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1992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触摸千年的心跳.docx

触摸千年的心跳

触摸千年的心跳

——从苏轼诗词聆听大师的缤纷思想

睢宁县南门中学丁瑞环

摘要:

苏轼一生成就卓著,仕途坎坷。

他却能天才地将儒家思想和道家、佛家结合起来,历经坎坷而超然直立,他的作品,表现出特有的淡泊潇洒、空灵睿智、旷达乐观的强大精神力量。

他又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拥有常人所有的美好爱情和鲜明的思想矛盾。

他因为超人的才能和伟大的人格而备受世人敬仰。

关键词:

大儒道儒释儒淡泊潇洒空灵睿智超然自适儿女情长思想矛盾

补充说明:

本文是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初三语文实践活动学期项目的活动总结。

为了引导学生备考“徐州地方文化”和“古诗词赏析”,学期初就做了如下安排:

1——5周:

学生分组搜集整理苏轼诗词,各组分别整理成一册;

6——12周:

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查资料,请教他人,探究讨论,记录在册,自学小组所得的苏轼诗词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13——17周:

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各组分别展示自学成果,班级集体交流,相互学习,补充自学成果;

18周:

教师综合学生的自学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所得,写成这篇活动总结,利用作文课,阅读讨论本文,师生共同归纳此次活动的体验和收获。

成文后,自觉得用心写了,并有些自赏的味道,所以送交本文参赛,敬请评委老师赐教!

一仰视大师的生平成就

苏轼一生成就卓著:

书法和绘画造诣深厚,颇得世人称赞。

文学建树更是流芳千古:

其诗,形成古典诗歌以事为诗的风气;其词,开创豪放派慷慨激昂的先河;其文,思想深邃,意境深远,文采翩翩,一如其人的潇洒旷达。

一生入世为官,虽历经沉浮而能超然自立,仁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深受后人景仰。

(一)天生我材出硕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年少好学,19岁就凭借一篇慷慨美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欧阳修的青睐中进士第二名而入仕为官。

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后虽被贬杭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足迹遍及南北,却终生为官且享有极高的民望,仕途之上确属民间意义上的成功;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坛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纵横恣肆,诗歌题材广泛清新豪健,词开豪放派先河,文学成就在北宋可谓首屈一指;又长于绘画、书法,通晓音律,艺术上也多有造诣。

一生寒暑66载,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文学,更有艺术、思想、人格的深厚沉淀。

人生的硕果,少有人及。

(二)笑对沉浮铸美名

读杜甫,每有“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生活悲苦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政治失意;读韩愈,常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忧愤之叹;盛名如欧阳修者,面对秋风落叶也不禁心生悲秋落寞的愁绪……

可是,我们读苏子,却常常流连于“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自然壮观,流连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政治豪情。

虽然命运多舛,被贬,入狱,丧妻,宦海沉浮,生活起落,这个挺立天地间的汉子,却用他的文字,给自己铸造了太多的阳刚之气。

当他书写悲欢离合、儿女情长时,扑面而来的也是浓郁的开朗和达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掩卷沉思,这些字句,让大师的激越豪迈、从容淡定之气鲜活地再现出来。

今天,我们读苏词,每每在字里行间看见先生飘逸的身影,每每被先生的情绪深深触动。

是文字,成就了先生的旷世美名;是文字,铸就了先生的不朽。

二倾听大师的缤纷思想

先生是大儒,又是道之儒,是佛之儒,天才的智慧加上儒家的积极入世、释家的通透空灵、道家的潇洒淡泊,铸就他最为世人崇敬的超然自适的人格魅力。

斯人已去千年,现在,让我们凭借大师的文字,去触摸他跨越千年的心跳,去倾听他缤纷复杂的思想。

(一)大儒的积极入世

大师首先是大儒,思想的主色调是积极入世的。

他一生心系国家民族,牵挂民生疾苦,兼济天下的雄心一直是他沉浮宦海的精神动力。

苏轼从小就深受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奋厉有当世志”。

《宋书·苏轼转》有这样的记载:

苏轼年少时,母亲程氏教其读《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党争受害的忠臣,初入仕途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后屡遭迫害,宁愿付出生命也不苟且偷生。

临死辞别母亲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范母说,“为人不能忠孝两全,母亲希望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苏轼深有感触,发誓长大了也做范滂那样的人。

从此,他潜心研读儒家经书,16岁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19岁得欧阳修提携入仕途,自此无论宦海沉浮,生活起落,始终心系国家民族,牵挂民生疾苦。

1·心系国家民族

公元1075年7月,辽和西夏入侵,“凡东面失地七百里”;是年冬天,被贬做密州太守的苏轼心潮澎湃,慨然出城狩猎习武,以期亲赴西北战场,杀敌保国。

百姓倾城出动助兴,场面蔚然壮观。

苏轼慷慨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9岁的苏轼,不顾自京城到杭州到密州的一再左迁,爱国报国的激情烈焰一般的熊熊燃烧——盛装出猎、快马奔腾、乘马射虎、弯弓射狼,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如同他突发的狂气喷薄而出。

虽然他知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那颗爱国的热心从不冷却;

“受降城下紫群狼,戎马城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阳关曲·赠张继愿》)前两句通过对汉唐盛世不受外敌入侵的羡慕,表达对宋朝国势衰败的失望;后两句则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和杀敌为国的决心。

比较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感叹,苏词的爱国之情来得更强烈更直接更执着。

即使身受贬谪,他也关心国事:

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当得知种鄂大败西夏时他异常兴奋。

但不到一月,宋军惨败,西夏更加猖獗,国势更见衰微。

苏轼内心非常痛苦,他泛舟赤壁,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做背景,借对历史上指挥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英雄周瑜的怀念,抒发了渴望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在“乌台诗案”中“几致于死”的苏轼,之后,向往英雄事业、爱国报国的激情依然藏于襟怀中,溢于文词内。

这种豪情,成了他词作的主旋律。

2·牵挂民生疾苦

苏轼的政治主张是儒家的孔孟之道,他将“仁政”的治世理想和民生现实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词。

笔者是徐州人,仅以苏轼与徐州有关的些许文字,缅怀大师的济世情怀。

熙宁10年,苏轼由密州迁至徐州,是年“徐水大患大作,七月十七日河决澶州曹村,八月二十一日及徐州城下”。

苏轼带领全城百姓,在没膝的浊水中苦战七天七夜,造堤坝,筑沙墙,终于击退水魔,保全城池百姓。

庆功宴上,苏轼命人杀了七头猪,和萝卜块同炖,喷香的“东坡肉”至今还是徐州百姓喜爱的美食。

黄楼的故事,显红岛的传说,快哉亭、放鹤亭的畅想,身为徐州一员的我,每每睹物思人,在情不自禁之间,胸中充满着对大师的万般仰慕,只恨不能跨越千年的时空,与斯人把盏夜谈。

元丰元年春,徐州大旱,苏轼亲临城东石潭求雨,旱情缓解;初夏又到石潭谢雨,见沿途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他慨然写成《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展现了旱情解除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与民同乐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元丰元年夏,徐州知州苏轼乔装扮作老百姓行走村野,探察民情,百姓们虽不富裕但也生机勃勃的生活情景让他流连忘返。

不带一马一卒,素衣步行的太守,就连找水解渴也表现了他的爱民情怀:

小心翼翼的敲门,彬彬有礼的询问,不嫌弃村野的鄙陋而随缘自适的态度,一位朴素谦和、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形象让读者肃然起敬;

是年12月,苏轼派人在徐州西南找到石炭,“冶铁作兵,犀利胜常”;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别徐州迁往湖州,徐州百姓夹道十里泣送苏太守,苏轼感怀而作《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在徐两年了,大师爱护百姓,广结好友,遍览徐州山水。

而今离别,徐地的一草一木都染上对苏公的眷恋,“天涯流落”的相思之愁怎不让人“泪千点”!

“爱人者,人恒爱之”,徐州百姓即使远隔千年,至今仍能强烈地感触到苏子心灵中真挚的关切和爱护。

“魂兮归来”,我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二)道儒的淡泊潇洒

大师又是道之儒,道家的达观出世和潇洒淡泊,让他在坎坷和厄运面前气定神闲,也让他在功名和利禄面前从容不迫。

儒与道的结合,是大师游离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化解生活苦酒的一剂良药。

苏轼自幼喜欢《庄子》,少年时代就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诗文之中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子。

生活中,文字内,无论宦海沉浮人生起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是他儒道精神的生动写照。

1·宦海沉浮历艰险

他在《满庭芳·归去来兮》总结道“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正如其妾朝云所说的“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不满于朝廷的软弱,与王安石新政意见相左,生性率直锋芒直露,在政治舞台上他难免起伏不定:

出京城,去杭州,到密州,知徐州,迁湖州;元丰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苏轼到湖州任,是年,有人告发他的《湖州到任谢表》是恶意诽谤朝廷,宋神宗命人抓捕,八月十八日,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几致于死”,十二月出狱,谪黄州;后哲宗三贬苏轼——先至定州,又改英州(岭南),末为惠州;后又被贬儋州(海南)三年,徽宗即位获赦北归,于途中逝世。

在他去世前两个月,看到好友李公麟给自己的画像,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66个寒暑,一生极尽漂泊,苏子多舛的命运坎坷的仕途,实在让人揪心!

2·笑傲江湖显真功

是什么支撑着苏轼在政治的浪涛中历尽沉浮而能岿然直立?

是道,是苏子特有的儒道,是他以儒为神以道为衣的儒道!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南歌子》),“冰雪透香肌,姑射山人不是伊”(《南乡子》),“方士三山”的飘渺虚无,“姑射山人”的精神内守,体现了道家“鲲鹏”们的近乎癫狂的逍遥。

然而,苏子的道是节制有度的儒道——

同是道,苏轼变庄子的“癫狂”为“疏狂”,变庄子的“逍遥”为“潇洒”,坚守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形成了“豪放超然、飘逸豁达、疏放不羁”的完美人格;

同是儒,同有高于传统儒家的超然自适,苏轼比陶渊明少了些世外桃源的凄凉抑郁,比李白少了些醉酒行乐的颓废消极,他笑傲江湖,在风生水起之间我行我素。

“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

“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兼怀儒道,才能于千年文人巨匠之中聚焦世人的敬慕。

(三)释儒的空灵睿智

大师也是释之儒,释家洞悉世事了悟人心的智慧,犹如一张筛子,滤去了芸芸众生的表象,沉淀下大千世界的本真,释与道交汇,形成了大师超越常人的通透空灵的智慧。

苏轼的思想里,有几分儒家济世的苦心、道家超世的潇洒,还有几分释家弃世的空灵睿智。

佛和道都讲究“空无”,道的空无是超然物外“冷眼看螃蟹”,释的空无是四大皆空,号召人努力修行,彻底摆脱苦难的尘世,进入涅槃的境地。

面对不尽的坎坷,苏轼同样将自己游离于佛与儒之间,寄情山水,参透人生,随缘自适,安然泰然。

1·寄情山水

人事无情,山水有意。

秀丽的祖国山河是古今文人歌咏感叹排遣情思的最好去处。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兰溪初春的温婉,让诗人汲取了自然界的生机和希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湖的山水秀色和万种风情,让诗人身心入定,精神愉悦;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之秋的宏阔辽远,让诗人放大了胸襟缩小了愁绪,明月之美让他飘飘欲仙;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蹉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洪水的激荡,如诗人心底滔滔不绝的政治热情,使他“处江湖之远”仍然“忧其君”“忧其民”。

在苏轼的眼里,山水是佛,理想是儒,佛是儒的不竭动力的源泉。

2·参透苦乐

苏轼深得释家“入定”的智慧,能够“游于自然”“忘情物我”达到“无愁可解”的境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参透了悲欢离合,才能舍小我而成大我,才有勇气直视坎坷不幸,气定神闲。

远在儋州的三年里,苏轼鳏居,父子过着苦行僧式的物质生活,但他的精神生活仍然“超然自适,不该其度”,组诗《谪居三适》生动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一适《旦起理发》:

“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

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年轻的时候,忙于周旋政务,睡眠不足,放松不够,现在自由了,早上可以安眠到日出再起身,好清爽;

二适《午窗坐睡》:

“……蒲团盘两膝,竹几搁两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和有。

”中午晒着窗下暖暖的太阳,盘膝而眠,重游“无何有”之乡,这种闲适,年轻时哪里有。

三适《夜卧濯足》:

“长安大雪年,束薪抱冷衾,云安市无井,斗水宽百忧……瓦瓮深及膝,时复冷暖投。

”长安柴贵,云安水贵,儋州虽然米贵,但有尽情洗脚的乐趣实属难得。

参透人生不尽事,心如明镜智慧生。

苏轼看淡了人生的万般不如意,抛却了无限闲烦恼,寄情山水,珍惜今天,珍惜现在,乐观自守,谁能否定他得了佛家的大智慧呢。

(四)可爱的凡夫俗子

苏轼是复杂的,因而他也是真实的,可爱的。

我们敬仰他的神性,是因为他非凡的文艺才能,是因为他天才地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形成历尽沧桑而不倒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伟岸通明的人格魅力。

我们也爱他的人性,爱他的儿女情长和思想矛盾。

1·一样的儿女情长

中国古代男性的“三大理想”苏轼也一样心向往之——“金榜题名”,他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受人钦佩;“杀敌立功”,他虽然没有机会亲临战场,可他心里和笔端流动着不息的勇武之气;“洞房花烛”,苏轼和他的三个妻子的故事,也演绎了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浪漫儿女情。

结发之妻王弗,相貌美丽,知书达理,是苏轼的得力助手。

苏轼生性旷达,待人接物多有疏漏,她常常“幕后听言”,将自己的建议告诉苏轼。

共同生活了11年,王弗病逝,苏轼将其葬在母亲墓旁,并在附近亲手栽植3万棵松树以寄哀思。

10年后,苏轼为她写下了“千古第一”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子的血泪,叫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自幼对苏轼崇拜有加,王弗逝后3年嫁与苏轼。

她生性温和,处处依从苏轼。

历经“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在苏轼的仕途沉浮中,陪伴他走过25个春秋。

王闰之去世,苏轼肝肠痛断,写祭文如下“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饷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

”王闰之死后百日祭,苏轼请李龙眠画了10张罗汉像,请和尚诵经为她超度,并将10张画像烧赠妻子的亡灵。

苏轼死后,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惟有同穴”的爱情誓言。

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兼红颜知己,苏轼写给她的词最多。

她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

苏轼将其葬在惠州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里,并在墓旁建“六如亭”纪念。

题撰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此后,苏轼一直鳏居,直至终了。

千年后的此时,当我们读罢这些儿女情长的文字,在苏子的光辉里发现了现代爱情也弥足珍贵的元素——

痴情如苏子,古今有几人?

2·鲜明的思想矛盾

矛盾触发冲突,冲突形成剧变,剧变促进升华。

苏轼的辉煌,同样遵循“矛盾——剧变——升华”这条盘旋上升的规律,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在内外矛盾交困的痛苦挣扎中,慢慢练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大智慧。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入仕还是退隐?

想入朝为官,又怕朝廷党争纷烈难以容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踌躇一生,却一生为官,政绩斐然,名望极佳。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何尝不是他儒道交融的淡泊潇洒呢?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苏轼收获更多的却是漂泊沦落和伤痛。

他自嘲,意欲退隐,却终生坚守理想,笑对苦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何尝不是他佛道交融的空灵睿智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在超然自适的背后,苏子的灵魂触及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一如“庄周梦蝶”的终极思考。

苏子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在慨叹忧思之后,给自己以达观的诠释,给世人以积极的宽慰: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千年之后,我们触摸着苏子的心跳,倾听着大师积极入世、潇洒淡泊、空灵睿智的缤纷思想,仰视着大师超然自适的伟大人格,沐浴着他崇高而真切的人生智慧,继续着亘古不变的生活之路。

感谢苏子!

参考文献:

【1】《苏轼全集》傅成穆俦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宋词鉴赏辞典》傅德岷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3】《苏轼评传》曾枣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苏轼新论》朱靖华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

【5】《苏轼文艺理论研究》刘国珺著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6】《佛教大智慧》李安刚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80年版

【7】《庄子》安继民高秀昌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宋人轶事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中国文学史》骆玉明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