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712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docx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

[作者:

徐利华/浙江    转贴自:

本站原创    点击数:

5486    文章录入:

蒋建春]

 

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

 

徐利华/浙江

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材料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

要使学生能顺利地达到与课文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策略。

一、创设开放式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只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全体学生达到自觉参与、主动感悟的境界,为语感能力的培养创造前提条件。

1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并遵循阅读活动的自身规律,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掌握知识,提升语感。

2自由的学习空间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用学生的主动探究替代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用全休学生的主动参与替代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问答;用主动的感知领悟替代单纯的知识传授。

课堂成了学生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语感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可能。

3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还必须体现学习交流方式的多向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引领学生不但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更应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未来开放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语言实践。

但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做到:

1主体感受,突出“悟”

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语感的培养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体味言语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例如:

在《绿》这篇课文中有“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灵隐的绿,不仅在于道路两旁的参天古木、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林,还在于脚下小路石缝中的青苔,甚至叮咚流着的溪。

如果学生有了自主的深切感悟,那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之意(“绿”字所蕴涵的动态美及作者丰富的情感等)就会自然而然、准确地理解掌握了。

2引而不发,重在“巧”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地感悟体验,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做到引而不发。

“引”是激疑,是提示,是点拨、指导、启发,通过“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

3.由浅入深,把握“度”

语言的学习从属于发展,即从属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的发展,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自行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结构。

教师要注意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言语活动,引导他们的语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语感能力培养必须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要注意做到:

1.学习语言和培养人文精神有机结合。

人文性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不能用简单的“加法式”教学替代人文精神的培养,即在教学结束时机械地加上思想教育的尾巴。

2.注意语言材料的价值取向,重视正确价值观、崇高理想信念、高尚品德情操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这一片肉,谁吃都一样,狐狸真聪明,我好喜欢他”这样的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在不给狐狸下“狡猾”定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引导学生分辨清楚狐狸行骗的行为是错误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而语感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创设开放式阅读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觉主动的感受体悟,并且充分地体现人文精神。

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读写迁移的时机把握

[作者:

谷春艳    转贴自:

语文天地网    点击数:

1159    文章录入:

蒋建春]

读写迁移的时机把握

谷春艳

 

读写迁移是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而进行的写作创造活动过程。

如何巧妙地安排读写迁移,使作文教学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把握得当,锦上添花;把握不当,画蛇添足。

一、迁移在情感共鸣处

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切肤体会,仿佛在与作者倾心对话,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时的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此时,正是迁移的好机会。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用九幅连环投影片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播放以《二泉映月》配乐的解说词,学生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了同情之心,不觉潸然泪下。

教师相机引导:

同学们,当你亲眼目睹了小女孩的悲惨结局时,你不想对死去的小女孩说点儿什么吗?

学生说:

“小女孩,你太可怜了,假如你生活在我们身边,绝不会让你冻死的。

”“小女孩,我们和你相比,我们多幸福啊!

在家有父母的疼爱,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学生说出了“比”字,我就顺水推舟,“你谈得太好了,能拿自己与小女孩对比,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生满眼含泪地写了出来,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幸福及对小女孩的同情,他们之所以能写出这些内容,完全得益于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样的迁移使思想教育不再落入生搬硬套中,而是渐入“润物细无声”的至高境界。

二、迁移在文本空白处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悬念或想像、回味的余地,这就是文本空白。

在此进行读写迁移不仅可以使故事得以延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力。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只写了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告别的话语,却没有写朝鲜人民如何与志愿军话别。

我抓住这个空白引导:

文章写的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情景,既然是告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在她们当中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吗?

这样,使原文仅仅是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变成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相互话别,充分表达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文章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创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迁移在课文插图处

许多课文配以形象的插图,其图意基本上是文章的形神凝结处,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读写迁移,可以很好体会文章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插图中的人物不计其数,成千上万名人民群众站在长安街两旁,与敬爱的周总理告别,他们有的打着巨大条幅,有的举着花圈,有的抱着周总理的遗像,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课文不可能一一叙述他们的外表与内心,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一个人物,自由想像出他的举动。

学生将人群中的人物想像成清洁工人、理发师、警卫战士……十分感人,有的学生以警卫战士的身份说:

“敬爱的周总理啊!

我永远忘不了您。

一个寒冷的秋夜,我冒着瑟瑟的秋风值班,是您让邓妈妈亲自给我送了一件军大衣,您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心灵。

而今,您却离我们而去,叫我们怎么能停止对您的呼唤?

”通过学生切肤体验与感受,使他们先前的经验积累得以激活,变成了言语在笔下流淌,丰富了学生的语像感和语情感,语言生成能力也得到加强。

实践证明,把握好读写迁移的时机,可以使读写迁移自然,易于接受,易于发展。

作文教学就会“随风潜入夜”般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轻轻松松说话,高高兴兴作文,既淡化了习作文体,又增加了习作空间;既培养想像力,又提高写作能力。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以生活为源泉,拓宽习作渠道

[作者:

孙亚珠    转贴自:

本站原创    点击数:

3478    文章录入:

蔡小玉]

以生活为源泉,拓宽习作渠道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孙亚珠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是“奉命而教”,学生是“奉命而作”。

结果呢?

学生作文内容有的不真实,说假话;有的不具体,说空话;有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套话。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作文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将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丰富多彩的火热生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出来,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情感动机,培养学生说老实话,做诚实人,写真人真事的良好品质,让习作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需要,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

一、重积累,丰富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为此,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1、           以自然、社会、生活为背景,组织学生观察生活。

我们有意识地将自然、家乡、社会等各方面的比较典型的事物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如交通民警不怕风吹日晒坚持值勤,退休工人主动维持社会秩序,老师辛勤培育学生,清洁工人默默奉献,小学生走上街头宣传保护环境、到敬老院去慰问孤寡老人等等的事情,再如日月星辰、树木花草、云雾霜雪、鸟兽虫鱼、瓜果蔬菜等等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景象,通过媒体的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积累习作素材,陶冶情操。

2、           以语文课外活动为媒介,丰富学生的生活。

为使学生写好某一类作文,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有话可说。

如要使学生写好“扳手腕比赛”,我们在写之前组织学生开展扳手腕的比赛,先小组比赛,然后由每小组的代表比赛,再选出一位代表班级和别的班级开展比赛,这样层层比赛,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大,呐喊助威的声音响彻云霄。

为使教师指导得更加到位,为使学生在写的时候重温比赛场面,我们将最关键的一局比赛利用摄像机拍摄了下来。

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老师播放了扳手腕比赛的场面,要求学生为这次比赛配上解说词,学生兴趣很大,简直有点体育比赛的名嘴——宋世雄的风采。

虽然老师拍摄活动场面辛苦了一点,但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仍然十分高兴。

再如,我们将学生举办的庆祝元旦、庆祝六一的联欢会、文艺表演、学生的特长展示会等等都拍摄了下来,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为学生习作积累了素材。

3、           以生活实践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体验生活。

平时,我们的作文课不局限于作文课堂,而是把学生带出校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武进市特种电机厂,亲眼看一看工人师傅只怎么样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工作,亲手摸一摸该厂的一张张荣誉证书,亲耳听一听厂长、科技人员无比自豪地为同学们解说工作的流程,厂标、厂徽的含义;再如带领学生到横林农贸市场去看一看集市热闹的情景,学着做做买卖;走上街头当小交警,与民警叔叔一起值勤,体验交警工作的甘与苦;走进“六二三”驻军部队,与驻军官兵联欢,向他们学学叠被子,学学摔跤等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习作真实生动,不少同学的文章被刊登在《武进日报·教育周报》,或者在全国“希望杯”等作文竞赛中获奖。

4、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引导广泛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为此,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上万册的图书,采取“定向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办法,即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与教材内容互为补充的)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阅读相结合,为学生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快捷、高效的网络,如向学生介绍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中国科学院等一些适合学生浏览的教育网站,组织学生上网查询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或浏览,培养学生查询信息、阅读信息、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等信息素养,从而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重指导,教给方法

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要转化为习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认真仔细的观察。

首先我们注重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如观察动物,一是观察动物的外形,二是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三是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再如观察景物,一是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要变换各种角度;二是有顺序地观察,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由主到次,由深入浅,由表及里;三是观察时要动静结合,如聚散的云彩、飞驰的汽车、风中摇曳的花朵等等,我们观察时既要注意它的动态,也要注意它的静态;四是要调动多种感官经常观察,不但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手摸一摸,用鼻闻一闻,甚至用舌头尝一尝,借助多种感官才能捕捉到景物的特点。

其次我们注重教给学生表达方法。

如写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写人,也可以通过几件事情来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

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我们写的时候,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展示人物的内心。

再如写一件事情,则必须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经过等要素。

而事情的经过是这件事情的重点部分,一定要把它写具体。

再如如何写好人物对话,我们就向学生强调既然是对话,至少得两个人。

你可以写自己与老师,或与父母,或与小伙伴的一段对话,也可以把自己撇开,写另外两个人的对话。

有几点要注意:

对话应围绕着一个中心,不要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对话应简洁,要口语化,不要长篇大论,罗罗嗦嗦的,也不要让人觉得像背台词似的,总之语气要自然,句子要短;还有对话应尽量表现人物的性格。

性急的快言快语,憨厚的人慢条斯理,调皮鬼风趣幽默,长辈语重心长,朋友之间推心置腹,对手之间唇枪舌剑,都会有各个不同的语言,千万不能写成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三、重激励,诱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1、           改革作文评价方法。

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情况,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习作目标”。

如在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进行看图想象练习说话时,对于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要求是在“通顺、连贯”的基础上,还必须“生动、精彩”;而对于习作水平中等的同学是要求“能展开想象,说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对于习作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我们则要求“说的句子通顺、连贯”即可。

这样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不断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

同时我们特别强调作文的面批、面改,使教师的习作讲评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2、           组织多项习作竞赛活动。

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多项与习作有关的各类竞赛,如读书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自选精彩片段背诵比赛、即兴说话比赛、新人新事报告会、演讲比赛、自编优秀作文选比赛等,并且鼓励学生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

3、           展示学生习作成果。

我们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学习园地”、“习作展览栏”展览学生的习作,满足学生作文的发表欲;利用学校的“灵灵电视台”、“校园网”“橱窗”等,将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作文,或在各级各类习作竞赛中获奖的习作进行展览,激励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来。

我们还每学期汇编一本优秀习作选,记载学生作文方面取得的成果。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作者:

四川 李镇西    转贴自:

转贴    点击数:

1801    文章录入:

邵瑜]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震荡性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而且这种“震荡”最终将达到何种程度,我们今天也很难预料--也许它是没有“最终”的。

它对教育已经产生的影响,人们评价各异,褒贬不一。

比如,对于学生接触网络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素质教育应该提倡的,并将其视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而相当多的人则认为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将有害于学生的成长。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我注意到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一些教师一方面赶时髦似的将电脑多媒体技术生搬硬套地强加到语文教学中以体现其“现代教育气息”,而一方面则对学生上网则忧心忡忡,甚至竭力反对,担心学生网络技术在一天天增强的同时各种能力却在弱化(比如不再接触社会生活,不再读经典名著,传统书写和写作技能下降等等),于是呼吁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到传统”。

这实际上是给我们提出一个挑战:

网络时代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而读写又离不开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

古人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又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正是说的“读”、“写”与“交往”的关系。

因此,多年来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并走向生活,的确是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的,而且这个特点至今仍然未变。

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思考语文教学如何在保持其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否则,固守被僵化了的所谓“传统”必然导致取消语文教学本身。

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更是难以抵御的。

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科学地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并限制其消极影响。

我认为,对语文教学而言,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我们应该将这种“革命”融入新一轮语文教学的改革,使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

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的革命。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然后在这样的精读中获取精神养料,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得有个前提,就是不学数理化,不学外语,也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诱惑。

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这诱惑包围之中,这正是孩子们今天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

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也是网络对阅读方式提出的挑战。

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

面对网络,读者更多的不是诵读,而是选择。

我当然不是说要用网络阅读完全代替传统阅读,如果这样也是很可怕的,因为这就将意味着传统的中断乃至终结。

但是,我们在继续对学生进行传统阅读训练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

在网络阅读中,传统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圈点勾画等等方式都已经不需要了,而网络阅读有着其自身的一套方法,比如,如何选择阅读着需要的信息?

如何搜索相关的主题?

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辨析有用的信息?

如何在电脑上编辑储存这些信息?

等等。

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现在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尝试,而网络阅读则为研究性阅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网络将带来写作方式的革命。

写作需要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一写作原则我想永远也不会变。

但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上,由以往的纸笔相触变成键盘操作;其次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以往写作中的酝酿、草稿、修改等程序在电脑上可能完全被打破或重新排序;再次体现在文本形式上,由过去的手稿或印刷品变成了网络页面、电子邮件或软盘,人工字迹不复存在。

由于这些特点,电脑(网络)写作在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

也许书写方式的变革远不止这些,但仅仅是这几点,就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电脑(网络)写作,让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根据我的教学体会,我认为,网络写作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更加便捷而直观。

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批语,这既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很低,效果还不一定很好。

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交软盘,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本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另外,不少教育者对现在学生的网上用语很是忧虑,担心造成语言文字污染,我则认为,语言是用来交际的,特定的环境下使用特定的语义符号,只要不影响思想交流,就应该予以宽容。

如果这些“文字”妨碍了交流,自然会被淘汰。

网络将带来交往方式的革命。

语文离不开交往,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谓“语文”只有交往中才有意义,才有生命。

然而在今天,我们对“交往”方式的理解不应该太狭隘,以为只有同一时空面对面的交往才是交际的惟一形式。

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互联网时代,这已经不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近年来,许多“网上生存”实验的成功,已经证明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形式可以不以物理空间的转换为必要条件。

语文教学应该正视这一交往方式的革命,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比如,对于网上聊天,现在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副作用,而不知道,这些副作用恰恰是我们由于没有加以引导而任其自由才产生的。

实际上,许多人对网络虚拟世界存在着误解,以为虚拟世界的一切都是“虚拟”的,是不真实的。

其实,以我的感受,虚拟世界除了交往者之间的身份姓名等因素可能是虚拟的之外,思想感情往往(注意,我说的是“往往”)是很真实的。

因为消除了任何心理障碍,没有了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得纯洁而透明起来。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

比如,如何控制网上交流的时间?

如何选择真诚而有益于自己成长的网友?

如何简洁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何遵守“网德”以尊重他人?

等等。

另外,网络所带来的交往方式的革命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过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座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就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

而在网上,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彻底打破了单一主体性而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诞生都必将引起整个人类社会各方面的革命。

现在,网络所带来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引起语文教学的革命。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该无视这一趋势,而应积极地迎接这一挑战,以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网络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主要是方式上(技术上、形式上)的变革,而非内容和精神的变革,更不是要将语文教学导向“技术化”的工具主义。

虽然,它可能也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必然会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所蕴含的“语文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则是不会变的;而语文教育的宗旨--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则依然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尝试

[作者:

钱晓洁    转贴自:

原创    点击数:

2506    文章录入:

邵瑜]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从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这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