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368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0.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1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10)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读读写写“利益、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重于泰山、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同位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来解决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

解释“服务”:

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为人民服务即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

  本文是以什么命题?

(中心命题)

2.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

(结合预习提示回答。

3.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

(学生可看资料袋)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五名同学读全文,结合正音,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情况。

  指导“鼎”的写法。

2.指名读全文,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语句划下来,再读给大家听。

3.质疑问难。

三、构建话题

1.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出示: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学生交流讨论。

3.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

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

(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

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

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并指导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层层朗读,学习毛主席论述方法,体会感受毛主席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严密。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学难点:

  学习毛主席论述方法,体会感受毛主席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严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积累了一些词语,并提炼了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达成共识:

围绕“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讲了三方面的意思——正确看待生死、正确对待批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

“为人民服务”这简简单单的口号,经过五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是那样的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散发着如此大的魅力呢?

让我们细细走进毛主席的演讲词去探个究竟吧!

  

(一)解读“死的意义”,感受引经据典的效应

1.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毛主席是怎样把“死的意义”说清楚的?

看看主席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2.交流:

  

(1)引用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示句子:

A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①理解“固”、“或”、“于”等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②指导朗读句子。

  

(2)对比

  出示句子:

B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③体会“死”字的感情色彩。

同样一个“死”字,前者的“死”字与后者的“死”所包涵的韵味是截然不同的。

  ④带上不同的情感色彩朗读,读中体会“对比”的作用。

  (3)举例

  出示句子: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结合“资料袋”介绍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生平,以及牺牲时感人的那一幕。

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3、教师小结。

  

(二)解读“不怕批评”,体会语言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严密性

  “不怕批评”这一点,毛主席又是怎样娓娓道来的呢?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共有几句话?

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1)出示填空题:

这段话共有()句,主要论述()。

第一句论述()的原因;第二句话指出();第三、四句话论述采纳批评的前提,就是();第五、六句话举()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2)将关联词语划出,通过师生引读,分句朗读等形式,体会句子之间的紧密联系,意思的层层递进。

进一步明确:

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接受任何人正确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2、引导学生举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批评的例子。

3、教师小结。

  (三)自主解读“团结互助”,用心体会句子之间逻辑的严密

1、自由地读读四、五自然段的内容,动笔划划句子,感受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感受毛主席语言的严密性。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同学之间是如何互相帮助的,举出如何对待困难的事例。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讨论:

作者是如何将文章的中心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2、教师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毛主席的论证方法,感受到了他的语言魅力,我们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如果妈妈不同意你看课外书,你将如何说服妈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正确看待生死(引用、对比、举例)

12、为人民服务

  正确对待批评(关联词、层层递进、严密性)

  (中心)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严密性)

 

二、选择题

2.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怎么会化了呢?

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

“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

“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

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

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

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

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

“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无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怎么会化了呢?

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③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有何作用?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

2.这句话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写出了父亲细心呵护冰棍、生怕冰棍化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3.为父亲爱子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4.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

(意思对即可)

5.父亲虽然没有活到60岁就病逝了,但是父亲的善良、坚强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将像父亲那样去做人、去生活。

作用:

揭示文章的中心,升华主题。

 

3.

礼物

①他推着那辆崭新的“安琪儿”慢慢走着,想着女儿看到这辆自行车时将有的雀跃欢呼,他为自己选择的礼物不由自主地笑了,他知道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②女儿很不幸,他总是这么认为,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失去了母亲。

当时,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他会将此生所有的爱都交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就是他的唯一,是他所有的财富,他定会让女儿享受到别人能享受的全部的爱。

③但是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用所剩无几。

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一年到头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了的校服;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电子游戏室,而女儿仅有的娱乐就是帮那个几年前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洋娃娃梳梳头;别的孩子都是每天坐在饭桌前等着开饭,女儿却差不多负担了所有的家务……这一切,使他对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啊!

④“没妈的孩子真可怜。

”一听到邻里这样的议论,他的心就像被针扎着一样疼。

⑤女儿是非常优秀的。

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学科竟赛,女儿总是第一。

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他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是怎样来庆祝的,他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上一顿她爱吃的莱。

⑥女儿快十五岁了。

一天,他说:

“等你再拿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给你。

”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淡了下来:

“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

”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⑦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有车接送,他却只能每天牵着女儿的小手陪她走到学校。

现在女儿上了中学,不用他送了,可他知道,学校离家更远了,别的孩子都骑自行车,可女儿……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泥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道多心疼。

他也曾每天给女儿几元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

女儿也知道,他太需要一双皮鞋了。

女儿真的很乖,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⑧这次考试后,他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几分,却什么也没问。

他决定无论如何,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

⑨今天,就是女儿十五岁的生日,一大早,女儿出乎意料地主动给他看了成绩;

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都低很多的分数。

“没关系的,要相信自己。

”他擦干女儿眼角的泪,对她说。

①尽管女儿没得到第一,他仍旧去了商店,挑来挑去,最终,他选了一辆“安琪儿”,红色的——红色代表希望,女儿一定喜欢。

①回到家,女儿已将饭做好了。

“来,看看爸爸给你买的生日礼物。

”他拉着女儿的手说。

②女儿诧异地跟着他出了家门,mÒ地,女儿惊异了。

一滴,又一滴厖女儿的泪正一滴一滴往下落。

“喜欢吗?

”他问女儿。

④半晌,女儿才抬起头说:

“爸爸,对不起。

⑤“傻孩子。

都十五岁了,还尽说傻话。

”他摸了摸女儿柔软的头发,又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

①“你长大了。

”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女儿眼里竟又蓄满了泪水。

①“怎么了,你哪不舒服?

”他焦急地问。

⑧女儿慢慢抬起头,轻轻地说:

“其实,爸爸,这次我仍是第一。

1.写出第②自然段的注音字。

mÒ地

2.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⑥自然段中女儿的眼睛为什么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B.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

C.表现了父女相互关爱的深情。

D.重点表现女儿的成熟、懂事。

5.读完本文,你更喜欢文中的谁?

请分析其性格谈谈理由。

1.蓦

2.对比将女儿与别的孩子作比较,以别的孩子生活的享受和任性反衬出女儿生活的贫苦和她的勤劳懂事。

3.女儿的眼神亮了一下是因为爸爸要给她买她非常需要和渴求的自行车,随即又黯淡下来是因为她想到自己家生活的拮据,她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想爸爸破费。

4.C

5.示例一:

我更喜欢父亲。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慈爱的父亲。

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对女儿奉献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对她拥有无私而汹涌的爱。

示例二:

我更喜欢女儿。

文中的女儿勤劳、懂事、成绩优异。

在清贫的生活中,她始终刻苦学习,并帮助父亲分担家务。

她十分理解父亲,宁可自己辛苦走路上学,也不愿意父亲破费操劳,懂事而成熟。

 

4.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

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

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

钓鱼。

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

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如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

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

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城经济专业,有心去竟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

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了有!

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就是顺路给局长带了条装备。

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

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

局长心痒痒,说也好。

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

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

小黄买的钓具在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

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

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

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的况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没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于经济科科长。

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

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制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

经过几轮激烈北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

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

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

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

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你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

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

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

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0期,有删节)

1.“过五关斩六将”引申自《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典故,在文中的意思是:

2.你如何理解“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句话?

3.第一次和小黄吃鱼时,局长为什么对小黄说他喜欢钓鱼和吃鱼的原因?

4.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十分精妙。

“鱼”是小说的线索,是局长和小黄交往的重要媒介,你认为“鱼”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

5.文中的局长有什么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1.关羽符合经济科科长职位的人选较多,小黄竞争这个岗位困难重重

2.“我”替你处理了上一次你向“我”行贿的事,并将钱还给了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受到权力的诱惑而再次犯错。

3.对小黄诉说了自己不忘初心,生活始终质朴,暗示了小黄做人要走正道,不要被贪心和权力迷失。

4.有“鱼”还指像小黄那样的人。

因为局长位高权量、很容易的来小黄那样意图走不正之路的“鱼”。

5.①清醒睿智:

别人奉承他字好,小黄给他送钓具时,他都没有得意忘形。

②质朴、知足:

保留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满足,不贪心。

③爱才惜才:

竭力喝奶粉才干的小黄走上正路。

为官清廉、正派:

不收贿赂。

 

5.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

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

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juànquàn)。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

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

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chéngshèng)一盒便当送给他。

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

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观看)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chìzhì)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怀疑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

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

”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

”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

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

老人说:

“你这样会冷吧!

”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洁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

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触摸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第1自然段中有对老人的______描写,联系下文老人的温暖人心的行动,谈一谈这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这套子竟是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