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发挥教育在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事业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推进、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相互促进,着力突破瓶颈,突出内涵发展,注重公平均衡,实现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一)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改建幼儿园400多所,有效应对了入园高峰需求。
2010年,本市户籍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覆盖率和3—6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均达到98%,其中近80%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就读。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得到优化。
学校数由“十五”时期的135所优化调整至101所,其中57所学校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重点中职校。
组建了8个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和5个区域职业教育集团、17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制定并颁布了42个专业教学标准,立项建设了80个开放实训中心,重点建设了10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其中8个为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示范性专业点);开设的专业与上海产业结构基本吻合,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
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97.76万。
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51.57万人、研究生11.17万人、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5.02万人。
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6.5%和419%。
来沪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43016人,比2005年增长了65%,其中接受学历学位教育的留学生为13159人,占留学生总数的31%。
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形成了“2+2+2+X”的高校布局结构。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了市、区(县)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与工作体系,全市各区县都建立了社区学院,210个街道和乡镇建立了社区学校,3800多个居(村)委建立了社区教育站点。
(二)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断提高,小学、初中的年生均标准由2005年的420元、560元,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1400元、1600元。
从2006年起逐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的学杂费、教科书和作业本费,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的教科书和作业本费。
启动了校园安全工程,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治安技术防范设施达标工程。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政策体系,设立专业奖励制度;对农村、海岛、城市低保家庭和涉农专业实施免费教育。
加强教育经费统筹,加大市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新增教育经费重点向郊区倾斜,加大对远郊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创新教师流动机制,提升郊区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鼓励城区教师赴远郊学校服务。
按照“两个为主”的要求,妥善解决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将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并改善其办学条件。
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从2008年起,在中职学校试点招收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
(三)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步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开创性地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构建学科德育和校外教育体系,实施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培养计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积极构建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拓展“易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精心培育“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校园文化品牌,切实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
推进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积极引导中小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实验,进一步完善本市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制与机制。
积极推进中考改革,出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全市29个科普教育基地与各区(县)结对开展中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开展“百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尝试建立上海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在首次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成绩均名列前茅。
以上海市“星光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比赛为抓手,探索“做学一体”的课程理念,促进专业建设,优化专业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计划。
努力培育精品课程,鼓励编写优秀教材,开展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四)高校内涵建设稳步推进
推进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启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
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引导高校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配套支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完善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体系,进一步提高市属高校学科的总体水平。
一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为促进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国家的发展方针和部署,建设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工程技术实验室,培育“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校企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新增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首创高校技术市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对43所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在7所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初步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新体制。
不断完善与国家部委属高校和地方行业性高校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
逐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机制。
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政府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学校内涵发展、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学生帮困资助等,初步建立了民办学校享有同等地位的保障机制。
“十一五”时期,市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投入累计超过7亿元。
不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改革取得成功,高校自主选择录取改革继续推进,残疾考生的权益得到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为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
按照《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公平、追求卓越、推动创新、服务发展”的工作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上海教育的新使命,也是上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发展格局转变的大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传统产业向新兴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并由生活服务业为主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为主,这要求上海教育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标准向多规格、多类型方向转变。
(二)以功能、形态和布局调整为重点的城市转型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任务。
上海城市形态由单一的中心城市格局向一城多辅城(镇)的多中心城市格局转型,城市功能由单一工业经济中心向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多中心乃至综合功能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转型,城市发展格局由单一的封闭发展向长三角一体化、亚太地区国际门户、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转型,这要求上海教育优化资源配置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提升集聚与辐射作用,增强服务与交流、合作能力。
(三)以规模、结构加速变化为特征的人口发展态势,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外来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等人口变化特征,使学前和义务教育面临规模持续扩张的挑战,基础教育面临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的挑战,老年教育面临满足前所未有的普及化、多样化旺盛需求的挑战。
(四)以扩大公平优质教育为焦点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新期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
回应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期待,要求上海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公办和民办教育间的发展差距,率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郊辐射,提高特殊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面对新的形势,上海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公平的压力依然较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特色还需进一步彰显;大型居住社区公建配套建设任务繁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足,满足企业市场需求的能力亟待提高;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尚未全部完成,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迫在眉睫;继续教育还无法满足市民的多元教育需求,终身学习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制度瓶颈刻不容缓,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
三、“十二五”时期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突破影响上海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知识服务和精神引领。
(二)发展目标
依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确定2015年上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结构持续优化,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指标详见表1)。
表1上海市“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10年
2012年
2015年
1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6.0
97.0
98.0
2
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
99.6
99.7
99.9
3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95.8
96.5
97.5
4
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
91.7
95.0
97.0
5
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人)
4580
5100
5140
6
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比例(%)
7.0
9.0
11.0
7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
73.4
80.0
85.0
8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1
14.5
14.7
9
25-64岁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
25.7
29.0
35.0
注:
大学生数包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在校学生数,留学生数包括接受学历学位教育和短期学习的人数。
(三)发展战略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上海教育发展目标,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公平促进战略、卓越发展战略、开放创新战略。
1.人才优先战略。
将人才作为上海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倡导教育家办学,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建立有利于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队伍。
2.公平促进战略。
将教育公平作为上海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推动区域间、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提供适应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教育,维护和保障不同人群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卓越发展战略。
将卓越作为上海教育发展的坚定追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提升上海教育发展的内涵与质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与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卓越教育。
4.开放创新战略。
将开放创新作为上海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显著增强上海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与协调,形成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教育发展模式。
四、“十二五”时期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上海教育发展要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十项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和十项重点发展项目,结合“十二五”时期的实际需要,确定以下主要任务:
(一)加强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公民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加强诚信教育为根本,以健全人格教育为基础,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
按学段、分层次、分模块,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内容,构建有效衔接、渐次深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建设一批中小学、中职精品德育课,推出一批优秀的德育区(县)本、校本教材。
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的精品课群和精品视频。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教学资源库,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2.完善校外教育体系。
统筹布局全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建设50个学生社区工作指导站和10个示范性职业体验基地,建立50个面向社区开放的学校素质教育综合基地和50个校外教育活动示范基地,规范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总结世博会志愿者成功经验,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打造志愿者文化,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建立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制定《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整合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机构全面达标,实现所有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加强中小学“温馨教室”建设,建设100个“温馨教室”示范点。
4.强化文化育人作用。
建设上海市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学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建立上海高校校史馆、档案馆联盟。
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支持校园原创文化产品,组织“文化志愿者”巡演,精心打造“院士一课”等系列网上课堂,形成上海文化育人品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进“上海青少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广泛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推进艺术教育文教联盟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
5.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提升教育舆情汇集研判水平,有效把握师生思想动态。
制定《“易班”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着力推进“易班”建设。
利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形式,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开展优秀校园网评选,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6.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构建教师人文素养培育资源平台。
建立德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制度,建设一批德育名师工作室。
建立健全符合德育教师队伍特点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重待遇和双线晋升政策。
实施德育中青年教师“阳光计划”,培养专家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7.加大德育资源统筹力度。
加强德育讲师团、社会教育志愿者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立上海学校德育智库和专项研究团队,形成专家指导、政府督导的德育工作保障体系。
推出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和学生发展报告等一批研究成果,打造德育名刊名坛。
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与配套网络资源建设,培养优秀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和志愿者,建设一批覆盖全市的优秀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形成社会育人合力。
(二)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多样、优质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科学性,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优质化,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和多样化,为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奠定坚实基础。
1.调整学校布局结构。
配合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新建约710所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公建配套覆盖不到但入学矛盾突出的区域增建约150所中小学、幼儿园,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学校布局结构。
在200所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达标建设,完成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扩建、迁建,新建一批学前特殊教育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2.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学前教育“三百计划”,加大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托幼机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
编制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保教服务标准,定期对各类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
健全民办三级幼儿园与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看护点审批制度,妥善解决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与看护的难题。
3.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加强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的辐射力度,探索多样化的城郊对口支援制度,完善优质教育机构托管薄弱学校的机制。
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区(县)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数量及结构等方面的均衡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骨干校长和教师在区(县)内合理流动。
4.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
制订并完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指导意见。
以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抓手,以创新课程内容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推进高中学校内涵发展。
积极探索普职融合的高中办学多样化模式,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沟通与发展的新渠道。
5.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强化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提高“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致性。
实施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区域内特色课程校际分享保障机制。
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全面增强学生体质。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有效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加强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育示范课程、精品课程。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教结合,构建布局合理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
推进医教结合,完善“医生进校园”机制,建立学校卫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设立学生体质监测中心,促进学生体质监测的专业化、标准化。
(三)推进高等教育开放、特色、卓越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国际化水平为重点,建立分类指导服务体系,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级各类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构建和谐共荣的上海高等教育新局面。
1.建立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体系。
推动高校完善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制定上海高等教育整体定位规划。
探索部市共建新模式,启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探索与行业共建特色高校,加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建立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合作机制。
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形成周期性的院校规划定位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制定上海高校分类评估标准,试点开展市属高校内涵建设绩效评估,完善高校拨款机制。
2.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教育计划”,先行推进卓越科学教育、卓越工程教育、卓越医学教育、卓越文学艺术教育和卓越教师教育。
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
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3.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
继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200—300个本科专业及其相关课程教材、实验室和一批产学研合作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提升上海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到2015年,使10个以上学科具有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能力和影响力,100个左右学科成为国内一流的学科。
4.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深入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5.加强高校知识服务能力建设。
推进产学研合作,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建设若干个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现代服务业知识服务中心和高级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加强“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建设,开展知识服务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对接科技开发和市场需求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6.提升行业高校发展能力。
加大对行业高校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自主发展”的行业高校运行机制,凸显“校企合作”特色,推进行业高校内涵发展,加快提升行业高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7.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着力加强网络就业市场建设,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四)促进职业教育做精、做特、做强,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以提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