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4401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0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英文中的“paper”一词是从papyrus(纸草)演变而来。

纸草是一种沼泽中的植物,在历史上曾被某一文明地区制作成书写材料,这个地区是(如图)

A.①

B.②

C.③

D.④

2.1870年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有关“木马记”的记载,在土耳其小亚细亚的西萨立可发掘出了特洛伊城址,经研究确认,这座城市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4世纪。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这次发掘

A.改变了《荷马史诗》的性质

B.丰富了研究罗马帝国的史料

C.是对“诗文证史”方法的一大创新

D.是历史二重证据法运用的成功范例

3.玉米是一种高产农作物,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

下列有“玉米文明”之誉的是

A.埃及文明

B.印加文明

C.阿兹特克文明

D.玛雅文明

4.梭伦曾说: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

”梭伦所保护的“双方”是

A.公民与贵族B.平民与公民

C.贵族与平民D.公民与外邦人

5.某校邀请一学者作报告,报告主题如下图海报。

下列不适合出现在海报上的是

A.欧洲文明的发祥地B.西方史学的源头

C.基督教的诞生地D.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6.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

“(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

”这里的“他”是指

A.孔子B.乔达摩·悉达多C.耶稣D.穆罕默德

7.早在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以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

”此国王是

A.伯里克利B.梭伦C.汉谟拉比D.默罕默德

8.小强在参观某遗址时,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了该遗址出土的文物

建筑

工具

生活

物品

类似宫殿的遗迹

石制或骨制的铲、镰、斧

饲养猪狗鸡羊

青铜器和礼器

由此可以推断

A.先人的生活距今有一万多年B.先人生活在原始平等社会中

C.当时的社会分化已经较明显D.金属工具开始在农业中推行

9.现今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但“上海”在历史上是一个外延不断扩大的概念,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上海”作为县名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0.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

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11.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其中最深刻的变革体现在()

A.礼乐崩坏,百家争鸣B.追求功利,实力竞争

C.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D.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12.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

B.义

C.仁

D.忠

13.如表是小明整理的中国史学大师司马迁的个人成长条件,但老师说他还遗漏了一项。

小明遗漏的是

A.皇帝为他设立史局,并配选了助手

B.他曾周游南北各地,了解风土人情

C.他与监修官员意见不合,潜心治史

D.他一生不入仕途,倾心于史书撰写

1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此发明动力源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受董仲舒影响,弘扬儒学需要

C.推行文官制度,防范武将专权D.深受理学影响,强化君主专制

15.有人把文化的内涵大致分为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层次。

下列有关文化传播的叙述,属于第三层次是()

A.西汉以来通过丝路贸易,将中国的丝绸西传

B.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获得巨额商业收入

C.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形成了多个佛教宗派

D.明朝推行朝贡贸易,只在指定地点交易物品

16.英国人类学家白馥兰在其著作中写道:

“欧洲的机械化耕作和播种方法,最终起源于17、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技术。

”把这些技术传入西方的是

A.阿拉伯商人B.西方传教士C.早期的航海探险家D.意大利人文主义者

17.观察下列服饰图片,既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都市时尚,又堪称“中华服饰文化代表”之美誉的是

A.

B.

C.

D.

18.据统计:

公元8世纪,中国人口的3/4生活在中国北部,到了13世纪末,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迁,北方生态环境恶化

B.北方战乱较多,经济重心南移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南方出现了商贸中心

D.朱元璋重视农业,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19.史料记载: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这反映的是

A.市舶贸易

B.民间贸易

C.互市贸易

D.朝贡贸易

20.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

“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D.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21.《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并创下了“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的编写传统。

对此传统持否定态度的是

A.孔子B.司马光

C.刘知几D.章学诚

22.进入近代以来,西欧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洋。

17世纪英国政治家雷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

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就控制了全世界。

”18世纪控制海洋的是

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法国

23.300多年前,在英国有很多贵族纷纷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有的甚至不惜抛弃政治,解甲归田,潜心研究农业、农具和畜牧。

促使这些贵族潜心农事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革命剥夺了贵族土地B.经营农业可获得丰厚利润

C.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技术D.宗教改革削弱了贵族特权

24.曾有西方学者指出:

“……,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

下列叙述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B.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

C.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发展D.城市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25.如图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创作的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作品。

”这件作品的技术成果主要来自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英国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6.“当第一个法国人来这里居住时,它还是一个布满了沼泽地的荒僻的地方。

创建初期的寒伧的‘法国区’(法租界)今天已经成为这个巨大的上海地区中心的一个繁华市区,它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完成这样的业绩花了多少时间呢?

还不到80年。

”以下最能反映作者心态的是

A.自豪B.歧视C.羞愧D.愤怒

27.下图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辆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在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的情景。

场景所在铁路是

A.唐胥铁路B.京张铁路C.吴淞铁路D.卢汉铁路

28.1909年9月23日《旧金山观察者报》以《东方的莱特在飞翔》为题,报道并评价到“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

”“东方的莱特”是指

A.孙中山B.詹天佑C.冯如D.李鸿章

29.观察下列文献,按照时序,排列第二的是

A.

B.

C.

D.

30.毛泽东曾说“我是一个小学知识分子,当过一个小学教员,也没有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

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掉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

”毛泽东最初所上的“山”位于

A.湘赣边界B.鄂豫皖C.陕北D.川北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乍一看,上海是五个开放口岸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

……环城修筑的城墙濒临坍塌,已有300年历史了。

——《上海史:

走向现代之路》

材料二:

英、美、法划定的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如下图)。

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更是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

——《上海乡土历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请回答:

(1)上海正式开埠于何时?

为什么说“上海是五个开放口岸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地方?

”。

(2)上海道台为何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夷人”为何自选荒蔓之地?

32.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

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材料二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

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

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注:

器重)之。

——以上材料均选自《汉书》

(1)在汉初统治者看来,“秦之敝”主要表现在哪里?

(2)汉兴之后,统治者是怎样反“秦之敝”的?

效果如何?

(3)孝武是指谁?

他是怎样“内改法度”的?

(4)概述董仲舒是怎样“以经术润饰吏事”而被统治者重用?

3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

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

……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

”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

——选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

(1)列举“轴心时代”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至今仍影响我们精神生活的人各一位。

(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

请概述其主要影响。

(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

请列举史实说明。

34.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反映的是犹大背叛耶稣的情节。

材料二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众。

手稿记载,犹大其实是按照耶稣本人的旨意而出卖耶稣的,(注:

耶稣授意犹大,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犹大实际上是耶稣最喜欢最信赖的门徒。

手稿经过了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射术、内文比对、古字对比等五种方法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

--------摘自《欧美文化史纲》

回答:

⑴名画《最后的晚餐》作者是谁?

其创作素材源自什么?

⑵根据《犹大福音》的手稿能为犹大平反吗?

理由?

⑶《最后的晚餐》和《犹大福音》手稿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

35.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的种族构成(千人)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选自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1820——1860黑人人口的增长

——选自加里·纳什《美国人民》

材料三移民美国图

——选自加里·纳什《美国人民》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土著人是指什么人?

白种人主要来自哪里?

(2)从材料二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大约开始于何时?

简述你推断的理由。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移民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资本向外扩张经历了三次高潮,与之相联系,中国的命运也出现了三次大的转折。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

第一轮资本向外扩张的高潮,中国被打入谷底,成为资本殖民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资本向外扩张高潮“断裂”,中国抓住时机,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次资本向外扩张的浪潮浩浩荡荡,中国顺势而为,逐渐走向了强国之路。

——《世纪名片——国际理解教育市民读本》

问题

(1)第一轮资本向外扩张的资本最初主要来自哪个国家?

这些资本是怎样积聚起来的?

(2)导致第二次资本向外扩张高潮“断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有关史实,指出中国是怎样顺势第三次资本向外扩张的浪潮,走向强国之路的?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中西文化论战则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论战中心论题的变化和时间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材料一:

(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论争的第一阶段)。

陈独秀认为“(东洋文明)……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

可称曰‘近世文明’者,……即西洋文明也,……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杜亚泉认为:

以儒家为主体的固有文化,是中国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

由于西方文化的输入,破坏了这种统一的标准……。

因此,“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

当今,“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国固有之文明”。

———《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材料二:

(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0年为论争的第二阶段)。

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固有文明不仅不能“革除”,而且还应该与西方文明调和折衷,把西方文明融合于中国文明之中。

……新文化的主张者们大都认为,……东西方文明是不相融的,前者是“已死的东西”,后者是“世界的”、“科学的”,中国“非走西方文明的路不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材料三:

(从1921年到1927年为论争的第三阶段)。

(梁启超在《欧旅心影录》中借一位法国人的话说)“西方文明已经破产,正要等到东方文明来救我们,你何必又到我们欧洲来找药方呢?

……”(梁漱溟认为)人类文化要发生“由西洋态度变为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冯天瑜《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材料四:

对梁漱溟文化理论提出批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胡适、张东荪等人坚持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之路,而瞿秋白等则提出应该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以取代封建宗法文明和开始走下坡路的资产阶级文明。

———《中华文化通志·现代文化志》

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高举的大旗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2)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西文化论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论争重点分别是什么?

综合材料三、材料四,中西文化论战第三阶段的论争重点表面上是什么问题?

实际上主要在论争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西文化论战。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papyrus(纸草)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沼泽中的植物,曾经广泛的分布于尼罗河的两岸,被埃及人拿来作为书写材料,②是尼罗河流城,故B正确;①是两河流城,③是印度河流域,④是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papyrus(纸草)演变而来”,联系所学尼罗河文明分析解答。

2.D

【详解】

据材料“1870年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有关木马记的记载,在土耳其小亚细亚的西萨立可发掘出了特洛伊城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史实记载与考古遗址发现相互印证,正是历史研究中二重证据法的典型运用,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改变《荷马史诗》的性质,A错误;《荷马史诗》反映的是希腊的文字史料,与罗马无关,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史实记载与考古遗址发现相互印证,没体现创新,C错误。

3.D

【解析】

【详解】

美洲文明以玛雅文明为代表,以栽培玉米为代表的农业最为著名,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梭伦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而材料中“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表明了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中庸”。

梭伦改革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所以选C

考点: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梭伦改革要从多角度去掌握:

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5.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故C不适合出现在海报上;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西方史学源于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欧洲哲学源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故ABD不选。

故选C。

6.D

【解析】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声称,有一天在希拉山洞内独自深思时,接到了造物主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的启示,令他作为人间的使者。

由此,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等地宣传伊斯兰教。

但是由于受到麦加贵族的迫害,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被迫逃往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

故ABC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D。

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公元前18世纪”“从今以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指的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此国王是汉谟拉比,故C正确;伯里克利、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故AB错误;默罕默德是古代阿拉伯的政治家和宗教领袖,故D错误。

8.C

【详解】

由材料信息“类似宫殿的遗迹”“石制或骨制的铲、镰、斧”“饲养猪狗鸡羊”“青铜器和礼器”等信息可知,这一遗址是距今3800~35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当时的社会分化已经较明显,故C正确,A错误;出土的文物不能说明原始平等,故B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时农业工具还是石器或骨制的,故D错误。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开始以“上海”作为县名,故C正确;唐朝时期,上海地区被称为华亭县,故A错误;宋朝上海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故B错误;明朝的上海地区基本延续了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故D错误。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中,儒家学派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划分和规范,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是主流学说,而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其理论学说从根本上是从君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因此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与心学

11.D

【分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礼乐崩坏,百家争鸣。

各国为了追求争霸战争胜利,分别变法进行实力竞争,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这一系列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由此引起上层建筑变化,D正确;A、B和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仁,C正确。

“礼”是指西周等级名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忠”是指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D;所以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成长成史学大师除了家学渊源、名师相传、博览群书和性格坚韧之外,还和他实地游历考查有关,B项正确;史局始建于北齐,A项错误;与临修官的矛盾,不是其史学研究的动力,C项错误;司马迁是太史令,D项不符合史实。

14.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从动力上看,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隋唐时候,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产生。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个人凭借自己的才能跻身仕途,光宗耀祖。

这种制度打击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有利于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事,扩大了统治阶层。

科举制对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应选A。

BCD项说法均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体现了思想层次的文化传播,故选C项;ABD都属于经济往来,属于器物层次的文化传播,排除。

16.B

【详解】

材料信息“欧洲的机械化耕作和播种方法,最终起源于17、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技术”说明,这些技术传入西方是在17、18世纪。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即明清之际把中国技术传往西方的是西方传教士,故B正确;阿拉伯商人在12、13世纪把指南针、火药等技术传往西方,故A错误;早期的航海探险家、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D错误。

1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既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都市时尚,又堪称“中华服饰文化代表”之美誉的是改良旗袍,故B正确;A是西装,C是长袍,D是唐装,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国人口的分布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导致经济重心南移,故B正确;气候变迁,北方生态环境恶化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就已兴起,故C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明朝建立是在1368年,故D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说明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唐代以前,国家富强,很多国家前来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朝贡贸易

20.B

【详解】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剩余18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因此受到西班牙国王的嘉奖,故B项正确;迪亚士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故A项错误;郑和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故C项错误;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故D项错误。

21.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刘知几敢于尖锐地批评孔子、“御撰”《晋书》,是基于其坚持“实录”原则。

故答案为C项。

ABD项,孔子、司马光、章学诚三人都坚持传统,与“对此传统持否定态度”不符,排除。

2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故C正确;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