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487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Internet移动起来.docx

让Internet移动起来

让Internet移动起来

黄绍平

一、移动大潮

——移动电话已成为大众的“囊中之物”。

1998年全球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1.6亿部,比1997年增长50%。

据IDC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到2002年,全球无线通信用户预计会达到5.5亿。

第三代移动电话技术和对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将使日本在移动电话市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到2002年日本的用户数将达5000万,占世界移动电话用户的10%。

IDC认为,逐渐宽松的政策和不断下调的电信服务价格促进了整个欧洲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预计在本世纪最后两年中,欧洲移动电话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达到300%到400%。

——随着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希望把这两种通信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户能用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接入因特网,以读取电子邮件,浏览或者下载Web页面,查询工作当中所需要的重要数据,访问公司的Internet(内联网),使用电子商务功能,进行移动电话会议等。

美国GartnerGroup称,到2000年时,全球将有5500万人在办公室之外进行流动性工作,他们需要在移动中接入因特网和公司网络。

——目前全球有线通信传输量的1/2为数据,而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只占其总传输量的2%。

有人估计,到2002年在全球范围内数据传输将会占到移动通信总传输量的25%。

——二、移动数据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1.无线应用协议和“蓝牙“技术

——无线应用协议(WAP)是由移动通信市场的几家大厂商于1998年3月发布的,这些厂商包括Ericsson、Nokia、Motorola、UnwiredPlanet等,目前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

WAN可确保在不同的无线网络上访问电子邮件和Internet内容,使数字移动电话能够在不同的无线网络上接收。

发送Internet内容和交互式服务信息之类的高带宽数据。

制订WAP的目的是鼓励电信运营商为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和促进智能电话市场的迅速发展,并希望使之成为无线数据通信的标准。

——“蓝牙(Bluetooth)”技术是由Ericsson、东芝、Nokia、Intel和IBM5家电信业和计算机业巨头联合开发的,在1998年夏天发布,目前已得到Motorola、Lucent、Compaq、3Com等公司的支持。

“蓝牙“技术利用短程无线电信号,在全球通用的2.45GHZISM“自由频道”上交换信息,这使得世界各地都可以应用该技术。

分析家说,这项技术将会有力促进移动电话与计算机的融合,迅速给移动通信和手持计算机带来革命。

该技术的最大贡献是完美地解决了移动设备与台式机之间的数据同步问题,使各类通信装置能通过智能模式实现互通接入,自动同步交换高速数据信息(包括语音数据包),而无须任何连线和插头。

——Ericsson、Nokia、东芝、IBM和Intel公司正在共同开发将个人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等用2.45GHz频带进行无线连接的技术。

采用“蓝牙”技术的个人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机计划于1999年下半年投放市场。

“蓝牙”技术将无偿转让,5家公司的目标是使之成为世界标准。

——2.Internet移动接入技术

——目前应用的Internet移动无线接入技术包括电路交换蜂窝。

专用分组无线传输,CDPD(蜂窝数字分组数据)和PCS(个人通信业务)等。

——电路交换蜂窝数据技术是在移动电话网中使用专门的Modem(调制解调器)来传送数据,其原理与采用Modem在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上传送数据是一样的,该技术适用于各种移动电话网。

在AMPS、TACS等模拟式移动电话网中采用电路交换蜂窝数据技术,移动终端所能获得的速率目前只有2.4kb/s。

在GSM、DAMPS、CDMA等数字式移动电话网中,目前所能获得的速率为9.6kb/s。

——分组交换蜂窝数据技术从数据的传输到交换都采用分组技术,用户端配置无线分组Modem。

通过专门的分组基站进入网络。

该技术主要为专门的移动数据通信系统所采用,DaiaTAC系统和Mobitex系统就是这种技术的代表。

——蜂窝数字分组数据(CDPD)是一种通过在AMB模拟移动电话网的基站中增加分组数据处理设备,利用语音空闲信道传输数据的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其传输速率为19.2kb/s。

CDPD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并且支持TCP/IP协议,它利用语音空闲信道传输数据,在目前是一种快速、可靠、费用低廉的Internet移动无线接入技术。

——GSM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GSM网络正在成为广泛应用的Internet移动接入网。

但GSM网络目前的数据传输速率只有9.6kb/s,是典型的“慢车道”。

目前,GSM运营商已开始利用HSCSD(多时隙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技术和GRPS(通用包无线分组服务)技术为GSM网络提速。

——HSCSD使用TDMA(时分多址)技术把每个物理信道分成几个时隙,并采用软件方法将GSM单个时隙的传输速率提高到14.4kb/s。

其次,它利用捆绑技术,可最多将一个200kHzGSM载波内的8个时隙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高速的数据传输信道,理论上一个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15.2kb/s。

——1998年7月,诺基亚向芬兰Sonera公司提供了基于HSCSD的移动数据解决方案,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7.6kb/s(4个时隙合并在一起)。

爱立信与新加坡SingtelMobile公司签订了第一份HSCSD解决方案的合同,工程于1998年年底开始实施。

1999年年初,诺基亚与香港电信签署了为其提供HSCSD解决方案的协议,使得香港电信的GSM网络拥有了先进的移动数据业务。

——GRPS是一种很容易与IP(网际协议)接口的分组交换业务,其速率可达384~400kb/s,又称作GSM第二阶段增强接入技术,这种接入环境依赖于从事协议转换和与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合作的GSM网络运营商。

许多GSM网络运营商为其企业用户进行IP协议转换。

目前,爱立信正在德国电信的全国GSM网络中试验GPRS。

——据业内人士预测,2000~2005年,GSM业务收入的20%~30%可能来自移动数据应用。

与HSCSD相比,GSM运营商将会更多地支持GRPS,因为它能提供分组数据传输能力,适于传送Internet短信息。

——还有一项技术是EDGE(GSM增强数据速率改进)。

1998年,爱立信利用EDGE技术成功地演示了在现有GSM网络上以384kb/s的速率处理无线多媒体业务的能力,这些业务包括Internet/Intranet高速接入、视频会议和多媒体电子邮件等。

EDGE技术通过提高单个GSM时隙的数据容量来实现增容,容量可以从现在的每时隙9.6kb/s提高到每时隙48kb/s,而在无线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高达70kb/s,EDGE同时还允许集中多达8个时隙,从而使总带宽达到384kb/s以上。

这些时隙可被灵活地用来同时传送多个业务,例如在一个时隙上进行语音呼叫,在另外两个时隙上进行Internet浏览,在其余的时隙上进行视频会议。

——三、移动电话机上网大势所趋

——移动上网以往使用“笔记本电脑+无线Modem卡+移动电话机”,当前,可以直接上网和收发无线电子邮件的移动电话机正在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人们把这种移动电话机叫做“智能电话”。

智能电话内置无线访问功能,可用于移动访问Internt和Intranet、无线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

——智能电话等手持设备必须要有操作系统。

手持设备目前使用的操作系统主要有3Com公司的专用于其手持计算机的PalmOS和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CE。

Microsoft试图使其WindowsCE成为业界标准。

——为了与Microsoft公司抗衡,1998年移动通信业三巨头Ericsson、Nokia、Motorola与英国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Psion(普信)联合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旨在为智能电话等手持设备开发一种通用的操作系统。

这4家公司建立的合资企业名叫Symbian,重点开发Psion公司的Epoc32位操作系统。

Symbian公司将对Epoc操作系统做进一步的开发,使之能支持新的无线通信标准,如WAP、Java和Bluetooth无线通信协议。

——Sun公司的Java也是智能电话等手持设备平台的一支劲旅。

在汉诺威CeBIT’99展览会上,Sun宣布它与NTTDoCoMo及Symbian两家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在移动电话机中大规模采用Java技术,这种创新的计算机语言将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标准操作平台的组成部分。

3Com公司估计,在未来5年中有4000~6000万部移动电话机和手提计算机设备将使用Sun的Java软件。

——微软公司已同英国电信公司结盟,在移动电话机上开发移动式因特网和公司数据服务项目,产品将在2000年投入市场。

Cisco公司将与摩托罗拉合作投资10亿美元,制订因特网技术标准,使手机具有影像和数据功能。

——在汉诺威CeBIT’99展览会上,Motorola公司宣布其2000年的移动电话机产品都将添加网络浏览功能。

Motorola公司说,其数字移动电话机将与WA技术实现兼容,只要该系统的互用性标准能够在今年晚些时候得到批准。

这意味着用户有望在1999年年底以前就能看到第一代具有网络浏览性能的MotorolaGSM移动电话机,而到2000年时,Motorola公司所有型号的移动电话机都将具有这项功能。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近日宣布推出世界上最小的因特网移动电话,该产品将可以接收来自因特网的信息。

这种智能电话的重量仅为5.5盎司,有个1.1×2.7英寸大小的触摸屏,其中的“触摸式电子邮件”,(touchmail)功能可向外界发送文本和图像资料;内置有标准IP协议,无需先连接笔记本电脑即可上网,能同时存储2000个地址。

一年计划及100个备忘录;另有英韩、韩英字典、工程计算器、资料库和游戏等功能。

三星预计韩国1/3的人口(1850万)将会拥有这种移动电话机,它计划1999年在全球销售1亿部这种移动电话机。

——1999年3月,诺基亚公司宣布它研制出了世界上首部可接入互联网的全中文媒体电话——诺基亚7110双频GSM900/1800媒体电话。

该机基于移动媒体模式(www.mmm)无线应用协议(WAP)。

它还有一个大的显示屏和很多新特性。

该产品将于1999年第二季度大批上市。

移动媒体模式(www.mmm)使Internet进入移动环境,这种移动环境是根据无线应用协议(WAP)建立的。

我国数据通信网的发展

李鲁马剑美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正在向信息化方向迈进,社会各部门、企业都逐渐把数据通信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进入家庭及其联网应用的进程加快,为数据通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对于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

根据需求,中低速公用数据通信网络的建设已初具相当规模,主要包括:

数字数据网(CHINADDN)、分组交换网(CHINAPAC)、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帧中继业务网(CHINAFRN)、电子信箱业务网(CHINAMAIL)、传真存储转发业务网(CHINAFAXS)和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

公用数据通信用户终端数量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递增,在1993年时全国数据通信用户总数不到2000个,1997年就达到36万,1998年已超过100万。

1998年年底我国仅Internet用户己超过200万,成为我国继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后的第三大用户群。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中越来越多地渗透了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技术,形成了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技术相互融合的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并具有交互能力的多媒体通信。

——随着技术与市场的推动,数据通信业务和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基于这些业务基础上的应用层出不穷,比如多媒体信息检索、多媒体会议型业务及各种应用如会议电视、电子商务系统、局域网互连等数据传输应用、虚拟专网(VPN)等,它们的出现将给电信运营者带来观念和体制上的重要改变,使运营者从主要是提供电话业务逐步转向了提供电话、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应用,并且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应用将占据主要的地位。

——一、我国数据通信网的发展与演变

——1.我国数据通信网的发展演变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

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初,数据通信是在模拟网络环境下进行,那时人们采用专线或用户电报Telex进行异步低速数据通信。

7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分布处理技术的进步及用户需求量的增加,推动了数据通信网络与技术发展,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数据通信的应用渐趋普及,其基本技术是将传递信息分割成若干长度(每个长度称为一个分组),通过存储转发形式的统计复用,提高了网络效率及线路利用率,具有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好、接续速度快及可靠性高等优点,成为当时计算机通信广泛采用的网络技术。

——到70年代末期,随着光纤技术的普及应用,一种利用数字通道提供半永久性连接电路的数字数据网络(DDN)出现,它具有安全性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适宜相对固定而且信息量很大的数据通信服务。

——进入80年代,微型计算机、智能终端、个人计算机(PC)等的广泛采用,使局部范围内(办公大楼或校园等)计算机和终端的资源共享和相互通信,因而导致局域网(LAN)及其相应技术的迅速发展。

同时,一种采用单一网络结构满足各种类型业务需求的概念,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也逐渐从试验走向商用,它将数据、语音,图像、传真等综合业务集中在同一网络中实现,以解决多种网络井存局面。

——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LAN数量猛增,局域网在广域网环境中互连,在高质量光纤传输及智能化终端条件下使网络技术得以简化,出现了帧中继(FR)这一旨在网络传输层协议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它具有高速率、吞吐能力强、时延短、适应突发性业务等优点,得到世界范围广泛重视,并研究其向新兴技术异步转移模式(ATM)的过渡方案。

另外,Internet进入崭新发展时期也是90年代数据通信网络发展的特征,Internet是世界范围的计算机网间网,它采用开放性通信协议(TCP/IP),将网络各异、规模各异及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网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

——2.各类数据通信业务网的建设现状

——在我国,提供数据通信业务和增值数据通信业务的基础网络有3种,即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和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CHINAFRN)。

——

(1)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

分组交换数据网络技术起源于60年代未,技术成熟,规程完备,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骨干网于1993年9月正式开通业务,它是原邮电部建立的第一个公用数据通信网络。

骨干网建网初期端口容量有5800个,网络覆盖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

随后,各省相继建立了省内的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

该网业务发展速度迅猛,到1998年9月,用户已超过10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原邮电部门对网路进行了多次扩容改造。

从网络开通业务至今5年多的时间,网络端口从5800个发展到20多万个,网络覆盖面从31个城市扩大到通达全国2278个县级以上的城市。

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网络已延伸至乡镇。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虽然建网起步较晚,但网络规模和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圳个数据网相连,它在我国数据通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2)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

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骨干网于1994年9月开通业务,网络覆盖到当时光缆通达到的21个省会城市,初期端口容量为3370个。

1995年骨干网进行了二期扩容。

各省、市纷纷建立本地网。

CHINADDN,网开通业务后,就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到1998年全网总容量达到32.4万个端口,覆盖到光缆通达到的2148个县级以上的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已通达到乡镇,全网用户达到17万多。

该网为分组交换网、计算机互联网、传真存储转发网、多媒体通信网等提供了中继和接入电路,开通数字数据专线业务、会议电视和局域网互联等业务。

CHINADDN骨干网和一些省网配备了帧中继模块,可以开通帧中继业务,各省的DDN网可以作为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的接入网,扩展应用范围。

——(3)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CHINAFRN)。

1997年初,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开始建设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的第一期工程,首先在21个省,直辖市引进了帧中继交换机和ATM交换机设备,是我国第一个采用ATM信元交换与帧中继交换的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络,它标志着我国数据通信将从低、中速网向高速、多业务网发展,数据通信网络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南京、西安和成都为网络的本枢纽节点,其间可以用34Mb/s的中继电路连接,业务量需求大时,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可以用155Mb/s的电路连接。

该网的其他节点与枢纽节点之间可设置多个2Mb/s速率的中继电路。

全网有7000多个端口,ATM端口和帧中继端口各占一半。

——目前,21个节点和网管中心之间已完成全网工程联调工作,可以向社会开发业务。

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将为现有的数据通信网提供高速汇接中继传输,不久将为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提供34Mb/s的中继电路,满足该网迅速增长的大业务量需求。

其次,该网络将为局域网的互联提供高速率、大吞吐量的数据通道。

另外,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将为社会提供各种先进的数据通信手段,如多媒体通信、远程医疗、远程教学、桌面会议电视等应用。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数据通信网络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辟了数据通信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4)多媒体通信网。

多媒体通信系统融合了通信、计算机以及多种信息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

集成性,多媒体通信系统能处理。

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表示媒体;交互性,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用户对通信的全过程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同步性,多媒体通信终端上显现的图像。

语音和文字是以同步方式工作的。

——现有的Internet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但99%的网上资源是英文信息,其英文界面不仅不利于我国公众的开发利用,而且也妨碍了我国信息服务业本地化的集约发展。

为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以中文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就是一个面向公众、具有我国特色,以中文信息为主体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网。

如同航空、铁路、公路网解决的是人流、物流问题一样,这个网络解决的是国家的信息流问题。

该网络的建设将为我国现有的信息资源提供一个社会的应用平台,从而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提供的业务有:

多媒体信息检索业务;多媒体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信业务,如桌面会议电视系统等;局域网互联等高速数据传输业务;各种专门应用系统,如电子商务、电子购物、远程医疗、网上学校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有关的专门应用系统;方便集团用户在多媒体通信网上建立用户虚拟专用网,开展专网服务;其它网上业务。

——对进入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信息源将采用分级入网、分层管理的办法。

为加强对网上信息内容的检查和管理,信息服务的主管部门要与信息源的提供者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的分工和职责,多媒体通信业务与其它电信业务不同之处在于其信息源和应用系统大部分都在社会上,因此,中国电信负责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和管理,而对信息库和专门应用系统上网,则放开限制,实行广泛的社会合作。

信息服务价格是影响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在发展初期将把培育市场放在首位,根据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反复可用性的特点,提倡包月制、会员制、年度收费及最高限额收费等简单易行、广受用户欢迎的收费方法,让普通用户用得起、用得多、用得放心。

——北京、广东、上海、成都、湖南、海南、浙江、黑龙江、天津、福建、重庆、武汉、贵阳、济南等十余个本地多媒体通信网已建成开通。

1998年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已经覆盖到全国的所有省份,同时,多媒体高速宽带骨干网也将建成,根据东、中、西部的市场情况,东、中部将把此服务功能延伸到地市。

——此外,北京、上海、广东已建成了宽带多媒体试验网,并在网上提供了宽带多媒体信息服务、V0D及桌面视频会议等试验业务。

随着条件成熟,宽带业务实验网还将有计划地逐步扩大。

——(5)CHINANET。

CHINANET骨干网的建设始于1995年初,一期工程包括北京、上海两个骨干节点,各以一条64kb/s速率的国际专线出口到美国,接入全球Internet。

该工程于1995年6月完成并正式向公众提供业务。

随后,中国电信进行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的建设,该期工程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到全国30个省会城市以及重庆市。

二期工程于1997年年初建成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业务。

目前,CHLNANET已成为国际上最大,技术最先进的Internet网络之一。

全国各地用户可通过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

公用电话交换网接入该网,享用国际Internet服务。

自网络开通以来,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目前用户己超过200万。

国际出入口带宽已达84Mb/s。

——在重点建设CHINANET骨干网的同时,各省现正根据本省的业务发展及用户需求情况加快CHINANET各省网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个省建立了省内网并开始向社会提供服务,其它省份也正处于网络规划、建设当中。

——CHINANET网络由骨干网、接入网、CHINANFT网管中心和CHINANET网络信息中心组成,cH1。

NANET骨干网是主要信息通道,主要负责转接全网的业务,并为接入网提供接入端口。

骨干网节点包括所有省会城市。

骨干网配置适当的服务器,为全网提供服务。

CHINANET接入网由各省接入层网络构成。

接入网负责提供用户接入端口,并与电话网、分组网等互联,以方便用户的接入。

接入层节点根据业务需要设置。

——CHINANET干线速率根据业务需要确定,开始时为512kb/s、2Mb/s速率,以后将逐步升至E3(34Mb/s)速率,甚至更高,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CHINANET国际出入口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国际出入口路由互为备份,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CHINANET网管中心负责CHINANET骨干网的管理,对网络设备运行情况和业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全网稳定可靠、安全畅通。

——CHINANET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全网的IP地址及域名服务,以及提供各种网上信息服务。

——CHINANET的应用及接入方式:

CHINANET支持Internet的所有应用,这些应用主要包括:

个人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流(如电子函件、网络新闻);网上资源(如超级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如远程登录);信息的查询、检索和获取(如ITP、GOPHER、WWW);不断涌现的各种科研、教育和商业应用。

——CHINANET为公众提供了各种接入方式,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这包括通过电话拨号入网、通过分组网入网、通过帧中继入网以及通过专线入网。

——CHINANET的网络特点有:

网络安全、可靠,CHINANET网络任何节点都有两条以上的中继线路,主要节点设备都采用双备份设备,从而保证网络中某些设备或线路出现故障时网络的任何业务不出现中断。

同时,为保证网络的安全,在CHINANET网上采用了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来防止各种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