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682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追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追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追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追寻.docx

《追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追寻.docx

追寻

林庚:

“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李建立

  1.2005年的最后一场雪。

北大燕南园62号林庚先生寓所。

  2.见到林庚先生已是小霁初晴。

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不能长时间见客,但他一句话却让人思忖良深。

当时,雪光满屋,先生面带喜色:

“下雪好呀,过年了,要开春了。

”∕

  3.今天走近不仅仅作为诗人的林庚,而且作为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会发现他的经历中有很多“突然”:

年轻时从物理系转到中文系;所写的旧体诗词备受赞誉时又转到自由诗创作;在自己的自由诗得到广泛好评时,又在别人的责难中开始了新格律诗体建设;解放后许多作家因种种原因纷纷辍笔改行文学或文化研究,他一直研究创作两不误,并且都是硕果累累,并在90岁高龄,又新出了一本诗集,而他的文学研究,常有论证细密、创见迭出的成果出现,每次都让学术界感到惊讶;一位书斋里的学人,却赢来一茬茬学生终生的铭记。

4.可是,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

  5.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

∥偶然林庚看到了《子恺漫画》,像“无言独上高楼”等等,进而找诗词看了,再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就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

∥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6.林庚曾迷恋旧体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赏识。

∥林庚在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

他想要的是另外一种自由――要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

在他看来已经蜕化为日常生活点缀、消遣和应酬工具的旧体诗词,无法承载其经验的表达,∥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

  7.1933年,林庚从清华中文系毕业。

∥他此时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林庚也由此时成为诗坛健将,他的自由体新诗和朱自清、闻一多等同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

∥正如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当时作为诗人的林庚听着:

“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是一匹快马/我为祝福而歌”。

  8.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

∥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

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

∥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9.林庚认为“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

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

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10.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

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

∥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11.这自然不是新问题。

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12.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

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

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

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13.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

14.林庚在大学执教50余年,多少桃李曾领受他在课堂内外的辛勤浇灌。

这是他的弟子对他妙语连连的课堂的描述:

上课了,林庚先生身着丝绸长衫,神采奕奕。

台下学生屏息凝神,但等开讲。

林先生并不匆忙,虽眼神灼灼,说出话来却慢条斯理,京腔京韵。

可不要以为先生会平铺直叙,上来就是一串问题:

15.屈原为什么几乎等于全部楚辞?

  16.《离骚》为何从《诗经》的四言一下子拉长到十几言?

  17.楚辞为何句句都用“兮”字?

  ……

  18.好似凭空划出一根金线,却在同学的心里引起轩然大波,紧紧盯住台上狠狠挠了一下他们痒处的先生。

先生清癯儒雅,微笑不答,静静地站在这些路标处等待同学一一跟上。

好了,同学已经聚会精神,手里的笔也整装待发。

果然,先生开始旁征博引,扎实的材料,严密的论证,充盈着语言的诗意。

真知灼见若珍珠抛洒,却又被问题牵引,不蔓不枝。

提到前贤,语蕴敬意;谈及谬论,言藏锋利。

台上台下,激荡着美的灵光。

似乎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写诗,先生和同学交换和传递的,也是对文学和艺术的敏感与默契。

19.弟子们从林庚先生的课堂或书斋出发,长久地回味着先生的目光。

∕  

  20.源于对艺术、真理和宇宙苍生真纯的热爱,林庚先生写下了至美的诗篇,对专注的问题有了精深的思考,对周遭人伦关爱有加。

这也正是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

“之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最为准确的两项是()

A.林庚因为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而转系,并且一度迷恋旧体诗词创作,林庚在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认为旧体诗词已经腐朽蜕化,所以放弃了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转向自由诗创作。

B.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林庚“下雪好呀,过年了,要开春了”一句,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心理:

林庚尽管已96岁高龄,仍然热爱生活,充满希望。

C.文章运用比喻说理,批评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的史学家们,因为他们总是丢掉外国文学的内容精华,只是生搬硬套外国文学的流派学说,甚至只是以此为炫耀的谈资。

林庚和对这些史学家们对比鲜明,他深知这些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给新文学的惠赠和滋养远不及中国古典文学。

D.作者选取林庚求学、创作及研究、教学的人生片段,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赞誉了林庚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对艺术、真理和宇宙苍生真纯的热爱,肯定了林庚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E.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知难而上。

作者引用歌德“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的诗句,意在说明林庚在自由体新诗创作上的杰出贡献。

2.林庚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结合文本,概括他的贡献。

(6分)

3.“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结合全文,简析这句话的作用。

(6分)

4.“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现代文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着外来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影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DBD3分,B2分,C1分,A.“所以放弃了对古典文学的研究”错,是停止了旧体诗词创作。

C.“总是…,只是…,甚至只是以此为炫耀的谈资”,说法过于绝对。

E.“意在说明林庚在自由体新诗创作上的杰出贡献”错,是“格律体新诗”。

2.①他的旧体诗词、自由体新诗都广受好评,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是诗坛健将。

②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③他的文学研究论证细密、创见迭出,使人们因他的新见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

④林庚在大学执教50余年,遍育桃李。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内容上:

①“突然”主要指林庚出人意料的言行和他取得的巨大成就(1分),“自然”指林庚取得成就的原因:

林庚觉得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从而“希望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所以转系,开始走上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1分);他想要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他有崇尚自由的精神(或对创造的渴望),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1分);他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执著探索,坚持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1分);他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1分)。

结构上:

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1分)

4.中国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博大精深,可以给予现代文学以充分的馈赠和滋养。

(2分)林庚深知这一点,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

(2分)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了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有其积极的一面(2分),不过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语境理智地借鉴,而不是囫囵呑栆和盲目崇拜(2分)。

寄语林庚:

于探索中攀登,在辉煌中超越。

林庚,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代学贯古今的大师。

他一路追寻,终生耕作,驰骋在诗海,播种于杏坛。

在旧体诗词备受赞誉时又转到自由诗创作,在自由诗得到广泛好评时开始了新格律诗体建设。

90岁高龄竟出新诗集,创见迭出震惊同仁,研究创作两不误,文坛百年常青树。

燕园育人五十载,真知灼见美性灵。

一支生花妙笔,无数清词丽句,带着晚唐的美丽,为祝福而歌。

他有澎湃的热血,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激流,把“为中华,决战生死路”铿锵歌唱;他有广阔的胸怀,充盈着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激荡着“通过诗歌实现人生的解放”的渴望。

林庚,从一个高峰奔赴又一个高峰,在永不停息地超越中,达到了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