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388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docx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

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之道(下)

林格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刚才讲到养成教育我们提炼出来的四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习惯成就未来。

这个跟我们以前谈的养成教育是有一些区别的。

我们把它进一步地升华了。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教育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无数的学者和专家,都给过答案,每个答案都有自己的角度,都是可以探讨和研究的,或者值得借鉴,没有对和错。

我很多年来不断地觉悟,终于找到一些体会,我试图描述一下,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我觉得教育是一种状态,就是你做了,教育已经有了。

比如说同样说一句话,孩子,你作业做完了吗?

这句话估计全中国的父母亲都曾经讲过。

同样的这样一句话,汉字和语句的含义只有15%。

30%是什么呢?

是你的表情,还有55%是你的情绪和状态。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人说出来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教育者应该是杯子,我们装满水以后,它自己流露出来了。

那个才是教育,你自己还没有装满,就想去浇灌它,这不是教育,这不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就是你的杯子满了,让它自然地流露出来。

学生自觉地去吸收流出来的那个部分,那个部分是教育,这就取决于我们教育者去修炼一种状态。

这个状态中国的古汉字里有很好的解释,叫文化。

“文”在甲骨文里是一个人站着的样子,是一种存在。

教育就是存在的状态。

“化”就是无意识的一种流露,一种信息的传递,“化”就实现了。

所以很多人说,教育,不是学知识,而是学文化。

为什么我们农民没有受过很多教育,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很成功?

某一种意义上理解是他们没知识,有文化。

因为他的存在足以影响他的孩子,是他的存在状态,影响了孩子,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

什么叫“无为而为,不教而教”就是这样的。

它是一种状态的存在,不需要很多话,坐在那里就是教育。

语文教育专家田雨曾经跟我们交流过他的父母亲怎么教他。

他父母亲不识字,但是他的父亲跟他讲了一句话,让他终生受用:

“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好,遇到再大的挫折也好,年关一算帐,人在本钱在。

”这就是文化。

这句话影响了他几十年的探索道路,隐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和哲学。

他的母亲跟他讲了一句话:

“要和看得起你的人打交道。

”就这两句话,就像一个山,一条河一样,建构了田雨老师的整个内在精神境界。

他的父母亲没有知识,很有文化。

母亲的文化经常体现三个字就是柔、弱、温。

父亲像外衣,很规矩。

母亲提供的教育和爱是内衣,是纯棉的,很贴心。

母亲很强,这孩子肯定教育不好。

中国是母系社会延续下来的,这种文化形式存在的基本上要求母亲是“柔”,让孩子遇到困难有依靠,经常感觉到母亲的温暖。

温暖自己孩子的心理,是母亲的文化意识。

父亲相反,刚、强、宽。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我认为只有一个,他无条件地捍卫母亲的精神的高贵和尊严。

所以我经常在博客上写,父亲其实要做的事情就一件,就是捍卫孩子他妈妈的高贵和尊严,父亲的责任就已经完成了。

修炼到一种这样教育状态,那么你的“不教而教”才有可能实现,怎样修炼呢?

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不断地感悟,每天都有所感悟,并且把这种感悟记下来。

第二条途径是要学习知识,学习教育专家的理念,但是学了不要立即就拿来用,学而不用才是大用。

把学的东西忘掉了,然后随意流露出来了,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出现的时候,那种自然的流露那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不太相信“学以致用”这种做法。

真正的学习,如果是学文化、学状态的话,应该是学而不用,但是坚持保持着感悟的习惯。

一个人的状态和意识、存在的形式就会呈现出来。

我现在要求老师,校长,在学校里面,一定要达到这种教育状态,那么孩子才会很幸福、很开心的成长。

第二个,我认为教育还是一种感应。

也就是说讲授、教诲、管教基本上就不是教育。

因为你始终是用大脑教育孩子,这种教育是无效的。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85%的家长都是用大脑教育孩子,老师比例更高,甚至可以达到92%。

始终用大脑教育孩子,其实他忘掉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教育,是通过你的内心和孩子的内心的感应实现的。

如果他感应到你了,你的教育就起作用了。

我们经常讲,要把教育从头上下沉到心灵,或者回归到心灵的层面上,那个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这种讯息的传递,不是靠你的经验来教诲,不是你的责骂,更不是种错误的反复讲授、唠叨,而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应孩子的心灵,把你内心深处的温度传递过去。

当孩子接收到你这种温度的时候,走向社会、走向学校,走向课堂,他是充满活力的。

这样的孩子没有不想学的,没有不爱学的。

第三个我想讲的是,让孩子感应到这种美,感应到你是温暖的,感应到这个世界上不断地接受、信赖,爱着自己的时候,教育就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育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我们经常跟父母亲聊,家庭教育要做的事情非常少非常少。

我有一个具体的建议,就是母亲,每天晚上回家做一顿饭,毫无怨言地做饭,那顿饭里头是有精神能量的。

我没有那种男尊女卑的概念。

我想的是,这一件事情母亲坚持不懈地、毫无怨言地去做,可以把自己的精神能量溶解在每天晚上做的饭里。

为什么所有的人,无论他多老了,多大,回想起来什么饭最香?

都是母亲做的饭最香味。

绝对不是因为母亲的原材料好,或者是烹调技术好,根本不是,是因为那顿饭里面隐含了母亲的精神能量。

一个家庭如果能够每天晚上都享受到母亲做的那顿富有精神营养的饭,这个家庭也是和谐的。

当然这个可能背后隐藏了很深刻的含义。

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离婚率那么高,不客气地说,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在这种小的问题上,我们忽略了,不当回事。

很多人批评说我有一点大男子主义,其实不是。

我们最理解什么是富有营养的土壤,怎样的家庭才是和谐的。

当然有些母亲做了饭以后唠唠叨叨的,不甘心,经常反悔、责骂,那这顿饭的精神能量又挥发掉了。

应该是毫无怨言地去做这顿饭。

教育在某种哲学的角度来讲,其实是一种柔和的、美好的、无意识的力量。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化学系的教授问他的学生,什么样的酒精最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学生都认为肯定都是高浓度的,越浓越好。

教授告诉他其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特别浓的酒精一碰细菌,细菌立即形成一个保护层,渗透不到里面去,最好的杀菌有杀菌作用的酒精是浓度较低的,可以是40多度,50多度,慢慢地渗透,一种很柔和的力量,然后把细菌杀灭。

所以教育应该是更像低浓度的酒精,慢慢地渗透,无意识地这样,要发挥柔和的教育力量。

那么做老师和做父母的面对孩子的时候,我觉得确实要有一定的可读性。

因为教育状态锤炼和形成以后,你就已经富有可读性了。

可读性是要有两个要求的。

第一个要求就是说的话大家都听得懂。

能理解,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有含蓄性。

可读性真正展现的效果是在你有一定的含蓄性,既丰富又有趣,而且能看出来你内心世界的丰富,不断地拓展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内涵和广度,一个人才会具有可读性。

我相信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自己的校长、自己的父亲、母亲都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第三个,我想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提供一个足够宽松度的腰带,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在受教育,他就会主动、舒适地发展了。

这是教育的意识上的最高巅峰。

当然我刚才讲了很多,都很玄,我并不想提供给大家一个非常具体的方法,因为我觉得方法的东西你们身上全有,其实大家百药齐全,具体的方法你们比我更厉害。

因为你们面对的是你们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你们比我更有灵活性和主动性。

我经常讲,校长、父母亲都是教育家,我不是。

我最多算是教育界跑龙套的。

因为他们要面对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他们的方法比我的方法更巧妙,但是实际上我也像火柴一样,去点燃他,他自己就会燃烧起来的。

家长和老师也是一样的。

他自己有这个潜能,所以我不太想谈论某一个技术和方法。

形成自己的教育状态,我想这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可以提供一个参考。

上一次我在湖南卫视做访谈以后,好多专家说你这样教育太累了,太玄了。

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

好了,教育当然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在孩子的不同成长的过程当中,有关键期。

在孩子的不同学龄段,教育的内容,是有不同有关键期的。

比如说我们跟小学校长讲,小学生的教育抓住三个东西就行了,哪三个东西?

第一个是趣味。

就是兴趣的源头,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趣味是最重要的。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现状是,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是小学生变成差生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大量的学生在三、四年级分化,主要是没有把从兴趣培养的过程中,把学习落实为一种习惯。

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主要的是思维。

小学教育就三个秘密,能够完成这三个秘密的校长,一定是个优秀的校长。

抓住关键是很重要的。

那么初中是什么是关键的?

我们认为初中就两个关键,一个是自我概念的建立,就是建立孩子的自我,父母要退半步的。

父母亲不要过于强调自我,老师更需要放下自我,他自我概念建立起来了,什么青春期的问题就很好办了。

当然初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理想。

理想教育。

因为这里有一个定向的问题。

初中生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是性教育的问题,是青春期的心理教育问题,其实不是的。

只有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抓住了,其他的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高中的重点是什么呢?

一个是反思的习惯。

前面我讲到,只有反思能够孕育智慧。

高中的学生要学会反思,没有不会学习的。

他在自己做错的事情上不断地反思,他的智慧油然而生。

现在的高考都是考智慧的。

我不完全反对现在的中、高考,应该利用中、高考来超越自我。

所以高中的一个根本任务是反思,当然高中还有一个任务是能力。

前面我也讲到,能力是一个人主动利用条件实现效果的可能性,但不是把可能性变成必然性。

孩子自己能力的形成的过程,只要提供这种可能性,他的能力就形成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是有关键期的。

错过了确实是一种遗憾。

如果我们形成一种追求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状态,其实这种谈话就已经有价值了。

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就说,我们现在很关心的问题是学习。

这句话我并没有批评的意思,我们觉得现在大家关注这个问题肯定是很重要的。

我想讲一个具体的问题。

其实一个孩子的学习的成绩,80%取决于课堂,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把课堂当做关注点,我们应该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这种表现,因为课堂学习真的是千差万别。

青少年的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课堂上,所以应该了解在课堂上孩子是怎样的状态。

那是决定学习好坏的关键。

从工具角度上讲,我觉得研究课堂确实也是尊重学习的生命本能的表现。

我们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有一位副组长叫做陈红星,他研究了30年的课堂,我可以简要地跟大家介绍一下,阶梯式学习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但人怎样才能往高处走?

其实应该有一个阶梯,大家很明白,人往高处走,有阶梯就往高处走,那么好了,我们来关注一下课堂上的每个学生的五个阶梯。

第一个阶梯,跟着上课。

这是第一级,就是学生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笔记。

这种劳动量很小,也不累,学生在这种下,是很被动地学,60%学生处在这个阶梯。

他学习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二个阶梯,懂记上课。

在上课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又能够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记忆并且能够复述出课堂的基本内容。

第三个阶梯是联想上课。

就是他能够积极思考,而且展开联想,主动地积累经验。

第四的阶梯,多得上课。

有三个要求,第一个是培养概括能力,也就是理解能力。

因为所谓的理解就是可靠的概括。

能概括的学生一般能达到中等偏上。

第二个就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他愿意画图,用图画来学习。

第三个努力扩大课堂的收获。

听老师讲完以后,我自己有一些积极的思考。

他还要扩大这个课堂的收获,比如说老师字写的很好,他就模仿,觉得老师那句话很有哲理性,就记下,无条件地扩大学习课堂的收获。

这是第四个台阶。

第五个阶梯是专任上课。

这一点上也是我们推动全国养成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超前的兴趣,具体落实为预习。

实验课堂全是引导学生超前学习,就是每一个学生分布一个任务,就是回家预习,并不是大规模的预习,就是一点,一个学生一点,课堂上老师就不用教了,让孩子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专任上课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探索,就是现在进一步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找到一个专题,然后像做课题一样学习。

这是个高水平的学习。

当然我觉得其他的像预习、复习、作业都是可以分成阶梯的。

这需要提供一个参考方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生成他的阶梯。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目标太高了,够不着了,够着够着我们就没有兴趣了。

如果我们能给他一个参考,让把他把自我的学习状态,特别是课堂的学习状态自己设立一个台阶。

他自己一天一天地往上拱,学习习惯就养成了。

就是引导学生生成阶梯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把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当然这是学校的任务,但家长应该了解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处于什么状态。

泰戈尔曾经有一句话:

“不是这种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

”其实每一个阶梯、每一个课堂都是水,让每个鹅卵石变得美轮美奂的。

这个是大家所最关心的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把握,就是明确到一个点上,了解到究竟什么是学习。

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本能,我们不能干预的。

我们不能引导职能协助职能激扬孩子的学习本能。

高级本能。

从某一个意义上讲,换个角度看教育的话,应该研究和了解学习他整个过程和整个秘密。

最后一个我想讲一个问题,养成教育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教育部也不是某一个部委就能解决的。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主战场是学校和家庭。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点,孩子能不能在一个很好的、富有营养精神的土壤里头埋下种子,对于我们孩子走向学校以后,甚至走向社会以后都是基础,所以最基本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基”就是土壤的意思,“本”就是根,所以最基本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其实我觉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孩子都是宝玉,都是古玉。

北京现在很多人收藏那种古玉,就是盘、玩、养让玉变得更加美丽。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养它。

我曾经在一本叫做《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的书中非常鲜明地提出了给家长的12个建议,这个建议我觉得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确实是建议,听了以后就忘掉就行了。

第一个建议就是好孩子的最大的特征是能保持一个积极的上进心,所以天职是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第二个建议,好的关系大于一切教育,一个好家长的标准是孩子跟着你天天心情好,关系大于教育。

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大于一切教育。

第三条建议,人是应当个性发展的。

不必要和其他孩子比较。

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强化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强化自己的自信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关键是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学校也要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是传递的,互相影响的。

第四条建议是精细的行为习惯。

允许孩子在培养习惯时出现反复,不反复是培养不成的。

因为培养一个习惯,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是需要21天,但是我们实践当中培养一个习惯需要30天到40天左右。

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是不断反复的,不断地反复才有可能养成。

第五个建议,要什么夸什么。

就是要想改变什么东西,你就从这个方面的优点出发,赏识是必要的。

但是赏识不是唯一的。

也需要惩罚,最好的惩罚方法是让孩子自己设计几个自我惩罚的方法,自己选择一个方案,自己惩罚自己。

第六条建议是,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孩子人格的一个轮子叫责任心。

现在的很多的父母亲和老师恨不得把学生当成一个水晶,什么都想了解。

其实小学五、六年级的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学习保守自己的秘密了。

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一个人的责任心从他保守秘密开始,从这里头培养对自己的责任,从而培养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这是起点。

第七个建议是,其实家庭教育最大的难题不是孩子,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稍微能改变一下观念,整个世界就改变了。

教育孩子的本质是教育自己,教育孩子是我们不断地教育自己,教育就实现了。

第八个就是前面我提到的,要温暖孩子的心灵,孩子能感应到你的心灵的温度。

如果感应不到,他就上网。

有网瘾的青少年,经过我们调查,95%都是因为在家庭当中感受不到父母亲的心是温暖的,所以他要在虚拟的空间去寻找自我。

我们就告诉家长,你想把孩子从那个虚拟世界拉回来吗?

只有一条途径,就是让他感应到你的心是温暖的。

他自然就一步一步地被你拉回来了。

如果他觉得你的心是冰凉的,感觉你的心是虚空的,他不会回来的。

你越拉他走得越远。

网瘾都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顽疾了。

问题在哪里?

都在家长的心里,这跟学校没关系,就是家庭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详细阐述,但是我想温暖孩子的心灵是我们教育的真谛。

第九个就是家长确实要抓住学习的机会,不断更新自己,不断在实践中感悟。

我们发现,家长,特别是北京的家长,有一个不理想的状态,就是过于的理性。

觉得我什么都懂,我都是什么什么的博士后,我都是什么什么大学回来的,我都知道,你说的我全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这表明了什么态度?

这是过于的理性和世俗,或者叫世故。

我很少给家长讲课,因为这种世故和理性特别容易让我们变得很难过。

我更愿意给校长讲课,因为我知道改变一个校长就可以改变一千人、几千人甚至几十年的几千人。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天都想跟家长沟通,能不能放下一些理性,放下一些世故,让我们会回到那种赤子之心的状态。

第十个就是我刚才讲过的,再重复一下,父亲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捍卫孩子的妈妈的高贵性,这是唯一需要做的。

在捍卫母亲的高贵性的前提下,父亲就是座山。

他是高大的、他是宽容的、他是坚强的。

他给孩子提供的是“两感一心”。

安全感、责任感。

对孩子对家庭的安全感和责任感,“一心”就是事业心。

这样,父亲才是一座山,母亲是一座河。

所以父亲要做的事情就一件,就是无条禁地捍卫母亲的高贵性。

第十一个还是要重复一下,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也隐含了很深刻的教育道理。

不是我们要谦虚,因为孩子身上确实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现在这个世界变化的非常快,隔三天、三年很快我们好多事情不了解。

怎样向孩子学习?

万物皆有时。

春天就应该跟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夏天和孩子一起静心相处,秋天和孩子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冬天和孩子一起积蓄精神的能量。

第十二条建议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宝玉,我们要学会要自己的心灵去养玉,让玉变得越来越润泽和可爱珍贵。

我们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创建了很多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就是想把这套理念导入到学校中去,改变他们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从而把他们的发动机给换了。

经过三年的时间,很多学校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师面色红润了、身体健康了。

中国很多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像江苏、山东很多名校的模式,其中最大的一个弊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去,但是老师累死了。

因为他没有掌握教育之道,每天压榨老师的潜能,所以老师每天面黄肌瘦的。

这不是理想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老师也被我们解放出来,学生自己吃草吃的津津有味,他自己会发展,或者说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焕发和激扬生命基本价值的过程,这是教育最大的魅力。

最后我想用一首挺酸但是挺美的诗结束演讲。

老师、父母亲跟孩子是处于这样的关系的时候,教育就实现了。

这首诗是西藏的一个叫做仓央嘉措的活佛写的,他这样写: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喜不悲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间

默然相处

寂静欢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