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一轮高考热点集训5生物与环境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生物一轮高考热点集训5生物与环境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一轮高考热点集训5生物与环境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一轮高考热点集训5生物与环境Word版含答案
高考热点集训(5)——生物与环境[学生用书P261]
1.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
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时,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解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自然选择,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物种所处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
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3)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2;丝状菌能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抑制丝状菌生长,故干旱造成蝗虫的环境容纳量增大,如曲线Ⅰ所示,此时的东亚飞蝗追逐“绿色”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
(1)种群密度 N0λt 基因频率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3)K2 信息传递
2.(2016·甘肃兰州诊断考试)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中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_阶段,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_。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________,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调节。
解析:
(1)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可以最终演替为森林,因为具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所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由图分析可知,最初时丙的光合速率较高,而甲、乙光合速率的提高使丙的光合速率降低,说明甲和乙出现后影响了丙光合速率,主要是影响了光照强度,故最先出现的应是丙。
因为甲的光合速率达到最高,说明垂直结构上其位于最上面,有利于接受充分的光照,故应是丙在最下,乙在中间,甲在最上面。
(3)甲种群应是优势种群,其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
(1)森林 次生演替
(2)丙 丙乙甲
(3)(负)反馈
3.(2016·山东潍坊一模)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
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湿地类型
线虫属丰富度
土层深度(cm)
植物寄生线虫(条/100g干土)
腐食线虫(条/100g干土)
食细菌线虫(条/100g干土)
碱蓬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请据表中数据回答: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
(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
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
解析:
(1)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并做到随机取样。
(2)腐食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
(3)据表分析,三个群落中的植物寄生线虫类群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群。
线虫出现表层聚集现象可能是由于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10cm的土层,且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4)据题表分析,白茅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为24,其余两个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均低于该群落,所以白茅群落的营养结构最为复杂。
答案:
(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分解者 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腐殖质)
(4)白茅群落 丰富度
4.增大环境容纳量可保护野生动植物,而降低环境容纳量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甲表示自然界中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的变化情况;图乙表示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的实际大小。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表示环境容纳量的是________(填“B”或“E”)。
A段对应时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2)若形成C段是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则种群数量在C段的下方时,保护该种群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填“就地保护”或“易地保护”)。
(3)图乙所示的生态系统中,________物种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营养结构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解析:
(1)图甲中的E表示的是环境容纳量。
A段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故该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2)若生存环境被破坏,则保护种群的最佳方案为易地保护。
(3)图乙中物种2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所以种内斗争最激烈。
三个物种在同一环境中,但环境容纳量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
答案:
(1)E 增长
(2)易地保护
(3)2 1、2、3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答案合理即可)
5.(2016·山东日照一模)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生存有卷叶螟及其天敌——青蛙等生物,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图乙表示卷叶螟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次级消费者指的是________,①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图甲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内的能量。
(3)由图甲可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利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的能量。
(4)图乙中,e点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对应密度之前。
解析:
(1)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属于生产者,卷叶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属于次级消费者。
据图甲分析①②③表示呼吸作用。
(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a或g中。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要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储存在遗体残骸中。
(3)据图甲分析,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b,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e,所以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
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即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具体利用的是g、h、i中的能量。
(4)据图乙分析,e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
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该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K/2之前,即c点对应密度之前。
答案:
(1)青蛙 呼吸作用
(2)a或g 遗体、残骸
(3)e/b×100% g、h、i
(4)K值(环境容纳量) c
6.(2016·湖北黄冈模拟)下图为科学家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
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
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
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_____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的种群密度。
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解析: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图中曲线表明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重度入侵区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
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说明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分析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培养入侵物种幼苗,因变量为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说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图2可知,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44×107-1.9×106)/(1.05×109-3×108)×100%=3%。
答案:
(1)丰富度 减小 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种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种占绝对优势) 次生 速度和方向
(2)竞争 种间关系
(3)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该入侵物种生长的物质
(4)标志重捕法 3%
7.(2015·高考安徽卷节选)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下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某种性别的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2)根据两种生物种群数量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随着栗瘿蜂数量的增多,长尾小蜂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栗瘿蜂数量下降又导致长尾小蜂数量随之下降,据此可知,长尾小蜂以栗瘿蜂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
(3)输入果园的能量有四个去处:
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中、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暂时储存于体内。
(4)果树林中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几乎得不到光照而难以生存。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8.沼气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一定的水分、温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细菌的发酵分解作用而产生的。
如图是一个有关沼气池的人工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内温度、CO2浓度等可调控)。
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成分名称),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沼液和沼渣可为生产者提供____________,生活燃料可以通过管道为玻璃大棚提供________。
(3)实践证明,该生态系统能有效增加经济效益,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________中的能量,请用箭头和文字绘制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各种生物的呼吸耗能不要求画出)。
解析:
(1)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异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分析该图可知,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人和禽畜;
(2)沼液和沼渣能为生产者提供水分和无机盐等,沼气作为生活燃料被使用后可以通过管道为玻璃大棚提供CO2和热量;(3)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是能利用人畜粪便等废物中的能量;画能量流动图解时,应注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最后流入微生物,另外要注意题目中不要求画出“各种生物的呼吸耗能”。
答案:
(1)分解者 人和禽畜
(2)水分、无机盐 CO2和热量
(3)粪便等废物 能量流动图解如下:
9.(原创题)人为将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建成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注:
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为J/(cm2·a)。
(1)半自然果林树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植食性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填“生产者”或“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
若调查一个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的基础。
当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__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解析:
(1)半自然果林树种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都属于第一营养级,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人为将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建成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
(2)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2.30×107J/(cm2·a)。
植食性动物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所以二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96×105)÷(2.30×107)≈0.85%。
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有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这三大功能实现的基础。
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答案:
(1)竞争 次生演替
(2)2.30×107J/(cm2·a)
生产者 0.85 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 (3)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负反馈
10.(2016·德州模拟)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绿潮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_______性。
(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许多景区水域都受到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透明度减小,从而导致景致大为减色。
相关部门为了使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做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
(5)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鲫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
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
②植食性鱼类可以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
解析:
(1)由图1可知,浮游藻类数量增多,导致无机盐浓度下降,说明藻类的繁殖离不开无机盐。
(2)由图2可知,污水流经湖泊后,污染物迅速减少,说明湖泊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3)水华严重时,浮游藻类大量悬浮于水面,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有机物制造量减少,最终使沉水植物死亡。
(4)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快速杀死藻类,但容易污染环境,甚至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其他生物。
(5)同一水体中的植物与藻类由于竞争无机盐和阳光等资源,会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同样能够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
答案:
(1)无机盐浓度
(2)稳定 (3)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4)污染水体(或环境) 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5)①竞争 ②捕食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