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868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docx

8高三历史张弘定稿

酒钢三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

张弘审题人:

寇俊臻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世袭制        ④等级制

A.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④

2、《元史·选举志一》记载:

“(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

‘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

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3、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

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4、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

5、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

后来鲁国大夫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

孔子对此非常愤怒:

“是可忍也,孰不可如忍也?

”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6、《唐摭言》载: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

“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7、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8、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9、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B.腐败严重C.高效清明D.机构臃肿

11、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12、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13、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14、古代雅典的民众法庭在一次审判中,一名女犯因漂亮而被法官赦免,这说明了雅典民主

A.主观随意B.轮番而治C.三权分立D.依法治国

15、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以下对雅典民主制的叙述,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

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

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

16、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

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1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322年)有一句名言: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以下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准确揭示了人的本性②表达了作者的民主意识③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政治环境④体现了公民政治的理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在古希腊政治文明的发展中,民主政治逐步完善的标志之一是公民大会的权力不断提升,每一个公民都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以下因素中与之具有最直接因果关联的是

A.港湾众多的地理环境B.经济文化交往C.自由平等的观念D.城邦公民的数量

19、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

“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

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

A.重视证据B.公平公正C.契约至上D.注重程序

20、《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21、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个历史事件: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

并认为:

“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

C.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22、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

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23、德意志1871年宪法中明确规定,新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首脑称德意志皇帝(DeytscherKaiser)而非德国皇帝(KaiseryonDeutschland)。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德意志宪法在行政结构中体现为联邦主义

B.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C.宪法条款前者涉及各邦的领土统治权,后者与德意志民族联系起来

D.宪法体现了普鲁士政治特色的印记

24、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

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对权力的监控B.对君主的制约C.突出法治D.强调主权在民

25、“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内阁制D.1832年议会改革

26、“(美国宪法)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因为参议院是各州立法会议选出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B.突出了议会至上原则

C.扩大了各州权力D.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27、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反封建性B.民主性C.普选制D.法制化

28、美国1787年宪法以分权与制衡为出发点,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9、“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集中表达的是

A.不赞成代议制民主B.反对实行法制C.认为议员不是代表D.主张君主立宪制

30、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

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

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

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

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有①分权制衡思想②成文宪法③联邦制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31、一名英国学者称:

“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坛大本钟——除了还在那里闹出点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

这说明                                  

A.代议制民主政治已丧失其存在基础         B.议会不再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

C.出现了行政权逐渐扩张的走势              D.英国人厌倦了资产阶级民主闹剧

32、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3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该规定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

3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他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35、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的具体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36、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37、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以“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为主题的翠亨论坛于2011年9月7日在孙中山先生故乡举行。

有学者提出要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B.暴力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D.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38、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

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

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B.法西斯主义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39、历史教科书总结说: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对此某学生指出:

“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

”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40、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他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41、五四时期,梁漱溟曾说: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

”这表明梁漱溟

A.为曹、章行为辩护B.认可学生的做法C.主张爱国有理D.主张依法行事

42、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

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

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43、《礼记·中庸》中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

A.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B.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D.中共一大制订的最高纲领

4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4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46、萧功秦教授在做客凤凰网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北伐战争以前的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

”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

A.说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选择的时机不对

B.指出了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

C.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进行。

D.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47、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戊戌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没有掌握武装力量 

C.康有为缺乏实施维新的必要资金 D.民族资本主义仅有初步发展

48、史学界把辛亥革命、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都成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民主和科学 

C.彻底废除旧制度D.发扬新思想,弘扬新文化

4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50、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称说:

“(它)是中国民主政治最大的火花”,它指的是

A.基层民主选举B.民族区域自治C.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

51、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

“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

”为此,美国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C.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D.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52、下列是某一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

“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事件应是

A.《告台湾同胞书》发表B.“九二共识”形成

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53、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

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五四运动      D.淞沪会战

5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55、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为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②结束了外来侵略威胁,消除了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④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6、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

“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57、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

“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

58、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专制变为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59、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

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

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

60、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口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第二卷(40分)

6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0分)

“在这个变革加快的时代,传统必须苦苦挣扎才会得以生存。

因而使得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既让未来的几代人难以辨别,也让亲身经历这些变革的人们感到茫然。

科学推动了变革,激励了新技术,重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全球人口的无情增长连战争都没有使之中断,对世界的资源造成了压力。

但是,相比于人口增长,盘旋上升的欲望一—即所谓的消费主义,渴望丰富的物质生活,急于享受经济增长的回报——更使得人们对地球的开发愈发心狠手辣。

人们禁不住认为20世纪是一个悖论的世纪。

挫败的希望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进步。

未受控制的变革致使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乌托邦滋生了道德沦丧、自杀和犯罪。

民主的世纪也是独裁者的世纪。

战争的世纪也是和平主义的世纪。

年轻人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影响力,但是世界上却出现了庞大的老人群体需要照顾。

虽然赋权于年轻人,但掌权的却是老年人。

全球化打破了一些国家和社会的框框,但却鼓励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恢复历史的认同。

科技和世俗主义的兴起恢复了宗教信仰。

最后,正如我们将在最后一章看到的那样,20世纪也叫做生态的世纪,但对自然界却极具破坏性。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试评述材料中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字数200)

62、阅读材料:

(15分)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