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24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90120页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49]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第七模块中学德育

第十六章中学生德育

第一节品德发展

考纲提要: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

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一、品德概述

1、品德的界定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

的特征

品德与社会道德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0]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3、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

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标准、准则或

规则。

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品德发展: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建构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二、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

对偶故事举例: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

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

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

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

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问题:

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些?

为什么?

道德发展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5岁以下

(2)他律阶段

5—8岁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1]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3)自律阶段

9—11岁

(4)公正阶段

11—12岁以后

他律和自律阶段的比较

他律道德阶段

给予强制的关系,如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

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

规则就是对的

错误的程度是有破坏的数量而定的

……

自律道德阶段

基于自主个体间的平等合作与相互认同的关系

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与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一

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

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定错误

……

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

问题: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很重要?

为什么?

……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2]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1、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弗洛伊德:

本我、自我、超我

2、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真诚

�接受和信任

�移情性理解

�主动倾听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抗拒诱惑

满足自己的需求

学会如何不违反社会的约定

(2)赏罚控制

(3)模仿学习

三、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过程

1、社会规范的依存

2、社会规范的认同

3、社会规范的内化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教养方式、道德观念、家庭人员构成(四、二、一综合症)

2、社会环境

社会风气(5+2=0)

大众传媒

3、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4、自身的智力水平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3]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不良品德行为:

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

过错行为:

盲目性、情境性、偶然性、情绪性、易变性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结构不良:

四二一综合症

家庭教育功能不良:

家庭教育条件与水平较差;错误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方法;重智轻德;

家教态度不一;宽严失度、方法不当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少数教师缺乏师德

�升学、考试等各种压力引起学生过度焦虑

�对学生要求过高、过严、过急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

�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

�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

4、学生自身心理原因

(1)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自我意识能力差

�既有独立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重感情、易激动

(2)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

�错误的道德观念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4]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异常的情绪表现

�明显的意志薄弱

�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好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练习题】

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C、沙盘游戏

D、对偶故事法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第二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考纲提要:

1.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

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5]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

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特点

1、社会性。

德育体现各个社会历史时期都存在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

德育的内容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带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

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6]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

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

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二)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的作用。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德育活动都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具有指导、控制和调节作用。

1、导向作用

德育目标指导着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

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通过德育

活动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影响,避免和客服与教育目标相违背的消极影响。

德育过程是依据

既定的目标方向对德育影响的控制过程。

德育目标也是德育评价的依据,为德育效果评价,

德育措施评价提供一定的标准。

2、选择作用

德育目标制约和规定着德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德育内容的安排,德育方法的选择和德育

形式的设计等。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德育目标有密切关系。

德育目标明确,有利于教育者对德

育内容、手段的选择。

例如: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就适用于说服教育的方法;

德育目标重视培养强少年的文明行为习惯,运用社会实践锻炼的方法更有利于德育目标

的实现。

3、协调作用

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7]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教育效果。

只有在德育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各种教育力量才能形成合力。

德育目标对各方面

的的与力量具有协调作用。

4、激励作用

德育目标一旦确立,就会不断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积极、自觉地参

与到德育活动中。

德育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提高德育活动效率,增强德育活动的效果。

对于

受教育者来说,明确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其进行自我教育。

5、控制和评价功能

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通过德育目标来对德育活动进行控制的。

教育者根据德育

目标的要求,对德育对象施加影响,又根据德育过程中的与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逐

渐修正德育目标,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德育目标的控制功能。

德育评价同德育目标密不可分,德育目标是衡量和评价德育工作的唯一尺度,它是衡量

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这是德育目标的评价功能。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

目标: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

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

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各级

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

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

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

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

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

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四、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定义

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题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8]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德育目标必须落实

到德育内容上,只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

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

特色。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政治教育

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

教育。

现阶段主要是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

的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和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

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将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

该意见第9条指出:

“……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

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59]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

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德育基本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具体内容

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概括起来,我国中学德育的内容具体表现

为一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0]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练习题】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

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A.德育内容B.道德行为标准

C.德育方法D.德育目标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有()

A.通识教育B.政治教育

C.思想教育D.道德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习辅导、_______和_______。

答案:

生活指导;择业指导

考纲提要:

1.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2.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1]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第三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

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

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

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

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

生的道德水平。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

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

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

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

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

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

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2]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遗传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门内部各方面之间

的对立统一关系。

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的内容、

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

矛盾。

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

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

德行为习惯。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

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节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3]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导向性原则市值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他们的可塑性强;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

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要尽量多地

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4]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

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的优良作风、集体正确的舆论

和各种集体活动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人来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

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最佳环境和手段。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

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因此,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教育个别学生,首先要去教育这个学生所在

的集体,然后通过这个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使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同时、平行

地进行。

马卡连柯称这为“平行影响”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努力培养优秀的班集体;

(2)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练习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5]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说明

了德育的()

A.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原则

B.渗透和熏陶的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原则

D.一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

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

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答: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6]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考纲提要:

1.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与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互动方式

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华图教师网课程第[167]页客服电话:

400-678-1009

1、说服法

是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