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选校网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
一、社会科学类阅读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3、筛选、提取文中重要信息
4、分析、概括、整合作者在文中的态度
5、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
二、阅读提示:
1、集中注意力,通读全文。
标出自然段数,明确每节的中心内容,尤其要认真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勾画出关键的字词,如“可能”“将”“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等,标示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认真阅读原文重要的文字信息,特别是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感情句、指示句、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第一遍阅读后,大家对原文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么被证明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题文对照,捕捉间接或隐性的信息,做出答案。
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也一定能找到。
三、真题热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卖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
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
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
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
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
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
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
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
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之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
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镒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
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
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
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
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
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1.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B.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C.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D.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
“不是不可能”,便是有可能。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的强调。
要“观察”“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有可能“冒险”,可见其艰难性。
]
2.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A.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
B.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D.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2自然段“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
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的信息,可以判断A、B两项正确;根据第4自然段“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直到18世纪中叶”等信息,可以判断D项正确。
]
3.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这里涉及到对“人类学”概念的理解问题,“人类多样性”应该指人类有多种民族,由此排除B、C两项;A项理解太浅层化了,也应排除;从第4自然段中“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等信息可以看出欧洲人与其他民族的区别是“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效率,但含有学分的人类课程形成较晚。
B.人们较早关注到与己不同的民族的存在,但关注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却较晚。
C.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异要显著。
D.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根据第1自然段“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等信息可以选A项。
]
四、科技文设题十大雷区:
1、部分与整体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关键词语:
“除……之外、某些、有时”等。
如: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B.冲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剖析]原文“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B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能冶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2、已然与未然
理论: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或可能出现的情况。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关键词语:
“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等。
如:
[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
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
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卷I第10题)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剖析]根据原文,“把胰岛素基因转入胚胎干细胞……”这项结果目前只在“小鼠”体内得以实现,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所以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推断犯了把“未然”误作为“已然”的错误。
3、先期与后期
理论: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如:
[对应文段]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
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
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
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
[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福建卷第9题)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
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入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剖析]原文“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是在“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在脉冲之后”。
而C项和D项却将其理解成了“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这就犯了将“后期”误作为“先期和后期”的错误。
4、主要与次要
理论: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如:
[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占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Ⅲ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剖析]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
“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
所以,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5、选择与兼备
理论: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之间是选择关系,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是兼备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才会产生这种结果。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将“选择”关系表述成“兼备”关系,有时将“兼备”关系表述成“选择”关系。
如: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
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品茗)(湖北卷第8题)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剖析]根据原文,无论采用“吸纯氧排氮”的方法,还是采用“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的方法,均可达到防止减压病的目的。
所以,对防止减压病而言,这两种方法是选择关系(原文中有“也不会”的语言提示),而B项却将其误达成了兼备关系(有“并且”的语言提示)。
6、原因与结果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
如:
[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项是(品茗)(广东卷第10题)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剖析]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
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7、言此与言彼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
如: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
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足绝对不可缺少的。
(第三段)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Ⅲ第8题)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剖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第三段说的是藏族也很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
题干要求从“此”(宋朝统治者)入手分析,而D项却从“彼”(藏族)入手分析,这就犯了表述对象误判的错误。
8、肯定与否定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如:
[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
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试题]下列有关“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品茗)(辽宁卷第7题)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剖析]根据原文,网格协议是能使人们链接“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的,两者密切相关,而且原文对此用了“甚至”一词。
“甚至”指“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而D项却将此判断为“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这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9、客观与夸大
理论: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如:
[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
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项是( )(湖北卷第10题)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剖析]根据原文,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做到的是“向任何方向运动”,而B项却将其夸大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这就犯了夸大事实的错误。
10、有据与凭空
理论: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如: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
《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
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上海卷第2题)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剖析]根据原文,排名依据均为“发行量”,未提及“国际影响深远”,所以A项“国际影响深远”的说法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五、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
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
“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
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
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
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
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
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
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
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
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
“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
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
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
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
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
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
“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
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1.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分析解答】第1题:
考查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答案是C,从文段第一小节第一句话和第二小节可得出答案。
A选项中“与介质混合”有误,B 选项讲的是来源,D 选项明显概念错误。
2.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分析解答】第2题:
对句子的理解,重点在对“危险”一词的把握。
不正确的选项应是B “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而不是“气冰”本身是双刃剑。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分析解答】第3题:
考查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只有A 符合原文意思。
B 选项将文中的假设情况偷换成现实信息,C 选项假设错误,不符合原文第四小节的表述,D 选项中,“‘气冰’的开采困难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这一表述错误应是由“气冰”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分析解答】第4题:
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推测,不正确的应是D “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不符合原文表述,正确应为“气冰”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这一点可从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得到信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高新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
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
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
80年代初日本地铁总线ATS自动停车装置因失控机率不为零而发生撞车事故,之后又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
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干扰使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这种负效应还表现在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巴洛克化”上。
附加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许多理想化的机能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多不过是未来成功的早产儿。
高新技术的“绿色化”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地球及其大气层是有限空间,容纳生物及平衡生态的能力存在极值。
高新技术所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极大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同步缩小了宝贵的有限空间,“极值”再也不是想像中的数值了。
诚如人言:
“以马达和电子线路为武器的‘灰色技术’指挥人类向地球宣战,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只有当‘绿色技术’升帐后,才可能中和酸雨时代。
”
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
但“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至今外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残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
高新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作为跨世界的课题等待人类攻克。
5.就第一段来说,对文中“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高新技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