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4728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新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城镇概况与规划背景

第一节城镇概况

1.地理位置

新城镇位于天津市塘沽区西部,海河南岸,地处海河下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3′,北纬38°59′。

新城镇北濒海河,南至大沽排污河,与塘沽盐场、大港区接壤,东界河南路,与大梁子街、大沽化工厂接壤,西界马厂碱河,毗邻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

新城镇政府所在地新城村距离塘沽城区10Km,距天津市区36Km。

2.自然条件

新城镇地表为滨海冲积平原,属海河下游地带,地势平坦,大致走向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面坡降0.1%—0.2%。

新城镇地质粘着,土壤属于菜园性湿潮土,气候属于温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2.5℃,一月份平均气温-3.9℃,七月份平均气温26.1℃,无霜期为234天,年平均降水量585mm。

新城镇境内有海河、马厂碱河、大沽排污河等河渠流过,并拥有邓善沽水库、清水岗水库和数座鱼塘等水体。

新城镇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46519.6亩),其中耕地面积12255亩,占总面积的26.3%,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260.85亩,占总面积的17.8%,交通用地2031.01亩,占总面积的4.4%,水域20112.32亩,占总面积的43.2%,林地107.8亩,占总面积的0.2%,园地728.7亩,占总面积的1.6%,未利用土地(含废置地、苇地等)3023.5亩,占总面积的6.5%,人均耕地面积2.64亩/人。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人口:

1998年年末,全镇总人口为19002人,人口密度为613人/Km2,其中非农业人口2275人,暂住人口1034人。

2)经济总量:

1998年,新城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520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557万元,占总值的81.6%,工业企业以化工业最为突出,其他工业项目相对欠发达。

农业总产值4645万元,占总值的18.4%,其中种植业3448万元,畜牧业产值747万元,两者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74.2%和16.1%,而林业、渔业合计比重只占9.7%,反映了新城镇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导,畜牧业为补充的基本结构特征。

全镇1998年粮食总产量1433.6吨,农民人均收入约3300元。

新城镇第三产业以仓储业和运输业为主,其中仓储业产值收入785万元,利润144万元,反映了新城镇第三产业为仓储业为主的结构特征。

3)基础设施:

新城镇镇域之内现有铁路专用线李港铁路,由东向西穿过,并引出一条专用线到大沽化工厂。

新城镇对外联系的公路主要有津沽公路(含津沽调直线)和港塘公路,长度16.6Km。

新城镇拥有35KV变电站一座(新城变电站),排水泵站14座及抽取地下水的小水厂数座。

4.城镇建设

新城镇现有行政村6个,分别为新城村、黄圈村、南开村、营房村、邓善沽村、小梁子村。

其中镇政府所在地新城村共有人口8037人,地处镇域西侧,与津南区相邻,原津沽公路从镇区中心穿过,距离塘沽市区10公里。

作为新城镇的政治、经济中心,集中了全镇近一半的人口,大部分的公建设施,并且拥有机械制造、建材等乡镇企业。

第二节城市规划历程介述与本次规划编制的缘由

1995年原新城乡撤乡建镇,并进入天津市3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行列,于1995年2月完成了新城镇总体规划(1995—2010),规划编制单位为天津市渤海规划设计院。

1998年,塘沽区对各乡镇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邓善沽乡并入新城镇,同时新城镇完成了新城镇土地利用与农田保护规划,为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打下了基础。

新城镇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截至1998年底,人口规模已经接近原总体规划远期(2010年)的指标。

1998年8月,塘沽区建委及农委、规划土地局共同组织对贯彻实施《塘沽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召开专门会议,各乡相继完成了规划工作人员的调配及镇总体规

划发展目标的草案。

根据当前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需要以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新城镇,编制具有跨世纪特征的总体规划。

第三节本次规划重点

1.论证城镇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发展性质

新城镇在扩大了行政区划面积并面临新世纪来临伊始,必须建立城镇新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起点,立足滨海新区及全天津市发展的视野,充分论证城镇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劣条件,确定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向科学、合理、可行的方向不断前进。

2.调整城镇发展规模,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

近年来,新城镇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状城镇人口已经突破原总体规划的人口规模,城镇人口增长和建成区拓展势头强劲,同时乡镇的小企业盲目发展,造成占用耕地、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层面加以超前调整和合理引导,以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健全综合服务功能

现状城镇的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居住区与工业区相互混杂,同时城镇各项建设用地不相协调,仓储业用地比例偏高,而绿化、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用地偏低,影响了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将进一步显露,目前各种设施没有规划,盲目建设的情况必将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影响城镇整体投资环境的质量。

5.建设生态绿化系统,提高全镇环境质量

限于现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建材、化工企业的广泛发展,新城镇环境质量问题已日益显露,对生态及居民的生存空间构成一定威胁,迫切需要建设生态绿化系统,根本上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

 

第二章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目标

第一节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位分析

1.宏观区位分析

在宏观区位层面上,新城镇地处渤海之滨,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又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接地带,背靠首都北京,东临渤海湾,这些宏观区位特征,提供了新城镇发展综合经济的大区域舞台。

2.中观区位条件分析

在中观的区位层面上,新城镇地处海河下游地带,周围环绕天津市区、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石家庄市、辽宁省大连市、是环渤海经济圈的组成部分。

3.微观区位条件分析

在微观的区位层面上,新城镇位于天津市区与塘沽区之间,毗邻大港区及规划的天津海河下游工业区,境内有李港铁路、津沽公路、港塘公路、津沽调直线及规划的塘沽区外环线通过,交通十分便利,距离天津市区36Km,塘沽区10Km。

依托塘沽区、开发区及天津港,区位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完全有可能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点之一。

第二节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1.优势条件

1)现状工农业生产基础优势

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新城镇已基本建成了以化工、建材、仓储为主导,轻纺、服装、制造为辅的地方乡镇工业体系,农业生产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得到了全面发展,工农业生产在塘沽区各乡镇中具有一定优势,从而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可利用的基本条件。

2)区位优势

新城镇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依托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优势条件,数条公路、铁路从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捷,这种地理区位及靠近天津市大都市、大交通的区位特

征,给新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招商引资、借力拓展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和市场条件。

3)政策优势

作为滨海新区的组成部分及天津市3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政策环境较为优越。

充分利用新城镇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对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和后劲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

2.制约因素

1)城市淡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近年来由于海河受到污染,新城镇的居民用水及工业用水大量利用地下水资源,从长远看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必然造成地面沉降,排涝困难,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同时,由于镇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的滞后,基本上是建成一片,配套一片,从而使得排水、供电、电讯、环卫、燃气等公共设施的发展落后于城镇居民区建设,影响了城镇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2)城镇用地发展方向分散,环境有待改善

新城镇在与邓善沽乡合并后,现状用地显得更为松散,功能分区不明确,而且由于化工、建材等企业的发展,对全镇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已成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整体投资环境的重要制约因素。

3)劳动力素质偏低,投资环境有待提高

新城镇共有劳动力5884人,但文化程度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对劳动力素质较高的要求,同时在对外来投资上缺乏有效的宣传策划和政策吸引,投资的软、硬件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

1.战略方针

根据新城镇在全国、全市及塘沽区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势及制约因素,新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确立“市场导向,扬长避短、科技先行、点线开发、工商兴镇”的战略方针,其战略指导思想是: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先导,根据市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高技术工农业项目,依托滨海新区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和人才,以工业企业为骨干,发展规模经济,以新城村为中心,加强交通沿线的乡镇建设和横向联系,带动新城镇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战略目标

根据战略方针,并结合塘沽区总体规划发展战略,新城镇跨世纪的战略目标是:

成为滨海新区的工业区之一,以发展精细化工、制造业为主,大力发展以仓储为骨干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建立特定市场定位的支柱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城镇;大力加强农业的科技投入,发挥自身的蔬菜瓜果及畜牧业、淡水养殖的传统优势,发展食品深加工工业,成为滨海新区集种、养、加工为一体的新型食品基地。

3.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1)人口发展指标

2005年全镇总人口达3.2万人,2010年全镇总人口达到4.3万人,年均递增7.0%。

2)经济发展指标

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年均递增14%,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年均递增10%。

3)科技教育指标

2010年全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消灭文盲。

4)城镇化水平指标

2010年将农民基本上迁至镇区居住,原乡村居民点将退宅还田,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城镇。

第四节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

1.规划应适应天津市滨海新区的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区位优势,抓住机遇,解放思想,预见到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可能,按高起点的标准进行合理引导,为未来持续发展留有充分余地。

2.规划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强调规划的超前性、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城镇建设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规律。

3.规划协调好城镇住宅发展,工业仓储布局与公共设施配套,市政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的统一。

第五节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目标

1.总体规划的年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0年—2005年

远期(规划期)规划2000年—2010年

2.总体规划的基本目标

坚持面向二十一世纪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发挥区位优势,合理布局,将新城建为工业强盛、商贸繁荣、交通便利、市景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的具有滨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3.城市规划建设的具体目标

1)从未来城镇发展需求出发,合理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规模,提供可选择的发展用地,界定规划区的范围。

2)总体布局科学合理,用地集中紧凑,功能结构清晰,各项用地指标既较为经济,又能保障现代化城镇活动的基本要求。

3)形成通畅安全、快速和便捷的对外交通和道路系统,合理布局各类静态交通服务设施。

4)注重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加快新区开发步伐,提高与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

5)工业区和仓储设施的布局要和居住用地开发统一考虑,合理分区,避免相互干扰,又要有机结合。

6)完善城市金融贸易、商业服务、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提高和健全城镇服务功能。

7)强化城镇特色氛围,开发旅游资源和设施,加强历史地段保护,形成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

8)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充裕完善的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环卫等城市市政设施系统。

9)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防灾设施系统。

10)加强对大气、水体环境的强化治理,控制噪声污染和废渣排放,促使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11)拟定近期建设的重点,落实近期各项用地开发和各类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合理的总体格局。

12)注重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提出规划实施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城镇性质

1.城镇性质分析

1)新城镇地处海河下游地区,周围有海河下游工业区、天津市开发区、塘沽区、天津港及大港区,地理区位十分优越。

依托塘沽区及整个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必将给新城镇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新城镇发展潜力巨大,与邓善沽乡合并后,镇区的中心城镇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镇区所在地新城村将成为新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进一步强化其商业、贸易流通的中心地位,更好地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3)新城镇的工业发展应以现有的化工、机械、建材等工业为基础,将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进行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并根据现代化工业发展趋势和镇域水源不够丰富的特点,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4)明确第三产业对现代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利用方便的交通条件,积极发展商贸、交通行业、仓储业,利用本区的蔬菜瓜果及淡水养殖业的优势,发展食品的深加工工业,建设成为集贸工一体的综合型工贸城镇。

2.城镇性质综述

综上所述,新城镇的性质拟定为:

以现代精细化工业为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集农、副、工、贸为一体的现代化城镇。

第二节城镇人口规模

1.城镇现状人口及增长动态

1998年底,新城镇户籍总人口190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75人,镇域内实际常住人口19186人,其中暂住人口1034人。

近几年来,新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96—98年三年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07‰。

引起人口增长的主要是机械增长,四年来的机械增长率年平均在10%左右,全部镇区户籍人口综合增长率在11%左右。

2.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1)人口递增率法

以规划范围内的现状总人口为规划初期人口数,综合各项因素取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概括值,可推导规划期末规划区总人口:

P=P。

(1+J+K)n

其中:

P—规划期末户籍人口总数

P。

—现状户籍人口数

J—人口自然增长率

K—人口机械增长率

n—规划年数

1999年—2005年,取P。

为1.9万人,J为5‰,K为7.5%,n为7年,各项代入可得2005年人口为3.25万人。

2005年—2010年,取P。

为3.25万人,J为4.5‰,K为5.5%,n为5年,各项代入可得2010年人口为4.34万人。

2)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投资预测法

城市的发展规模直接受城市基础设施负担能力的影响与限制,匮乏的基础设施往往抑制城镇的发展,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条件可促进城镇的发展。

本法根据城镇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首先预测出规划期内的基建投资,并除以人均基础设施费用,即可有效地推导出城镇可能的发展规模,公式如下:

P=P。

+G·S·[(1+R)n-1]/m

其中:

P—为规划期末人口数

P。

—现状镇域户籍人口

G—现状全镇国内生产总值

S—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R—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m—每增加一人所需基础设施费用

n—规划年限

1999年—2005年,取P。

为1.9万人,G为2.6亿元,S为25%,R为14%,n为7年,m为7100元/人,则2005年人口规模为3.27万人。

2005年—2010年,取P。

为3.27万人,G为11亿元,S为20%,R为10%,n为5年,m为11000元/人,则2010年人口规模为4.47万人。

3.镇域人口规模确定

根据镇域人口规模预测,并考虑人口增长变化幅度,确定新城镇人口规模为:

近期2005年:

人口3.2—3.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计算取值3.2万人。

远期2010年:

人口4.3—4.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计算取值4.3万人。

第三节城镇用地规模与规划区范围界定

1.建设用地评定

新城镇地面高程在1.0—-1.0,地面坡降在0.1%—0.2%,地势平缓,地质条件较好。

除按照新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农田保护区外,其他均可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2.用地规模与规划区界定

1)城镇建设用地:

按规划人口4.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119.2m2/人计,建设用地面积为5.1Km2。

2)城镇规划区:

按行政区界,新城镇境内包括了部分国有土地在内,西到马厂碱河,北至海河中线,东接大梁子街、河南路,南达大沽排污河南岸,与塘沽盐场、大港区接壤,总面积31Km2。

第四章镇域规划

第一节经济区划的制订

新城镇是以工业为基础,工农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因此经济目标的实现主要考虑工、农两个方面。

全镇可分为农业产区、工业产区、仓储业产区等三个经济分区。

1.农业产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城市、交通占地的不断增加,即使不考虑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原因,新城镇域内的耕地几年来大量减少。

规划中重点保护一、二级基本农田,依靠农作物与经济作物优化组合,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全镇的农业产区可分为粮食蔬菜产区,园地、林地区,渔业产区及综合生态农业区。

1)粮食蔬菜产区

新城镇的粮食蔬菜产区包括了《塘沽区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一、二级农田保护区及一般耕地,总面积为945.85公顷,其中包括了部分村庄退宅还田的面积,总面积有所增加。

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高梁及各种蔬菜。

规划中农田耕种要打破村、队的界限,由原来的分散种植转向种田大户集中,实行大面积种植。

农作物的品种力求多样,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2)园地林地区

园地林地共占地386公顷,其中果园占地51.7公顷,主要树种有桃树、葡萄、苹果、梨等。

在主要公路两侧、高压线下及海河沿岸规划为防护林地。

原南开村、邓善沽村拆迁后,原址规划为林地。

3)渔业产区

渔业产区以现状的水库、鱼塘等几个大面积的水体为主,并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项目,形成渔业养殖,旅游垂钓的综合发展态势。

4)综合生态农业区

新城镇地处塘沽城区外围,交通条件便利,因此有条件发展现代化的观光生态农业园区。

在现有的津沽公路、金光路两侧布置综合生态农业区,以观赏型,花园型作物为主,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挖掘农业的文化内涵,并且以生态农业园区为龙头,带动全镇的农业科技现代化,使新城镇的农业生产从郊区型农业转向都市型农业。

2.工业区

1)工业现状

新城镇初步形成以化工,机械及仓储业为主干的工业体系,1998年全镇工业产值20557万元,其中各类企业共692家,镇办企业32家,村办企业37家,私营企业34家,个体工商业589家,工业用地48.3公顷,仓储业用地185.7公顷,各占现状建设用地的10%和38.5%,人均用地分别为25.4m2/人和97.7m2/人。

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新城村,邓善沽村及沿津沽公路一线。

2)现状存在的问题

原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且与居住区交叉现象普遍。

工业污染严重,“三废”处理

水平低,影响城镇环境质量。

3)工业布局与用地指标

新城镇的工业企业现状布局零乱,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规划中将镇域内的企业逐步向两个工业小区集中,效益差、规模小的企业将被淘汰。

工业小区主要布置在原邓善沽乡境内,一个工业小区位于镇区东侧津沽一线与邓善沽水库之间,以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为主。

另一个工业小区位于邓善沽乡,沿凯威路一线,以精细化工项目为主。

工业区的面积控制在108.4公顷,人均工业用地28.86m2/人。

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15%。

工业生产的合理分布既是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合理分布生产力客观需要,也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工业产区规划中对工业区的选址,构成,发展规模,除考虑自然条件以外,还应考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等诸多因素。

1)科技工业园。

位于津沽一线,邓善沽水库之间,靠近河南路,占地面积约为15.7公顷,现状企业有环亚特种挂车制造有限公司等,规划将镇域内零散分布的企业逐步迁至于此,并将布置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

2)化工工业园。

位于邓善沽乡沿凯威路一线,占地面积约108.4公顷,现状有凯威化工有限公司,兴水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规划将镇域内的化工企业逐步迁至化工工业园之内,并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科技水平高、污染少的精细化工项目,建成一个化学工业集团,成为新城镇的工业主体。

3)工业备用地。

在凯威路南侧预留部分工业发展备用地,以配合塘沽区河南工业的发展,这部分作为远景发展提出设想,暂时保留其用地现状,并不参加镇区建设用地平衡计算。

在远景发展中,化工园的规模将达到两平方公里。

3.仓储区

新城镇现状仓储业占地185公顷,主要沿津沽公路分布,从事仓储业经营的企业共有10家,仓储业已经成为新城镇第三产业的主体。

鉴于天津市南疆码头的建设及城镇建设用地的限制,规划中将仓储业的规模适当减小,主要分布在津沽一线北侧及外环线东侧,总用地125.3公顷,人均用地29.1m2/人。

第二节镇域规划布局

新城镇本次规划面积为31Km2,现状共有六个行政村,包括新城村、黄圈村、营房村、邓善沽村、小梁子村、南开村。

其中新城村、营房地、黄圈村已经连成一片,邓善沽村、小梁子村、南开村相对较为分散。

原津沽公路从黄圈、新城村中间穿过,由于津沽调直线的建成,这条路已失去其原来公路的作用而成为镇区内的生活性道路,因此镇区将沿此路向两侧扩展,周围零散分布的村庄居民点将逐步集中到镇区。

现状邓善沽村所在地,中环线从村东穿过,规划中邓善沽村将随着塘沽城区的扩展和城市道路的建设逐步搬迁。

规划将在邓善沽村与大梁子街之间兴建一新的邓善沽居住小区,与大沽化工厂生活区连成一片。

小梁子村及邓善沽村等村落的居民将逐步迁至于此,最终形成一大一小两个居民区的格局。

原来的六个行政村的居民将迁至两个居民区,各居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而形成一个小城镇,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规划总居住用地为162.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7.8m2/人,占总建设用地的31.7%。

在村镇的发展中,村庄已有迁移合并的趋势,通过规划,加速合并,不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加以引导。

镇政府所在地新城村,近年来逐步兴建了一些多层住宅,规划中将大力发展这一地区,在镇区内规划出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服务设施,以吸引各村的居民。

在进行迁并的过程中,按人均建设用地119.2m2的原则,计算出新的建设用地面积,从而达到新建居住用地与原有居住用地的平衡。

另外,在工业方面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村居民打破村域的限制,将散落在各村的工业企业搬迁到规划中的工业区内。

现状工业主要在新城村,邓善沽村及津沽公路沿线,规划中保留了津沽公路,通化路以西的工业园,和凯威路沿线的工业,并逐步将镇域内的工业集中到这两个工业区内。

仓储业沿现状津沽公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规划中将予以调整,适当地缩小规模,形成新城镇的货物集散区。

随着南疆码头的建设,仓储业必将成为新城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新城镇的发展布局为两个居民区,两个工业园区与一片仓储区。

在进行村庄,企业迁并的过程中,新建的居住区与工业区选址多为荒地、吹泥地、盐碱地及现状居住区周围的一般耕地,一、二级的保护农田决不占用。

村庄及企业迁出之后,原址要退宅还田或退宅还林,形成大面积耕地或果园林地。

另外,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观赏型,旅游型的农业,使整个新城镇形成田园化城镇系统的典范。

第三节镇域道路交通规划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