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463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2.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

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4.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俄罗斯式的忧郁症。

5.“多余人”系列形象: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网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6.“小人物”形象系列:

普希金《驿站长》——维林(俄国“小人物”形象创作的先河)

果戈里《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

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书信体】——杰符什金(跪着造反,只停留在心里层面)

契珂夫《小公务员之死》——切尔维亚科夫

9.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富有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最有争议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态)

10.《死屋手记》——对人性“恶”的探讨,恶的强者人物系列。

11.19世界俄国文学发展的顶峰,俄罗斯古典文学的终结者——列夫·托尔斯泰(忏悔)

12.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心灵的辩证法,道德感情的纯洁)

13.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斯丹达尔

14.献给世界上少数幸福的人——《红与黑》

15.对金钱的既爱又恨,对贵妇人的追逐,19世纪前期法国和西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思想:

人的异化,对“恶”的崇拜与恐惧)——《人间喜剧》

16.受哥特式小说的影响,阴暗、神秘、恐怖——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17.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威塞克斯小说)

18.泰纳三元素说:

种族、时代、环境

19.奥斯卡·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家》(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

20.左拉最后的“四福音书”:

《繁殖》、《劳动》、《真理》和《正义》

21.英国戏剧奠基人——萧伯纳

22.社会批判和心里探索结合的作家,以性爱题材的一系列作品震动世界——DH·劳伦斯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代表作《虹》,废墟上的童话《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23.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卡夫卡

24.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毛猿》

25..卡夫卡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

26“我嫁了别人,我要永远对他忠实。

”——《叶甫盖尼·奥涅金》。

27.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二、名词解释

1.《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在1823年5月到1831年秋写的一部诗体小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

它忠实地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地主贵族的社会生活,简洁地描绘了俄罗斯的民族习俗,并成功地刻画了主要人物,多方面地展示了他们的性格。

小说塑造了20年代贵族青年的典型,反映了当时贵族青年的苦闷、彷徨和追求,同时还勾勒出各种类型的城乡贵族和地主的形象,无情地加以嘲讽,是作品在揭露与批判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丑恶的方面具有相当的力量。

2.“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3.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小官吏、小知识分子和下层百姓代名词。

他们贫困痛苦、忍气吞声、忍辱负重、走投无路,只好忍受大人物的压榨,从而暴露吃人的大人物的腐败黑暗、作威作福欺压人民。

典型:

普希金《驿站长》维林,果戈理的波普里希钦等。

4.《穷人》是19世纪4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里写“小人物”的传统,杰符什金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

它不但把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开始演变时期身手双重压迫的平民阶层的苦难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把这人工的内心世界写得更加丰富,心里更复杂没有对于旧制度瓦解的畏惧心情和模糊的反抗情绪没有歧视他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着就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和爱。

5.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6.《罪与罚》发表于1866年,是最能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一部作品。

它以惊险、凶杀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把赤贫、奴役、酗酒、犯罪等现实生活图景和对于犯罪心理、社会思潮、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探讨邮寄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所发生的动荡和变化。

7.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8.《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

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多部小说联成一体。

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9.唯美主义文学:

是萌芽于19世纪早期,19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最初流行于绘画和诗歌领域,后扩展到小说和戏剧领域。

唯美主义派发挥了康德的“自由美”美学思想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反对附庸美,反对为人生而艺术,认为艺术要追求的只是感觉、印象和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否定文学的倾向性、思想性和功利性,宣扬艺术至上,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戈蒂叶、英国的王尔德等。

10.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代表作家作品:

波德莱尔《恶之花》。

11.自然主义: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

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12.解冻文学:

20世纪中期出现在苏联文坛的一股文学思潮,因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得名。

当时,苏联文艺界有感于文学创作中的“无冲突论”、公式化、概念化和漠视人性的倾向,•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和描写真实,主张使每一个人都能重新焕发人性光辉,•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先后出现了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爱伦堡的《解冻》等作品,对苏联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冻文学”从50年代兴起,至60年代逐渐平息。

13.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

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

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

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13.冰山原则: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提出来的,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的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海面以下的部分是作家没有写出的部分,是省略的部分,但这一部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简约的艺术。

14.“硬汉子性格”是指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精神特征:

顽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在尖锐激烈的外部斗争和内心冲突中,在严酷的悲剧命运面前,无论困难多大,形势多严峻,死神多可怕,他们都坚守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临危时具有镇定自如的优雅风度。

具有“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永不言败的精神。

15.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

表现主义一词由绘画界引入文学界,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

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

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情节”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

它的前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

代表作家有:

奥地利的卡夫卡、德国的凯撒、捷克的卡恰佩克和美国的奥尼尔等。

16.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前期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10多种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

二战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把文学拉回到“现实”,但就表现生活的异化和人生的迷惘而言,它与前期现代主义一脉相承。

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17.“黑色幽默”文学是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所以也常被称作荒诞小说。

代表作家有:

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18.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

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

19.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

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三、简答题

1.奥涅金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化转型时期\多余人形象,都可用:

奥涅金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

他虽然受过资产阶级民族思想的启蒙,不满足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无所作为。

这种人正如赫尔岑所说,“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的方面”,只能做一个社会的“多余人”。

这样奥涅金就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普希金在这里提出了俄国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即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

尽管他们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但是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

这正是列宁指出十二月党人失败的原因。

2.普希金诗歌的特色:

a真诚;b朴素自然而优雅;c简洁、独特的音乐美;d明朗的忧郁美

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A与解放运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B取得了空前的成就;C系列化形象的出现:

“多余人”形象系列、“小人物”形象系列;D浓厚的宗教色彩与精神探索性。

4.《罪与罚》反映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

人们愿意去神化基督,其最终目的是了人自己,因为这样可以给人找到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

于是,在以基督教为背景的文化语境中,西方作家正视人的局限性、不足和致恶性,倡导人在破除恶性的过程中虔诚向善。

这样,人类就以接受苦难的方式来赎罪得救,在与罪恶激烈的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使“罪与罚”母题变得丰富和深刻。

“罪与罚”母题研究深化了“人”的问题意识,突出了人类的精神存在价值。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的独到认识,打破了纯宗教意义的“罪与罚”面貌,同时又建设出一种全新的“人的宗教”。

用宗教净化自身,通过苦难净化灵魂。

6.陀氏小说中的主题与人物

A犯罪主题——《罪与罚》

B病态主题——拉奥孔式的创作(城市的病态、贫穷、世纪末的惶恐)

C病态人物

a自虐性的小说人物(被凌辱的小人物)

b心理实验英雄(拉斯科尔尼科夫)

c高尚的幻想家博爱+堂吉诃德式的性格特征

7.托尔斯泰小说的艺术特色

A心里流程的浮雕办刻写

B全景式的史诗性叙事艺术

C善于处理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注意解释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与自主性

8.《红与黑》取名原因:

A红——拿破仑时代黑——复辟王朝时期

B红——资产阶级革命黑——教会统治

C红——拿破仑时代红色军装黑——教士的黑袍

D红——不幸的先兆黑——不幸的结果

9.《人间喜剧》的特点:

a受但丁《神曲》书名的影响——但丁《神曲》被称为神圣的思想喜剧;

b用两种办法把作品连成一个整体(一个人在不同作品中都会出现,性格会有不同)

——分类整理:

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人物再现法

缺点:

冗长,会发表自己的议论。

10.福楼拜艺术主张:

a追求真实性(生活中平凡的琐事);b追求客观态度(纯客观,没有自我态度);c追求形式美(对语言的要求)

11.狄更斯小说的创作特色:

a在艺术上采用了流浪汉小说的形式;b乐观的基调中已经有悲凉之音;c题材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12.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

a为艺术而艺术;b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反映艺术;c形式主义倾向(语言的纯粹,辞藻的华美);d颓废倾向

13.象征主义的艺术主张:

一、主张以丑为美(丑美学,丑态的病态的情欲的作为题材)

二、提出通感论(看到的和听到的相互映照){

(1)自然界和人的主观感觉之间有神秘联系;

(2)人的主观感受之间也有神秘的联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之间的通感}

三、用象征手法表达通感;

四、解放诗歌的形式,运用散文诗;

五、重在书写个人情感

14.自然主义创作主张与现实主义的差异:

一、相同的地方是:

主张再现现实

二、不同的地方时自然主义渗透了自然科学精神——

(1)追求一种周全齐备反洗具体的描写;

(2)直面现实中的丑恶;

(3)会从生理角度阐释人的行为(强调人的本能)

15.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a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b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c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d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e批判社会

f人道主义

16.前后象征主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前——内涵单一性后——有多义性、更加具有暗示性和联想性;

二、前——注重感情的象征,表达作者的情感后——更加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

三、前——追求的是梦幻般的诗歌意境后——将诗歌引入到宗教神秘当中,把玄学、典故和神话融为一炉

17.左拉的文学理论主张:

(1)哲学上流行的实证主义(孔德)

(2)文艺哲学家泰纳关于种族、时代、环境的三元素说

(3)生理学家对遗传的研究

18卡夫卡作品的.多元阐释:

(1)从神学观点出发:

人的罪孽和神的宽恕

(2)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

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世界上是恐惧的

(3)从社会分析角度:

小人物

(4)从卡夫卡的生平和心理出发:

个人情绪的书写

四、论述题

1.《罪与罚》的多重含义

A“罪”是全书的开头,仅占一章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里斗争,剖析了他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然后以可怕的杀人场景结束,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作家写的全是“罚”,描写的是惩罚罪犯的过程。

B罪:

(1)是理性上的罪,即超人理论,认为自己是“超人”,可以为所欲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大多数人,像拿破仑一样“主宰世界”,所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不顾一切干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

(2)是心灵和宗教的法律上的罪

“罚”:

一是肉体上的罚:

警察局的侦缉,法院的判决,监禁和刘芳西伯利亚服苦役;

一是精神上的罚:

罪犯在良心上的自我谴责,导医上的鞭挞,以致被良心折磨到精神几乎分裂的地步,作者侧重于写在精神上的罚。

总之,在小说的罪,不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是指确实有杀人的行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超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

罚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以及重重矛盾在索尼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

2.狄更斯的象征:

A大雾象征——给人压抑的感觉,空气污染严重,有儿童犯罪,邪恶包围的引申,人性的迷失(象征英国司法机构)

B垃圾的象征:

——代表工业化的背景;

——代表贫富悬殊;

——代表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

——具有反讽意味

C泰晤士河象征——生与死的场所

D监狱象征——本人经历

E法院象征——为了维护当权者的利益

3.雨果人道主义和狄更斯人道主义比较: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超越阶级、阶层、地位和金钱约束的伟大的人文主义,以人性、道德为中心,他不愿意以“反抗”的形式来解决在人们身上的不平等,而是渴望以一种柔和的方式来减轻处于困苦生活当中的人们的伤痛。

 

而雨果先生的人道主义是充满激情的,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博爱,仁慈的。

他试图通过人道主义感化来化解社会矛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邪恶。

他认为除了仁爱还要实现共和,才能将人民从困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他歌颂人民起义,赞成以暴力解决社会矛盾。

狄更斯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思想,而雨果的人道主义只是他的浪漫主义思想的一个分支。

同时,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人物更鲜明而有代表性,有着更强的干预性、现实性和批判性。

4.结合作品谈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一、苔丝的悲剧首先是时代造成的,她是亚雷所代表的强权与暴力的受害者。

 

二、安叽.克莱身上残存的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造成的一种无形的、可怕的精神戕害,这也是造成苔丝悲剧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

 

三、苔丝的悲剧与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她虽敢于大胆反抗社会的不公正,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

 

四,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悲剧也具有神秘莫测的命运作祟的因素。

5.《老人与海》寓意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

(1)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

  

(2)桑提亚哥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的精神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

 

(3)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可以改造自然,但不能征服自然

(4)人与社会的关系:

成年人的世界和他们世界的隔阂

(5)对死亡的思考(始终弥漫着一种情绪,向死而生的哲学态度)

(6)自传性/存在主义的自我选择

(7)命运的悲剧

(8)自我价值的实现

6.《第二十二条军规》书名意义:

喻指“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的书名或小说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比喻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体制,在这个体制当中,它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就作品具体内容来说,这个所谓的“庞大的体制”,是指蛮不讲理的强力,“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

对小人物来说,它是捉弄人的专横残暴的势力,永远无法摆脱的天罗地网。

因此,《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书名和这部小说全部内容的表层次的象征意义,就是军界的官僚政治和官僚主义专横暴戾及其对人的捉弄和戕害。

深一层次,是指当今美国和西方社会的官僚政治、军界的专横和国际垄断资本及在这一处境中生存的人的象征

7.《变形记》异化主题:

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

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简述小说情节)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

现代人的个性已淹没在群体中,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人自然不会有甲虫的外壳,甲虫自然也不会有人的心态。

格里高尔的变形折射了西方现代人在另一层面上的生存状态: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由隔膜造成的孤独,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视为异类的异化状态。

表现为①揭示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为谋生的手段,劳动损害了劳动者身心的健康,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故事喻示了这一异化;②人际关系的异化,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失去了利用价值,被公司、家从抛弃,人与人之间隔阂、冷漠;③自我的异化,通过格里高尔变虫后(虫形人心)孤独恐惧、悲哀绝望的内心体验,表现了西方人自我异化的悲剧。

《变形记》中表现的人生观念基本上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8.你是如何评价劳伦斯创作中对于两性关系的描写的?

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从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与冲突,展现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并表达其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在劳伦斯看来,性不仅仅是人的自然本能,同时也是人的最根本最真实的生命力的源泉和体现,所以人的两性关系也是人的最自然最真实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状态,通过对于两性关系的考察,有利于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检视并反思现代人的人性的扭曲程度和人的社会关系的紧张性。

从这一基本认知出发,劳伦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向我们生动而深刻地展示出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高度紧张与尖锐冲突,展示出现代人生命力的急剧萎缩和人性的严重扭曲;同时他也通过对于既保持灵与肉的和谐,又要求双方自我意识独立、完整的“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于未来的社会关系和人的新生的理想;所以在劳伦斯的笔下,这样的理想化的两性关系的描写,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诗化的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当然,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这样的两性关系的毕竟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抽象化了。

9.从《双城记》看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小说《双城记》形象而又完整地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贵族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迫害,满怀同情地描写了法国农民的悲惨遭遇,愤怒地谴责了封建贵族的滔天罪恶,这客观上揭示了法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而表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品正面地描写了群众革命的壮观场面,这也说明了革命的正义性,这些都体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历史的进步性;但是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又开始谴责革命中的暴力行为的残酷性,把革命者描写成嗜血成性的疯狂的复仇者;并且通过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宣扬了他的救世良方:

用仁慈和宽恕来感化有罪的统治阶级、让贵族阶级进行自我赎罪和道德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