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39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docx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子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

平原城市地区暴雨积涝汇水区分级划分方法研究

薛丰昌,盛洁如,钱洪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南京,210044)

摘要:

汇水区划分是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的基础。

现有方法使用DEM在平原城市地区划分的汇水区不符合实际地形情况。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特征,提出了一种面向城市平原地区分级划分汇水区的技术方法。

该方法从城市用地分类角度出发将城市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依据城市排水主干水系进行汇水区一级划分,将影响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不同径流因子分别融入DEM中,利用细化的DEM进行二级汇水区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汇流情况,结合Voronoi图对中心城区进行三级划分,最后通过GIS技术进行修正。

该方法既结合了传统基于DEM生成子流域的算法,又融入了城市区域地物地貌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地区的需要。

选择上海市嘉定区西北部地区为实验样区,利用该方法进行汇水区划分,并与现有其他方法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平原城市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

汇水区;分级划分;DEM;Voronoi图

1.引言

汇水区划分是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步骤,通过汇水区划分可以使用更丰富的数据来解释水文过程空间上的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文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每个子汇水区是独立的水力学单元,在这些单元中,地形和排水系统因子使得地表径流直接汇入到一个排出点[1]。

在研究城市暴雨积涝水文模型时,由于要涉及到复杂的模型结构、更多的模型参数以及更大的数据量,汇水区划分的合理性与否对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影响更大。

因此,进行城市暴雨积涝汇水区划分研究是一项基础性且很有意义的工作。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于水流路径划分汇水区的算法仍然是O’Callaghan和Mark[1]在1984年提出来的基于DEM的坡面流累积方法(D8算法)[2]。

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

根据地表径流在地形作用下的重力作用,通过计算每个DEM中栅格的水流方向确定其下游栅格的汇流累积量(所谓的汇流累积量是指其上游有多少个栅格的水流方向最终汇流经过该栅格),根据汇流累积量的大小,利用计算机自动实现流域河网水系的准确提取。

河网水系的正确提取是各种水文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提取出正确的河网,才能得到正确的汇水脊线点,从而确定出符合实际地形的汇水区域。

而事实上,在平坦地区,利用D8算法易造成栅格水流流向一致而产生平行伪河道,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改进,先后出现了多流向算法、Burnin算法、DEMON[4]法、Dinf[5]法等,然而这些算法和模型对人类活动影响较高的城市平原地区有很大的不适用性。

为了真实反映城市平原地区汇水区的分布情况,Duke等[6]提出了RIDEM模型(RuralInfrastructureDigitalElevationModel),该模型将影响汇流流向的道路、水系、田间沟渠等地物信息叠加进DEM,利用burnin算法和D8算法划分汇水区。

但是RIDEM模型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未考虑密集的建筑物对地表径流方向的影响,二是不同等级的水系使用burnin算法一次性叠加进DEM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汇流流向。

左俊杰等[7]在RIDEM模型基础上考虑建筑物对径流的阻碍作用,并将水系逐级融合进DEM,以上海市为例提出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汇水区划分方法,提高了城市地区汇水区划分的精度。

该方法虽然考虑了农田排水沟渠以及不同道路形态对汇流路径的影响,然而,对城市不同功能区都考虑采用相同的影响汇流途径的因子,并未考虑对于建有完整排水管网的区域而言影响汇流途径因子的差异性,因此该方法在应用上具有局限性。

本文结合城市排水体制和地形地貌特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地区暴雨积涝汇水区分级划分技术。

根据程文辉等[8]确定的影响太湖流域汇流途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础上,即考虑对平原城市地区影响较大的道路、建筑物、水系、坑塘和排水沟渠,另外本文另加考虑建有完整排水管网系统的区域,而暂不考虑其他影响因子复杂的因素,如圩区、排涝站位置等因素导致的汇流单元变化。

2.城市暴雨积涝汇水区特征分析

城市暴雨积涝汇水区划分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雨水汇合和集中排出的地形单位。

城市排涝通常采用2级排涝体系:

一级排涝系统负责较大区域暴雨涝水以及市政雨水管网所汇集涝水排至外江,该系统主要由区域内主干河网组成;二级排涝系统负责将城市小区、街道等小区域的雨水排入主干河网,由雨水管网、泵站和涵闸等组成。

二级排涝系统是自然地形、人工建筑、人工排水设施共同构成的排水系统。

以上排水模式决定了城市雨水汇集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在宏观上主干河网对区域进行了整体分割,形成了若干独立的自然汇水区块;在独立汇水区块内,地形特征决定了雨水的主要聚集方向,人工排水设施依据地形汇水特征而建设,同时又对雨水自然汇集形成干扰,从而形成了以自然地形为主、结合人工排水设施影响的汇水区片;在汇水区片内,由于人工建设影响,人工建筑物与构筑物已经改变了自然地形,雨水不再沿着地形走向进行汇集,而是就近流入排水节点,雨水由排水节点进入二级排涝系统,集中排除。

根据以上城市雨水集聚特征,提出以下城市汇水区三级划分技术思路:

1)按照城市实际汇流情况,将研究区覆盖范围内的整个汇水区划分为若干个子汇水区,形成围绕具有实际汇流能力的主干河流的宏观汇水流域,形成一级汇水区划分;2)在一级子汇水区内,将影响汇流途径的因子信息融合进DEM,使DEM能够反映出真实的地表信息,利用细化后的DEM进行二级汇水区划分;3)在二级汇水区内,根据排水设施空间分布状况,利用Voronoi图确定排水节点空间服务范围,依据该服务范围进行三级汇水区划分。

最后利用GIS中的修改工具对三者进行调整,完成汇水区的最终划分,完整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城市暴雨积涝分级划分流程图

Fig1:

Flowchartofurbanstormfloodclassification

3.城市暴雨积涝汇水区分级划分技术方法

3.1宏观尺度-依据地形的一级汇水区划分

城市区域通常面积比较大,某些主干河流发挥着宏观汇集区域雨水的作用。

依据城市排水模式和地形情况,一级集水区的划分以城市地形为主要影响因素。

一级汇水区从整体上将整个城市划分为若干排水流域,反映雨水的总体流向。

一级汇水区与城市流域的地形分割基本吻合,采用具有实际汇水能力的主干河流为划分边界,根据城市地区分级水系,参照城市排涝手册和河流汇集关系,明确城市地区各主干河流、渠道的级别和汇水关系,只针对具有流域排水功能的主干河流进行流域划分,将研究区覆盖范围内的整个汇水区划分为若干个子汇水区,形成围绕具有实际汇流能力的河流的宏观汇水流域。

在保证汇流关系的基础上,概化出一级汇水区划分图。

3.2中观尺度-依据城市DEM的二级汇水区划分

划分的主要思路是在确定城市中心地区和郊区的基础上,找出影响中心城区和郊区汇流途径的地物后,将这些地物融入DEM中,对DEM进行修正,然后通过水流路径算法对细化后的DEM进行洼地填充、水流方向和汇流累积量的计算,通过水文分析的basin功能从中观尺度对城市进行二级汇水区划分。

3.2.1影响汇流途径因子的选取

对于城市来说,中心城区往往建有完整的排水管网,城市小区、市政街道的雨水绝大部分由排水管网流走。

此外,中心城区下垫面不透水比例增大,道路纵横交错,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将城市下垫面分割成一个个小区域,因此道路也成为影响城市径流汇流和导流作用的重大因素。

对于中心城区影响汇流途径因子的选取,主要考虑排水管网和道路的影响。

对于郊区来说,地表形态比较复杂,一般由水泥、砖块、沥青和混凝土等构成,同时也伴有绿地、建筑物、构筑物和松散的土地等[8],排水管网设施发展比较弱后。

因此,对于城市郊区影响汇流途径因子的选取,重点考虑道路、建筑物、水系、坑塘和排水沟渠。

3.2.2二级汇水区划分模型的构建

构建二级汇水区划分模型关键是对DEM进行细化,其基本思想是将影响中心城区和郊区汇流途径的不同地物信息融入DEM后,通过对含有这些地物信息的DEM栅格点的高程值人为地增高或降低一定的高度或比例来增加或降低这些栅格的汇水能力,从而达到细化后的DEM能够更加突出面向水文分析,综合反映排水系统空间状态的目的。

其次是对细化后的DEM进行洼地填充、流向分析、汇流累积量计算、河网提取和子汇水区的提取。

实现的主要步骤如下:

3.2.2.1DEM的细化

对于高出城市地表的地物信息(如道路、郊区建筑物),将其叠加进DEM后,对其所占栅格处的高程值增加一定高度h1,由于郊区的道路分为普通道路和带有排水沟渠的道路,建筑物也有普通建筑物和带有散水建筑物结构,对带有排水沟渠的道路将道路沟渠所占的栅格与DEM数据进行“相减”操作[6];对带有散水建筑物结构的建筑物,将建筑物作缓冲区转为栅格后与DEM数据进行”相减“操作[6];对于其他低于地表的地物信息,如城区排水管网、水系、坑塘和排水沟渠,由于排水管网、水系、坑塘和排水沟渠是矢量线状图层,未考虑其宽度,在进行对排水管网的融合过程中,需要设定一定的缓冲区宽度作为道路和管道宽度,在作好缓冲区后,降低其所在栅格高程的高度h2,h1和h2通过现场调查获取。

对于郊区不同等级的水系,通过设定不同的高度值,逐级将水系融合进DEM。

3.2.2.2流向分析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通过ArcGIS的水文分析工具对修正后的DEM进行洼地填充,然后确定水流方向,即流向分析,就是确定水文表面水的流向,也就是计算栅格数据中每个单元上最陡的下降方向。

通常对中心栅格的8个邻域栅格进行编码,编码取2的幂值,从中心栅格的正右方栅格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编码值分别为2的0、1、2、3、4、5、6、7次幂值,即1、2、4、8、16、32、64、128,分别代表中心栅格单元的水流流向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每一个中心栅格的水流方向都由这八个值中的某一个值来确定。

3.2.2.3汇流累积量计算

流向分析通过计算栅格汇流累积水量实现,栅格汇流累积汇水量就是对于每个水文表面,通过确定其上游有多少个栅格的水流方向最终汇流经过该栅格,创建一个汇水网络,来显示每个栅格单元的累积汇水量。

计算汇流累积量的基本思路是:

假定栅格数据中的每个单元格处有一个单位的水量,依据水流方向图顺次计算每个单元格所能累积到的水量。

3.2.2.4河网提取

河网在这里是指高汇水量栅格相互连接而形成的汇水脊线,汇水区划分是否准确取决于河网提取是否准确[9-10,11],因此,河网提取是汇水区划分的前提条件。

河网提取是在汇流累积矩阵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研究区实际的地物状况,设定不同的汇水阈值,从而确定具有一定汇水量的栅格相互连接形成汇水脊线,该过程需要通过多次实验和利用现有地形图数据辅助检验的方法提取出符合实际的河网水系。

3.2.2.5汇水区计算

汇水区计算是依据栅格流向数据为每个栅格单元分配唯一汇水区的过程。

栅格累积汇水量数据提供了每个栅格的汇水量,依据该数据能够识别出高汇水量栅格,这些栅格形成了栅格汇水脊线,计算汇水区时,首先根据汇水脊线确定主干汇水脊线交汇点(汇水点),以汇水点为起点,以流向该汇水脊线的所有栅格构成独立汇水区。

3.3微观尺度-依据排水设施Voronoi图的三级汇水区划分

基于3.1、3.2所述方法进行的汇水区划分充分考虑了地形地物因素对汇水区划分的影响,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自然地形已经发生改变,城市集水特征既受宏观地形影响,又受人工建设排水系统限制引导。

城市雨水井及其类似设施可以看作城市地表排水节点,排水节点在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排水节点排放服务能力,因此排水节点服务范围体现了城市人工地形改造中形成的集水范围,利用排水节点服务范围对基于3.1、3.2所述方法划分的汇水区进行加密剖分,就形成了既反映城市地形,又体现城市排水设施服务能力的精细化汇水区划分,即三级汇水区划分。

城市排水节点服务范围利用泰森多边形(Voronoi图)技术确定。

4.实例应用

4.1实验样区与实验数据

以位于上海市嘉定区西北部地区作为实验样区进行研究,研究样区如图2所示。

嘉定区位于上海西北部,其中心位置在东经121°15′,北纬31°23′。

东与宝山、普陀两区接壤;西与江苏省昆山市毗邻;南襟吴淞江,与闵行、长宁青浦三区相望;北依浏河,与江苏省太仓市为邻。

河道总长1800余公里,平均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公里。

其东部的马陆地区地势平坦,既有城市化比较发达的区域,也有农田郊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并存。

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数据主要有:

30m*30m的DEM数据(2013年)、嘉定区2013年Spot数据(精度为1m),进行影像配准、几何校正和影像拼接后,参照国家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分类体系,将研究区数字化而来的建筑物、绿地、水系及道路、排水管网五类土地利用类型。

图2.研究区土地利用图

Fig2.Landuseintheresearcharea

4.2汇水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4.2.1一级汇水区划分结果

通过提取的数字化水系图,根据城市地区河流之间的汇流关系,以河道以及分水线为界限划分汇水区,从总体上将城市地区划分为若干排水流域,进行研究区的一级汇水区划分,反映雨水的总体流向。

共划分出5个一级子流域,如图3所示。

图3.研究区一级汇水区划分

Fig3.One-levelcatchmentdivisionintheresearcharea

4.2.2二级汇水区划分

二级汇水区是对每个一级汇水区进行再一次划分。

选取一级汇水区中既具郊区和中心城区特色的汇水区2为例进行二级汇水区的划分,在中心城区,将影响汇流途径的排水管网和道路信息融入DEM;在郊区,将影响汇流途径的道路、建筑物、水系和排水沟渠分别融入DEM。

DEM经过细化后,通过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对细化的DEM经过洼地填充、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等一系列水文分析过程,提取出数字化水系,如图4所示。

在提取出数字化水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系出水口位置利用水文分析模块Hydrology工具集中的basin工具进行二级汇水区划分,basin的数据形式是栅格,需要将其进行矢量转化,二级汇水区划分过程及结果如图4所示。

a.DEM提取水系b.流域basinc汇水区划分结果图

图4.研究区二级汇水区划分过程

Fig4.Second-levelcatchmentdivisionintheresearcharea

4.2.3三级汇水区划分

仍以一级汇水区中2汇水区块为例作为三级汇水区划分示例研究区,如图5所示,统计分析研究区分布的管网节点,同时根据主干道路的交叉点对研究区内节点进行概化,共确定出研究区内22个雨水井,基于雨水井生成研究区内的泰森多边形,如图5所示。

图5.雨水井及泰森多边形确定

Fig5.CatchbasinandThiessenpolygon

4.2.4汇水区调整确定

在对每个一级汇水区进行划分后,结合二级三级汇水区划分结果,并将最终划分完的汇水区与遥感影像图进行叠加,通过GIS的修改工具(删除、修改、合并等)对三级汇水区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城市平原地区汇水区划分图,此处仍以一级汇水区2为例对二级三级汇水区进行调整。

由结果图可以看出,每个汇水区内至少有一个雨水井,作为每个汇水区的出口。

如图6所示。

图6.汇水区调整结果

Fig6.Resultsofwatersheddelineation

4.3方法比较

 

汇水区划分是否准确取决于数字化水系是否准确。

数字化水系的正确提取是汇水区划分的前提条件。

通过将一级汇水区2与未经细化的DEM及在RIDEM基础上改进的方法细化的DEM提取的水系对比发现,未经细化的DEM提取出来的水系(如下图a)与研究区实际提取的数字化水系有很大差异,基本不吻合。

左俊杰等在RIDEM基础上考虑建筑物对径流的阻碍作用,并将水系逐级融合进DEM,虽然提取出的水系(如下图b)跟现状水系吻合度高,也完全体现出建筑物对地表径流的阻碍作用,但其方法未考虑不同地区影响汇流因子的不同,在排水管网发达的地方,未体现水流沿排水管网流动的实际状况,与城市实际地形和水流情况仍有细微差异,效果仍然不佳。

而运用本方法提取出来的水系(下图c),根据中心城区和郊区影响汇流途径因子的不同细化DEM,能够很好的反应地物地貌的差异,提取出来的水系不仅跟现状水系有较高的拟合度、体现建筑物对地表径流的阻碍作用,而且还反映城市实际的排水管网情况,效果更优于直接使用DEM和改进的RIDEM的提取效果。

a.基于原始DEM的数字水系提取b.基于改进后的RIDEM水系提取

阈值=200阈值=200

c.基于本方法的数字水系提取d.数字水系提取局部放大

阈值=200

图7方法比较

Fig7.Comparisonofmethods

5.结论

平原城市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复杂,人类活动、城市排水管网的分布对地表覆盖的改变会影响径流路径,通过分析平原城市地区实际汇流规律提出了分级划分汇水区的技术方法,该方法依据具有汇流关系的河流进行一级划分,再通过将影响中心城市和郊区汇流途径的土地利用因子,例如道路、水系和排水管网等信息融合到DEM信息中,依据细化的DEM进行二级汇水区划分;最后,对城市排水管网比较发达的地方,利用Voronoi图进行三级汇水区划分。

该方法既结合了传统基于DEM生成子流域的算法,又融入了城市区域地物地貌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地区的需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现有的汇水区划分方法,在建有完整排水管网的平原城市地区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是城市平缓区域汇水区划分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O’CallaghanJF,MarkDM.Theextractionofdrainagenetworksfromdigitalelevationdata[J].ComputerVisionGraphics,andImageProcessing,1984,28:

323-344.

[2]唐从国,刘从强.基于ArcHydroTools的流域特征自动提取:

以贵州省内乌江流域为例.地球与环境,2006,34(3):

30-37.

[3]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8-10.

[4]MARIZAC,COSTAC,STEPHENJ.etal.Digitalelevationmodelnetworks(DEMON):

amodelofflowoverhillslopesforcomputationofcontributinganddispersalareas[J].WaterResourceResearch,1994,30(6):

1681-1692.

[5]TARBOTOND.Anew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flowdirectionsandcontributingareasingriddigitalelevationmodels[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7,33:

309-319

[6]JOHNNC,KIMBERLYPVN,GUYSB.HowdoesmodifyingaDEMtoreflectknownhydrologyaffectsubsequentterrainanalysis[J].HydrologicalProcesses,1999,5:

59-79.

[7]左俊杰,蔡永立.平原河网地区汇水区的划分方法——以上海市为例[J].水科学进展,2011,22(3):

337-343.

[8]程文辉,王船海,朱琰.太湖流域模型[M].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134-135.

[9]刘俊,徐向阳.城市雨洪模型在天津市区排水分析中的应用[J].海河水利,2001,1:

9-11.

[10]TURCOTTER,FORTINJP,ROUSSEAUAN,etal.Determinationofthedrainagestructureofawatershedusingadigitalelevationmodelandadigitalriverandlakenetwork[J].JournalOfHydrology,2001,240:

225-242.

[11]DUCKGD,KIENZLESW,JOHNSONDL,etal.Improvingoverlandflowroutingbyincorporatingancillaryroaddataintodigitalelevationmodels[J].JournalofSpatialHydrology,2009,3

(2):

1-27.

[12]孔凡哲,芮孝芳.处理DEM中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的一种新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3,14(3):

290-294.

[13]秦承志,朱阿兴,李宝林,等.基于栅格DEM的多流向算法述评[J].地学前缘,2006,13(3):

91-98.

[14]谢华,黄介生.平原河网地区城市两级排涝标准匹配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0(5):

39-42,52.

[15]蒙海花,王腊春,苏维词.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例[J].测绘科学,2010,35(4):

87-88,27.

[16]郑子彦,张万昌,邰庆国.基于DEM与数字化河道提取流域河网的不同方案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31(10):

1730-1739.

[17]张维,杨昕,汤国安,等.基于DEM的平缓地区水系提取和流域分割的流向算法分析[J].测绘科学,2012,37

(2):

94-96.

[18]乔飞,张万顺,崔鹏,等.基于DEM和水箱理论识别流域河网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4):

95-97.

[19]康婷婷,王茜,赵苗琦,等.不同比例尺水系修正DEM的流域河网提取对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

(1):

111-112.

[20]李丽,郝振纯.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

(2):

251-256.

[21]刘学军,王永君,任政,等.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河网提取算法[J].水利学报,2008,39

(1):

27-34.

 

StudyOnClassificationOfTheRainstormWatershedDelineationsApproachForPlainUrbanRegions

XUEFengchang,ShengJieru,QianHongliang

(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Abstract:

Thecompartmentalizationofurbanrainwatercatchmentsbasinisaninitialstepintheapplicationofspatiallydistributedhydrologicalmodels.Althoughthetraditionalwatersheddelineationapproachhasabetterapplicati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