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141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docx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教学案

第2讲 大气及其运动

网络构建

高考透视

1.地位。

本讲内容是历年高考中的重要内容,考查频度高、所占分值大。

2.方法。

高考复习时需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1)联系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热量传递过程中引起的气、地、水等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结合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3)判读气候资料和区域图,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方向。

以上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常见命题方向(角度)为:

(1)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大气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特征)、原理。

(2)结合具体生产、生活实践,考查气象、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要考点1 大气受热状况、热力环流与气温

1.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一般而言,同一地点夏季气温高于冬季。

这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较长,大气热量储存较多有关。

4.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几种效应

名称

含义

成因

影响或对策

热岛效应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

城市人工建筑物热容量小,增温快;人口、产业集中,排放热量多;绿地、水域面积小,调节功能弱

对策:

增大城区绿地、水域面积;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减少人为热的释放

冷岛效应

夏季绿洲、湖泊比其毗邻地区气温低

戈壁、沙漠热容量小,增温快;戈壁、沙漠热空气上升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大气稳定

绿洲、湖泊调节气温,形成比较凉爽、湿润的局部小气候

雨岛效应

城市降水比郊区降水多

受热岛效应的影响,上升气流增多;人类排放杂质多,使空气中凝结核多,利于形成降水;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加重城市内涝

下图为某城市3月底的平均气温及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题。

(1)丙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

A.商业区B.住宅区

C.工业区D.公园绿地

(2)甲、乙、丙、丁四地中,桃花开放最早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3)城市广泛采用种植草木的绿色屋顶,将(  )

A.减少城区蒸发量B.减弱城区热岛效应

C.增大城区径流量D.增强城乡热力环流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1)D 

(2)B (3)B

技法点拨

1.城市气温水平分布。

受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影响,地面热源及大气加热情况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气温分布特征。

总体上看,气温从市区向郊区呈递减趋势,但必须注意到城市内部气温分布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并结合下垫面性质,运用大气热力状况原理加以分析。

2.热力环流实际应用分析

(1)城市热岛环流。

理论上讲,城市空气上升,郊区空气下沉。

近地面气流方向为“郊区→市区”,高空相反。

但由于市区内部水平方向存在气温差异,随之产生了市区内部的局部热力环流。

(2)运用知识迁移,理解海陆风和山谷风。

①海陆风

②山谷风

考查角度1热力环流的形式之一:

“冷岛效应”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均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

(1)~(3)题。

(1)对“冷岛效应”形成的原理解释合理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绿洲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

B.在垂直方向上,沙漠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

C.在水平方向上,高空空气平流作用较弱

D.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平流作用较强

(2)“冷岛效应”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

①不利于绿洲地区污染物的扩散 ②有利于抑制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 ③不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 ④有利于绿洲地区与沙漠地区热量的交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 

(1)B 

(2)A (3)B

解析 第

(1)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冷岛效应”分布区在水平方向上,高空空气平流作用较强,近地面空气平流作用较弱;在垂直方向上,沙漠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绿洲区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

(2)题,“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不利于绿洲地区污染物的扩散;“冷岛效应”形成一种凉爽的小气候,因此,有利于提高绿洲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还可以抑制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

第(3)题,由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天山及其以南地区,乙地位于天山北侧,降水较多,且位于汇水区,绿洲面积较大,“冷岛效应”明显;丙位于天山顶部,应为高山冰雪带;丁地位于天山南坡,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

考查角度2“湖陆风”形成原理分析

[2017·福建四地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斯腾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湖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说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答案 

(1)冬季。

原因:

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反射率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小。

(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正午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解析 第

(1)题,从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可以看出,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

原因与冬季时风力强,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太阳辐射量小有关。

(2)题,湖陆风的形成主要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陆地升温时间早、升温快,湖面升温慢,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考查角度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

(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

(1)题,膜内温度高于自然状态下的温度。

所以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②。

(2)题,根据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

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图中曲线③④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

第(3)题,该地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当地时间应该为14时左右,由此推断该地位于东六区附近,加上寒冷、种植葡萄等因素,结合四个备选项位置,可判定该地可能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重要考点2 大气水平运动与全球性大气环流

1.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与所受力的关系(北半球单位:

hPa)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以风为核心构筑新的思维模式

[2016·浙江高考]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

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

完成

(1)~

(2)题。

(1)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B.④至⑤C.⑥至⑦D.⑨至⑩

(2)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

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1)A 

(2)B

技法点拨

1.经纬网图中确定风向

首先据经度数值变化确定所处半球:

顺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递增,西经度数递减。

由经度数递变确定南北半球及自转方向(如上题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进而确定所处半球(图示区域为南半球)。

然后,结合经、纬度变化(确定东西南北)和空气运动指向确定风向。

2.大气运动轨迹与受力

大气水平运动过程,同等时间内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运动轨迹越长(摩擦力相同)。

大气水平运动过程偏向大小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大小的影响。

近地面,还要考虑地形、植被、地面建筑等下垫面因素的影响。

考查角度1地球某区域风速变化规律及原因

[2017·厦门质检]中山站(69°22′S,76°22′E)位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

下图示意中山站1月和7月平均风速日变化。

读图,完成

(1)~

(2)题。

(1)中山站7月平均风速大于1月的原因主要是7月(  )

A.平均气温较高B.气温日较差较小

C.极地高压较强D.副极地低压较弱

(2)导致中山站1月和7月平均风速日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天气状况B.太阳辐射

C.海拔高度D.地面状况

答案 

(1)C 

(2)B

解析 第

(1)题,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7月平均风速大于1月的主要原因是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极地高气压势力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2)题,中山站1月平均风速日变化较7月大,因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1月获得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大,而7月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太阳辐射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考查角度2以某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读世界两区域简图,回答

(1)~(3)题。

(1)关于影响图中①②两地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地终年受西风影响

C.①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

D.②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2)1月③地的盛行风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3)关于图中①②两地气候特征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B.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C.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D.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答案 

(1)C 

(2)C (3)D

解析 第

(1)题,①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②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2)题,③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月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

第(3)题,①地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两地高温不同期,但多雨期都是7月份左右。

重要考点3 常见天气系统与等压线分布图

1.冷锋与暖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

提示:

冷、暖气团势力强弱不同,其运动的主动性也不同,从而导致冷、暖锋及准静止锋的形成。

冷、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特征差异较大;两者锋面坡度、雨区位置及范围大小、冷暖气团运动特征各不相同。

2.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以北半球为例,单位:

hPa)

提示:

低气压控制下未必一定产生阴雨天气,气流上升动力大小、水汽供应是否充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锋面气旋及其解读(北半球为例)

提示:

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冷、暖锋在锋面气旋中出现的位置基本相同(冷锋出现在西部低压槽内,暖锋出现在东部低压槽内)。

锋面气旋多出现在中纬度地区。

在北半球冷、暖锋均逆时针前进,南半球则为顺时针;锋线两侧风向不相同。

天气、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

(1)冷空气活动强度较弱,风力较小等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出现重污染天气风险高。

(2)冬季取暖燃煤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易发生大气污染。

(3)降水天气易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物降落到地面,易于净化空气,降低大气污染。

(4)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风力微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造成大气污染。

(5)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污染程度较轻。

(6)逆温的出现,大气稳定,不易形成上升气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造成大气污染。

[2016·北京高考]下图表示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及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空气质量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

读图,回答下题。

该日20时(  )

A.北京大风扬沙,空气污染加重

B.东海海域天气晴朗,风大浪高

C.低压天气系统中,P强度最强

D.Q地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A

技法点拨

常见天气系统与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1.等压线与风

(1)风向: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风力:

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2.气压场与天气

(1)高压中心与高压脊:

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高压脊附近,冷暖气团不相遇,不能形成锋面,故多晴朗天气。

(2)低压中心与低压槽:

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低压槽附近冷暖气团相遇,易形成锋面,故多阴雨天气。

3.冷暖锋与天气

(1)冷锋:

过境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带来大风、雨雪等天气,降水强度大。

(2)暖锋:

过境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带来连续性降水天气,降水强度小。

(3)描述天气状况:

阴晴、风(风向、风速)雨、气压、气温变化。

考查角度1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与分析

下图示意澳大利亚附近区域天气形势及天气系统运行速度。

读图完成

(1)~(3)题。

(1)图示时刻,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北岛之间的气压差(单位:

hPa)可能是(  )

A.8B.12C.16D.18

(2)此时,①②③④海域,渔船航行危险性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3)一天之内,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大澳大利亚湾降温、阴雨

B.澳大利亚大陆寒冷干燥

C.珀斯雨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布里斯班吹偏北风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塔斯马尼亚岛的气压值介于1020hPa至1024hPa之间,新西兰北岛的气压值介于1008hPa至1012hPa之间,故两地之间的气压差介于8hPa至16hPa之间。

(2)题,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渔船航行危险性越大。

图中④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

第(3)题,冷锋前行速度为60km/h,一天内会经过大澳大利亚湾,带来降温、阴雨天气;澳大利亚大陆处于夏季,不可能寒冷干燥;珀斯可能受冷锋影响,气温降低;布里斯班吹偏南风。

考查角度2天气系统及其变化

[2017·广西桂林调研]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不同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

读图,完成

(1)~(3)题。

(1)图(a)中时刻,台北的风向是(  )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2)图(b)中时刻,北京的天气状况是(  )

A.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B.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C.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D.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

(3)从图(a)中时刻到图(b)中时刻(  )

A.台北风力变大B.上海气压降低

C.北京风向不变D.平壤气温升高

答案 

(1)C 

(2)A (3)B

解析 第

(1)题,据图(a)可知,台北北部是一个高压中心,故台北附近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南方,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可判断出图(a)中时刻台北的风向为东北风。

(2)题,图(b)中时刻,北京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中心气流上升,形成阴雨天气。

北京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温度较低,夜间由于云层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故昼夜温差较小。

第(3)题,由图可知,从图(a)中时刻到图(b)中时刻,台北附近等压线的密度变小,故风力减小;上海市的气压从1020hPa降低到了1014hPa;图(a)中时刻北京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风向为偏南风,图(b)中时刻北京位于低压中心的北部,盛行东北风;从图(a)中时刻到图(b)中时刻,平壤的气压升高,气温应该下降。

重要考点4 气候

1.世界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基本模式

2.影响气候的因素

部分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有利: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不利:

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

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地中海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

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型农业如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

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

不利:

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2017·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

(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1)D 

(2)A (3)B

技法点拨

1.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位法: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

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例如,地中海气候的典型植被是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总结如下:

2.熟练运用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1)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如下表)描述气候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

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

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

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在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如下表)

气候要素

光照

热量

降水

昼夜温差

水热组合

气象灾害

描述语言

充足或不足

丰富或不足

多或少

大或小

好或差雨热同期或雨热不同期

易受干旱洪涝冻害等影响

考查角度1气候类型的判读与应用

下图为某地逐月累计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四幅气候统计图中,能反映该地气候状况的是(  )

(2)如果该地位于北半球,则下列有关该地所示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气候类型中,6~8月累计降水量曲线平缓,这是受稳定的西风影响的结果

B.该气候类型夏季降水少、光照强,适合亚热带水果的生长

C.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D.该气候类型雨热不同期,是不同季节受不同风带影响的结果

答案 

(1)D 

(2)B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该地6~8月的累计降水量变化很小,说明这段时间降水极少;在12月前后的一段时间内累计降水量变化较大,即该段时间降水丰富;故该地可能为南半球的季风气候或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读图判断,A项是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B项是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C项是热带雨林气候、D项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2)题,由上题可知,该气候夏季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光照强的特征适合亚热带水果的生长;该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考查角度2某区域气候特征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017·湖北新联考四]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岛屿面积2473平方千米,人口1677人(2012年),人口稀少。

岛上最高点海拔1195米,岛的北部年降水量467毫米,南部年降水量800毫米。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

岛上有一些农场。

下图示意纳瓦里诺岛分布。

据此完成

(1)~(3)题。

(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多于北部的原因可能是(  )

A.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B.濒临德雷克海峡,有暖流流经

C.受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雨

D.山脉西北走向,利于西风深入

(2)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

C.气压带与风带D.地形地势

(3)纳瓦里诺岛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恶劣B.冻土冰川遍及全岛

C.自然资源短缺D.土地生物生产力低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

(1)题,从纬度位置和地形分布状况判断,纳瓦里诺岛的南部为西风(西北风)的背风坡,A、D项错误;德雷克海峡流经的洋流是西风漂流,该洋流为寒流,B项错误;从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南部可以受到副极地低气压带,即极锋的影响,多锋面气旋雨,C项正确。

(2)题,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所处纬度偏高,夏季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第(3)题,纳瓦里诺岛自然条件不恶劣,可谓是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适中,A项错误;纳瓦里诺岛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岛上不可能遍布冻土冰川,B项错误;关于纳瓦里诺岛的自然资源状况,题文与题图中未显示,C项排除;由于热量不足,最热月平均气温过低,土地生物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