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docx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
2017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1)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句式特点:
】……者,……也
第二组: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粟者,民之所种。
7、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句式特点:
】……,……者也;……,……也;……者,……
第三组:
1、此天子气也。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亡秦之续耳。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是寡人之过也。
?
?
?
6、是亦走也。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句式特点:
】此……;是……译为“这(是)……”
第四组:
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句式特点: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第五组: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臣本布衣。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句式特点】通过副词“乃”“即”“则”“皆”等表判断。
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译出。
第六组:
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刘备天下枭雄。
4、此人力士。
5、此子贤者。
【句式特点】没有词语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可以转化为“……者,……也”句式。
第七组: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5、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
【句式特点:
】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判断句主要形式:
】
1、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
2、用“此(是)……”句式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4、用“即”“乃”“则”“皆”等副词表判断。
5、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6、用“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二)课外知识知识迁移: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此帝王之资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2)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不能容于远近。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特点:
】用介词“于”表被动。
第二组: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句式特点:
】用“见”“见……于……”表被动。
第三组: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句式特点:
】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第四组:
1、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句式特点:
】用“受”“受.......于..........”表示被动
第五组: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句式特点:
】用介词“被”表被动,与今相同。
第六组:
1、戍卒叫,函谷举。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
】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
】
1、用介词“于”表被动。
2、用“见”“见……于……”表被动。
3、用“为”“为……所……”表被动。
4、用“受”“受.......于..........”表示被动
5、用介词“被”表被动。
6、动词本身表被动。
(2)知识迁移:
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c)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行将为人所并
3、翻译句子:
(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案:
】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句子省略成分,体会省略特点
第一组: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补充省略成分: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梁惠王)曰:
“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
“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第二组: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补充省略成分: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句式特点:
】省略谓语。
第三组:
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会。
补充省略成分:
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句式特点:
】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
第四组: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补充省略成分: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句式特点:
】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两词)。
【省略句主要形式:
】
1、省略主语:
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
4、省略介词:
主要是“于”、“以”
知识迁移: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
4、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5、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补充省略成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2、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3、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将)。
”
4、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5、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4、倒装句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主谓倒置。
(一)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客何为者?
【结论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
何、谁、孰、胡、安、焉、恶、曷等。
)
第二组: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结论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
不、未、莫、无、弗、勿等)
第三组: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结论三:
】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第四组: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结论四: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练习巩固:
1、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
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译文:
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为曷)
(2)定语后置
概念:
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第一组: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求人可使报秦者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结论:
】定语后置形式之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第二组:
1、马之千里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
【结论:
】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第三组: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结论:
】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第四组:
1、尝遗余核舟一。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结论:
】定语后置形式之四:
中心词+数量词
定语语前置的几种形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4、中心词+数量词
练习巩固: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B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状语后置
概念: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
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遂与秦王会渑池。
6、得璧,传之美人。
7、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4)主谓倒装
概念:
也叫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何哉,尔所谓达者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课本知识迁移:
(一)、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宾语前置)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6、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
8、善哉,祁黄羊之论!
(主谓倒装)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邦人奉筋再拜曰:
“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
译文:
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
视金玉为贱物,视人民为宝贝或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贱金玉,宝人民)?
?
?
?
?
?
?
?
?
?
?
?
。
2、甫抵里閈,亲故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译文:
刚到达乡里,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问寒温表庆贺者亲故),肩挨肩,脚跟脚?
。
3、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
士兵并不是喜欢战死亡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的将领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冷暖饥饱,明白地见到士兵的辛劳艰苦。
(审知……,而明见……)
4、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译文:
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
被他的堂弟告发。
5、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译文:
有个叫华生的人,世代家居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6、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7、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译文:
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8、(王)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译文:
王刚中召集三乡壮丁共同疏通,垒土为堤,在堤防上种植榆树、柳树,并立石柱记载、表彰此事。
9、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译文:
当涂人因杀牛祈雨被判罪,被关押的有六十多人,畅师文同情并释放了他们。
10、(刘仁轨)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译文:
(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2017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
1、"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
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2、"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①: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
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
译文:
项羽笑着说: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3、"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译文:
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4、."独……耶"、"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文:
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5、“如……何;若……何;奈……何”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另外:
】“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
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6.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例: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译文:
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7."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
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
"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
宋何罪之有
译文:
宋国有什么罪呢
4、"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
子非三闾大夫欤
译文: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5、."宁……耶"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
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6、“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例:
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8、"岂……乎(哉)"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译文:
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三、表示感叹的习惯用法
1、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3、“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4、.“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例: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文:
怎么能说得完呢!
5.“惟……耳!
”可译为“只是……罢了!
”
例: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译文:
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6、“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例: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7.“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译文: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四、表示假设的习惯用法
1、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庄子?
杂篇?
让王第二十八》
2、“若其”相当于“假如”。
例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
(《晋书?
周浚传》)
3、诚……则……:
(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
例: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表选择语气:
1、"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
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2、"……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比……怎么样
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3、"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译文:
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4、……,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译文: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5、“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例①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字而画。
(《促织》)
6、表示强调的习惯用法
7、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8、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
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9、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
例: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七、表示比较的习惯用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八、表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用法
1、"得无……乎(耶、邪)"“无乃……乎”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
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例:
无乃尔是过与?
?
3、"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
"、"还是……吧!
"、"难道……吗"
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例: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译文: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5、.……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
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