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388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清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清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清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清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文学.docx

《清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文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文学.docx

清代文学

第八编第一节清前期诗文词

顾炎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因此,他的散文或褒扬抗清志士,或针砭风衰俗弊,或纵论历史得失,均有的放矢,不尚空谈。

这是顾炎武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另一突出特色是具有浓厚的学者气。

顾炎武学问渊博,其散文涉及面广,而且言必有据,许多见解独特的散文其实就是学术论文,非深于学问者不能,如《郡县论》、《生员论》等。

黄宗羲史学造诣尤高,为清代史学开山之祖。

有《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作品。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以内容的深刻见长,提出了极为大胆的见解。

对于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他也不遗余力地加以赞扬。

这些思想都是清朝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曾隐于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时,举兵反清。

失败后,隐居著述。

有《船山遗书》、《船山诗文集》。

王夫之的散文最有特色的是史论,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宋论》。

这些作品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独抒己见,不同凡响。

与明末清初某些空谈心性的散文迥然不同。

屈大均诗的成就最高,有《道援堂集》、《翁山诗外》、《屈翁山诗集》等。

屈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

魏禧他的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

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史论有《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传记文尤为突出,如《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

侯方域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号称“四公子”。

又与魏禧、汪琬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

侯方域的散文主要是书札、传记。

传世名作主要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

他的传记散文生动简洁,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书札则含蓄委婉,说理圆通。

均显示了他不凡的才情。

二、“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钱谦益著有《牧斋初学集》、《有学集》。

他学唐诗,也重视宋诗,开了清人宗宋的风气。

他的诗将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格的格律与宋诗重意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善于用典,富于词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吴伟业入《贰臣传》,著有《梅村集》。

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而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语言华丽,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及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

代表作如《圆圆曲》、《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等。

三、清初三大家:

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

朱彝尊曾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为《词综》三十六卷,为词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料。

他是浙西词派的代表。

其词以姜夔、张炎为宗,重视字句声律。

其词构思精巧、描写细密、字琢句练,精工隽永。

陈维崧,与朱彝尊合刻一稿,名《朱陈村词》。

他词创作方面,是一个多产作家,约有词作一千八百多首。

其中那些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他的词模仿苏辛,语言豪壮,气魄极大。

风格很似辛弃疾。

陈维崧是清代豪放词派的领袖,因宜兴古云阳羡,世称阳羡词派。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纳兰性德有《饮水词》,其词反模仿雕饰,主情致、重白描,风格自然流丽,颇似李煜,词风与李煜一样凄婉哀伤,艺术造诣较高。

第二节一、王士禛、沈德潜、袁枚等

王士禛又号渔洋山人。

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带经堂集》、《池北偶谈》、《渔洋诗话》等。

士祯崇尚严羽,提出了著名的“神韵说”。

所谓“神韵说”,就是要求诗歌应具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和言外之意,提倡一种淡远清新、含蓄蕴藉的诗风。

在创作上,他的诗是“神韵说”的具体体现,空灵婉转,不滞不粘,富有才情。

沈德潜著有《说诗晬语》、《归愚诗文集》,还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诗别裁》等书,流传很广。

主要倡导“格调说”,即要求诗歌温柔敦厚,含蓄委婉,声调优美,富于变化。

沈德潜实际上是要求诗人为封建纲纪政教服务,所以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赞赏,故风靡一时。

翁方纲论诗创“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新齐谐》等。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思想与晚明时期的李贽有相似之处,论诗则主“性灵说”。

所谓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气、机趣。

提倡写个人“性情遭际”认为诗以情为本,讲求个性,不可因袭,同时也应注意才识与学问。

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他擅长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论诗提倡“真气”、“真意”、“真趣”三真,推崇杜甫,主张诗歌应“道着民间痛痒”。

他的《郑板桥集》中有许多诗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如《孤儿行》、《私刑恶》、《悍吏》等,直率大胆。

其抒发才情之作,表现出磊落高尚的人格精神,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一个散(古)文流派。

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

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之为桐城派。

方苞号望溪,著有《望溪先生文集》等。

他最先提出“义法”的理论,为桐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义法”说:

其义,即言有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出发的基本观点。

其法,即言有序,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等。

方苞文章大多为崇道明经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应用文字,道学气味很浓,文采不足。

不过,他早期的一些文章,如《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写得比较成功。

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

承“义法”之说,认为写文章“专以理为主”,进一步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以神气论文,主要指作者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

姚鼐人称惜抱先生。

著有《惜抱轩全集》五十卷。

他提出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兼具的主张,对方苞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细密化。

桐城派说的“义”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要求不违反儒家的伦理道德。

在这一点上,它与历史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及明代的古文是一脉相承的。

但桐城派与前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了“法”,总结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古文写作方法,使学古文的人比较容易领会、掌握,而不是孤立地讨论诸如气、道之类抽象问题。

在这一点上,它又类似于宋代的黄庭坚。

正因为如此,桐城派成了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流派。

“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

以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为代表。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汪中他的骈文打破向来形式主义作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沉博绝丽。

著名的《哀盐船文》。

乾嘉之际著名的骈文家还有袁枚、胡天游、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等。

第三节一、龚自珍与魏源

龚自珍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是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是清代第一个站在独立的学者立场,以个人的思考为依据,纵横议论时政的人,思想十分深刻。

代表作有大型组诗《己亥杂诗》等。

龚自珍的诗歌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

具有反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并且将自然美与理想美熔铸为一。

二、想象奇特瑰丽,具有睥睨俗世的奇气和高扬飞越的人格精神。

三、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龚自珍的散文也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病梅馆记》是最集中的体现。

魏源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

二、黄遵宪、梁启超等

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

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黄遵宪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和新的思想文化,并描写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

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

近代后期散文大体有三派:

一、“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

二、古文派,包括桐城余劲的严复、林纾和尊崇魏晋文的章炳麟,他们虽坚持古文格调,思想却不再是封建的一套;三、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

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他的散文形式灵活,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热烈瑰丽,充满感情,相对于桐城派古文是一种解放了的新体散文,因此称之为新文体。

他的《少年中国说》、《过渡时代论》、《呵旁观者文》以及《变法通议》、《自由书》、《新民说》中的一些篇章都堪称“新文体”的代表作。

新文体的出现,预示着白话文统治文坛的时代即将到来了。

三、革命诗人:

章炳麟字太炎,有《章太炎全集》。

苏曼殊(1884~1918)是南社诗人中更富诗人气质的作家。

他以小诗见长,或抒慨时之情,或写自然风物,清灵隽永,柔婉动人。

第二章清初的戏曲第一节李玉与苏州剧作家

从明后期起,苏州就一直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之一,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出现了李玉、朱佐朝、毕魏、叶时章、张大复等等戏剧家,因他们大都是苏州人,所以称之为苏州派。

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

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

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苏州派中最有名的是李玉。

李玉在明亡前创作的戏剧,以“一笠庵四种曲”最为重要,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为“一人永占”。

以反映世态人情为主。

入清以后,李玉的创作转向表现政治斗争和历史题材,主要作品有《清忠谱》、《千钟禄》。

《一捧雪》可视为其成名作,这四种传奇着重嘲讽鞭挞的是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卑劣行径,道德高尚者多是出自微贱中人。

《清忠谱》全剧二十五出,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苏州派的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都参与了创作,表明他们很重视这个剧作。

这个剧本上承《鸣凤记》,下启《桃花扇》,成为我国戏剧史上迅速反映当代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的著名作品之一。

剧本还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群众的代表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了群众斗争的场面。

反映了晚明社会市民阶层的壮大,肯定了市民的历史地位,是这部作品在思想境界上的重大开拓。

《清忠谱》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首先,它将现实政治斗争如实地搬上舞台,这是一个创造。

其次是善于利用有限的舞台表现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并且让市井小民成为正义的象征,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

这是李玉对戏剧的重要贡献。

《千钟戮》是李玉另一部有影响的作品。

内容写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以僧装出逃,流亡西南各地。

剧本以朱棣杀戮无辜影射清军屠杀江南人民。

第二节尤侗和其他戏曲作家

文人化剧作家主要有吴伟业、尤侗、王夫之、万树等人。

吴伟业的剧作有《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都是借历史人物而随意生发,以发抒其胸中之抑郁牢骚。

尤侗有《西堂全集》。

他作有五部杂剧和一部传奇,分别为:

《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和《均天乐》。

大都是借用历史上著名才人的故事传说,来抒写他个人仕途受挫、怀才不遇的悲愤、期望。

万树有剧本流传者仅《风流棒》、《空青石》、《念八翻》三种。

另有《词律》二十卷传世。

万树的剧本结构细密、关目变幻,穿插照应,语言工巧,但多脱离现实,思想境界不高。

第三节李渔

李渔著有《笠翁十种曲》、《闲情偶寄》等。

十部传奇九相思

李渔既是戏曲作家,又是戏曲理论家。

创作主要是《笠翁十种曲》,即《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奈何天》、《玉搔头》、《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慎鸾交》。

李渔的作品多为喜剧,李渔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并大量写作浪漫喜剧的作家,十种传奇都以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为结局。

在艺术上,李渔的戏曲作品具有突出的特点,情节不落俗套,构思巧妙,风格幽默。

即使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李渔也能叙述得跌宕起伏,出人意表。

这既是李渔戏曲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

因为过于注意情节,往往会削弱了刻画人物的深度。

虽然他的作品没有多少高深的思想内容,甚至表现出媚俗的倾向,但代表了一种以娱乐为宗旨的文学倾向,强调了戏剧的娱乐性。

另外,这些剧作中运用了多种喜剧手法,也为喜剧的创作和喜剧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材料。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杂著,其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有李渔关于戏曲理论的论述,后人辑为《李笠翁曲话》。

他系统全面地讨论了戏曲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论述戏剧创作。

焦循(1763~1820),继李渔之后的戏曲理论家,编有《剧说》一书,为研究古典戏曲汇集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另有《花部农谈》,是研究地方戏曲的重要资料。

第三章洪昇和长生殿

洪昇作品除《长生殿》外,还有杂剧《四婵娟》及诗集《稗畦集》等。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长生殿》全剧五十出,前二十五出为上卷,主要敷演李、杨的爱情以及安史之乱、马嵬之变;二十六出以后为下卷,主要表现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及最后仙界的“重圆”。

《长生殿》题材并不新颖,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具有两方面突出特点:

一是对情作了最大限度的强调和表现。

作品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使之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

二是将李杨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除了批评唐明皇失政,寄寓“乐极哀来,垂戒来世”之外,还突出了个人命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

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作了无情的揭露,如抨击了弄权误国的杨国忠、造反的安禄山支流。

作者赞美了雷海清、郭子仪这些忠臣义士,与权贵奸佞形成鲜明对比。

这就使《长生殿》成了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和历史沧桑感的作品,使爱情主题富有沉郁的历史感。

第三节《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结构上,《长生殿》长达五十出,场面壮观,情节曲折,组织得相当严密。

其次,《长生殿》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长生殿》是一部抒情性诗剧,或借景抒情,或吊古怀今,情感浓厚。

第三,《长生殿》刻画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细致。

在剧中成功地刻画了唐明皇、杨贵妃等人物,即使是一些次要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如郭子仪、雷海青、李龟年等。

第四,《长生殿》曲词与声律俱佳,声文并茂,清丽流畅。

《长生殿》的曲文较多地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叙事简洁,写景如画,抒情性强,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

第四章桃花扇

《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代戏剧的两座高峰,它的作者孔尚任与洪昇在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

孔尚任工诗善文,尤精于戏剧创作,作品除《桃花扇》外,还有与人合作的《小忽雷》,诗文集有《湖海集》、《岸堂稿》等。

第二节《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共四十出,分为上、下本,各二十出,每本有一“序”一“结”。

作品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王朝由兴到亡的全部过程。

《桃花扇》一剧,不同于一般传奇,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止为儿女细事所作。

侯、李之间的悲欢离合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类型,自始至终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更加突出了个人与政治、历史的密切关系。

另外,作品表现了非常浓厚的悲凉与梦幻感。

第三节《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是古典戏曲最后一部杰作。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香君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形象,是爱情的主角,又是体现作者政治理想的正面人物。

她是一个聪明、艳丽、温柔多情的秦淮名妓,但又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男主角。

其次,在结构上,作品以桃花扇为主线串联李、侯爱情,又以这一线索串联南明政权各派各系及社会中各色人物,复杂而有条理。

借物传情、以物寓意,是中国古代戏曲传统的艺术手法,但是,通过一把桃花扇来写兴亡之感,使桃花扇具有如此丰富的意蕴,这是作者的创造。

桃花扇既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坚贞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象征;亦是马、阮之流迫害复社文人,追求声色之乐,败坏明朝江山的铁证。

第三,作品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常见的大团圆模式,给读者或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

《桃花扇》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结局,南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最终走向了灭亡,《桃花扇》最终也成了“哭声泪痕之书”,让人感受到一种新的情绪体验。

第四节昆曲没落时期的传奇、杂剧作家

民间的“花部”:

清中叶,形式生动、风格粗犷、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地方戏迅速发展起来,俗称“花部”。

所谓“花”,是杂乱、粗俗的意思,指野调俗腔的地方戏。

“花部”诸如徽剧、楚调、采茶戏、花鼓戏等等,尤其是京剧的形成,大有取代传统昆曲传奇(俗称“雅部”)的趋势,一般称为“花雅之争”。

第五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融汇、汲取传统志怪与传奇的成就,成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

蒲松龄世以其斋号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实际上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用文言写成,收集了近五百篇作品。

影响最大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书中故事的来源:

一部分是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一部分是亲友提供;一部分则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更多的是作者的虚构。

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的作品:

一种是短篇小说体:

主要采用史传文学及唐人传奇的体制,以人物生平遭遇为中心,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篇幅比较长。

一种是散记特写体:

不以记人而以记事为中心,多描绘一个场面或记述某些事件,情节简单,篇幅适中,如《考城隍》、《狐嫁女》等,受古代记事散文影响较明显。

一种是随笔寓言体:

保留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多为偶记琐闻,写法亦属粗陈梗概,一鳞片爪,故篇幅短小,但其中亦不乏寓意深刻之作,如《骂鸭》、《小官人》等。

其中第一类作品成就最大。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遭遇,歌颂他们的斗争和反抗,如《促织》、《梦狼》、《续黄粱》、《窦氏》等;

2.对科举制的抨击与批判,反映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是《聊斋志异》的一个主要内容。

作品一方面揭露考场的腐败不公,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认为考官“心盲或目瞽”(如《司文郎》、《王子安》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考生灵魂被扭曲的情况(如《叶生》、《胡四娘》等)。

3.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娇娜》、《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黄英》等;这些作品都强调了平等自由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理”与“礼”。

除了作为现实的一种补偿之外,其中还蕴含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这一类作品是《聊斋志异》中最动人的篇章。

在这一类作品里,女主角往往集年轻、美丽、聪明、活泼、温柔于一身,更多的或是青春貌美的花妖,或是情操高尚、才识过人的狐魅。

她们扮演主动追求爱情的角色。

男主人公则往往是潦倒、不得志的中下层书生。

如《婴宁》中的婴宁,《聂小倩》中的鬼女聂小倩

4.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狼》等。

但要认识到,《聊斋志异》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有的作品对某些野蛮、阴暗的现象颇感兴趣,或宣扬陈腐的礼教,对妇女不能守节大加鞭挞。

这种复杂性的出现,或许与作者思想复杂、题材来源丰富以及创作期之漫长有关。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一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二是情节委曲,叙次井然:

作者驰骋想象,所以许多作品情节怪异谲诡,变幻莫测,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

三是描写丰美,形象生动,“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较之以前的文言小说,作品加重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

四是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

如《婴宁》中,写婴宁爱笑,就用了“笑容可掬”、“嗤嗤笑不已”、等等,总共不下二十余处,但无一处相同,各有特色,且符合不同的情境。

第四节《聊斋志异》以后的文言短篇小说

志怪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则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影响最大。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制上,有意追摹六朝志怪质朴简淡的文笔,篇幅短小,记事简要。

而反对《聊斋志异》在传统的志怪小说中,用“描写委曲”的笔墨,广泛反映社会生活。

二是内容上不同于《聊斋志异》是通过志怪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作者孤愤,它记述见闻,是要“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

所以此书说教过多,结构松散,人物形象单薄,其价值不可与《聊斋志异》相提并论。

第六章儒林外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

它以揭发八股取士这一科举制的种种弊害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而暴露了封建末世黑暗糜烂的真相,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讲的是明代故事,但反映了清代现实。

它采用小说的形式,将这个批判的历史课题与哲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

(1)深刻地揭露了科场的腐败;

(2)揭露官场的黑暗;(3)揭露程朱理学的罪恶;(4)揭露八股取士制蛊惑人心,摧残人才。

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儒林外史》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小说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对科举制度的大力抨击。

说明只有不受科举影响,摆脱政治权力体制,才能保持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特殊的艺术地位。

首先,突出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作者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通过提炼和典型化,使畸形事物本身的矛盾、荒谬和不合理集中展现出来。

它对清末的谴责小说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写的是平凡人、平凡事,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作者是在平凡而又典型的细节中见人物性格,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第三,从结构来说,它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

第四,语言准确、精炼而富于形象性。

善用白描,人物语言也较有个性特色。

且全用白话,少土语,故钱玄同称为“国语的文学”。

第七章清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水浒后传》及其他作品

陈忱其《水浒后传》是清初的小说续书中成就比较高的一部小说。

作品一方面寄托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江南遗民不肯臣服新王朝的普遍心理作品在叙事模式上趋向寻常生活化,注重抒情写意。

《说岳全传》题为钱采、金丰编的《说岳全传》,是在各种“岳传”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作者生平不详。

全书八十回。

小说歌颂了岳飞等人坚决抗金的英勇斗争,痛斥了秦桧等人卑鄙的投降活动,爱憎分明。

但作品仍存在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突出,还具有因果循环的迷信思想。

《隋唐演义》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一百回,是明代《隋唐志传》的改编本,作于康熙末年。

全书以隋炀帝、朱贵儿和唐明皇、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基本线索。

中间穿插一些历史和传说,如隋炀帝游幸江都、瓦岗寨英雄聚义、唐太宗、武则天故事。

主要目的在于揭露宫廷和贵族生活的糜烂,描写他们争权夺宠、阴险狡诈、不顾人伦的寻欢作乐。

《女仙外史》作者吕熊,仕不得志,所著《女仙外史》刊行于康熙五十年,写明初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争夺皇位,农民起义女首领唐赛儿“起兵勤王”,终以飞剑诛杀永乐皇帝的故事。

书中出现大量神仙魔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