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370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

皖中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10月联考

生物试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1.2018年10月1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治疗癌症的方法——通过刺激免疫系统原有的能力,来对抗肿瘤细胞,该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PD—1的细胞表面成分能帮助免疫系统识别癌症细胞,请问PD—1的化学成分是(  )

A.磷脂B.胆固醇C.蛋白质D.脂肪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包括磷脂和胆固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其种类和含量与细胞膜的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磷脂双分子层过程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没有特异性,不能识别癌细胞,A错误;人体细胞膜含有少量胆固醇,没有识别作用,B错误;细胞膜上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切相关,如蛋白质与多糖形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C正确;细胞膜上不含脂肪,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膜的成分,明确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密切相关。

2.14C呼气试验是临床最早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无创性方法。

被检者空腹,用约20ml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14C]胶囊,静坐25分钟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完气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检测就完成了。

如果检测值大于100,说明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幽门螺杆菌是生活在胃粘膜的螺旋状短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

下列关于幽门螺杆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具有核糖体,能独立合成蛋白质B.幽门螺杆菌生命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

C.幽门螺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D.幽门螺杆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仁和染色体,也没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其他细胞器。

【详解】幽门螺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有核糖体,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正确;幽门螺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其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B正确;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以二分裂的方式增值,C正确;幽门螺杆菌是生活在胃粘膜的螺旋状短杆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题干中涉及生物所属的类别,进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核膜上的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生物膜系统包括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也包括视网膜、口腔粘膜等

D.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等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系统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具有选择性;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的台盼蓝不能通过,因此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其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A错误;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大分子物质并不能自由通过,B错误;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包括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但是不包括视网膜、口腔粘膜等,C错误;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等有关,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特性、核孔的功能等知识点,明确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运输物质也具有选择性。

4.脂质体是以磷脂等物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

转基因技术中的做法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他脂质的乙醚容液加入到DNA溶液中,经特殊处理面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面实现基因转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

B.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

C.脂质体在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中作为运载体

D.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可提高转移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膜融合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经特殊处理面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DNA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面实现基因转移,而细胞內吞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脂质体的表面不含糖蛋白,因此动物不会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B错误;脂质体在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可以将目的基因(DNA)携带进入受体细胞,C正确;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有利于脂质体小泡与植物细胞膜的融合,可提高转移效率,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细胞膜的內吞与外排作用,明确脂质体携带了DNA进入受体细胞,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5.下列关于细胞的信息分子以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信息分子可直接参与靶器官和靶细胞内的多种生理过程

B.细胞间信息交流都需要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才能实现

C.胰岛素、性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其受体均在细胞膜上

D.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并不直接参与靶器官和靶细胞内的生理过程,A错误;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胞间连丝来实现的,不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B错误;胰岛素、性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其中胰岛素的受体在细胞膜上,而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明确细胞间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6.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为光学高倍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结构图

B.外界溶液浓度大于③内液体浓度时,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C.该细胞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是⑤、⑥、⑨和⑩

D.该细胞可能取自茎尖分生区或根尖成熟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液泡,④是细胞核,⑤是叶绿体,⑥是内质网,⑦是核糖体,⑧是高尔基体,⑨是线粒体,⑩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该图属于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A错误;③是液泡,含有细胞液,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该细胞可以产生ATP的场所有⑩细胞质基质、⑨线粒体和⑤叶绿体,而⑥内质网消耗ATP,C错误;茎尖分生区的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大液泡,根尖成熟区的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进而结合各个结构的功能和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7.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上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主动运输的载体)和GLUT2(协助扩散的载体)。

研究人员根据细胞外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如阁所示曲线。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浓度极低时只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B.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

C.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可同时进行

D.该实验可以探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主要吸收方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葡萄糖浓度极低时GLUT2运输速率为0,所以此时只通过主动运输吸收,A正确;在较高浓度下,GLUT2的运输速率较大,所以细胞主要依赖协助扩散来增大吸收速率,B错误;由题图可知,在一定浓度葡萄糖条件下,两种载体都有发挥作用,说明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既有协助扩散也有主动运输,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SGLT1和GLUT2的运输速率不同,所以该实验可以探究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的主要吸收方式,D正确。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师点睛】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物质出

入细胞

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8.大肠杆菌中发现的RNaseP是一种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复合体(一种酶),某实验小组提取核心组件M1(可在一定盐离子环境下体外单独催化tRNA加工过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M1仍然具有催化功能,而经RNA水解酶处理后的M1不再具备催化功能。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核心组件成分M1

B.M1能为tRNA的体外加工过程提供活化能

C.M1功能的丧失主要影响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

D.核心组件M1也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核心组件M1经蛋白酶处理后的M1仍然具有催化功能,而经RNA水解酶处理后的M1不再具备催化功能,表明M1是具有催化功能的是RNA。

【详解】A.据题意,核心组件成分M1是RNA,而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A错误;

B.M1具有催化功能,原理是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错误;

C.M1功能的丧失即丧失催化功能,主要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C错误;

D.核心组件M1具有催化功能,也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酶化学本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下列关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作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D.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答案】D

【解析】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光的有无是自变量,首先将实验植物作饥饿处理,以排除原有的淀粉的影响,A项正确;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自变量为反应溶液的pH,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各组温度相同且适宜,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B项正确;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淀粉的量为无关变量,每一组应加入等量的淀粉,C项正确;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光的有无是自变量,而不是无关变量,D项错误。

10.有氧呼吸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一个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培养着一株植物,用18O标记的H2O灌溉植物,并将其放在适宜光照下培养。

18O在糖类中出现,至少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A.1B.2C.3D.4

【答案】B

【解析】

用18O标记的H2O灌溉植物,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18O2;C18O2经暗反应阶段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共经过了两个阶段,选B。

11.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图甲)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图乙是图甲中的色素分离结果,图丙是在图甲④结构中进行的生化反应,①~④分别代表图甲中叶绿体的结构。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的色素带由1到4分别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B.图甲中①和③的成分和结构相似

C.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图甲④中的C3含量多于C5

D.如果突然降低CO2的浓度,图丙中的C3含量会一直下降

【答案】D

【解析】

图乙中,1、2、3、4分别表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A正确;图甲中,①③分别表示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基本相似,B正确;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图甲④中C3的含量是C5的2倍,C正确;如果突然降低CO2浓度,CO2固定形成C3的速率减慢,C3的还原速率基本不变,因此图丙中的C3含量短时间内会下降,最后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12.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B.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是在e~a时期

C.植物细胞中,d~e时期囊泡的活动加强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a~b时期和c~d时期

【答案】D

【解析】

同一个体中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一定相同,A项错误;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是在间期,即b~c时期,B项错误;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末期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a~b时期囊泡的活动加强,C项错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前期(c~d时期)和末期(a~b时期),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名师点睛】细胞周期的2点提醒

(1)分裂间期的特征:

间期又分为G1期、S期、G2期,G1期进行RNA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DNA的复制做准备;S期合成DNA;G2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

(2)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时,应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相对较长的细胞;由于分裂间期远比分裂期长,视野中间期的细胞数目多。

13.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微型人脑”,该组织己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将人体干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

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细胞凋亡,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若培育过程发生了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是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的潜能,题干中仅仅发育成“微型人脑”,只能算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A错误

由干细胞到“微型人脑”,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也有部分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即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B正确;

有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在严格的遗传基因调控下进行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C错误;

细胞坏死是细胞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正常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不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凋亡、坏死、全能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番茄是二倍体植物(2n=24),其正常叶基因(D)与马铃薯叶基因(d)位于6号染色体。

番茄变异后可出现一种三体,其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

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配对联会,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而不能配对的1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任意一极。

而其他如5号染色体正常配对及分离(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三体番茄1个体细胞中最多含有50条染色体

B.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可检测出三体番茄

C.三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D.若将基因型为D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dd的个体杂交,后代正常叶型∶马铃薯叶型为3∶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三体番茄1个体细胞中含有24+1=25条染色体,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细胞中最多含有50条染色体,A正确;由于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所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可检测出三体番茄,B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而是移向了同一极,这样形成的异常配子和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结合成的受精卵,都可发育而成三体,C正确;由于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联会配对,另1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所以基因型DDd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为Dd:

D:

DD:

d=2:

2:

1:

1,与基因型为dd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DDd:

dd:

Ddd:

Dd=1:

1:

2:

2,故正常叶型:

马铃薯叶型=5:

1,D错误.

考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5.某植物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

某人用该植物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F1)出现4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3∶1∶1。

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比是(  )

A.24∶8∶3∶1B.25∶5∶5∶1C.15∶5∶3∶1D.9∶3∶3∶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

皱粒=3:

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黄色:

绿色=1:

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杂交后代F1中,分别是黄色圆粒(1YyRR、2YyRr)、黄色皱粒(1Yyrr)、绿色圆粒(1yyRR、2aaRr)和绿色皱粒(1yyrr);数量比为3:

1:

3:

1.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1YyRR、2AaRr)相互授粉,则Y的基因频率为1/2,y的基因频率为1/2,R的基因频率为2/3,r的基因频率为1/3,则yy的基因型频率=1/2×1/2=1/4,Y_的基因型频率=3/4,rr的基因型频率=1/3×1/3=1/9,R_的基因型频率=8/9,因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圆Y_R_:

绿圆yyR_:

黄皱Y_rr:

绿皱yyrr=3/4×8/9:

1/4×8/9:

3/4×1/9:

1/4×1/9=24/36:

8/36:

3/36:

1/36=24:

8:

3:

1。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

16.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是自花授粉,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

1

D.检测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

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答案】A

【解析】

A.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人工授粉前,要进行去雄、套袋处理,A错误;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

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B正确;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即是对测交实验的结果的推测,即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

1,C正确;D.检测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即测交实验,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D正确。

【考点定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名师点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即作出假说,内容主要包括: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即演绎推理方法是:

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推理过后是实验验证:

让F1豌豆与矮茎豌豆测交,发现F2代高茎与矮茎比例约为1∶1,说明F1产生的配子为D和d为1∶1,因此F1为杂合子Dd,从而证明分离定律的解释是正确的。

17.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朱红眼、深红眼、白眼、红宝石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黄身和白眼基因的区别是碱基的种类不同

D.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果蝇的每个细胞中不一定都能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图中控制各种性状的基因杂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都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据图分析,控制朱红眼、深红眼、白眼、红宝石眼的基因都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A错误;控制白眼与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时不遵循着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黄身和白眼基因的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每个细胞中不会都表达,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范围,明确图示控制所有性状的基因都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是等位基因,也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生物体内遗传物质改变的一定会导致遗传病 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 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⑤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⑥既患血友病又患白化病的孩子的父母可能均表现正常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生物体遗传物质改变的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基因重组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但不一定会患遗传病,①错误;一个家族几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一定是遗传病,②错误;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隐性遗传病的携带者表现正常,③错误;不携带遗传病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