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3283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docx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感悟人生”,安排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及习作5、练习5。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

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山谷中的谜底》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习作5》教材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

第二部分是一幅插图,描绘了同学们交流习作的情境。

文字说明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以大人们总爱说的一句话“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引出“烦恼”这一话题。

接着,列举了同学们成长中的一些小烦恼,然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话题,围绕“成长的烦恼”写和篇习作。

最后,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要大胆写出自己的心理话,写好后与别人交流交流。

《练习5》本次练习的内容有五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

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以及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以及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启发、揭题

1、启发学生回忆: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如:

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

你对哪座名山印象深刻?

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揭题、设疑:

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

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

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

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

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

(沟通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

(跟着伴随)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精读课文第一、二、七自然段,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1、再读读,看看哪些地方特别能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特点?

 从“第一险峰”、“九百多级”、“一根银丝”、“抛”、“仿佛要断掉”、“飘飘悠悠”、(好不得意)等词看出天游峰的险峻。

 “一根银丝”指什么(指的是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的九百多级石梯,远远望去他仿佛是从空中抛下来的,多么险峻)

理解“好不得意”在这里的作用。

(从作者的得意可以看出天游峰确实很险。

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正面描写)

2、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

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3、“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侧面描写)

4、天游峰的景色美丽吗?

课文中作者对天游峰的描写十分精彩,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天游峰,看看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用几个字概括出天游峰给你的印象)

板书:

高、险

5、小结并过渡:

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认识这位老人吧。

(二)、精读其余部分,感悟扫路人的性格特点。

1、看看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

他是个怎样的人?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相关句子后,交流并指导朗读)

2、“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从颇有节奏‘哗——哗——哗——’的声音,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很健朗。

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最先吸引我的是老人扫路时的“哗——哗——”声,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

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3、“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

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

多么恰当!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

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

“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5、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悠然地说: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

老人生活在美丽的山中,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生活。

他仿佛就是这山中的一员。

他已经与武夷山的天游峰融为一体,以苦为乐,热爱生活,即使自己到了70岁高龄,依然对扫天游峰乐此不彼,悠然自在。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6、“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大量了他: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老人终年在山上扫路被晒得黝黑,说明工作辛苦,但他眼睛炯炯有神说明了他不怕累,对这项工作是乐此不疲。

 7、作者猜老人60岁了,但没想到老人已经70岁了,这说明老人在山上扫路,锻炼了身体,可谓是身心俱佳,心态年轻,所以看上去也年轻了。

8、“‘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9、师小结: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升华主题,感受作者思想内涵

老人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同样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你从哪里能看出作者也感动了呢?

(1)“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

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为什么说30年后?

分别表现出作者和扫路人的什么感情?

为什么说笑声半我到住处?

仅仅是到住处吗?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折服了。

师:

让我们再次倾吐对老人的祝福吧: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三、作业设计:

1、本文明明是写人,为什么要大力描写天游峰的险峻?

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你收获了什么?

3、课文中是怎样刻画扫路人的?

 (通过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神态)

4、练笔: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美、高、险

 扫路人 热情、自信、豁达,乐观,敬业

教学后记:

 

16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

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

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

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

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

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懂,提出来大家讨论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

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

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

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

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

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

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

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

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

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

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

(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

(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

(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

(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

(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

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

(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

(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

你还体会到什么?

(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

(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

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

(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

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教学反思:

 

17山谷的谜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

  1、板书“谜”字。

学生猜谜语: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手指)

  2、简介谜语的组成:

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

  3、师述:

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有信心吗?

    板书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这是哪个山谷?

迷是什么?

谜底是什么?

怎样揭开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

迷是什么?

谜底是什么?

怎样揭开的?

)。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

(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三、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

“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

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个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五、组织质疑: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

(指导:

可以针对句子或段落。

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

六、指导描红: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

摧、贞。

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

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来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发现山谷有奇异的景观,是……(学生接答)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

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一天,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

如今,谜面终于解开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很激动),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把谜底告诉给大家——

   2、出示:

“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外部原因)

   B、松的特性决定。

(自身原因)

  (3)“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

  (4)默读第3自然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出示: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A、从这句话中,你认为雪松独有的地方在哪儿?

自己放声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地方用小圆点标下来。

(交流:

弹性、弯曲、反弹、)

   1、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发现这魁北克的雪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会弯曲)

   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这“一定程度”指什么?

(大雪飞扬,漫天飞雪,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

)压力大,如果不弯曲,会断;如果不会弯曲,也会断;这是雪松区别于柏、柘、女贞之类树的关键所在。

   它弯曲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生存)

   它弯曲后的结果怎样?

(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板书:

大雪中雪松弯曲生存

   雪松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

虽然是弯曲了,但这种弯曲是一种策略,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

  呈现“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省略号说明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

   短短的三十几个字,让人为之惊叹,为之佩服,大声去读读这句话,把让你有所惊叹、佩服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1)交流:

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

    “反复地积”——风雪之大,来势凶猛。

    “反复地弯”——不停地承受着风雪

    “反复地落”——“弯是为了让雪滑落,减轻压力,创造反弹的机会”

    “反复地弹”——面对严寒仍然昂首屹立,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循环往复,重复进行,雪松坚忍不拔。

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小结:

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了这种压力,又一次次地发起抗争,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山谷中一道奇异的景观。

这就是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本领。

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

   你能把这一句读好吗?

生练读,指名读。

   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你们已经把她读在心里了,带着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师总结:

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这就是魁北克的雪松的特性与本领。

一株普通的植物却拥有这样的生存技巧,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

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

让我们把这个谜底再次告诉给大家——(指名读)

    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围绕雪松、各种杂树、旅行者谈自己的启发。

  四、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到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

(师范读第4、5自然段)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启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再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四人一小组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1)小组讨论。

  

(2)第一次交流。

  (3)相机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

  4、小结:

战胜压力,面对困难时,并非只有通过正面抗争去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如雪松那样,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出示:

“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

   5、指名读。

多好的启示呀!

   师总结:

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

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

但有一点非常重要:

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

记住:

这种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