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138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兰州市旅游发展状况

的调研报告

市委常委 副市长曹丕玉

2010年5月

旅游业是一项包含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新兴产业,由于旅游业产业链条长、资源消耗低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它“一业兴,百业旺”的巨大产业带动性,对涉及交通、住宿、餐饮、观光、娱乐、购物等行业带动效应明显,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非常显著。

今年,市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加快培育,为此,我于4月中旬开始,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市旅游也发展较快。

呈现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资源开发不断加快、宣传促销有声有色、市场开拓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

2004年我市步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6年被誉为“中国十大旅游避暑城市”之一,2007年被评为“中国旅游品牌魅力城市”,旅游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行、游、购、食、宿、娱”配套完善的接待服务体系。

全市拥有星级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18家,一星级2家),标准床位2万多张;旅行社157家;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店、旅游餐馆30多家;开辟国际国内精品旅游路线50余条;与国内18个城市建立了互通客源的经济协作关系;现已开放的旅游景区(点)64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16家(4A级4家,3A级4家,2A级8家)。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人数达15万多人。

近几年来,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尤其是2009年,旅游业在面对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各项经济指标仍然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全市接待旅游人数703.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22%,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4.1%,占第三产业的8%。

今年一季度,全市旅游经济承接上年高位运行态势,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实现旅游收入14.13亿元,同比增长59.3%。

二、兰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逐步呈现出三大资源特色:

一是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为特色的人文资源;二是以高山草原、丹霞地貌、黄河风光等西部自然风光为特色的自然资源;三是以回、藏、裕固、东乡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

同时,甘肃陇剧、兰州太平鼓、永登苦水高高跷、兰州鼓子、兰州黄河水车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发潜力很大。

(二)区位优势

兰州是甘肃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中心,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明显。

丝绸之路、黄河风情线、唐蕃古道、红色之旅、西部生态旅游等优势产品和旅游线路在此交汇。

是全国12个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六条国道在这里交汇,四条高速公路辐射周边地区,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已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黄河兰州段航运已开通近40公里的市内旅游航线。

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体系为兰州旅游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兰州经济发展对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近年来,兰州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均GDP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呈现出较强的后发优势。

快速发展的经济趋势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兰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旅游产业成长规律和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进入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

2008年,兰州市人均GDP就超过了3000美元,标志着我市已经进入了旅游业大发展时期。

(四)进一步开发以黄河风情线为核心的特色资源,对促进发展避暑休闲旅游具有明显优势

我市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两山夹一河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兰州山水城市特色,为游客提供了避暑旅游的良好条件。

特别是2009年我市两度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荣获“丝路夏宫”美誉。

从基础条件来看,黄河风情线经过近几年大力投入建设,已成为兰州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这对兰州市发展夏季避暑观光旅游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成为加快我市避暑胜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条件。

(五)兰州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环兰州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打造旅游集散中心的优势

我省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丝绸之路横贯全省2000多公里,具有底蕴深厚、壮丽多姿的丝路文化、始祖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石窟文化和简牍文化等多元文化。

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探索和观光。

周边有众多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

东有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道教圣地崆峒山;西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南有以石雕和浮雕著称于世的永靖炳灵寺,有东方“小麦伽”之称的临夏,伊斯兰宗教文化及甘南草原风光和藏传佛教文化;北有黄河石林、宁夏的沙坡头、西夏王陵和贺兰山古战场,以及高山草原、戈壁沙漠和森林冰川。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将成为上述旅游目的地的集散中心,这为兰州打造旅游集散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六)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为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是兰州旅游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

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扩大内需十项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地改善兰州市交通通讯、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促进大旅游经济的发展。

最近几年,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指导意见》、《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兰州市旅游管理办法》,《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政策性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切实加快旅游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支持政策。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预示着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这些都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存在的问题

兰州旅游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旅游业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国务院《意见》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

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区品位不高,缺乏拳头产品,加之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

(二)旅游体制、机制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旅游发展观念落后,缺乏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贯彻始终的扶持政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单打独斗,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协调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三)地方旅游法规建设滞后,不适应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旅游业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不健全,旅游企业存在“小、散、弱、差”的现象,缺少具有竞争实力的集团化旅游企业,旅游产业素质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

(四)旅游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竞争机制,旅游业缺乏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和一线实用性人才,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五)旅游投融资机制不畅,政府引导性投入不足,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名牌和拳头产品较少,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名副其实的产业链。

以上因素已成为制约兰州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颈瓶,也是兰州旅游业眼下急待解决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和对策

(一)建议建立兰州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机制。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和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家投资向旅游业倾斜支持,比如天然林保护、农村能源建设、乡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专项资金的使用,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

加快我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建设力度,从而拉动内需增长,确保我市经济较快增长(因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带动5个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

研究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投融资和激励机制,鼓励全社会兴办旅游的热潮。

(二)建议加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引导性资金和宣传经费的投入。

目前全市在政府引导性投入方面还落后于周边城市,西安每年列支旅游专项资金1000万元、乌鲁木齐列支2300万元用于旅游业的发展,省内甘南每年列支800万元,目前兰州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仅为500万元,远远落后于周边省会城市和省内个别市州,与省会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很不适应。

建议在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的同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性投入机制。

(三)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

鉴于我市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特征,建议出台对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客运车等旅游企业在用电、用水、用气、用油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我市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四)建议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

对条件比较成熟的“兰州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水车博览园二期工程”、“”等旅游项目,积极探索项目开发的融资运作模式。

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以及发展资金补助、贴息和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投融资渠道,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力争促成一批建设项目,扶持打造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大企业,辐射带动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积极鼓励以“塞纳河”、“陇萃堂”、“永登玫瑰”和兰州牛肉面为代表的旅游商品企业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兰州旅游商品系列体系,以满足旅游市场消费的需求。

(五)建议对全市旅游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

市旅游局成立于1986年。

2007年之前,全局仅有19人,三个处室。

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工作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

2007年之后,局机关接受军转干部6人,增加编制5人,同时增设教育培训处、政策法规与信息处。

目前,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市旅游局由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核定编制38人,为了加强市场监管,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兰州市旅游监察支队(副县级建制,隶属市旅游局管理)。

但现有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方面仍远远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其他省会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省旅游局工作机构设置也不相对应,更与兰州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人员少、工作量大,机构不健全仍然是制约旅游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建议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对市旅游局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

五、近期要重点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

按照新编《兰州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未来10年,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紧紧围绕百里黄河风情线、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兴隆山景区、天斧沙宫五大精品景区景点,祁连土司地域景区、引大入秦生态旅游以及兰州城区三大地域旅游开发项目群进行开发建设。

形成文化体验旅游、城市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度假旅游、会议会展商务旅游、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产品系列。

2010年,紧紧围绕“兰州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兰州水车博览园(二期)建设”、“官滩沟森林欢乐谷(森林公园)”等三大项目进行项目开发建设。

“兰州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的龙头项目,对全面提升兰州旅游综合服务质量具有很重要的带动作用;“兰州水车博览园(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是打造“美丽兰州”的城市名片,是展示兰州形象的重点项目之一,对提升兰州旅游形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政府接待的重点项目。

“官滩沟森林欢乐谷(森林公园)”项目是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重点示范工程,对推动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