾出现,是因为反应生成的HBr遇水蒸气而形成的小液滴。

(3)向锥形瓶d中滴加AgNO3溶液,会有浅黄色沉淀生成,离子方程式为Ag++Br-===AgBr↓。

(4)烧杯底部有褐色不溶于水的液体,这是因为溴苯中溶解了少量溴。

纯溴苯为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大。

28.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它们形成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和C的单质都能跟水剧烈反应,1molB单质跟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11.2LA的气态单质,0.5molC单质跟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5.6LH2,此时C转化成具有氖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问:

(1)写出A、B、C各元素的名称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AC形成的一种淡黄色化合物___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BC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A的简单氢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

并解释沸点反常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

【答案】

(1).氧、氟、钠

(2).

(3).

(4).

(5).分子间存在氢键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它们形成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和C的单质都能跟水剧烈反应,0.5molC单质跟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5.6LH2,氢气是0.25mol,转移0.5mol电子,这说明C在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由于此时C转化成具有氖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则C是Na。

1molB单质跟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11.2LA的气态单质,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5mol,因此A是O,B是F。

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C分别是O、F、Na。

(1)A、B、C各元素的名称分别是氧、氟、钠。

(2)AC形成的一种淡黄色化合物是过氧化钠,含有离子键,则用电子式表示AC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3)BC形成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NaF,则用电子式表示BC形成化合物的过程为

(4)A的简单氢化物是水,则用电子式表示A的简单氢化物的形成过程为

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因此其沸点反常高。

29.某温度下,在2L容器中3种物质间进行反应,X、Y、Z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反应在t1min时到达平衡,如图所示:

(1)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t1min时,该反应达到了____状态,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