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2103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docx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

 

一、农业自然资源分析评价

(一)耕地和园地资源分析评价

1、耕地面积逐年缩减,耕地质量总体较差

2、园地面积呈增势头,经济作物发展较快

(二)森林资源分析评价

1、资源数量持续增长

2、森林结构不尽合理

3、林分质量有升有降

4、森林旅游有所发展

5、森林资源保护增强

(三)渔业水域资源分析评价

1、淡水渔业稳步发展

2、海水养殖发展迅猛

3、海洋捕捞增长缓慢

(四)水资源分析评价

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

2、江河水质状况变化不大

(五)农业气候资源分析评价

1、气温上升凸显

2、年降水量偏多

3、日照时数偏少

(六)生物资源分析评价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评价

(一)科教兴农蓬勃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三)农业装备水平提高,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五)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农业生产水平分析评价

(一)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

(二)农业结构调整逐步优化

(三)渔业生产成效显著

(四)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五)乡镇企业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显雏型

四、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措施

(一)加强农业资源综合管理,促进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制化建设

(二)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

(三)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前言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资源对农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

充分认识我省农业资源状况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保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对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农业资源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是农业资源区划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主要在农业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从农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各地农业资源的现状、潜力、开发利用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管理、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思路和具体措施。

同时,针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有关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和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1年6月以来,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认真组织协调农业、林业、水产、水利、气象等省直有关部门和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农业资源区划部门对我省“九五”期间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变化、潜力和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情况,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1996?

2000)。

参加编写的主要人员有:

倪锋(省农业资源区划办)、蔡春继(省农业资源区划办)、王举阳(省农业资源区划办)、陈植(省海洋与渔业局)、刘德任(省水利规划院)、李文(省气象局)、李贞猷(省林业厅资源管理总站)、陈玉明(省农业厅畜牧局)、何孝延(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叶大根(福建农林大学)。

由王举阳、叶大根统稿,倪锋、蔡春继审稿。

由于经验和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二00一年十一月

 

 

 

福建省农业资源报告

(1996?

2000年)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山海资源极其丰富,素有“六水三山一分田”之称。

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有“东南山国”之称。

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的重点林区之一。

森林覆盖率60.5%,居全国第一,有“绿色宝库”之和。

海岸线长度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2401平方公里,宽广的海域,为发展渔业提供良好的场所。

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17-21℃,≥10℃积温达5500-7700℃,无霜期240-330天,年降雨量1300-1900毫米,且80%集中在3-9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动植物繁殖。

“九五”期间,我省进一步加大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和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呈现好转的势头,但农业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资源和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九五”期间,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耕地面积逐年缩减,耕地质量总体较差。

2000年末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780.64万亩,比1996年减113.03万亩。

人均耕地仅0.52亩,比1996年减0.07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

全省耕地中水田只有1440.62亩,占耕地总数的80.9%,其余均为旱地、望天田、水浇地等。

现有耕地中坡度在15度以上的335.4万亩,其中25以上的42.6万亩,高坡度耕地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

同时,多山的地形导致全省耕地分布海拔较高,据调查全省耕地中海拔200米以上的占55.3%,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占22.9%。

根据耕地适宜性评价,全省耕地以质量相对较差的二、三等地为主,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80左右。

(二)园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发展较快。

2000年末全省园地面积1039.41万亩,比1995年增40.22万亩,其中水果面积845.55万亩,比1995年增46.49万亩,形成了“五区一带”的总体格局。

大田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1447.1万亩,比1995年增220.5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4.5%,比1995年增5.7%,主要用于种植蔬菜、花卉及部分亚热带水果。

同时,加强茶叶、水果、食用菌等传统经济作物的改造提高,着力抓了品种更新和改良。

(三)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结构不尽合理。

1998年全省林地面积13527.45万亩,比1993年增126.4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030.55万亩,占81.5%,比1993年增1187.25万亩。

森林覆盖率60.5%,居全国首位。

虽然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森林结构仍不合理,主要是针叶树林多,阔叶树林少,中幼龄林多,近成熟林少,人工林增多,天然林减少,生态林增多,商品林减少。

(四)渔业水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我省海域辽阔,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4.5%。

海岸线长度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大小岛屿1546个,大小港湾125个。

3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和滩涂面积2541万亩,内陆水域面积840万亩。

2000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136.8万亩,比1995年增21.1%。

海水养殖面积195.45万亩,比1995年增56.1%。

目前,虽然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滩涂、港湾已基本得到开发利用,但是尚有广阔的浅海可供养殖开发利用,发展水产业潜力巨大。

(五)水资源量相对丰富,分布不均水质趋稳。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水资源相对丰富,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68.7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水资源量96.3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数3.23倍。

全省人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536立方米(按2000年人口计算),约为全国人均的1.6倍。

2000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30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954立方米,但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70-80%,且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分布从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由2200毫米向1100毫米递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大多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一半。

全省江河水质状况与1996年相比变化不大,水质符合Ⅱ类、Ⅲ类标准的河长占大部分,局部河段水质略有下降。

水污染未得到根本遏制,部分流经城镇河段污染严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环境。

(六)气温上升现象明显,降水偏多日照偏少。

“九五”期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2~22.1℃,均比常年偏高0.2~0.9℃,其中沿海各代表站偏高0.7~0.9℃,内陆偏高0.2~0.6℃。

年降水量为1499.7~2120.0毫米,均比常年偏多,莆田、晋江、德化、漳州偏多300毫米以上,其它各站偏多不到300毫米。

年日照时数为1372.1~1981.3小时,均比常年值减少,其中连城减少348小时,比常年减少18.5%,南平仅减少14.3小时,比常年减少0.8%。

(七)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优良品种日益增多。

全省植物种类有4500种以上,其中木本植物194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的39%,科的81%,属的55%。

“九五”期间全省共选育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00多个,同时还从国外、省外引进优质品种和两系稻杂交组合;全省陆生野生动物有812种,其中两栖类44种,约占全国两栖类种数的18%,爬行类115种,约占全国种数的30%,鸟类543种,约占全国种数的45%,兽类110种,约占全国种数的20%。

此外还有昆虫5000多种,约占全国已定名昆虫的20%;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其中地方传统的品种资源有26种,引进30多种,“九五”期间地方优良种质资源得到了保护,同时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优良畜禽品种;海洋生物品种繁多,共有3400多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数一半,贝藻类250多种。

“九五”期间在闽江、赛江、九龙江等水系放流增殖中华鲟、三角鲂、圆吻鲴、草鱼、鲢鱼、鳙鱼、毛蟹等,在泰宁金湖增殖的太湖银鱼已形成种群,在罗源湾放流1.2亿尾长毛对虾,在三都湾放流大黄鱼,在闽南海域底播贝类、增殖巴非蛤等,全省海淡水鱼虾种类优良品种资源明显增加;全省现有珍稀野生动物116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159种,省重点保护87种,省一般保护921种;全省现有珍稀野生植物7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52种,省重点保护25种;全省现有脊椎动物1612种。

“九五”期间,我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坚持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一步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山海协作,扩大农业对上开放,拓展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侨、港、台”优势,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兴办工、商、建、运、服等农村二、三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37.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30元。

农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农业自然资源分析评价

(一)耕地和园地资源分析评价

1.耕地面积逐年缩减,耕地质量总体较差。

“九五”期间,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建设的需要,耕地资源呈现逐年缩减。

2000年末全省耕地面积1780.64万亩,比1996年的1891.67万亩,减少了111.0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7.76万亩,其中国家基建、结构调整(退耕造林、退耕改果、退耕改渔)、因灾毁地分别占25%、23.3%、15.9%。

其中,2000年当年净减少耕地面积40.14万亩。

全省人均耕地仅0.52亩,比1996年的0.59亩减少了0.07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

同时,耕地质量总体差且有所下降。

2000年全省耕地中水田只有1440.62万亩,占耕地总数的80.9%(其余均为旱地、望天田、水浇地等),比1996年的1540.69万亩减少了100.07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5.02万亩,所占耕地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现有耕地中坡度在15度以上的335.4万亩,其中25以上的42.6万亩,高坡度耕地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

同时,多山的地形导致全省耕地分布海拔较高,据调查全省耕地中海拔200米以上的占55.3%,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占22.9%。

根据耕地适宜性评价,全省耕地以质量相对较差的二、三等地为主,中低产田仍占耕地总量的80%左右。

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全省荒草地85%分布在中山地区和低山中部,很难进行有效的深度开发,剩下的15%荒草地中能够开发为耕地的也只有100多万亩,再加上可开发成耕地的滩涂,总共不过200万亩,而且开发的投入大,难度大。

 

“九五”期间全省耕地面积单位:

万亩

年份

耕地面积

水田

占耕地比重

旱地

占耕地比重

每一农业人口占有耕地面积(亩/人)

1996

1891.67

1540.69

81.4

350.98

18.6

0.73

1997

1860.37

1510.35

81.2

350.02

18.8

0.71

1998

1831.76

1490.78

81.4

340.98

18.6

0.7

1999

1820.78

1475.75

81.1

345.03

18.9

0.7

2000

1780.64

1440.62

80.9

340.02

19.1

0.68

 

 

2.园地面积呈增势头,经济作物发展较快。

2000年末全省园地面积1039.41万亩,比1995年的999.19万亩增加40.22万亩。

基于“九五”期间前四年我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量供求平衡有余的现状,2000年全省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区域布局,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000年全省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为2742.76万亩,比上年下降9.0%;比1995年减少了283.26万亩,下降9.5%,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仅0.83亩,为历史最低年份。

2000年全省大田经济作物面积达1447.1万亩,比1995年扩大了220.5万亩,主要用于种植蔬菜、花卉及部分亚热带水果,所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28.8%上升到34.5%,上升了5.7个百分点。

其中,果、茶等多年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1032.4万亩,比1995年扩大了35.8万亩。

我省的水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五带一区”的格局,即福州以南地区的龙眼带、荔枝带、香蕉带,闽江中下游地区的甜橙带,闽西北山区的落叶果树带以及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的芦柑和柚子栽培区。

“九五”期间,随着市场需求的拉动和结构调整的深入,水果、茶叶生产已从过去“重视量的发展到求质的提高”,生产面积保持动态平衡。

水果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而茶叶却逐年减少。

2000年水果面积为845.55万亩,比1995年增加了46.49万亩,平均每年增加9.3万亩。

其中,果类中的柚类、枇杷、荔枝、香蕉、葡萄、龙眼、橄榄、青梅、梨、柿子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而菠萝、柑桔、桃、李、柰等栽培面积逐年缩小;2000年茶叶面积为193.82万亩,比1995年减少4.2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0.85万亩,主要是实施了退茶还林和优化茶叶品种结构,淘汰了部分产量型品质上无潜力的品种。

其中,乌龙茶产销两旺,而大宗绿茶、花茶等茶类发展势头较为低迷。

 

 

 

全省园地面积单位:

万亩

年份

水果

茶叶

桑叶

合计

1995年

798.56

198.07

2.56

999.19

1996年

834.82

195.62

1.03

1031.47

2000年

845.55

193.82

0.04

1039.41

 

蔬菜、花卉、优质稻、马铃薯等生产面积得到较快发展,甘蔗、橡胶、麻类、大小麦等生产进一步萎缩。

2000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807.2万亩,比1995年扩大205.1万亩,大棚生产和反季节蔬菜继续发展,冬种蔬菜播种面积354.84万亩,占全年蔬菜总面积的44%。

花卉生产继续保持产销两旺势头,“九五”期间,种植面积约增长7.92%。

由于受市场变化和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蔗和桑叶呈现逐年减少。

2000年甘蔗种植面积仅有21.6万亩,比1995年调减了34.69万亩。

2000年桑叶种植面积只剩0.04万亩,比1995年的2.56万亩减少了2.52万亩。

 

全省经济作物面积单位:

1995年

1996年

2000年

 

水果面积

7985606

8348183

8455496

其中:

2432514

2472355

2068320

荔枝

448433

496049

603151

龙眼

1110114

1277431

1362137

香蕉

357559

357460

495249

菠萝

75939

78264

54132

枇杷

177721

183341

286360

橄榄

167432

165478

195401

柿子

391847

420464

439893

葡萄

26169

27913

39222

238454

287479

395229

256521

233795

313814

392293

381653

375555

油奈

483663

496164

432999

青梅

179419

185252

250068

其它

1246528

1285085

1143966

茶叶面积

1980655

1956205

1938221

蔬菜面积

6021444

6500428

8071761

瓜类面积

394151

431420

443787

 

 

(二)森林资源分析评价

根据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结果表明:

1998年,全省林地面积13527.45万亩,其中有林地11030.55万亩,占81.5%;疏林地274.20万亩,占2.0%;灌木林地346.35万亩,占2.6%;未成林造林地184.10万亩,占1.4%;无林地1692.30万亩,占12.5%。

全省林木蓄积41763.62万立方米,其中林分36490.99万立方米,占87.4%;疏林351.51万立方米,占0.8%;散生木4751.09万立方米,占11.4%;四旁树170.04万立方米,占0.4%。

全省毛竹立竹132116万株。

全省有林地各林种面积,用材林6679.35万亩,占60.5%;防护林1197.90万亩,占10.8%;薪炭林140.70万亩,占1.3%;特用林230.55万亩,占2.1%;经济林1551.60万亩,占14.1%;毛竹林1230.45万亩,占11.2%。

全省林分各优势树种面积、蓄积,马尾松林面积3182.40万亩、蓄积9325.52万立方米,分别占38.6%和25.6%,杉木林面积2587.80万亩、蓄积11518.04万立方米,分别占31.4%和31.6%;阔叶林面积2478.30万亩、蓄积15647.43万立方米,分别占30.0%和42.8%。

 

林业各类土地面积变化动态表单位:

万亩、万立方米

年份

林业用地合计

有林地

灌木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无林地

经济林

竹林

1993年

13401

9843.3

324.9

212.7

1042.8

1977.3

1187

1021.05

1998年

13527.5

11030.55

346.35

274.2

184.05

1692.3

1552

1230.45

前后期之差

126.45

1187.25

21.45

61.5

-858.8

-285

364.5

209.4

 

1、资源数量持续增长。

由于强化森林资源管理,重视森林资源保护,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提高造林更新质量,全省森林面积蓄积呈持续增长态势。

1993年至1998年间,人工造林、天然更新成林新增森林面积1879.95万亩,森林采伐、森林灾害、征占林地等减少森林面积692.25万亩,森林面积五年净增1187.70万亩,年均净增237.54万亩;林木自然生长增加蓄积17179.35万立方米,林木采伐、灾害等减少林木蓄积15764.75万立方米,林木蓄积五年净增1414.60万立方米,年均净增282.92万立方米。

由于我省森林资源数量的持续增长,在全国各省、市、区中(除台湾省外)继续保持多方面领先地位,如森林覆盖率达60.52%,居全国第一;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达74.22%,居全国第一;毛竹林面积达1230.50万亩,居全国第一;林木蓄积量达43763.0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七,年木材产量约400多万立方米,居全国第二;竹材产量约1.2亿根,居全国第二。

2、森林结构不尽合理。

全省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森林结构仍不合理。

(1)针叶树林多,阔叶树林少。

全省林分面积中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林5770.20万亩,硬阔、软阔、木麻黄等阔叶树林2478.30万亩,针阔面积比例从五年前的69∶31变化为70∶30。

针叶树林多,阔叶树林少,不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中幼龄林多,近成熟林少。

全省林分面积中,幼龄林3832.5万亩、中龄林3554.25万亩、近熟林598.95万亩、成过熟林263.25万亩,中幼龄林与近成熟林面积比例,从五年前的92∶8变化为90∶10。

中幼龄林多,近成熟林少,制约了森林合理采伐利用,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3)人工林增多,天然林减少。

全省森林面积中,人工林5224.05万亩,天然林4680.60万亩,人工林与天然林面积比例,由五年前的38∶62变化为43.57。

天然林日益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使濒危的物种不断增多。

(4)生态林增多,商品林减少。

全省森林面积中,防护林、特用林等生态林1428.45万亩,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竹林等商品林9602.10万亩,生态林与商品林面积比例,由五年前的6∶94变化为13∶87。

生态林面积比例虽然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依然不能适应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不利于人民安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3、林分质量有升有降。

全省森林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但是林分质量有升有降。

(1)林分平均郁闭度0.51,比五年前下降0.09。

(2)疏林地面积274.20万亩,比五年前增加61.50万亩,增加了28.9%。

(3)林分平均亩畜积量4.42立方米,比五年前下降0.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78立方米。

(4)人工林平均亩蓄积量3.65立方米,比五年前增加0.02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33立方米。

(5)天然林平均蓄积量4.98立方米,比五年前下降0.21立方米。

(6)林分成熟林亩蓄积量10.35立方米,比五年前下降1.75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61立方米。

(7)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胸径各径阶株数比例,小径阶(6-12厘米)占55.61%,比五年前多6.71%;中径阶(14-24厘米)占37.57%,比五年前少3.74%;大径阶(26-36厘米)占5.57%,比五年前少1.78%;特大径阶(38厘米以上)占1.25%,比五年前少1.19%。

总的是小径阶株数比例增多,大径阶数比例减少。

林分总体质量有所下降。

4、森林旅游有所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