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275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明史郑和传》专练

《明史--郑和传》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币。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

是时, 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

比还,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惠帝,指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惠”是其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D.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

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

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C.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

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D.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

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14.根据文本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

(3分)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

(1)“首达占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次”是按次序的意思,是“遍历”的状语,所以应在“占城”与“以次”之间断开,排除CD;“宣天子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该断开。

如果在“其君长”前面断开,则“因给赐”没有宾语,“赐”后面不应该断开,排除B。

故选A。

句意:

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

(2)B.“给予褒扬的称号”错误,应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C.“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

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

“以伏兵”属无中生有。

(4)①“郡县”,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日”,名词作状语,一日日,日渐。

译文:

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②“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

译文:

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5)结合“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

郑和下西洋得到宝物不计其数,同时朝廷也耗费了不可胜计的财物。

答案:

(1)A

(2)B

(3)C

(4)①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②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5)①得到西洋诸国进贡的宝物不计其数;②

明朝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

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

多次提拔到太监。

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

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

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

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

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

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

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

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

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

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

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

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

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

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地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

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

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

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

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

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

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

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

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

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

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

追踪探访 

B.多赍金币      金币:

钱币财物 

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

邀人抢劫 

D.帝以践阼岁久      践阼:

登上帝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

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

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耆,来者日多。

(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5分)  

答案:

4.C(邀劫,拦路抢劫。

) 

5.B 

6.D(“纷纷纳贡称臣”错。

) 

7.

(1)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

每点1分。

)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国夸耀。

每点各1分。

) 

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 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

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

多次提拔到太监。

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

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

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

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

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

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

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

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

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

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

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

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

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

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

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

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

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

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

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

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

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的部下守备南京。

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

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

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

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