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275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金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suì)    潦缩(liǎo)    巉然(chán)

B.上干云霄(ɡàn)亭榭(xiè)营葺(qì)

C.栖鹘(hú)彭蠡(lǐ)葭苇(jiā)

D.抟水禽(zhuàn)湓浦(pén)溯流(sù)

解析:

A项,“潦”应读lǎo;B项,“干”应读ɡān;D项,“抟”应读tuán。

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实不然也      碧峰巉然孤起

B.复以小艇游庙中盖以此得名也

C.庙在山之西麓信造化之尤物也

D.盖以此行名也皆以杏仁澄之

解析:

C项,皆为助词,的;A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项,介词,因为/介词,用。

答案:

C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行颇迟迟:

缓慢

B.又秋深潦缩潦:

积水

C.俄复开霁霁:

天晴

D.岸土赤而壁立壁:

墙壁

解析:

D项,壁:

名词做状语,像墙壁一样。

答案:

D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__________,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析:

A项,“林间”与诗题中“西斋”不合;C项,“过客稀”虽与“满庭”相对,但不及B项“人不到”好;D项,“寒气”与全诗意境不符。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8题。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徒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造化:

这里指天地、自然界

B.与江山相发挥发挥:

辉映

C.舟中估客莫漫狂漫狂:

纵情,放荡

D.徙倚久之而归徙倚:

依靠

解析:

D项,徙倚:

徘徊不忍离去。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副词,大概/介词,器物的盖子;B项,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项,介词,用/介词,表目的,来;D项,均为连词,即使。

答案:

D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解析:

D项,这段文字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答案:

D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信造化之尤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确实是自然界最优美的地方。

(判断句、“造化”、“尤物”是翻译重点)

(2)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状语后置、“发挥”是翻译重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

“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

“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

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

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

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固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

我。

②甃结:

砖块建筑。

③聚足:

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

来回走动。

⑤震凌冲激:

指江水侵凌撞击。

⑥旧人:

有资历的老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次彭泽          次:

排列

B.芜秽充斥秽:

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

失意

D.起佐郡起:

起任

解析:

A项,次:

停泊。

答案:

A

10.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

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

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与新修一柱峰亭无直接关系。

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答案:

D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

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

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错误。

答案:

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新”“更”“题”是翻译重点)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命”“足以”“少”是翻译重点)

参考译文:

延祐五年,我奉天子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

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可以把天下的河流容纳在自己脚下,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

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山者忘记了它的险峻。

这亭子大概是以前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

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

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

到了牧羊亭,发现亭子荒芜不堪,杂草遍地,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

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

询问守亭者,则说:

“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

”于是大家只好含怒又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

他说:

“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任凭江水的侵凌撞击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为之动摇。

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的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

没有这座山峰,如何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

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

您要为我写一篇记。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被人称为有资历的老臣,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颇为时人所忌惮。

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

李维肃不屑与他们计较。

(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

来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以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三、语言运用

13.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

“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

”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

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

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

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

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1)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2)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3)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14.著名漫画家丁聪不久前去世。

学者刘梦溪撰文悼念,题为“悼念文化孩童丁聪”。

编者将它改为“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孩子”。

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编者这样改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

(示例)刘梦溪的标题强调这位文化人虽年老仍保持一颗童心,值得悼念。

编者改的标题既保留了老人童心未泯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这位漫画家的影响之大;既保留了怀念丁聪的想法,又巧妙利用其名字鲜明地点出其智慧。

——飘香万里

亘古男儿一放翁

张馨云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罢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组诗中对陆游的评价,不觉精神为之一振。

热血、赤诚、坦然,向来是我所欣赏的品格。

印象中,真正的男儿与伤春悲秋总是格格不入的,硬朗坚强才是其秉性所在。

记忆里,我为陆游动容是因为《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临终示儿,矢志靡他。

经历了两次北伐失败,屡遭贬斥,放废于农村整整20年,临终时,心中念的仍是匡扶社稷、恢复中原之梦,是书生笔端剑气的愤世之梦,此般赤子情怀,又有几人如他?

再后来,便是感慨于陆游与唐婉的“沈园惊梦”。

每每读《钗头凤》,总有怅然袭来。

才子佳人,历来让人欣羡,只可惜世事弄人,情深缘浅,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

数度易主的沈园,人事风景全改变了昔日风貌,唯有两首《钗头凤》相守相望,魂牵梦绕却阴错阳差,牵手只能在梦中。

陆游的一生,想洒脱,未能洒脱;想忘情,未能忘情;想报国,无奈坐看国破。

然而,悲苦终不掩其光芒——如放翁般,寸心至死如丹、痴情至死未已,岂不快哉?

铁马秋风炼诗魂

“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

”陆游的爱国情,似是刻进骨子里的,即便“镜中衰鬓”,即便“僵卧孤村”,也不曾忘却分毫。

爱国情绪饱和在他的整个生命里,一牵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心血便为之沸腾,也不分梦与现实,“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种心情,再无人得以复刻。

中国诗歌多得是汉乐府式的非战之作,陆诗却满怀激情地歌颂民族正义战争,虽然陆游的一生看到的多是失败、屈辱、投降,但这些都没有能够动摇他在逆境中崛起的坚强意志。

热血男儿的铮铮之骨,在后人读来,已不单单是一种品格、一种秉性,更多的,是精神的冲击和感召。

陆游终其一生的创作,似是融入了整个生命,炼成了其独一无二的“诗魂”。

他的爱国诗,仅就“量”而言,远不敌他的闲适诗,然而真切与持久,是其精髓所在。

后人评此般诗魂“是陆游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正是对其最大的肯定。

赤子情怀,生命本色

如果说放翁的爱国情怀是一壶烈酒,时时引人壮怀激烈,那陆游至情至性的赤子情怀,便似一杯浓茶,千般品味,仍觉清新香醇,萦绕久不散去。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不尚粉饰奇险,却自有其清新淡雅、看淡世事之潇洒;“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看似无奈之谈,却自有睥睨古今的自信和纵横天下的豪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平白如话,却自有亲切随和、暖人肺腑的力量。

陆游性好山水、痴花恋草、结友金兰,且诗若泉涌、语无遮挡。

这样一个有着太多文人气质的陆游,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内纵横驰骋,在梦境醉歌之中大显身手,却偏偏对政治抱负矢志不渝,又因他不谙身边的仕途风云,只得在现实中捉襟见肘,动辄得咎。

“蹭蹬乃去做诗人”,不愿为诗人,却最终在文学上有如此建树,或许也是其性格使然吧。

这种性格,便是引发生命本色创作的源头所在。

才情、技巧,固然可以生出一时动人的篇章,但这仅是灵感的偶然萌动,以生命本色作诗,才真正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正如屈原作品中高洁的向往追求、陶潜诗的随缘自适、李白的狂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都时时表现出一种本色流露。

陆游从江西诗法入门,应该是懂得艺术谋略之道的,但江西诗法与他束缚不住的个性有不和之处,所以在创作中,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种谋略,而追求袒露率真的个性。

以生命本色谱写篇章,并用一生的时间来实践伟大志向,赤子情怀,如此这般!

这是属于生命本质的一种东西,单纯、热情、坦然,对酒能歌,爱花欲狂,性好奇险,磊落飒爽。

所谓的赤子情怀,生命本色。

陆放翁,实不孚“亘古男儿”之称。

人讥其颓放,他自号放翁;人斥其嘲风弄月,他索性取室名为“风月轩”,自称“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放言无忌,酣畅淋漓;至情至性,赤心向国;易感、率直、热烈、真挚……这,就是放翁的质感所在吧。

——源头活水

素材一

65岁老奶奶第三次冲击考研 55岁上高中60岁上大学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于1月4日开考,在考研大军中,今年65岁、2012年毕业于河北联合大学的仝正国老人已经是第三次冲击考研,她的梦想是从“奶奶大学生”升级为“奶奶研究生”。

2008年9月,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商学与人文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迎来了中国经统招录取的年龄最大的大学生——仝正国。

她在初中毕业38年后重返高中,三年苦读,三度高考,60岁终圆大学梦。

2012年6月份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但两次考研都遗憾落榜。

仝正国此次报考的是天津一所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

仝正国说,政治科目没有问题,去年考了67分。

主要是英语拖了后腿,她说自己55岁才开始学习英语,现在听力不是很强,只能更努力地背单词。

每天看书到次日凌晨三四点。

两次考研失败,但是仝正国依然乐观自信,她说:

“感觉自己正在进步,大脑越用越活,认识和会写的英语单词也越来越多。

自中国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以来,不断有老年人上大学的新闻见诸报端,受到社会关注。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商学与人文部党总支书记李莉曾表示,仝正国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她的这种精神值得在当代大学生中宣传。

她对理想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求,也向年轻人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

与一些大学生相比,仝正国考研的目的少了许多功利性,她说:

“我不是为拿文凭,就是享受学习的过程,人活着,就要永不停止地前进。

素材二

牛津乞丐也读书

在牛津市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

这个景象令到牛津旅游的中国人很惊讶,他们施舍了先令和从中国带来的一枚银戒指,那乞丐点头称谢。

人们问他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凡尔纳的小说。

温饱都还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

英国每550人印书一种,德国每1050人印书一种,法国每1600人印书一种,美国每4000人印书一种,中国每12000人印书一种。

也就是说,每年读者需要的印书种类,英国读者比德国读者多一倍,比法国读者多两倍,比美国读者几乎多7倍,比中国读者多20倍。

在伦敦,阅读的需要几乎就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已经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