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863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洪水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洪水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洪水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洪水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洪水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洪水下.docx

《大洪水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洪水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洪水下.docx

大洪水下

4 中流砥柱钢铁长城

滔滔洪水,冲不垮千里大堤;

滚滚洪魔,击不倒钢铁长城。

党员:

中流砥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平时,党员要为实现这

一宗旨努力工作;关键时刻,紧急关头,要为实现这一宗旨奋力拼搏,直至

英勇献身。

这正是共产党员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在以江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动员广大军民和社会各界,

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夺取抗洪斗争的胜利,这是一项极为光荣而又艰巨的

任务,是对参加抗洪斗争的每个共产党员的严峻考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仍然

如此。

无论是董存瑞、黄继光,还是焦裕禄、孔繁森,等等,都对我们伟大

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们党内,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一代

一代优秀共产党人业已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矗立起崇高的群体形象。

在这场历

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前,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会更加熠熠生辉。

在千里长江大堤上,展示给世人的是一个光辉的共产党人的群体形象。

他们的平凡事迹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他们质朴的作风中映射着夺目的

光彩。

在暴雨如注、浊浪滔天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发出的“不要管我,救

群众要紧”的呐喊,具有多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当堤坝溃决、群众在茫茫

夜色中飘流时,几个先期脱险的党员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壮歌,奋力抢

险,又给人们多大的信心和力量。

于是,遍布长江大堤的临时党支部,就成

为指挥战斗、鼓舞斗志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干部手持的小红旗,就成为导

引群众制服洪魔、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火炬。

在这次长江抗洪抢险斗争中,

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哪里最紧急,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

产党员。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

垒。

壮举感天动地,群众好评如潮。

从士兵党员到将军党员,从普通党员到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个临危不惧,冲锋在前。

在松花江、嫩江的抗洪一线上,依然飘扬着共产党员的闪亮的旗帜。

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抗洪抢险的局势变幻,要求共产党员要像对长江严峻

的防汛形势一样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哪里有危险,

就出现哪里;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与广大抗洪军民坚持奋斗至抗洪

斗争的全面胜利。

当前,抗洪大军昼夜窿战,既要抗洪,又要御寒,其累其

苦,可想而知。

这就增加了抗洪的困难,时间也更加急迫。

在这种形势下,

切切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切切不可有任何侥幸心理,务必始终保持高度

警惕,严防死守,决战决胜。

全国防汛抗洪进入最关键的阶段,最关键的阶段是最考验人的时刻。

央领导同志情系灾区,心系灾情,同时也对广大党员和子弟兵寄予深深的厚

望。

我们的党员一定要把共和国的重托化作无穷的精神力量,把灾区当战场,

把水线当火线,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同子弟兵和人民群众密切协作,团结

奋战,夺取抗洪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让全国人民放心!

灾区人民群众在特大洪水面前,临危不惧,服从全局,舍小家,顾大家,

宁可自己作出牺牲,也要确保全局,表现了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可贵的大

局观念。

在抗洪抢险最紧要关头,最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

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湖北抗洪前线,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军民,向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作出了决战决胜,誓夺抗洪抢险最后胜利的总动员,要求全党

全军全国继续全力支持抗洪抢险第一线军民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前一段抗洪抢险斗争所取得的重大胜

利;高度赞扬了抗洪军民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

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信心;全面部署了当前抗洪

抢险和救灾工作。

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广大党员和抗洪军民的巨大关怀,巨大

鼓舞。

武汉抗洪英勇献身第一人

在面对滔滔大江的武汉市防汛指挥部,从书记市长到专家学者,从指挥

员到普通工作人员,大家在一个多月中熬红了眼睛,被蚊虫咬肿了手足,可

大家只有一个愿望:

我们要战胜洪魔!

大家只有一个信念:

我们能战胜洪魔!

8月5日深夜,坐镇在武惠堤堤头的洪山区委一班人向市领导坚定他说,

人在堤在,人不在了堤也要在!

市长王守海眼里闪着泪花说:

“堤要在,人

也要在!

然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胜利也会有牺牲。

共产党员潘良勇,是武

汉今年抗洪中英勇献身的第一人。

他作为市水利局副处长、高级工程师,近

两年来一直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而且正处于脑溢血恢复的关键时期。

今年

入汛以后,他再三请求,硬是来到了抗洪第一线。

7月,潘良勇和同事们胃

着高温,常常一天驱车200多公里,先后查看10多处险工险段,往往深夜

11时多才疲惫不堪赶回家。

由于劳累过度,不幸脑溢血突发,两天后以身

殉职,年仅52岁。

地方政府的勇士们同样也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保卫大庆

暴涨的洪水和倾盆大雨汇聚成一次次洪峰,冲毁农田、道路和村庄,向

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一大庆油田逼近。

自入夏以来,由于嫩江上游大面积连续降雨,水位急剧上涨,大庆市提

前一个月进入主汛期。

随着嫩江水位不断增高、洪水流量增大。

大庆市杜尔

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的沿江堤防险情不断,长时间被洪水浸泡冲刷的

堤坝,相继出现局部渗漏、脱坡等险情。

为了保卫家园、保卫油田,大庆市27万军民日夜奋战在百里长堤上,

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防线。

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江湾乡拉海

堤到肇源县新站镇胖头泡,从市委书记到农民群众,都深知大庆一旦被淹,

全油田2万多口油井将难逃厄运,就会给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影响。

大庆市市长杨信说:

“大庆不能被淹,国家更不能没有大庆油田,这就是我

们的大局观。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腰新乡有一处民堤,阻水严重,给上游国堤造成

极大的压力,更不利于下游泄洪。

面对堤内千亩农田万亩鱼塘,眼看着就要

粮满囤鱼满舱的农民,满脸愁容,左右为难:

要想保油田,就必须炸民堤保

国堤,可一年的辛苦顷刻间就要化为乌有。

别说农民舍不得,就连决定炸堤

的县领导也舍不得,“宁淹农田别淹油田”,农民们艰难地做出也许是他们一

生中最难做出的决定后,随着几声轰轰的炮响,民堤被炸开了,堤内绿油油

的庄稼和银光闪闪的塘鱼,眨眼间被白茫茫的江水吞噬掉。

“今年的庄稼长

得最好哇!

”面对此景,许多农民泪流满面……

大庆不仅是大庆人的大庆,也是全国人民的大庆,如果保不住大庆油田,

就无法向曾用鲜血和生命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老会战”们交待,更无法向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待。

虽然汛情在变,抢险队伍和抢险地点在变,

但保卫大庆油田的决心始终没有变,抗洪群众保大家舍小家的大局观念始终

没有变。

一批批比抢险队伍在234万大庆人信任和期待的目光中,走向杜尔

伯特,走向肇源,走向保卫油田的最前线。

8月11日,肇源县富强乡立陡山堤段险情迭出,形势十分危急。

住在

附近高岗村屯的群众,闻讯后自发来到堤上支援抢险。

由于风浪的冲护坡上

部分沙袋已下沉人水,几十米的堤段的护坡层急需加高。

此时,备土已用完,

到远处取土又来不及。

富强乡堤防站站长张国祥情急之中,猛然想起自己家中的果园土墙可用

作防汛土,二话没说便领人来到自己家的果园前,推倒果园土围墙后,用围

墙土装了几十条编织袋运到堤段上,使护坡层及时得到了加高加固。

一位正

在堤上抢险的农民深有感触他说:

“这几年旱情严重,油田每年都花钱帮我

们抗旱打井,现在只要能保住油田,把命都搭上我们也没怨言。

(原载1998年8月18日《人民日报》解国记刘荒杨海滨)

血与肉铸起抗洪长城

尽管洪水可以恣意去做它想做的事,但是我们的英雄们却不允许他这样

做,并与之浴血奋战,铸起一道坚硬无比的钢铁长城。

6月29日20时许,广东省南海市丹灶镇樵桑联围水闸决口。

刹那间,

洪水咆哮、恶浪滔大。

7月4日16时45分,围堰合龙成功。

数万军民鏖战

五昼夜的抗洪壮举虽然被定格为历史,然而,许多可歌可泣的人与事却给人

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身为省三防指挥部总指挥、省委常委、副省长的欧广源,五天五夜一刻

也没离开最危险的水闸决口处,始终与数千灾民风雨同舟,全过程指挥战斗。

事发当晚20时许,他火速赶到现场。

五昼夜100

多个小时,他始终把守在“虎口”,累了坐在沙包上打个吨儿,饿了咽

口干粮,到了围堰合龙决战的那天,他一整天没有“吃东西。

是的,数万军

民五昼夜的辛劳就要在关键时刻经受考验了,此刻,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上……

抗洪抢险时的水利专家又往往顶在最前沿。

事发后20分钟,佛山水文

分局的技术人员到达现场。

在水闸决口处,载满沙包的船沉下去,几秒钟内

就像滚汤圆似地滚走,但水文人却要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抢测水文资料。

深、流速、流量等有关资料犹如虎口拔牙般测出来,保障了抢险全过程的决

策依据。

当省领导决定构筑二道防线、挡住决口涌出的洪水时、从事水利工

作48年、如今73岁的省水利厅顾问汤德俊,最先到达目的地。

有记者在二

线见到由于过度疲劳而眼圈发黑的他时,他只有一句话:

数十年来习惯了,

这是水利人的本色。

这不仅仅是水利人的本色,更是共产党员的风范。

抗洪前线的监察官

江西都昌县矶山下坝,一直活跃着一个雄健的身影――都昌县监察局长

罗杏全。

7月26日,矶山下坝水位已达21.90米,超警戒线2.90米,内外落差

8米多。

上午10时15分,正在巡坝的罗杏全听见一声高喊“危险”,转身

一看南面内侧有一处塌方,他快速赶到现场,只见近10米宽的坝顶,仅残

留1.5米,形成了一个长60米、宽8米、深7米的大陷坑,外湖水渗过单

薄的坝体,夹着泥沙哗哗地流,决口随时可能发生。

罗杏全带领纪委监察局

干部冒着坝毁人亡的危险,投入抢险战斗,有的抱起上百斤重的大石块投入

水中,有的跳人齐腰深的外坝水中,将一块块石头垒起来,坝上县直机关干

部及乡干部来了,民工们也来了。

经过一昼夜奋战,在外湖筑起一条帮坝,

才使险段转危为安。

7月27日,矶山下坝总指挥因劳累过度病倒了,罗杏

全又临时担任起下坝总指挥。

28日,在他指挥下,又成功地抢住了另一处

更大面积的塌方。

7月30日,外湖水位涨至22.35米,超警戒线3.35米,坝内侧泡泉不

断,形势异常严峻,县委书记、县长坐镇指挥,30个县直机关赶来增援,

县、乡、村干部达500余人,加上群众2500人。

除了负责抢险、巡坝外,

指挥部又交给罗杏全一项任务:

负责督察县、乡、村干部及劳力到岗情况,

矶山下坝长2350米,罗杏全一天在坝上16个小时,来回奔波,脚趾头烂了,

大腿上起了血泡;深夜,他还要带领纪委、监察局干部查岗。

由于监督及时到位,矶山下坝的抗洪大军纪律严明,组织有序,大大增

强了责任感和战斗力。

红色先锋

红飘带,洞庭湖上一道绚丽的风景。

7月下旬以来,株洲预备役师先后快速收拢集结1000多人员,兵分三

路,固守益阳市南县育乐垸茅草街镇、岳阳市华容县洪山头镇长江大堤。

师288名党员表示,一定要在这场抗洪斗争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为显示其

党员身份,他们特地在右臂扎上一条红飘带。

7月27日早上,由南县与安乡县6个乡镇构成的南汉垸西洲大堤西伏

段60多米塌方滑坡。

堤身出现10余处裂缝,内坡堤脚10米处两个沙眼转

化成管涌,浊水喷出2米多高,严重危及32万亩农田和15万人的生命财产

安全!

险情就是命令。

预备役师舟桥连的官兵与友邻部队火速赶到大堤。

专职

副师长吴凯建一声召唤,在场的22名党员齐刷刷地站了出来,22条红飘带

十分夺目,在他们的带动下,另外20多名非党员预备役军人,也毫不犹豫

地步人抢险大军。

管涌向堤身靠近,直径逐渐扩大到2米,随时都有可能发

生坍塌溃垸!

在这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刻,随后赶到的10多名臂扎红飘带

的共产党员站了出来,专门递送其他劳力背来的卵石压管涌,背土垒袋加高

堤身。

经过10多个小时奋战,险情终于被制服。

8月的湘北夜晚,异常闷热,白天抢了一天险的人们都十分累了,许多

人一倒头就进入梦乡,而在大堤上,一支支手电射向大堤的每一个角落,那

是负责巡检查险的人在工作,他们的臂上都系着一条红飘带。

在288条红飘带的模范带动下,这个师1000余名官兵,兵分三路,五

战洞庭,出动冲锋舟100多艘次,抢运防汛物资数十吨,修筑子堤1000多

米,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铁汉筑人堤

7月31日,安徽省望江县巩固圩发生重大险情,由于情势危急,十几

个突击队员迅速跳人水中,筑起了一道人堤,以减缓水流对堤的冲击。

巩固

圩是护卫同马大堤的一道重要屏障,随着水位的持续上涨,原有老堤已完全

处于水面之下,仅靠一道新加高的子堤挡水,险象环生。

为了死保圩堤不破,

莲洲乡成立了一支60人的抢险突击队。

7月31日下午3点30分,抢险进入白热化阶段。

一块巨大的雨布从堤

顶直铺水底,与此同时,从运送抢险物资的船只上抛下大量石袋,抢险队员

们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湍急的江水中,摸着石袋压住雨布。

突击队队长、共产党员吴良友顾不上危险一次又一次潜入水中。

一位战

友动情他说:

“俺们的队长已经和洪水搏斗一个多月了。

他的父亲病危,本

来应该在家尽尽孝道。

可险情接连不断地发生,他硬是强忍着内心的悲痛,

没有离开圩堤一步。

”阮道长,突击队中的另一位共产党员,由于雨淋水泡,

他已经连续发了三天的高烧。

大堤上,一位老大爷用手指着正在水中压石袋

的阮道长,连声称赞:

“好样的汉子!

”类似的情形在抗洪抢险的过程中层出

不穷。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模范代表,正是有了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

经过两

小时鏖战,险情终于得到控制。

我们乘船离开了这群男子汉,顺流而下,远

处又传来“人在堤在”的阵阵吼声。

上阵亲兄弟

兄弟可以在家庭里共同赡养父母,也同样可以在抗洪前线上一同抢险。

在保卫大庆油田的战斗中,有一对亲兄弟格外引人注目。

哥哥吴云波,

是大庆市委副书记;弟弟吴云峰,是武警黑龙江省总队政委。

两人同为大庆

抗洪抢险的前线指挥官。

8月上旬以来,嫩江一次又一次掀起洪峰。

危难之际,大庆市委、市政

府请求部队紧急支援。

8月10日23时,武警黑龙江总队接到求援后,吴云

峰在半小时内集结了近600名官兵,急行军7个小时,于11日凌晨6时许

赶到就要决堤的嫩江拉海大堤。

江水滔滔,浊浪翻腾。

情形万分紧急,大坝

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已经十分脆弱,必须加固。

随着一声令下:

“跳!

”己是

五十出头的吴云峰第一个跳到了齐腰深的洪水中。

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跳到

水里,然后再接坝上战士抛下的麻袋、石块等。

激战3个多小时,终于护住

了大堤,延缓了对下游的压力。

之后连续七天七夜,吴云峰带领战士转战3

个主要大堤,排除重大险情。

吴云峰说,来大庆这么多天了,兄弟俩就见过一次面,然后就各管一摊

事去了。

电话里,吴云波的爱人苗林说,老吴已离家十几天了,她也只是从

电视上才看到他卷着裤脚,一手拄镐指挥抗洪。

吴云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苦

笑着说,“这次大庆20万军民投入了抗洪第一线。

身为一个‘头头’,不论

是地方上的,还是部队的,关键时刻,自己要敢第一冲到前面去。

就是这样一对亲兄弟,一同在抗洪一线上指挥抗洪抢险工作。

总指挥遇险记

8月14日上午,嫩江第三次洪峰与松花江第二次洪峰汇合后进入松花

江肇源段,对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构成严重威胁。

嫩江前线抗洪抢

险总指挥、黑龙江省副省长王宗漳闻讯火速乘直升机赶到肇源县,没想到却

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生死考验。

王宗漳一到肇源县,就急赴最危险的地段――胖头泡险工段。

这里有10

公里已是水漫堤坝,严重的地方甚至超出坝面70厘米,浪花冲撞着堤坝,

泥土大块地被卷走。

工作人员把前线指挥部定在离最危险地段15公里处一个高地上,王宗

漳坚决不同意,执意把前指放在最危险的堤坝上,他说:

“这样指挥方便。

当时,抢险军民已增至5000余人,其中总队官兵就达3000人。

晚上23时30分左右,又下起了大雨。

15日凌晨2时许,凶猛的洪水在离指挥部仅400米的大坝决开一个口

子,此时的抗洪人员再没有物资去填充这个口子,王宗漳总指挥果断下达了

沿大坝两端有序撤退的命令。

群众在部队的掩护下先撤了下去,部队官兵也

在有组织地撤退。

王宗漳总指挥目送着大家,不管工作人员怎样催促,坚持

要走在最后。

天阴得没有一丝星光,雨还在下,指挥部的20多人靠两个手电互相扶

拉着往前摸。

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冯兆英已经59岁了,走得非常艰难。

宗漳不时地提醒大家:

“照看好岁数大的和身体不好的,不能有一人掉队。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突然,一段被洪水冲得只有两米左右宽的堤坝出现在

大家面前,所有的人都想起来后怕:

如果这个地方也被冲开一个口子,他们

只好留在那段断堤上,水大浪高,船又靠不上去,后果不堪设想。

过了这段险区,又走了1个多小时,终于等来了救援的防汛艇。

这时,

天已经大亮。

王宗漳不放心撤走的部队,非要逆水去高地看望部队。

大约早

上7点多钟,王宗漳和其他地方领导了解部队情况后,给官兵们安顿好早饭

才离去,继续指挥抗洪抢险第二套方案的实施。

身先士卒作榜样

人们清楚地记得:

8月17日上午10点多钟,在湖南省岳阳县麻塘垸北

闸堤段,刚用罩锤打了木桩的一名中等身材的人坐在堤坡上,脸色乌青,额

头上汗珠直往下滴,用右手不停地揉着左胸和左肩,气喘吁吁他说:

“我不

舒服,心脏病发了。

”人们从他口袋小瓷瓶里掏出“速效救心丸”,连续给他

喂服了两次,他还是昏厥在堤坡上。

这位昏厥的人,就是罗典苏。

罗典苏是累倒的。

8月15日晚,罗典苏到中洲垸指挥抗风浪,战了一

通宵。

16日下午,当他得知北湖村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