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2458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docx

国际关系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风玄武

[原创]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_风玄武XX首页|XX空间|登录风玄武执锐千军,坚为一念.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

查看文章

[原创]简论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外交失误(修改中)2007-05-04

15:

31当代的重大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演说和议会的决议……要凭铁和血。

——————俾斯麦

一、引言

1871年1月,在容克军官们的拥促下,普鲁士王威廉一世于法国凡尔赛宫镜廊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正式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

这一标志性的事件不仅结束了德意志民族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也彻底改变了欧洲自拿破伦时期以来的维也纳政治体系,从此德国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世界政治也将围绕它而展开。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草创时期居功甚伟的俾斯麦理所当然地成为帝国宰相,主持帝国外交工作。

看起来,他似乎仍然可以使用那精巧得令人惊叹的外交技巧周旋于各国之间:

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俄罗斯都被包括在与德意志帝国的联盟之中;对法国的殖民野性予以鼓励,使得法国和英国、意大利不断摩擦;鼓励英国对土耳其对俄的反抗,使英国保持中立。

这个结构复杂的“联盟体系”几乎使整个欧洲都需要德国的斡旋。

德国,这个破坏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国家反而成了欧洲和平的保证人和仲裁者。

所以,一般认为,如果俾斯麦在1890年继续当政,德国可能就不会被迫进行战争,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不会崩溃。

然而,这种看法夸大了俾斯麦的个人意义,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的作用。

尽管俾斯麦付出极大的努力,但实际上他精巧的“联盟体系”正是在他当政时期遭到严重损害。

最大的原因在于:

“联盟体系”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德国能否维持其平衡复杂欧洲政治的力量和地位,更取决于德国能否使世界其他强国相信它是个在领土上没有新要求的国家。

正是在处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俾斯麦犯下了严重的失误,最终造成在他离任时德国处于必须面临多线对敌的危险境地。

二、进退两难:

是争雄世界还是老实作人?

还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建立时,它就面临一道选择题:

是争雄世界还是老实作人?

在成功地击败法国后,也在德国急速开展工业化进程并硕果累累时,德意志民族的民族主义不断高涨。

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本身就是依靠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力量建立和巩固的,但是,民族主义从来就是狂暴任性的力量,非常不容易被恰倒好处地用于政治。

更何况,德国的民族主义不同于法国的民族主义,它具有广阔的外延,绝对不会坐视散布在东欧的德意志民族在“泛斯拉夫主义”的狂潮中风雨飘摇。

因此,德国无法长久接受中欧、东欧、东南欧的现状和未来,与斯拉夫民族代言人——俄罗斯的交锋难以避免。

而这又必然会引起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反应。

因此,从这个方面看,德国与欧洲大陆两大强国的交锋难以避免。

同时,战争胜利的刺激和经济扩张的需要,使得一个世界帝国图景摆在所有德意志人面前。

往昔的胜利使得德国人几乎认为:

如果用流血的方式可以取得的东西却用流汗的方式取得,就未免太懦弱了。

放眼整个世界,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敢在陆地上同德国角力。

与此同时,德国在现代化进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论是经济还是科学、思想文化都令世界瞩目,让德意志人有理由相信他们超人一等:

我们德国人除了上帝,谁也不怕!

但是,当他们信心满怀地冲向世界竞技场时却被告知:

游戏已经结束了,至少是主要部分已经结束了,而且,作为新来的家伙,德国人必须尊重现实。

经济上剧烈膨胀的德国迫切需要原料基地和广阔公平的市场,现有的世界政治格局却不能满足它。

游戏剩下的部分更公平一些当然不能让德国人满意,重新开始游戏才是它的强烈要求,只有这样,德国才能真正成为它所期望的世界巨强,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其民族主义的渴望。

要想如此,就必须使欧洲甚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大变,而令人沮丧的是:

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首先,法国、俄罗斯就不会让德国变得过于强大。

在丛林世界里,谁也不喜欢有个强大的邻居,更何况是德国这个极具侵略性也很有扩张必要的邻居。

其次,坚持大陆平衡政策几百年不变的英国也不愿意看到德国主宰欧洲大陆。

对于日不落帝国而言,严禁欧洲大陆被一国整合无疑是非常明智的,拿破仑最终悲惨的命运也表明了英国实行大陆平衡政策的决心和能力。

这几个国家都是世界范围内丛林游戏里的超级BOSS,要全部打败他们已经显得不现实了。

更糟糕的是,即使德国有赢得欧洲胜利的可能,这种可能也会被来自美洲的终级BOSS——美国所粉碎。

美国当然不愿意让德国整合欧洲的力量与它进行经济竞争,更不能容忍德国主宰亚欧大陆和它隔海对决。

于是德国能否建立世界帝国的唯一可能就是——单挑整个世界。

可见,世界帝国尽管诱人,但对德国而言基本无望,老老实实做人才是正确选择。

俾斯麦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才会在战后希望用“联盟体系”维系帝国的长治久安。

他深刻的洞察力告诉他:

不仅是欧洲,就是世界都已经容不下一个更强大的德国了。

然而狂猛的民族主义和急切的经济需要组成的浪潮却连番撞击帝国政策,让帝国一路摇摆地走向单挑世界的不归路。

面对这种野蛮冲撞,俾斯麦并没有表现出人们所想象的外交天才。

而这条路上的第一步就从阿尔萨斯—洛林迈出。

三、阿尔萨斯—洛林:

一块吐不出的苦涩肥肉。

矿产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在三十年战争后被割让给法国。

1871年普法战争后,普鲁士迫使法国赔偿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并吐出阿尔萨斯—洛林这块大肥肉。

可是之后,德国就开始尝尽这块肥肉的苦涩了。

美国外交家兼历史学家乔治.弗洛斯特.肯兰指出:

“这位帝国宰相现在必须为普鲁士军事领导的过错而受到惩罚,这些过错是他曾经为达到政治目的的初期时代里所容忍的”。

毫无疑问,吞并阿尔萨斯—洛林就是这种错误之一。

由于阿尔萨斯—洛林矿产丰富,战略位置也很重要,所以普鲁士容克军官们极力主张吞并,当时俾斯麦对此也表示支持并付诸实践。

然而,失去的重要领土对法国来说,阿尔萨斯—洛林就象每天都在刺激他们自尊心和复仇情绪的刀子。

于是,法国便无可挽回地成为德国的天敌。

更重要的是,这个天敌过于强大,以至于德国没有足够的力量永久性地粉碎她。

从帝国建立之日起,法国就成为俾斯麦“联盟体系”最大的破坏性因素,严重束缚了德国的战略空间。

这一问题又最终造成了法国和俄罗斯对德国的夹击局面,使得可怕的两线作战前景成为德国军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最终,在1914年,德国为它当初的短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四、奥匈帝国:

你必须拉兄弟一把。

1879年,俾斯麦不顾德皇威廉一世的强烈反对,同奥匈帝国缔结了“双边联盟”,这个协定是如此的“钢铁”以至于被同时写进了两个帝国的宪法之中。

德国终于向处于解体危险的奥匈帝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俾斯麦这样做的原因大概出于以下两点:

1,担心日益软弱的奥地利要么崩溃,要么在“泛斯拉夫主义”的狂潮压力下倒向法国。

2,工业化迅速的德国需要一个农产品基地和工业产品市场。

尽管俄罗斯从规模上更适合,但基于任何国家都不会长久地受德国影响的判断,同是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治下的奥匈帝国成为当然的选择。

但这样做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因为它显示了德国谋求中欧霸权的野心,让世界不再信任德国会老实本分。

对于德国所有邻居来说,一个联合了奥地利的德国绝对一个要尽快醒来的噩梦。

同时它也决定了德国和俄罗斯在东欧和东南欧的碰撞的必然性。

之后,法国和俄罗斯的联合成为必然的趋势,两线作战的不利格局初步形成。

英国传统均势政策对大陆霸权的反对,加上德国同英国工业产品的竞争,也使得英国的立场越来越危险。

于是,一个俾斯麦极力避免的反德同盟的形成,在这个决定作出后,开始变得可以预期了。

五、容克阶层:

绝对不能让斯拉夫人强大起来!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依赖于俄罗斯帝国“善意的中立”。

德俄关系在19世纪80年代的恶化,政治上是因为德奥之间“双边联盟”的签定,经济上则是由于德国的农业保护关税和对俄的投资封锁。

1880年1月生效的德意志《农业保护法》几乎就是针对俄国制定的。

最大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相对廉价的农产品冲击了普鲁士的容克阶层。

这使得本来就对斯拉夫人心怀不满的容克们怒不可遏,强烈要求国家用法律手段保护他们的利益。

自从克里米亚战争后,残败的俄国痛定思痛,决心实行政治改革,同时开展工业化。

而工业化资金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农产品的出口,此时德国的做法无疑会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敌视。

对俄的投资封锁更使德俄关系的恶化无可挽回。

在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容克们看来,工业化的俄罗斯才是最大的噩梦(第三帝国的命运似乎验证了他们的看法),因此俾斯麦政府于1887年开始了德国资本市场对俄罗斯的封锁的政策。

而对于处在工业革命前夜的俄罗斯来说,对资金的需要是海量的。

这就为屁股上吊了个大钱袋的法国寻找东方盟友大开方便之门。

俾斯麦否定了俄罗斯成为德国原料提供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巨大基地的可能,尽管很难说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但这毕竟锁定了法国和俄国夹击德国的战略局面。

德意志第二帝国岌岌可危。

六、英国:

你居然要扯断我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假如说政治和经济的强制性意味着法国和俄罗斯的联合无可避免的话,那么德国就应该尽所有力量与英国结盟。

毕竟,坚持均势政策的英国是欧洲大陆的仲裁者,它不会坐视法俄联手横行欧洲大陆,过于削弱德国。

相反,德国可能成为英国均势政策的重要棋子,获得更好的与法俄对抗的外部环境。

而且,虽然德国和英国在经济上有着深刻冲突,但当时英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新崛起的美国而不是德国。

因为只有美国才能对英国世界范围内的海洋霸权形成真正威胁,也只有美国可怕的经济竞争优势才能使得整个欧洲活在被压碎的噩梦当中——其中自然包括英国。

即使德国同英国的冲突不可避免,也可以在冲突不算太激烈时巩固双方的关系,推迟激烈冲突的到来,降低激烈的程度,尽量避免英国直接卷入与德国的战争中去。

可见,大英帝国可以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至少也可以不成为压断德国脊梁骨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俾斯麦不但没有真正努力与英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反而有意培养公众对英国的厌恶情绪。

其理由居然是:

“帝国内部的一种自由主义化的发展,有可能从德英合作中产生”。

显然,这个时候他看重的不是逐渐严重的贸易竞争,而是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政治风格的对立。

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德意志帝国在面临两线作战危机时,还同英国保持距离并最终使得这跟最后的救命稻草站在敌人一边。

19世纪90年代后,争夺市场和原料基地的激烈竞争,使英国无可挽回地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变成了压断德国脊梁骨的倒数第二根稻草(最后一根是美国这个终级BOSS)。

七、结语

综上,当欧洲三个最大的国家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时,俾斯麦立国之初的外交战略及其“联盟体系”可以说是彻底失败。

因为它意味着帝国与外部世界全面对抗的局面已经形成。

对此,俾斯麦负有责任。

但仍不能因此得出可以否定俾斯麦的伟大政治、外交才能的结论,那样就太有违我的初衷了。

一方面,俾斯麦在帝国创建时期和建立后初期确实表现出了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天才;另一方面,俾斯麦治理下的德国不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极其复杂,即使是比俾斯麦更完美的天才也未必能避免这些错误。

基本上,如何带领精力过于旺盛、野心过大、问题过多、外部环境过于复杂恶劣的德意志民族平稳迅速地实现现代化,在当时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求解努力的失败最终导致第三帝国的崛起。

但在德意志所有的传统被纳粹狂潮和史无前例的战争严重破坏后,在世界秩序大变后,也在德意志民族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后,这个问题才有了解决的可能。

参考文献: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2005年5月武汉大学出版社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网络电子书

卡尔.艾利希.博恩等《德意志史》1991商务印书馆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倪乐雄《寻找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