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857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docx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里描绘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机杼终年织妇勤”等句,反映了(  )

A.南宋棉纺织业已规模化生产

B.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

C.南宋已普遍发展棉纺织业

D.南宋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由“……轻雷……秋纺雪……半月夜……机杼终年织妇勤”可知诗歌反映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2.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

3.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图、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  )

A.市场管理有待规范B.农村商业发展

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城市类型繁多

答案B

解析“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说明宋代农村商业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

4.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故选C项。

5.纸币“交子”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  )

A.造纸业发达B.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D.商业的高度发展

答案D

解析“交子”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出商业的高度发展。

故选D项。

6.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

宋元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

这反映出中国(  )

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

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

答案B

解析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对外销量越来越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反映出中国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故B项正确。

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

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

答案C

解析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8.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农业生产环境优越

B.增加海外贸易收入

C.便于镇压南宋残余势力

D.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元朝从长江口到直沽的海路,即元朝的长途海运航线,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而原因就在于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故D项符合题意。

9.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

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

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D项正确。

10.南宋学者袁毂感叹:

“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变化,故C项正确。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

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

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

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货物、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

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特点的成因。

参考答案

(1)特点:

政府高度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以政治手段鼓励中外民间力量参与;以海路贸易为主;平等贸易,友好往来。

(2)成因: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传统的陆路贸易受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儒家“贵和”思想的影响。

解析第

(1)问主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

(2)问主要从两宋所处的内外环境、经济重心、交通、政策、思想等方面进行回答。

等级考专练

1.图1和图2是有关宋代的农事图。

这些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古代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南方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C.热情高涨的个体农户生产

D.南方的牛耕技术仍然落后

答案A

解析图1、图2均体现了宋代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精细性,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耕作图,与南北方经济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由图2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不是个体农户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南北方牛耕技术的比较,故D项错误。

2.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

对当时瓷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C.瓷器质地细腻光滑吸水防湿

D.景德镇瓷器工艺已领先各地

答案A

解析宋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了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故选A项。

青花瓷和釉里红出现在元代,故B项错误;宋瓷质地坚硬不吸水,故C项错误;景德镇瓷器工艺在元代领先,故D项错误。

3.据记载:

(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这反映了(  )

A.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汴京的交易场所规模大,交易数量多,反映出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题意不符。

4.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  )

A.商品经济的活跃B.土地兼并的炽烈

C.重农抑商的放松D.重利风气的盛行

答案A

解析“恤商”会带来商业的活跃与发展,故选A项。

土地兼并的炽烈说的是农业方面的影响,商业政策不可能直接影响到农业,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的放松导致“恤商”之法的制定,而不是“恤商”之法导致重农抑商的放松,故C项错误;重利风气的盛行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故D项错误。

5.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80万贯,而到宋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500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价证券和票据。

这说明(  )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铸钱的增多实际上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价证券和票据”也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6.据《析津志》记载:

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这主要取决于“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反映了南北物资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

7.汉初“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人文)”的说法。

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经济政治重心开始南移

B.随着人口南迁出现政治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优于中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对比来看,中国南方在“汉初”和“后世”具有不同的经济文化地位,这反映出的是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故选C项。

8.“(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

”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南方耕地面积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宋政府)南渡后”,江浙经济高度发达,实质上说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项正确;A、B、D三项只是表面现象,故错误。

9.从宋朝开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

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文化发展

C.排除世家子弟D.提高选官标准

答案A

解析由“不问家世”可知身份低微的人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参与政权,这样会扩大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推动文化发展”不是宋代科举制的主旨,排除B项;“排除世家子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选官标准在变化而不是提高,排除D项。

10.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答案C

解析政府对人口迁移的放松,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宋代会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因此,人口自由迁徙会有利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故C项正确。

11.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

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

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故D项正确。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户

19.8%

9985785户

80.2%

唐朝

3920415户

43.2%

5148529户

56.8%

北宋

11224760户

62.9%

6624296户

37.1%

——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 (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

“曾不及吴城(即苏州)十之二一。

”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北方人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

材料二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材料三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2)趋势: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等。

解析第

(1)问要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

(2)问要全面分析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即南方从经济落后到经济繁荣,由此推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原因要从社会环境、人口、生产工具、技术、政策、气候等方面进行回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许多宋朝官员、士人群体、富商及身怀绝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经营着各种生业,而且是市场上的主导人群。

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钞。

北宋时期,神宗认识到“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

元朝更是将海上事业视为“军国之所资”“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故政府带头经营,鼓励民间全力参与。

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参考答案

(1)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原因:

政治统一局面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或: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外迁;环中国海诸国对中国商品和华商的依赖;政府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或:

政府允许官民共同经营海洋)。

影响:

给宋元王朝带来丰厚的外贸收入;推动中国与沿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成华人群体共同信仰的形成(或:

海外华人认同感、凝聚力加强)。

解析第

(1)问,据材料一“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再结合“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得出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问的“原因”要根据材料提供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技术、人口迁移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回答;“影响”要结合材料从经济收入、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认同感等方面进行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