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473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docx

文库上传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

第1课时 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

2.概述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并进一步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学会用框图或者文字阐明体液免疫的过程。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淋巴细胞的起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淋巴细胞,结合下图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

由上图可以看出:

B细胞和T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为骨髓,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为胸腺,淋巴细胞集中分布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2)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防线:

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种类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来源

人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

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1)图中A、B、C、D表示HIV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四个阶段,据图回答:

A.免疫缺陷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填“大多数”或“少数”)病毒。

B.免疫缺陷病毒(HIV)浓度升高(填“升高”或“降低”),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填“增多”或“减少”)。

C.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D.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填“全部”或“少部分”)丧失。

(2)据图,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3)根据曲线,T细胞大量减少会导致人体丧失免疫能力,推测T细胞在人体内可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案 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抵抗侵入的病原体。

(4)艾滋病患者常常会出现恶性肿瘤,这说明第三道防线还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 能消灭体内的异常细胞,抑制体内肿瘤的产生。

4.第三道防线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三、体液免疫

1.抗原和抗体

(1)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作为抗原的物质应位于病原体的表面。

(2)抗体是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类物质。

2.体液免疫的过程

(1)阶段Ⅰ: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图中③)。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图中④)。

(2)阶段Ⅱ:

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

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者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一、辨析人体三道防线

1.胃液中含有盐酸,能杀死食物中的多种病原体,这属于第几道防线吗?

答案 胃液不是体液。

这应属于胃黏膜的分泌物,是第一道防线。

2.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泪液和血浆等液体中,那么溶菌酶的作用属于第几道防线?

答案 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血浆里面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

3.皮肤烧伤的病人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这是第几道防线减弱导致的?

答案 皮肤的屏障作用是第一道防线。

4.吞噬细胞参与第几道防线?

答案 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二、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

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

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抗原一定是从外界侵入机体吗?

答案 不一定,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2.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什么?

它的合成和分泌与细胞中哪些细胞器有关?

答案 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细胞Ⅰ、Ⅱ、Ⅲ分别是什么细胞?

答案 细胞Ⅰ、Ⅱ、Ⅲ分别是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4.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

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又是哪些?

答案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无识别作用的是浆细胞。

5.如果把T细胞完全摧毁,体液免疫会不会完全丧失?

答案 不会,会保留一部分,因为抗体的产生可以通过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④)和记忆B细胞(⑤)进而产生浆细胞。

6.免疫过程⑤→⑧→⑨和①→②→③→⑦→⑨相比在反应速度和强度上有什么区别?

答案 ⑤→⑧→⑨是二次免疫,比①→②→③→⑦→⑨相比反应快,反应强。

【归纳提升】

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既有较严格的分工,也有一定的协作、联系。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两者紧密关系的是(  )

A.抗体B.淋巴因子

C.溶菌酶D.吞噬细胞

答案 D

解析 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2.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特殊的西红柿、香蕉,某些人食用后,体内可产生特定的抗体,说明这些西红柿、香蕉中的某些物质至少应(  )

A.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

B.含有某些具有抗原特性的物质

C.含有一些灭活的病菌

D.能刺激人体内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 B

解析 能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抗原,说明这些转基因食品中含有某种抗原类物质。

3.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 C

解析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某种细菌体内的物质乙注入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反应,推知物质乙属于抗原。

4.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 D

解析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其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作出反应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构成的第三道防线,其特点是作出反应慢、针对性强。

5.人体皮肤轻微受伤出血,并受病原微生物侵染,受伤处略微红肿,几天后彻底痊愈,其依赖的细胞主要是(  )

A.吞噬细胞B.浆细胞

C.T细胞D.记忆细胞

答案 A

解析 人体皮肤轻微受伤出血,并受病原微生物侵染,此时发挥作用的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依赖的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D.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答案 D

解析 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不同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d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

二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

2.斯坦曼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应答,下列观点中,该材料支持的是(  )

A.DC来源于记忆细胞

B.DC与吞噬细胞有相似的免疫功能

C.DC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而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D.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不需要抗原参与

答案 B

解析 DC是一种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错误;吞噬细胞和DC细胞都有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B正确;DC细胞和吞噬细胞作用相似,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C错误;DC激发免疫应答的过程需要抗原参与,D错误。

3.有关记忆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B.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浆细胞

C.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

D.是由B细胞或T细胞分化形成的

答案 A

解析 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再分泌产生大量的抗体,A错误;记忆B细胞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浆细胞,B正确;记忆T细胞受同一抗原刺激后,迅速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C正确;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别是由B细胞和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D正确。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或物质是(  )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⑦抗原

A.①③④⑤⑥B.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

5.大面积烧伤病人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病人的(  )

A.体液大量流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答案 B

解析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为非特异性免疫。

大面积烧伤致使皮肤受损,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病人若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

6.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答案 D

解析 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7.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下图是H1N1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H1N1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多糖分子

答案 C

解析 吞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既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图中显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故A错误;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B错误;溶酶体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没有特异性,故C正确;T细胞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来识别抗原,而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故D错误。

知识点三 体液免疫

8.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浆细胞直接和EBV结合,将其灭活

答案 C

解析 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在淋巴因子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正确;浆细胞产生抗体和EBV结合,D错误。

9.如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

分析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  )

A.吞噬细胞B.浆细胞

C.T细胞D.记忆B细胞

答案 D

解析 在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时,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吞噬细胞和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10.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答案 D

解析 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其中甲和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细胞丙为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C错误;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D正确。

综合训练

11.如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

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________免疫。

(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__________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____________,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3)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________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________或________,进而被______________吞噬消化。

(4)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需经____________处理,大多数抗原经____________传递给______,少数抗原直接刺激____________。

(5)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_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殖、分化产生。

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产生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________,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________。

答案 

(1)体液 

(2)抗体 1 核糖体 2 内质网 4 高尔基体 (3)抗体 沉淀 细胞集团 吞噬细胞(4)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B细胞

(5)B细胞 记忆细胞、B细胞 快 多

解析 浆细胞由进入体液的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而形成,它通过产生抗体来完成体液免疫。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运输,并以囊泡的形式运输至细胞膜,最后由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

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多数情况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迅速产生大量浆细胞。

12.艾滋病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顽症之一,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图1表示人体对HIV的免疫过程以及HIV在宿主细胞中的增殖过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图1

图2

(1)如图1所示的HIV主要侵染的A细胞是________,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该细胞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示信息,HIV能特异性地侵染A细胞,这主要与A细胞膜表面存在HIV的特异性________有关。

(2)若图1中④~⑦代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在正常人体细胞内不会发生的过程是[  ]________(填图中序号及相应名称)。

(3)图2所示为HIV侵入人体后,早期人体血液中HIV数量的变化,早期HIV数量减少可能与人体的____________免疫能力还比较强有关。

请在图2中绘制出相应时间内HIV抗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4)HIV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工具。

2009年9月,泰国研究人员宣布已开发试验的一种“联合疫苗”可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

艾滋病疫苗具有降低HIV感染风险功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从研究数据看,疫苗的预防效果不太令人满意,这可能与HIV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 

(1)T细胞 接受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受体 

(2)④ 逆转录 (3)特异性(或体液免疫和细胞) 曲线如图所示

(4)注射疫苗能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 容易发生变异(突变)

解析 

(1)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这与此类细胞膜表面存在相应的特异性受体有关;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具有接受抗原并将抗原信息传递给B细胞和产生淋巴因子的功能。

(2)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RNA→DNA的逆转录过程以及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而正常人体细胞中没有逆转录过程。

(3)在HIV侵入人体的初期,人体可以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在人体内的扩散,在此过程中体内产生HIV抗体,之后,随着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HIV抗体数量下降。

(4)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它容易发生突变,这为疫苗的研制带来了困难。

13.某同学为了验证体液免疫需要T细胞和B细胞的共同参与,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

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白鼠3只,X射线照射仪,新鲜的T细胞和B细胞,毒性极低的霍乱弧菌疫苗,血清抗体测定仪及其他必要的工具。

实验原理:

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而T细胞和B细胞的有无影响抗体的产生,通过测定血清中抗体数量的多少判断体液免疫的强弱。

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白鼠3只,分为一、二、三3组,分别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

第二步:

向第一组小白鼠体内注射T细胞,向第二组小白鼠体内注射B细胞,向第三组小白鼠体内注射T细胞和B细胞。

第三步:

分别在上述3组小白鼠体内接种霍乱弧菌疫苗。

第四步:

饲养15~20天后,分别测定3只小白鼠体内血清抗体的含量。

预期结果: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上述实验步骤中存在不严谨之处,请指出并更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该同学补充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每组只取一只小鼠,数量太少,缺乏可重复性 ②分别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未检查小鼠是否具有免疫功能,应分别接种疫苗,然后测定有无抗体产生 ③向小鼠体内注射淋巴细胞时,应当等量 ④向小鼠体内接种疫苗时也应等量(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第一组、第二组小鼠体内不产生抗体,第三组小鼠体内产生抗体,说明体液免疫需要T细胞和B细胞的共同参与

解析 根据实验目的可设置3组实验:

小鼠体内仅有T细胞;小鼠体内仅有B细胞;小鼠体内既有T细胞也有B细胞,再分别在上述3组小鼠体内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

饲养若干天后,分别测定3组小鼠体内血清抗体的含量。

通过抗体含量的有无可得出结论:

体液免疫过程需要T细胞和B细胞的共同参与。

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 ,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XX文库的上传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