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509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测试

教学目的:

解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后期在教学中及时查缺补漏。

测试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测试内容:

单元新测试第一单元测试卷。

测试方法:

笔试

测试过程:

1、发卷。

2、学生答卷。

3、学生交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讲评目的:

通过讲评使学生对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1、公布考试成绩。

2、讲评试卷。

3、分析本次考试学生失分的原因。

4、向学生讲述今后语文学习及考试应注意的事项。

课后反思: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幽芳、漂泊、唯独、顿时、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

(瓜洲)

简介瓜洲: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

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

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

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看图。

(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

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

(“数人”、“数日”何意?

“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抠住“只”。

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

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

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

从哪里知道?

(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

(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

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

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

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

诗人怎么说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

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4)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

(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

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

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

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

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

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

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欣赏诗歌

2、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 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背诵并默写课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秋思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

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长相思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

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

(板书:

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

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

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

(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

(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

那故园指哪里?

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

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

风一更,雪一更……)

师: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

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

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

(齐读)长相思

师: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

(齐读)长相思

师:

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

(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课后反思: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会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4.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二)指导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

自学并掌握1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利用录像,引入新课。

1.大家边看录像,边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

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

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凋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它的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

如碉堡的碉与凋是形近字,只是部首不同。

缕lǔ,韵母不能写成u。

耍字上面是而且的而,与要有区别。

脾气的右旁卑是8画,笔顺是白卑。

罕字是上下结构“”加个干净的“干”。

秉字的部首是禾。

衰字是上中下结构,记字时可想到把衣服的衣字拉开,中间插入一个“”,读shu1i。

眷ju4n,查目字底。

可与卷相比较。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秉”字为例:

“秉”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秉性”。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用换词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读带有“秉性”的这句话,考虑可以用哪一个词替换。

用性格可以。

进而联系生活实际造句:

爸爸的秉性忠烈刚直。

换词:

爸爸的性格忠烈刚直。

句意不变。

可见,“秉性”一词指性格。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

飘泊——文中比喻职业生活不稳定,东奔西走。

颇负盛名——颇,很,相当。

名气很大。

幽芳——香气清淡而芬芳。

古董——古代传下来的文物,很贵重。

玷污——使之有污点。

希罕——少见的,不常有的。

眷恋——顾念,爱恋。

5.读读这些词语。

四、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抵d!

 愈y) 欺q9

前两个“愈”应读得慢些,低沉一些,为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

后两个“愈”应读得高些,坚定一些,为表现梅花毫不畏惧的精神。

 

(2)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这一排比短语,要读出气势来,“最”字要重读。

(3)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语速稍慢,应读得深沉、坚定,突出“多少”、“怎样”“顶天立地”“不肯”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

抄词、读课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22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

(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

2、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新授:

1、师:

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

(课件:

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

(1分)(学生听,进入情境。

2、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3、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

(初步感知)(2分)

(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

(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

(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

(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

(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

(板书五件事)

4、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

(1分)

(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

5、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

你是从哪读懂的?

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

(3分)

6、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

(3分)

7、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

第一件事: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指名读

(2)同学加以评议:

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

(3)你们想试一试吗?

每个人试着读读。

(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件事: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1)指名读

(2)同学评议:

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

(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

(4)指名读。

(5)简单评议。

 第三件事: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一)

(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

(2)是啊!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

(3)你见过梅花吗?

想再看一看吗?

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

(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5)指名读。

(二)

(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

(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

(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

(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

(三)

(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

(学生讨论:

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

(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

(3)指名读,大家评议。

(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

 8、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

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

2分)

 9、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

齐读16自然段,思考。

(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

 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

三、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1分)

 1、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

2、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四,感情的升华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

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

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4题。

课后反思:

7、桂花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

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

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

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

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想像揭题激发兴趣

1、"月是故乡明",家乡--始终是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课文,出示课题:

小桥流水人家。

2、看了这个题目,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畅说)

3、请同学们"看"着自己想像中的优美画面,读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吧!

4、其实,这个题目就是一首古诗中的诗句,有谁知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人们通常用它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