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870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78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docx

《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三章

第三章校园疾病防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校园常见的各种传染病和内科、外科、五官科等常见病的防治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疾病对健康的危害

一、传染病遗留的影响

二、新世纪疾病的三大类别

三、未来的四大健康隐患

第二节常见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概述

二、流行性感冒

三、流行性腮腺炎

四、流行性出血热

五、细菌性痢疾

六、流行性乙性肝炎

七、肺结核病

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三节内科常见多发病

一、呼吸系统

二、消化系统

三、循环系统

四、泌尿系统

五、其他疾病

六、全理使用抗生素

第四节外科、皮肤科常见病

一、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二、急性阑尾炎

三、疝

四、痔与肛裂

五、甲状腺肿大

六、乳腺包块

七、包茎与包皮过长

八、沁尿系结石

九、前列腺炎

十、腰腿痛

十一、常见皮肤病

第五节妇科常见疾病

十二、妇产科常见病

十三、计划生育措施

第四节眼与耳鼻喉口腔常见病

一、眼科常见疾病

二、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三、口腔科常见疾病及卫生保健

 

第三章校园疾病防治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某些致病微生物的免疫能力较差,容易感染某些传染病。

有些传染病有后遗症,可导致残废,损害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害健康。

因此,学校应贯彻执行“以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开展学校的卫生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一节疾病对健康的危害

亘古至今,“健康”作为生命活动的保证,始终是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享受美好的人生,人们把健康看得尤为重要。

至于如何去实现这一愿望,则首先要对现代影响健康的各种疾病在大致的了解。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健康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一、传染病遗留的影响

早期医学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更多是强调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之后的一段时期,病理学又为消灭与控制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导致的疾病,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时至今日,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危害,究竟还存在哪些遗留影响呢?

就全球范围而言,世界卫生组织特提出了以下忠告:

(一)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

目前全球1/3的人口(约20亿)被结核病菌感染,已患有结核病的人有2000万,每年新感染的病人约900万,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00万。

面对以上这些统计数字,也许大家会感到骇人听闻,但这恰是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结核病流行趋势的调查结果。

其实在我国,结核病的回升势头也同样十分严重,据卫生部的调查资料:

我国约有3.3亿人已感结核菌,约有600万肺结核病人,其中150万具有传染性,每年死亡人数高达25万。

因此,为防止全球性结核病的卷土重来,使近2亿人丧身于结核病菌的悲剧不再重现,在近十几年间,世界卫生组织始终在提醒大家:

全球结核病已处于紧急状态。

我国卫生部为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重视对结核病蔓延趋势的控制,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手----结核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的号召,曾把结核病列为“九五”期间的重大疾病之一,并在《全国重大疾病控制工作》的规划中提出以下指标:

到2000年要将全国结核病人患病率控制在万分之七以下,新发肺结核病人的治愈率平均达到80%以上。

(二)全球疟疾、霍乱滋生蔓延

自世界卫生组织在罗马举行《温室效应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之后,针对目前疟疾、霍乱的发病率在全球迅速增长的现状,为提醒大家高度警惕,特提出了以下报告意见:

1、目前此类疾病不仅频繁发生在热带国家,而且还涉及在20世纪下半叶已基本灭绝此病的温带国家。

2、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和臭氧层的减少,估计下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ºC—3.5ºC。

由于温度为传染病媒介(如蚊子)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条件,故必将导致传染病的滋生和蔓延。

二、新世纪疾病的三大类别

20世纪以来,随着致病因素的多元化,传统医学已不能仅凭躯体生化过程来解决根本的健康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率先提出:

把疾病视为独立于社会的实体,而忽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作用,是个非常致命的错误。

后经世界各国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进一步证实,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观点,由于受人们情绪状态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已使新世纪疾病形成了以下三大类别。

(一)生活方式疾病

“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如是说。

何谓生活方式疾病呢?

顾名思义,即指由不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过少、吸烟、酌酒、吸毒与精神紧张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等。

鉴于这类疾病无法依赖于疫苗防治,所以面对日趋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任何放纵自身行为和对不良生活方式的仿效,都将可能为生活方式疾病的侵入敞开方便之门。

为了警惕来自这方面的威胁,要求从青少年开始即应重视健康生活的养成,并请大家记住以下忠告:

2000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是:

提醒公民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

2000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主题是:

预防牙齿损伤,中心口号是善待牙齿。

2000年10月8日为第三届“全国高血压日”。

2000年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

健康在你手中----新千年糖尿病与生活方式。

我国糖尿病从1980—1995年,发病率由0.67%上升到2.5%,目前患者总数已突破2000万。

按此发展趋势估计,进入21世纪后的患者人数将可能不少于1亿人。

我国自1990年起,患肺癌死亡的人数已每年按4.5%的速度上升。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20年,将面对肺癌、喉癌、胰腺癌及心血管等与吸烟有关疾病的巨大威胁。

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日前已不少于1亿人,其中1/4还未正常服药,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者也不足3%,而且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甚至还有不足半数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二)心理障碍疾病

“21世纪是心理障碍的时代。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黑色预言。

按通俗的说法,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弱点和思想疙瘩不能解开而导致精神处于不良状态。

如果不及时调整,积郁过久的不良情绪,就极易形成心理障碍性疾病(亦称精神障碍性疾病)。

严格地讲,一般心理障碍性疾病并不能孤立地与精神病等同起来,但凭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精神病又常是心理障碍的极端表现。

目前,按世界已达成的共识,心理障碍性疾病是指:

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弱点的诱因作用下,导致人们思维、情感、行为障碍的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恐惧症、过敏症、狂躁症、行为与情绪障碍症等。

因此,如果我们真相要彻底阻断病源,启发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就必须要对导致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诱因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找到适应环境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的对策。

为此,请你注意以下导致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诱因:

1、现代都市人口剧增,活动空间减小,由交通拥挤、过快的生活节奏及精神高度紧张而产生的诱因,将可能导致人们心烦意乱、头痛失眠、全身乏力,甚至引起心理变态。

2、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就业困难、人际关系复杂、婚姻关系不稳定产生的诱因,将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衡。

3、受自身心理弱点的影响,由自我价值难以实现、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诱因,将可能导致人们对现实不满和情绪极度沮丧,甚至出现对抗性的反常行为。

(三)性传播疾病

人类为了繁衍后代,对性的正当要求无可指责。

但如果持极不认真态度,使性行为有违伦理道德,那就极易导致性疾病的传播与泛滥。

这不仅直接危害自身健康,也会给社会带来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经济繁荣,人们受各种文化、心理和观念的负面影响,使已于20世纪60年代初被基本消灭的性病,又开始在70年代死灰复燃。

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不能不引起青少年一代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2002押12月1日报道:

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之后,艾滋病即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扑去,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暑2002年月日12月26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仅2002年一年全球就有310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约有500万。

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到4200万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世界126个中、低收入国家还将有4500亏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40%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艾滋病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威胁着人类的安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我国的艾滋病疫情也呈持续上升势头。

到2001年底,全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0736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594例,死亡684例。

据侧算,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100万人。

三、未来的四大健康隐患

据英国科学家报导:

随着未来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类必将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受四大健康隐患的严重威胁。

进入21世纪,人们为改善和享受物质生活与文化,继续在发展高科技的道路上前进。

但如果对此后果多做几种假设,那么就在我们亦步亦趋走向高度文明与繁荣的背后,人类会因为这种不惜代价的努力,要面对由此而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令人类健康担忧的四大隐患是:

(一)适应能力下降

根据进化论,“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是促进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

但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高科技手段在降低体力活动强度的同时,也使人的身体适应能力越来越差。

特别是先进的医疗手段大为减轻了“自然选择”的压力,使“适者生存”过程不再可能淘汰有害基因,结果使人类整个种族群体的体质,在日积月累中日趋衰弱。

(二)免疫系统退化

现代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尽管为人类提供了卫生良好和极舒适的生活环境,但由于对自身的过度保护,反使机体接触病原体的机会相对减少。

众所周知,人体两大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必须通过对病原体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如果长期生活在一尘不染的环境中,即便可以免受细菌病毒的侵害,但机体却会因缺乏相应刺激,而使免疫系统逐渐退化。

此时,一旦进入有病原微生物的环境,由于缺乏必要的抗病能力,就极容易导致患病。

(三)生态环境平衡

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是人类自下而上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但就在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中,由于高科技导致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动物灭绝,使土地沙漠化、洪涝与旱灾频发,生物多样性不断缩小等现象也日趋严重。

这不仅预示生物基因库将遭到破坏,而且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各种毒素还会毫不留情地摧毁人体护卫神----酶,于是将导致生理过程的致命恶变。

而面对以上威胁,如果听任这种状况不断恶化,那么人类终有一天将会濒临种族灭绝,甚至彻底消灭自己。

(四)世界变得狭小

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传媒的发达与便利,使不同地区的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世界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小,形象地称之为“地球村”,这无疑加快了人类的频繁接触,也为各种疾病的远程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特别当人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一步缩短了与动物的距离之后,致使一些原来只存在于动物身上的疾病,开始有了向人类扩散的可能,尤其是许多病原体,在与医学的殊死对抗中,为了保存自身,也在设法进行基因突变,并以更难对付的病毒导致人类患病,这表明,面对新病毒的逐渐传播,由于尚缺乏有效的医疗手段,在人类对新病毒还不具有免疫功能的情况下,健康遭受的威胁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节常见传染病

一、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的广义概念亦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而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由于大学人群密集,不少人缺乏卫生知识,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传染病很容易传播。

因此,了解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十分重要。

病原体:

外界环境中能侵袭人体的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能引起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有微生物和寄生虫。

传染:

病原体进入人体的过程。

生物性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破坏了机体的平衡,使机体产生疾病,且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行,该疾病称为传染病。

病原体自人体排出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他人体内,引起相同的疾病。

但传染的构成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

人类在不断与微生物的接触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高度的适应能力和斗争能力。

当人体具有强大防御能力时,病原体即被消灭或排除;在人体防御能力降低时,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对人体造成损害而引起传染发作。

因此,被传染后不一定都得传染病,而传染病只是传染进程中的一种表现。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在传染过程中,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药物与放射治疗等有关。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当病原体侵袭人体后,由于人体外部和内部防御能力的作用,使它处于不利于生长、繁殖与存在的环境条件下,病原体在侵袭部位或在体内即被消灭,或被鼻咽、气管粘膜甚至肠道、肾脏排出体外。

这种防御能力有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这些综合性的力量就是所谓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或称非特异性免疫力,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与病原体斗争而逐步形成的,并可以遗传给后代,这就是人体受到感染而不发生传染病的一种典型表现。

2、隐性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是指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人体受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须通过免疫学检验才会发现其已被感染。

这种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对防止流行扩散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隐性感染的增多,人群中的免疫人群可以扩大,人群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可以降低,而每当传染病流行时,发病率可以降低;在另一方面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而在传染病的流行期间转变成传染病,带来了消极因素。

在传染过程中,隐性感染与带菌状态可以在一个人体中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或相互转化,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均有这种现象。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

3、显性感染也称临床感染,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在与人体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人体的防御能力遭到严重破坏,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性和组织破坏性变化,在临床上出现某一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群,又称传染病发作。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在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停留在入侵部位或入侵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并不出现任何疾病症状与特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传染源。

这是在传染过程中人体防御能力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的表现。

白喉、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肝炎等都可有病原携带者。

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者,如麻疹和流感,病原携带者极为罕见。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人体不出现疾病的表现。

但当人体防御功能一旦降低,暂时的平衡遭到破坏,原来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乘机活跃起来,引起发病。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的不同之处。

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具有潜伏性的传染病有单纯疱疹、结核、疟疾等。

(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的相互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1、致病能力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侵袭力: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2)毒力:

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组成。

(3)数量:

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菌能力成正比,但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

(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这种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而致病。

2、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

(1)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一种清除机理,包括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在感染病菌原体后所获得的一种特定的免疫能力,它通常只针对某一种传染病。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源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患者病原体进入人体以后,经过一定时期的生长繁殖,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使人患病。

在不同病期的患者,其传染程度可以不同。

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大多数传染病的传染性最大,可以通过咳嗽、喷嚏、大便等排出病原体,因此,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轻型患者,因为他们没有明显的症状,难于鉴别和管理,更易传播疾病。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是指恢复的病人或健康带菌者,虽然他们的症状已消失,但仍排出病原体,常见于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4)受感染动物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有:

鼠疫、狂犬病、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组成。

(1)空气传播包括经唾沫、尘埃进行的传播,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结核、感冒等。

(2)经水源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后,可发生传染病。

不少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等,都可经水源入口传播。

(3)食物传播包括所有肠道传染病及若干呼吸道、动物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如痢疾、伤寒、结核、白喉、蛔虫病等,可以通过污染食物进行传播。

(4)接触传播生活上与病人或病原体携带者密切接触而被传染,比如与乙型肝炎病人共用牙刷、水杯、食具,因病人唾液带有病毒而被传染。

又如与沙眼病人共用毛巾、脸盆,因病人眼分泌物中有沙眼病原体而被传染。

与患疥疮的病人同睡一床,可因接触而染上疥疮。

(5)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通过媒介昆虫,如被蚊蝇、跳蚤、虱子等叮咬、吸血而进行传播,这类疾病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6)血型体液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被病原体污染,或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等,可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比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人的血液中带有乙肝病毒、HIV病毒。

主要经过血液传播,含有极微量病毒的血液即可使人被感染。

(7)土壤传播当病原体的芽孢(如破伤风、炭疽)、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则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

(8)性传播通过性行为进行传播各种性病,如AIDS病、淋病等。

3、易感人群

易感者是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被传染的人。

人群易感性决定于人群中每个个体的免疫水平,人群易感性的变动与人群构成的变动、人群一般抵抗力的强弱、病原体种型组成的变动以及人工自动免疫的推广程度等有关。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前驱期后特有的症状、体征逐渐明朗化,且有充分表达。

(4)恢复期。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常见症状与体征

(1)发热。

常见热型有稽留热,持续高热39--40c°,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c°,如伤寒;弛张热,高热39c°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c°,如流行性出血热;间歇热,24小时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间,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2)发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同时伴有皮疹及粘膜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疹子出现的日期、分布部位、先后次序和疹子的形态等,随传染病的不同而不同。

如风疹(形态为斑丘疹)、水痘(疤疹),见于病程第3天;猩红热(斑丘疹),见于病程第2天;天花(疤疹或脓疱疹),见于病程第6天等。

(3)毒血症。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细菌毒素,或引起疲乏,厌食,全身酸痛,骨、关节痛等,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塘妄,脑膜刺激症,肠胀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休克等。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

(六)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

1、在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该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2、在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当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中(年龄、性别、职业)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人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不同病原体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不同,一般说来,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生,但也有例外(如流感),细菌、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如蛔虫病等)。

(七)常见病和传染病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某些微生物的免疫力都较差,易感染某些传染病,同时又因其生活在学校这个集体环境中,传染病容易蔓延和引起广泛流行。

学生患传染病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家长的工作,而且还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损害健康。

(八)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管理传染源

(1)执行“五早”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早发现、早诊断:

对传染病患者必须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的主要措施。

早隔离、早治疗:

对病人和可疑的病人要早期隔离观察,及时治疗,如果隔离治疗不及时,对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危害极大,因此,对任何传染病病人都必须尽早隔离,直到其传染性消失为止。

如流行性感冒要隔离至症状消失,猩红热要隔离21天,传染性肝炎要隔离30—40天。

早报告:

发现急性传染病或可疑病人时,必须及时向学校领导和有关医务防疫部门报告,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2月21日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必须在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痢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狂犬病、艾滋病等)城市须在12小时上报,农村不得超过24小时。

(2)学生入学前要进行身体检查,入学后定期体检。

(3)对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对病原携带者要进行治疗和定期随访。

(4)对动物传染源应隔离治疗,必要时进行宰杀,如口啼疫、疯牛病等,妥善处理排泄物及做好消毒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同时根据各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经常做好饮食管理,以及粪便、水的管理。

对呼吸道传染病,在公共场所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必要和可能时进行空气消毒,提倡戴口罩;对肠道传染病,着重注意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除四害及消毒用具;对虫媒传染病,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以防虫、杀虫、驱虫。

学校的教室、阅览室和学生的寝室要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