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306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

第41讲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

凡十五年,时亦促矣。

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2: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1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

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千古一帝”秦始皇。

(1)问,材料1概述了秦始皇在位期间的重大活动,一一列举出来即可。

(2)问,由材料2中的“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可知作者的态度。

再与材料1相对照,回答评价的相似之处即可。

答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等旧制;创建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弊端出现;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2: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3: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4:

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

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处理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点。

(1)问根据材料1可知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主张。

(2)问据材料1、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新的提高,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独爱之如一”(由设想到坚决贯彻)。

第(3)问要求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有:

设羁縻府州;“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等。

第(4)问根据所学,从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主张:

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

(2)变化:

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明确提出了“爱之如一”。

(3)措施:

设羁縻府州。

策略:

“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

(4)影响:

得到少数民族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1)问,实际要求认识孔子与秦始皇的贡献与地位;第

(2)问,材料中作者认为三位历史人物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和疆域的基础,显然高度肯定了三位政治家的历史地位;第(3)问,“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说明作者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三位历史人物。

答案: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尊奉;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

(2)高度肯定的态度。

作者认为秦始皇开创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而汉武帝则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3)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对后世是否具有深远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

材料2: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

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3: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3)为了传播他们的思想,他们采取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应该如何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比较的能力。

(1)问,应从材料中找出三人各自的政治思想。

(2)问,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其个人等方面分析。

第(3)问,应先分别找出各自的方式,然后归纳总结。

第(4)问,应从思想的时代性、对后世的积极影响等角度简单回答。

答案:

(1)孔子:

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柏拉图:

国家按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

公正是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

(2)社会环境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个人的学识和经历的不同。

(3)兴办学校,传播思想。

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创办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兴建吕克昂学园。

(4)各位哲人的思想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合理的成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

地段

修筑概况

东段:

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

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中段:

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

西段:

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

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

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

(1)问,首先要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可以从因旧长城、因地形、因材料等角度体现“因地制宜”。

(2)问,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是,秦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前者要突出长城的军事功能,后者要联系修筑长城等繁重的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

答案:

(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

这个观点符合史实。

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

……古人云:

‘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

‘任官惟贤才。

’又云:

‘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

“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解析:

(1)从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反对奢华,提倡节俭;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结合材料中“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等信息分析其“具体措施”。

(2)从唐太宗治国的背景和积极意义等角度回答。

答案:

(1)主张:

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措施:

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减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

(2)评价:

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

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1)材料一、材料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

(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

解析:

(1)问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第

(2)问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

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

看到主流,看历史任务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

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析:

(1)问考查学生提炼、概括历史信息能力:

可以从教授的典籍、道德和科学范畴等方面加以概括;第

(2)问地位可以从精神觉醒、科学兴起、社会发展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

(1)孔子以六经和六艺(或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伦理规范,相对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既讲授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或人文科学),又教授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结合。

(2)成为西方人文主义之源;西方先于东方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推动西方社会的发展。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 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

他说:

“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

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

——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据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

解析:

(1)问的相同点在材料一中可直接归纳出道德教育、学习观的不同把握“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归纳即可。

(2)问的认识注意把握孔子是教师主导、而柏拉图则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即可。

答案:

(1)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2)孔子强调从外界获得知识,容易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柏拉图的内在的回忆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两者取长补短为最佳教学方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 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

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

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

“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四 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人士组成的,在这样的城邦,立宪政体得到良好的发挥。

在这里,中产者比其他两种人数量要多、力量要大,或者至少比其中任何一种要强,如果这样,中产者的介入就会改变平衡,并防止两个极端的任何一个占上风。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城邦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过犹不及”十分忧虑,比如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他认为“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

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解析:

(1)问据材料治国主张:

德治。

意义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上分析。

(2)问原因据材料中关键词“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中归结。

第(3)问特点从管理者、治国思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上分析。

第(4)问相同点可从管理者的资格或者道德的作用上分析。

原因要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主张之间的适应程度上分析。

答案:

(1)主张:

德治(或为政以德、仁)。

意义: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

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人类)实现安宁。

(3)特点:

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4)相同:

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原因:

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

材料二 1953年春,世界著名学府莫斯科大学新校舍落成。

在宽阔的礼堂两侧墙壁上,镶嵌着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的彩色大理石画像。

其中,有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等人。

中国两位著名科学家的画像也并列其中,一位是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祖冲之,另一位就是中国明代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上述图片反映出《本草纲目》在内容上的两个突出特点,请你指出并评价这样做的意义。

(2)李时珍的画像为什么能够镶嵌在莫斯科大学新校礼堂两侧的墙壁上?

解析:

(1)问以《本草纲目》图片切入,本题的图片从形式上看,插图本身就是一种特点,从图中的内容看,体现了分类的信息,再结合有关分类方面的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问着重突出了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等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1)特点及意义:

一是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二是图文并茂,《本草纲目》附有1000多幅图,形象地表明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

(2)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史上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药物分类方法也领先于世界,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因而他的画像能够镶嵌在莫斯科大学新校礼堂两侧的墙壁上。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

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

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

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

‘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

“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

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所做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詹天佑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解析:

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设计师。

外国人认为詹天佑不能担当重任是从中国的国情、修铁路地段的地理环境等方面分析得出的。

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回答其贡献,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归纳其精神。

答案:

(1)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

原因:

中国科技发展落后,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拨款有限,时间紧迫。

(2)贡献:

参加津沽铺轨工程;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并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解决工程难题;主持建成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积极参加保卫路权的斗争,捍卫中国铁路主权。

精神:

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费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

“中国贫油。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解析:

(1)问可结合1953年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

(2)问要结合教材中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及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成就来分析。

第(3)问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1)背景:

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依据:

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

史实:

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地质部门、勘探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爱因斯坦

材料二 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

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深邃,普通人难以理解。

可是,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

……爱因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理论非常深奥”分别指的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为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

解析:

(1)问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来回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扬弃和发展。

(2)问主要从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角度来分析。

答案:

(1)牛顿:

经典力学;爱因斯坦:

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