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555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

  篇一:

主题班会教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秋节[1]

  主题班会教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秋节

  李家楼联小五年级

(1)班班主任李因荣

  教学目标: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知道中秋节历史悠久,懂得“中秋月圆”的原因,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感受亲情。

  2、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节日和外国节日,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如何更好地庆祝中秋节的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对中秋节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中秋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中秋月圆”的原因。

  2、体会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和文化底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对民族传统佳节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民风民俗、名言佳句。

  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

月到中秋分外圆

  2、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3、活动时间:

9月17号下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节也是中华民族象征着团圆的传统节日。

所以,我们把圆月和中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联系自己,畅谈中秋感受:

  1、过渡:

中秋节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常借中秋节月亮最圆时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愿望,人们又是怎样来庆祝中秋节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我们的探究学习。

  2、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将其中最深刻的印象呈现出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学生讲述对中秋节的印象,交流各自家中的过节方式。

  ①教师启发引导:

爸爸、妈妈为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些什么?

(赠送月饼,全家团聚。

  ②思考: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表达一份孝心。

  ③小组讨论:

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体现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呢?

  (孝敬长辈,争获孝敬章)

  3、小结:

你们的中秋节过得真有意义,令人难忘。

  三、了解来历,感受中秋节悠久历史

  1、师: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2、学生交流中秋节来历。

  嫦娥奔月的故事;唐明皇想念月宫;谷物丰收,人们拜祭;

  3、小结: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民间传说很多,究竟哪个更准确,我们已无法证实了。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就成为固定的节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思考:

每个月的农历十五都有圆月,为什么把中秋节放在每年的八月十五?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说说你的想法,

  5、小结: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分前后(太阳直射赤道),空气中水汽较少,透明度较好,月亮便显得特别明亮。

又因为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三、了解习俗,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底蕴

  1、师:

作为传统佳节,中秋节有好多庆祝的方式。

  ①说说全国各民族人民是怎么来庆祝中秋节的?

  ②把收集到的材料合作交流。

  2、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1)嫦娥奔月

  

(2)朱元璋起义

  (4)月饼典故

  (5)传统习俗

  灯谜吃月饼燃灯祭月赏月

  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远在台湾岛的小朋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尽管我们现在各在一方,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会团聚的,我们在这团圆佳节里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遥祝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朱元璋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篇二:

主题班会教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秋节

  主题班会教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秋节

  毕节市实验小学五年级

(1)班班主任余进洋

  教学目标: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知道中秋节历史悠久,懂得“中秋月圆”的原因,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感受亲情。

  2、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节日和外国节日,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如何更好地庆祝中秋节的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对中秋节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

中华传统文化中秋节)  1、知道中秋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中秋月圆”的原因。

  2、体会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和文化底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对民族传统佳节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民风民俗、名言佳句。

  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

月到中秋分外圆

  2、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3、活动时间:

9月16号星期五下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节也是中华民族象征着团圆的传统节日。

所以,我们把圆月和中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联系自己,畅谈中秋感受:

  1、过渡:

中秋节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常借中秋节月亮最圆时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愿望,人们又是怎样来庆祝中秋节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我们的探究学习。

  2、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将其中最深刻的印象呈现出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学生讲述对中秋节的印象,交流各自家中的过节方式。

  ①教师启发引导:

爸爸、妈妈为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些什么?

(赠送月饼,全家团聚。

  ②思考: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表达一份孝心。

  ③小组讨论:

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体现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呢?

  (孝敬长辈,争获孝敬章)

  3、小结:

你们的中秋节过得真有意义,令人难忘。

  三、了解来历,感受中秋节悠久历史

  1、师: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2、学生交流中秋节来历。

  嫦娥奔月的故事;唐明皇想念月宫;谷物丰收,人们拜祭;

  3、小结: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民间传说很多,究竟哪个更准确,我们已无法证实了。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就成为固定的节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思考:

每个月的农历十五都有圆月,为什么把中秋节放在每年的八月十五?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说说你的想法,

  5、小结: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分前后(太阳直射赤道),空气中水汽较少,透明度较好,月亮便显得特别明亮。

又因为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三、了解习俗,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底蕴

  1、师:

作为传统佳节,中秋节有好多庆祝的方式。

  ①说说全国各民族人民是怎么来庆祝中秋节的?

  ②把收集到的材料合作交流。

  2、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1)嫦娥奔月

  

(2)朱元璋起义

  (4)月饼典故

  (5)传统习俗

  灯谜吃月饼燃灯祭月赏月

  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远在台湾岛的小朋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尽管我们现在各在一方,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会团聚的,我们在这团圆佳节里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遥祝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朱元璋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

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

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

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

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

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

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

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

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

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

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

  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

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

“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

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

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

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备注:

  龙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