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577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一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

语文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

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着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才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

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

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的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又说: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

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

“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附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意境的一项是(3分)()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诗句表现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丛菊两开”既描写菊花已经连续两年开放,又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苦闷。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刻画了一个儒雅潇洒,镇定自若,极富军事指挥才能的周瑜形象。

C.“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该句写李清照思念丈夫,夜不能寐的孤寂,“凉”既指天气凉爽,也指词人内心凄凉。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池鱼”用池中的鱼来比喻身处官场的诗人自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了“意境”这一概念,这里所说的“意”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

B.王昌龄所作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C.刘勰认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只要在视听范围中可接触到,附着上情感,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D.无论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还是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只要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都是有意境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就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

B.物境既要看到山水之美又要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

C.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手法和对象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D.《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例子说明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都是有意境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志摩纪念

周作人

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

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

志摩死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也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仍长久存在。

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劳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又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

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贡献了。

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死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

文学的损失是公的,公摊了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

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好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

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对志摩)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

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

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个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哪一种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的尊重的了。

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

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

志摩死后已是二十几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去着笔呢?

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

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

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刊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

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北平)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流丽清脆,意思是他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白话文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B.在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初十五六年,努力于新诗创作的徐志摩,可以说对新诗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

C.由于当时人们对徐志摩的人品有所怨恨,所以作者对徐志摩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以让人们对徐志摩的为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D.徐志摩的离去,在感情上给作者很大的打击,作为老朋友的周作人,很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E.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令人称道。

比如第二段一个“但是”,便由上段写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贡献,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写徐的为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5.徐志摩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吗?

如果不是,作者缘何又说他这人很可爱?

(5分)

6.阅读下面的句子后,谈一谈你的理解。

(5分)

(1)就是有派别的作家(对志摩)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

(2)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

“我国大学办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能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这是事关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大问题。

在张异宾看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最大标准,首先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就是看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谈及“双一流”建设,张异宾说过去一提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要跟着西方走,从教学模型、课程、办学指标对照着西方大学来办,“而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的问题,恰恰可能被忽略”。

南京大学这些年狠抓的问题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原创性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走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

“我是一名教师代表。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张异宾有着浓厚的教书育人情怀。

张异宾说,按照教育部对“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南大的办学实际,学校已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与定位。

(2017-10-25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本报北京1月25日讯(记者张晨)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天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意味着备受社会关注的“双一流”建设,有了明确建设的“施工图”。

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实施办法》共分七章二十九条,定位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操作实施性文件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

《实施办法》强调,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据介绍,“双一流”建设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为确保遴选程序公平公正,《实施办法》明确,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将采取认定方式确定。

“双一流”建设将实施动态管理,对此,《实施办法》明确,要以学科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价,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

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

“《实施办法》操作性很强。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在遴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不单独组织申报和评审,简化了审核程序避免重复评价,极大地减轻了高校负担;在管理举措上,提出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动态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杠杆的开放竞争机制,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及时跟踪指导,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增强建设实效。

(《中国教育报》2017年1月26日第1版)

7.下列关于高校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京大学立足校情按照教育部一流大学建设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与定位。

B.作为一名教师代表,张异宾从学校的角度,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性。

C.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D.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北大在遴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减轻了学校负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5分)()()

A.材料一侧重从学校角度谈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材料二侧重从国家层面,解读政策的“施工图”。

B.文章认为,一些大学领导想当然地认为要跟着西方走,盲目照搬,这可能会忽略习主席强调的文化自信。

C.双一流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三部委联动,各司其职,使“双一流”建设得以紧张有序地进行。

D.《实施办法》分步设计目标,一步一个脚印,5年一个建设周期,有利于动态数据监测,突出了实效性。

E.《实施办法》这张“施工图”,有总体目标也有短期规划,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9.怎样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大学?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革字义夫,华州华阳人,国初勋臣廷祚七世孙也。

少好学,喜谈兵,再试礼部不中,乃从泾原军,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

金人南牧,帅兵解辽州之围,使粘罕军,见之庭,揖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直气劲,粘罕少屈,为追回威胜诸屯兵,授书使归。

钦宗问割地与不割地利害,对曰:

“金人有噬之意,愿悉起关中士马赴都为备。

”诏以为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持节谕陕西。

行至朱迁,闻金人犯京师,复还。

与张叔夜同入城,请于帝,乞幸秦州;又乞出城劫之,使不敢近;又乞诸门同出兵牵制、冲突、尾袭、应援,可一战而胜。

时众言已入,皆不果。

后金兵攻安上门,填道度壕,革言之守将,使泄蔡河水以灌之,不听。

及填道将合,欲用前议,则水已涸矣。

车驾幸金营,革以为堕其诈,往请叔夜,欲身见其大酋计事,叔夜问其故。

曰:

“兹行有三说:

一则天子还内,二则金骑归国,三则革死。

”叔夜为言之,不报。

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一日之间至者万计阴以军法部勒,将攻金营。

久之,迁于同文馆,所合已至数万,多两河骁悍之士。

既而有立张邦昌之议,革谋先诛范琼辈,以三月八日起兵,谋既定,前期二日,有班直甲士数百人排闼入言:

“邦昌以七日受册,请亟起事。

”革乃被甲上马,至咸丰门,四面皆琼党,绐革入帐,即执之,胁以从逆。

革骂之极口,引颈受刃,颜色不变。

其麾下百人皆同死。

(选自《宋史•吴革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B.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C.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D.上皇妃后太子出郊/革白孙傅乞留之/不得/乃为傅谋/于启圣僧院置振济局/募士民就食/一日之间至者万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古代的一种官名,也指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文中指侍从宾客。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作为凭证。

苏武杖汉节牧羊,即是此意。

C.幸,封建时代指皇帝亲临为幸,如临幸、巡幸,文中指宋钦宗到金营去。

D.受册,接受册命,册命指封立太子等的命令,文中指张邦昌接受册封称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革科举不顺,从军报国。

吴革从小爱好学习,喜欢谈论军事,两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未考中,于是投身军旅,并做了秉义郎。

B.吴革奉命出使,富有气节。

出使粘罕军,他揖而不拜,对粘罕贪利背约的行为严词斥责,维护了北宋朝廷的尊严。

C.吴革多有谋略,无由施展。

在宋金对峙中,他多次提出迎敌之策,无论皇帝、守将还是众人,都没有人听从他的建议。

D.吴革忠肝义胆,功败垂成。

在有人主张拥立张邦昌时,他谋划起兵阻止,先杀掉范琼等人,结果反而受害,英勇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钦宗问割地与不割地利害,对曰:

“金人有吞噬之意,愿悉起关中士马赴都为备。

”(5分)

(2)革以为堕其诈,往请叔夜,欲身见其大酋计事,叔夜问其故。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4.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1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

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妙处何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戴望舒的《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细数2017的无锡搜房博客,有多少新锐博主在谈笑间指点江山,预见楼市风云。

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

D.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与社区的暑期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18.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文一开篇,作者便把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中。

B.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

C.读毛泽东的诗词,诗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浪漫,无时无刻不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D.《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

②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

③物换星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

④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

⑤谁会相信中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书生意气的青年手中

A.②⑤③④①B.②⑤①③④C.①③④②⑤D.③④①②⑤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分句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

要求:

引用的诗句从《沁园春·长沙》中选取。

(5分)

诗词,如一朵风中百合,柔弱动人;如一声冲霄清吟,激越豪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的凄美哀怨;______________。

21.按照要求,把下面四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6分)

①《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②《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③《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④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以《雨巷》为主语;

(2)以“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主语;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班主任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

这是四川某小学“戒尺进入课堂”活动的场景。

3月该校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刻有《弟子规》内容的标准“戒尺”。

这一举措,引发了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热烈讨论。

请以“我看‘戒尺进课堂’”或“我心中的戒尺”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必修1第一单元训练卷

语文

(一)答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意境分析。

“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意境的”,需要理解意境的特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诗句既描写形象,又表达情感,二者合起来就构成意境。

B项,只描写周瑜形象,没有表达情感,因此没有构成意境。

2.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从原文中的“托名”可以看出,《诗格》非王昌龄所作。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结合文本内容“又说: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

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

‘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分析可知,“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

4.

【答案】4.AE

【解析】4.B项,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于文无据。

C项,文中说“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故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