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3241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个代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个代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个代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个代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个代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个代表.docx

《三个代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个代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个代表.docx

三个代表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为能够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能够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把它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是这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重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重要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1、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3、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体现,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个层次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和理论前提,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围绕着这个问题,形成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

这些基本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贡献。

第三个层次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在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上的方针和政策。

(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什么是先进文化?

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看它是否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广大民众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精神需要。

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是能够通过价值体系的构建与转型,知识结构与行为方式的变革,人的素质的提高,应对国家和整个人类所面临的新挑战,解决社会发展必须克服的各种难题,使人们在掌握和享受真善美方面实现新的飞跃。

(2)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和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为什么要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先进的旗帜,才能对党员和群众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社会的先进分子和精英才能集合在党的旗帜下,才能为人民长期执政。

(4)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作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就是使当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内涵丰富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其中包括: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以及一系列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2、“三个代表”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

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前提和工作基础;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对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

什么是解放思想?

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什么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什么是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也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三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第三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含义和意义

1.突出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2.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3.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4.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3.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4.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明确的、系统的概括,这就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长期历史过程。

这个历史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中叶,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首先,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因而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其次,是由我国的现实条件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也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社

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也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

八、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九、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

非得失的标准是: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坚持了生产力标准,而且进一步把发展生产力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3、“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问姓社姓资,而是反对离开这三个标准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迈不开改革开放的步子。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重点掌握: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1978—1983年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1987—198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明确界定市场经济的属性,只是经济手段,不具有制度性特征,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第二,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提供了依据。

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节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一,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公有制是全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